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泰国宋干节由来

2024-07-10 16: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摘 要]中国的傣族,以至于跨境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民族,大体看可以归属于两个大的文化圈,即一个是信仰南传佛教的文化圈,另一个是没有佛教影像而是固持原始宗教的文化圈。信仰佛教的傣-泰民族基本都过泼水节(东南亚各国称为“宋干节”)。过泼水节的这些族群中,流传的关于泼水节的起源神话内容大同小异,但是对泼水节的认知和定位并不相同。有的将泼水节视为新年,而有的仅视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是从泼水节的起源神话故事,还是从“采花取水”和“放高升”等节日环节,都可以发现,泼水节本质上是服务于稻作生产的祈雨仪式,反映出古人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关键词]傣-泰民族;泼水节(宋干节);起源神话;祈雨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214(2014)04-0000-00

[作者简介]屈永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民族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傣-泰民族的泼水节起源神话及其祈雨本源

屈永仙

傣族在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此外在临沧,耿马,孟连,保山等地也有分布。作为跨境民族,大量分布在东南亚区域,特别是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中部地区。遵照国际学术惯例,分布在这些国家中的傣族其官方名称为泰(Thai)。因此,本文总称他们为“傣-泰民族”。

一、泼水节的起源神话和不同定位

笔者认为,傣-泰民族可以大体划分成两大文化圈:一个是信仰南传佛教的文化圈,另外一个是仅有原始宗教的文化圈。前一个文化圈,在中国以西双版纳和德宏州傣族为代表。此外还有泰国的泰北人,缅甸掸邦的掸族,老挝中部、北部的泰族。后一个文化圈的傣族,我国主要分布在元江流域、红河流域两岸,特别是在元江、新平、元阳、金平等县(由于多姿多彩的服饰,被外人简单地统称为“花腰傣”),他们历史上沿着元江、红河不断往下,陆续进入越南莱州、老街、奠边府、山萝,老挝北部的丰沙里、乌都姆赛、琅南塔、琅勃拉邦、川圹,有的继续南下到达泰国东北部的那空帕农、卡拉辛各府,形成东南亚的“布傣”族群。

以上两个文化圈中,信仰南传佛教的基本都过泼水节(也称为“宋干节”);不过,不同地域的族群对泼水节的认识并不相同。有的将泼水节视为傣(泰)历新年。例如,西双版纳的傣泐支系,以及老挝、泰国的泰族都将泼水节视为新年,称之为“宋干比迈”,“比迈”是指新年,“宋干”也写成“尚罕”、“尚键”、“尚鉴”,均源自梵语samkrAnta。不过,有的傣族仅仅将之视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已。例如,德宏州的傣族,缅甸掸邦的掸族并没有将泼水节视为新年。不同地域的傣族之所以会对泼水节产生不同的认知,很可能与历法也有着重要的关系。德宏傣族与掸邦掸族使用的历法称为“大傣历”,是受中国秦历的影响,“大傣历”以公元前94年开始纪元。而西双版纳和老挝的傣(泰)族使用的历法称为“小傣历”,是受到中国周历的影响,从公元638年开始纪元。以公元2013年为例,大傣历是2107年,小傣历则是1374年。“小傣历”认为泼水节是新年,但是“大傣历”并不这样认为。近几年,德宏傣族不仅对外宣传泼水节,过傣历新年也很广泛和隆重。例如,2107年“大傣历”新年庆典是公历2012年11月12日-14日,泼水节是4月中旬,是两个时间,两个节日。

(一)泼水节是新年

在我国,西双版纳傣族将傣历六月(公历四月)的泼水节视作一年的开始。泼水节活动持续三四天:第一天叫“宛多尚罕”意为除夕,中间的一二天称作“宛脑”意为“空日”,最后一天叫“宛叭宛玛”意为“日子之王到来之日”,即傣历元旦。节日期间,人们沐浴盛装,到佛寺里堆沙塔,浴佛,听经,放高升,互相泼水祈福。以景洪的傣族为例,泼水节的头一天,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先到佛寺拜佛,用清水洒在佛像上为佛洗尘。开始泼水时,年轻人向年老长辈身上洒一点清水,表示祝福,在新的一年里消灾除病。在节日中还要举行群众集会放高升、赛龙船和赶摆等群众性的集会活动。放高升时,一群男子围在高升架周围,有的一边唱《放高升》,一边跳傣族集体舞。过去还得先由寨长(波曼)主持放高升。哪一个寨子的高升最高,哪一个寨子最荣耀。

关于泼水节的起源神话,各地有不同的版本。在西双版纳流传有韵文的诗歌和散文的口头故事,其中在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说到,为了杀死不腐神捧麻远冉,他的七个女儿合计用发弓割断了他的头颅而引起的火灾,于是天神罚她们每年抱着头颅来洗清罪孽。民间的故事中“七个女儿”常常变成“七个妃子”。例如下面这则故事:

有一个凶恶的魔王,他的本领很大,水淹、火烧、弓箭、刀矛都不能伤害他。他的七个妻子都是抢来的民间美女,她们都对魔王恨之入骨。有一天,魔王又抢回来大批金银珠宝,并且在他最喜爱的年纪最小的第七个妻子面前夸耀自己的本领。聪明的第七个妻子乘机向魔王试探,问他的弱点。魔王无意中把自己的机密泄露了出来:只要拔掉魔王头上的一根头发,拴住他的脖子,就可把他杀死。第七个妻子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她的六个姐姐,她们决定当天晚上杀死魔王,为民除害。夜里魔王睡熟了,她们轻轻地从他的头上拔下一根头发,紧紧地拴住魔王的脖子。一刹那间,魔王的头颅果然扑通一声掉落在地下,滚到地下的头颅顿时起了浓烟烈火,许多魔鬼在火光中向她们扑来。大姐情急智生,赶快把恶魔的头抱起来,地下的烈火熄灭了,魔鬼也消失了。她们为了不再使别人受害,就七个人轮流抱着魔王的头,每人抱一年,轮到下一个人抱着的时候,大家为了洗去魔王头上流到她身上的血迹,就向她泼水。后来傣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七位机智勇敢的妇女,就在每年这一天互相泼水。

泰国关于泼水节起源的神话最典型的是《陶宋干》(见刀承华著《泰国民间故事选译》),内容比较长,简述如下: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富翁没有子女……天天举行仪式向太阳神和月亮神求子……菩提树神同情富翁,就飞到天堂去禀报帕英神,请帕英神赐给富翁子女。帕英神派发护男神到富翁的妻子那里投胎。后来富翁妻子生下一男孩,取名坦曼古满……当坦曼古满长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学鸟的语言,七岁时就懂得三吠陀,成为为民众预卜先知的人。那一时期,世界上的人类崇拜陶嘎苠帕拉宏,认为它是能预卜人类吉祥的人。当陶嘎苠帕拉宏得知坦曼古满的名声以后,就下凡问坦曼古满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早上人的黄道宫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是正午时分人的黄道宫在哪里;第三个问题是傍晚时分人的黄道宫在哪里。并说如果答对了要砍下自己的头来祭拜坦曼古满,如果答不出来要坦曼古满砍下自己的头……(答案是)“早上,人的黄道宫在脸上,所以人在早上用水洗脸;正午,人的黄道宫在胸脯,人们用香料香水涂抹胸脯;傍晚,人的黄道宫在脚上,人们用水洗脚。”……坦曼古满能一一回答,陶嘎苠帕拉宏只好按照协议办。陶嘎苠帕拉宏把自己的七个女儿叫来,说它要砍下自己的头祭拜坦曼古满,叫七个女儿轮流用供盘装着头抱着。因为如果把头放在地面上,地面就会起火焚烧世界;如果把头扔在空中,就会天旱、不下雨;如果把头扔进大海,大海就会干涸……后来就有了宋干节,人们又称陶嘎苠帕拉宏为陶宋干。所以,古时候的日历,在宋干节处就有七个美女抱着陶嘎苠帕拉宏头的图像。

(二)泼水节不是新年

与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比较起来,德宏傣族在过泼水节的时候必须要进行采花做“水树”仪式,没有放高升的活动。各村寨过泼水节有几个重要环节:首先,老人们准备泼水节的传统食物“泼水粑粑”、“马打滚”、染色糯米饭,献供于“赏鉴水树”旁以求神灵降雨,同时犒劳“采花”归来的年轻人;其次,男女青年上山“采花”,也称为“取水树”,到山上采折鲜花、绿枝、青苔等植物制作“赏鉴水树”(傣语发音为“顿那赏鉴”)。老人们都说此举就是为了迎接天风天雨。并且认为,只有“采花”的村寨,才会迎来降雨,他们的庄稼才能有好的收成。这种“尚鉴水树”有时扎成一个花瓶的样式,表示接收天雨。人们将“赏鉴水树”从山上扛回寨子中心,在树边燃香点烛,敬献食物,口诵祈雨之词。例如,德宏州盏西镇弄帽寨过泼水节的时候,老人们所念诵的词如下:

第一次洒水,祝福宝石般珍贵的奘房,

第二次洒水,所有病魔灾祸远离我们,

第三次洒水,全勐行人车辆出入平安,

第四次洒水,稻田中的秧苗茁长成长,

第五次洒水,祈愿天神降雨五谷丰登,

第六次洒水,迎请金银财宝进寨入仓,

第七次洒水,子孙后代读书学业有成,

第八次洒水,全寨青年男女幸福美满,

第九次洒水,祝愿全寨老者健康如意。

最后,全民挑起嘎秧舞,以歌舞悦神,并彼此洒水狂欢。在过泼水节的两三天内,处处可见敲锣打鼓的景象。老人们说,一定要让村寨热热闹闹的,这样佛祖和各方神灵才会高兴,以示村寨祥和,庄稼丰收之意。德宏傣族过泼水节也有“浴佛”环节,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浴佛环节并非各村各寨都举行。但是象征迎接风雨的“采花取水树”,是泼水节的必要环节。

德宏地区流传的泼水节起源故事与西双版纳的“魔王与七个妃子”大同小异,不过在故事结尾有一些说明:……当其中一个王妃抱着魔王的头时,其他姐妹就帮忙浇水,以此来灭火。久而久之,人们每年都要泼水,魔火才会被浇灭。后来,人们制作尚鉴树,并制作各种食物,一方面是用来迷惑魔王,让大家平安如意,另一方面,六月份最热,天气最毒,所以大家泼水,希望空气中潮湿一些。

缅甸关于泼水节的起源故事是这样的:据说在宇宙创造的时候,帝释和大自在天的儿子阿室争辩一个问题,以头颅相赌,结果,阿室输了,被砍下头来。但是他的头若是丢在地上,陆地将成为一片焦土;若是丢在海里,海水便要沸腾;若是抛向空中,便会干旱不雨。于是帝释命七位仙女轮流捧托,每传给一位仙女,便是新的一年开始。

西双版纳、德宏的传说都是“七姑娘杀火魔”的类型,而位于丽江华坪地区的傣族其泼水节起源故事却独具特色: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参考中国民族网,傣族节日栏目,《泼水节来历的传说二》)。

二、泼水节的祈雨本源

我们应该透过泼水节神话、传说的面纱,来看该节日的本来面目。笔者认为,泼水节本质上是稻作生产中的祈雨仪式。从以上故事中,可以明显看出魔王代表着干旱,他的头颅或者鲜血寓意是酷热、不洁,这个旱魔是导致无雨的原因。可见,泼水节其实是“灭旱魔”的一种仪式,驱旱祈雨是最终目的。至于泼水节是为了纪念七位勇敢善良的姑娘,还是为了纪念救火英雄,都是一种后人对它的种种艺术加工。

不仅泼水节的起源故事透露着祈雨本源,泼水节的庆祝过程同样展示了祈雨本质。无论是“采花”还是放高升,其实都体现了祈雨的目的。笔者在德宏调查时,村民一再申明“采花”的目的是迎接风雨。每村的采花活动日期并不统一,例如在2010年,盏西镇芒冷寨4月15日采花,而遮坎寨则是16日采花。笔者曾经跟随遮坎的采花队到河对岸的山脚下,一位村老一路讲述了关于泼水节的传统。他说他们村每年这个时候都要上山采花,天才会下雨。过去,遮坎寨采花走得很远,必须到勐神所在的山上去采花,比较神圣。后来那座山划给了芒布寨,所以他们就只能换个地方。他还说,以前他们每年都要祭祀寨神、勐神,地址就在芒布寨头,这个祭祀仪式后来被中断。老人们一边扎“尚鉴水树”,一边讲解关于水树的意义。人们为什么要采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水树?老人说,如果不采花,天就不会下雨。到山上采来鲜花绿枝,是为了迎接天风天雨。有一个老人还肯定无疑地说:“每次遮坎寨一采完花,天空马上就倾盆大雨罗。”他手指山脚的一块田,接着说,“每次遮坎插秧插到这个地方,槟榔江就会发洪水。附近的汉人常说‘傣族的泼水节一过嘛,天就会下雨罗’”。我问怎么不见女人来,老人回答说,女人留在村里准备泼水节吃的“马打滚”,待会儿“水树”立起来的时候,她们就会提着食物送到这里来。到时,她们还要对着水树烧香求雨、唱歌跳舞。老人们埋头制作“尚鉴水树”,把年轻人采来的青苔、鲜花和绿枝一一扎在竹竿上面。这时候,天空果然也渐渐聚了许多乌云。当人们欢呼着将“尚鉴水树”立起时,天空中的乌云居然也开始往下滴雨滴了,是大风大雨即将来临的节奏。这时候,老人又对我说:“你看,这不是下雨了嘛!每年遮坎村采花的时候,老天就必定下雨。如果当天不下,第二天必下……”这时候,村里的妇女提着竹萝也到来了,她们把“马打滚”供给“水树”,然后口头念着祈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庄稼有好收成的词。她们围着水树,随着象脚鼓点跳起嘎秧舞,几个性格活泼的村妇不断地欢呼,还有两个年长些的妇女,在供奉食物的时候,对着“尚鉴水树”唱起了民歌。雨点越来越大,人们一路敲打着锣鼓迎着风雨速速赶回寨子。他们到达佛寺时,在这里扛着水树来回晃悠以此嬉戏。天上的滚滚乌云此时已经化为瓢泼大雨。

三、泼水节和芒非节的融合

对于大多数傣族来说,泼水节是狂欢的日子,期间的“采花”或“放高升”都只是烘托节日气氛的附属环节。但是大部分上了年纪的人知道,泼水节是为了求雨。此外,笔者还认为,放高升和泼水节最初是独立的两个节日,后来才融合在一起的。

(一)“芒非节”放高升是为了祈雨

泰国的放高升和泼水节是两个独立的节日。2012年5月中旬,笔者在泰国东北部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正好赶上了“芒非节”,“芒非”是泰语,直译是火箭。这个节日大约在每年五月至六月间举行,也就是四月中旬泼水节之后的那一个月举行。届时,泰国东北部各村寨都要制作燃放自制的“芒非”。有时几个村寨在一起燃放并竞赛,飞得最高的“芒非”获得最高的荣耀。

泰东北的“芒非”有两种样式,一类是比较传统的火箭筒。他们叫这种“芒非”为“芒非航尧”,意思是长尾巴火箭。村民说这种“芒非”不容易控制方向,即使在野地燃放,有飞到村舍引起火灾的危险。于是,几十年来,有人改进了样式,发明了一种圆形的,点完火后转着圈飞起来的“芒非”,相对来说容易控制其飞射的方向。在泰国那空帕侬府、卡拉辛府、色军府都过“芒非节”。在卡拉辛府调查时,笔者看到他们以村寨为单位,中青年男子扛着本村的“芒非”来到村外宽敞的地里燃放和竞赛。有些人身上全是泥水,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是负责燃放“芒非”的代表,常常要被其他人扔到泥塘里滚一滚,以此求得好彩头,预祝本村的芒非飞的最高。这个细节也体现了燃放火筒与水的关系。

泰国东北部的村民几乎都知道“芒非节”燃放火筒就是为了求雨,大部分人也能讲述这个节日背后的故事,叫做《青蛙神的故事》(详文可见刀承华的《泰国民间故事选译》):恬神是非常伟大的神,按照节令向世界供雨。那时青蛙神是勐的首领,统治着人民群众,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由于青蛙神威力大,影响也大,大大小小的动物都非常敬重他,赞美他的恩德。秃鹰和乌鸦原本承担着拿食物献给恬神的任务,后来也都来守侯在青蛙神身旁,居然忘记了给恬神送食物。恬神得知事情的真相后,非常生气,他想减弱青蛙神的威望,于是就不让天上的雨水按节令下来。崇敬青蛙神的民众和大大小小的动物由于干旱而忍饥挨饿,种田没有收成,粮食和水果都很少,动物找不到吃的东西,大家都去青蛙神处叫苦。青蛙神知道干旱的原因,他对民众和动物说,恬神绑住了龙王,不让龙王玩水,龙王不能玩水就不能喷水,龙王喷的水飘落到地面上就是雨水,所以天下干旱。青蛙神还和民众、动物商量说,必须和恬神发动一场战争,并计划派大大小小的动物作为军队到天上和恬神作战……双方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智慧和神力的较量,但始终不分胜负。最后,恬神和青蛙神进行斗象比赛,恬神输了,被青蛙神捉住,双方商定停战协议:恬神同意继续向世界供水,如果某一年恬神忘了供水,就让世界上的人燃放火筒,提醒恬神按照时令供水。所以,如果哪一年雨水迟迟不下,东北部的人们就点燃火筒提醒恬神供水,天长日久就有了点火筒的习俗。

据笔者2012年7月上旬在老挝中部和北部的调查,也发现老挝的佬龙族群也有这样的“芒非节”,但是他们已经较少有人说得出节日背后的青蛙与恬神大战的故事了。在老挝,泼水节和“芒非节”似乎已经渐渐融合在一起,隐藏了祈雨的原本面目。我国西双版纳的傣族过泼水节的期间,燃放高升成了泼水节的一个环节,或许可以说,两个节日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传统的火箭(高升)

圆形的芒非(高升)

准备燃放高升的青年浑身被人们涂抹泥水

(二)类似于泼水节的原始祈雨祭仪

在不信仰佛教的傣-泰民族文化圈里,虽然没有明确的泼水节之说,但却有着类似的祈雨祭仪。这一方面,以越南泰族的例子最为典型。越南官方定位的54个民族中,被官方称为泰族(越南语Thái),他们大部分自称为傣。越南泰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例如奠边府、莱州、山罗、和平、清化和义安等省。越南的泰族和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以及我国的傣族都是同源异流,他们与我国玉溪、元江、金平等县市的各“花腰傣”一样,都没有南传佛教的文化。除了一小部分“泐人”是从西双版纳迁入,并依然信仰佛教之外,其他大部分泰族大约是在九世纪沿着云南红河、元江流域陆续往下迁徙的。越南泰族大体分为三个族群,黑泰(傣丹)人数最多,主要分布在奠边府、莱州和山罗的琼涯、北安、符安三县;第二是白泰(傣浩),主要分布在山罗省和奠边省的奠边、巡教两县;第三是红泰(傣良)。主要分布在山罗省木州县、和平省梅州县以及清化省和义安省的山区。这三个族群虽然内部有一些不同,但是他们也总称为“布傣”。他们往西进入老挝的丰沙里、乌都姆赛、琅南塔,与从西双版纳往下的傣泐支系相逢。两种文化圈的傣-泰民族在这里相遇并,虽然彼此能够通话、也有婚姻来往,但是各自却坚守着传统,甚至因为信仰佛教与否,而不认同对方为“同族”。

2012年7月下旬,笔者在老挝的琅南塔、乌都姆赛,以及越南的奠边府、莱州、老街等地调查时,发现这些泰族虽然没有不过泼水节,但他们却有着类似的祈雨祭仪。例如,在琅南塔县黑傣寨(Ban DongLi)访谈一对村妇的时候,问她们黑傣有没有泼水节和芒非节,她们确切地说那是佬族的节日,黑傣人是不过这两个节日的,只是作为旁观者偶尔也会参与娱乐。问每年插秧播种之前,如果天不下雨的时候,有什么活动或仪式。她们回答说要在六七月求雨,届时各户准备食物,在河边聚餐,互相洒水,祈求“恬神”降雨。这种聚集江边互相泼水祈雨的活动不就是原始的泼水节吗?但是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生产相关的仪式而已,还没成为一个固定节日。我进一步问,黑傣的新年是几月份,届时如何庆祝。回答说新年大概是在公历一二月期间,到时候有喊魂仪式,将家人、家畜甚至生产工具的魂纷纷叫回家来过新年。杀鸡杀猪聚餐,要拴线祈福。至此,我们明确地看到:虽然老挝将宋干节视为新年,但是黑傣却不过宋干节,但是他们在六七月有类似于“泼水节”的祈雨活动。

在越南访谈黑傣的时候,发现他们这里也不过泼水节,也只有类似于祈雨的仪式活动。河内市越南民族博物馆内有一个“祈雨树”的展览模型,是一个竹子做成的树架子,在上面挂着一串串的稻穗。展览牌上有说明(原文是英文):“该仪式在一个竹子做成的仪式树下举行。这棵竹子树上挂着轻轻的木制的花朵或动物,例如蜘蛛、鸟、水蛇、猴子和水牛,以及其他一些小的竹子制品来装饰这棵仪式树。彩色的蛋壳悬挂着,表示天和地。然后,村民们围绕着这棵仪式树唱歌、跳舞,敲锣打鼓,敲打竹片和米槽。这些活动代表雷神和其他的自然现象,以表达村民对雨水的祈愿,预祝来年庄稼的丰收。”

结语:泼水节起源于稻作生产中的祈雨活动

傣-泰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稻谷的民族之一,他们对水的崇拜,也是源于稻作生产的需要。也就是说,水对农业生产如此重要,出于祈雨的目的,所以在适当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泼水祈雨习俗,久而久之固定化成为一个节日,实质上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从时间上看,泼水节是每年的四月中旬,正值高温干旱的播种前期。在傣-泰民族居住的地方,一年只分旱季、雨季和凉季,气候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在一年中二至五月为热季,六至十月为雨季。泼水节正值暑热高峰,然而雨季未到的期间。而此时也是人们准备撒谷育秧的准备前期,人们渴望雨水如期而至。另一方面,农民必须准备一些捆扎秧苗的绳索,可以从山林中砍来竹子制作蔑条。还有的地方,例如德宏的支那乡,村民从山中砍来树枝插在田头,以示山神雨神降临田间守护谷物。总之,人们纷纷登山“采花”觅雨。古时候的人们还没有掌握气候知识,他们相信有超自然力的同时,也观察到雨水与树林之间的某种关联。在泼水节时到林中幽谷折来绿枝,做成“鉴树水树”就象征着去迎接雨水,制作高升(芒非)的时候,人们也要进山砍竹子,并向森林祈雨。过泼水节的时候,人们常说“如果在泼水节期间能下点雨,则预示当年是丰收之年。”

人们制作的“赏鉴水树”置放在江边,众人围着欢歌跳舞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特此申明。

限于篇幅,注释略去,原文载于《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8月20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