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亲自把自己献给美国,经济与军事双重殖民的危害有多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国是欧洲吗 欧洲亲自把自己献给美国,经济与军事双重殖民的危害有多大

欧洲亲自把自己献给美国,经济与军事双重殖民的危害有多大

#欧洲亲自把自己献给美国,经济与军事双重殖民的危害有多大|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吃面不吃鸡

编辑|t

2023年4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了一场高调访问。

或许是中国的独立自主之路坚定了他的信心,回到欧洲后,他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实现欧洲自主、摆脱美国束缚的景愿。

他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说:“我们的欧洲战略自主权,我们正在法国建设它!”

除了喊口号,马克龙也已经开始在政策上落实欧洲自主策略,一个“欧洲九国联盟”的设想已经引发了欧洲内部的讨论。

但实事求是地说,马克龙的欧洲自主策略困难重重,在国内,他正面临着民众支持率的压力;在国外,东欧国家普遍反对他的想法,波兰总理已经跑到美国表忠心去了。

美国人已经对欧洲进行了几十年的经济军事双重殖民,与往常一样,他们打出了挑拨矛盾这张牌。曾经盛极一时的欧洲,在独立自主这件中国人眼中理所应当的事情上举步维艰。

为何欧洲会成为美国的新型殖民地?难道他们就没有反抗过吗?

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殖民

早在美国这个国家还没有正式建立时,后来的美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就曾为美国的外交方向定调:“我们应该将其作为首要原则而不能忘记:在未来欧洲所有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无独有偶,美国国父华盛顿在卸任总统时也曾断言:“用一些人为的联系将我们自己卷入欧洲的政治兴衰或敌友斗争中去,肯定是不明智的。”

美国国父一代的外交策略被称为“孤立主义”。为了获得一个平稳的发展环境,美国立国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届政府的内政策略有所不同,对外却一直奉行孤立主义。

而孤立主义也的确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莫大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曾经在美国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的农业已经让位于工业和服务业,而美国也已经不知不觉间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孤立主义也无法再满足美国人的野心,恰巧此时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美国人提供了契机。

一战期间,美国向协约国提供了106亿贷款,其中英国、法国两个国家分别拿到了21亿和22亿,另一个老牌帝国沙俄则分到了9亿。

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最终无产阶级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人。但在两次革命之间还存在过一个资本主义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与德国单独议和。三大主力瞬间少了一个,对协约国来说,形势急转直下,或许用不了多久剩下的英法两国就会输掉这场战争。

一旦协约国一方战败,这些国家将遭受怎样的宰割,美国人不感兴趣。他们关注的是,之前的一百多亿投资不能打了水漂。

不久美国政府就找到了介入战争的借口。美国驻英大使收到了一份情报,其核心内容是德国正在怂恿墨西哥对美国开战,承诺为墨西哥提供支持。

1917年4月,美国政府磨蹭了一顿还是选择了对德国宣战,最终协约国赢下了这场战争。

自此以后,美国在“违背祖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欧洲则开始受到美国的经济挟持。

二战时,美国再次复刻一战期间的做法,一边以孤立主义为名作壁上观,一边两头下注。

这场战争中美国向反法西斯联盟提供的财政支持高达4382亿美元,包括贷款、经济援助和物资援助,仅老宗主国英国收到的物资价值就高达300亿美元。

而德国、日本等轴心国之所以能够在开战之初迸发出惊人的战争能力,与美国提供的石油、钢铁也脱不开关系。

以千亿计数的投资即便放到今天也没有几个国家出得起,更何况80年前。美国人是从来不做亏本买卖的,能让美国政府开出如此大手笔,那必然伴随着巨大的收益。

这项收益就是各国将美国送到经济霸主的宝座上。

1944年7月,二战已经接近尾声,44个国家各自派出代表前往美国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美国政府在这里组织了一场会议——布雷顿森林会议。

这44个国家中,中国、苏联、印度等国家实际上都没有参加后续的会议。一年半后的1945年12月,22个国家最终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了字。

这些签字国中除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几个国家,基本都是欧洲国家。而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这几个英联邦国家那时还都在听宗主国的指示。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最核心内容是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元是唯一与黄金挂钩的货币,而其他国家则要保持本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大致稳定。

无论是政府强行更改还是市场规律使然,只要没得到允许,任何国家都不得改变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

而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中还诞生了一些至今仍耳熟能详的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们就是为维护美国经济霸权地位而生的。

这场会议中,一众欧洲国家为美国披荆斩棘,使他成为自己的“领主”。

这时欧洲各国还是有反抗的余地的,毕竟直到二战前英国还是明面上的“世界霸主”,欧洲国家随便拿出一个来都是“世界性大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但经历过战争的摧残和美国人的贴心援助后,欧洲人已经丧失了斗志,美国人用“马歇尔计划”完成了对经济殖民的巩固。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政府于1948年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旨在帮助战后的欧洲国家恢复经济并打击共产主义影响力。

根据该计划,美国政府将提供价值130亿美元的援助以支持欧洲国家的重建工作。这些援助主要包括食品、燃料、机器设备等物品,以及贷款、技术援助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更为诱人的是,这项规模庞大的援助计划9成以上是以捐赠的形式进行的,欧洲人不需要还钱,剩下的那一小部分也都是无息贷款或低息贷款。

然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并非无偿的。接受援助的欧洲国家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包括接受美国政府的监督和管理,允许美国的公司和企业进入本国市场,以及采取有利于美国经济利益的政策。

如果欧洲公司在欧洲地区违背了美国的利益,即使合乎本地法规,也很可能招来美国司法机构的长臂管辖。

这些附加条款使得欧洲的政府和企业都不得不对美国进行经济让步,为美国在欧洲进行经济殖民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并且根据合作条约,这笔钱不能随便花在别人家,只能用来买美国产品,而美国人给出的价格往往会远高于市场价。里外里算下来,美国人并没有出多少钱。

说好听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欧洲施加经济控制的有力工具,直白点讲,它就是美国在欧洲实施经济殖民的重要手段。

从此以后欧洲各国在经济上成了美国政府的小跟班和殖民地。

美国对欧洲的军事殖民

提起一战时的美军,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一定是装备精良、斗志昂扬。但事实是,美军一到欧洲战场就遭到了战争双方的一致嘲讽,无论是从士兵素质还是装备水平上看,他们都不像有战斗力的样子。

原因没别的,在孤立主义和巨大的地缘优势的影响下,美国人懒得在军事上出一分力、花一分钱。

无论是独立战争中的大陆军还是南北战争中的双方军队,实际上都只能算是民兵而非正规军队,打仗时农民、工人东拼西凑,打完仗各自回家,直到一战时都是如此。

那时美国的常备军队最多也不过13万人,平时的最高编制只能到团一级,装备水平、训练水平都非常低下。

但仅仅过去了30年时间,到二战时,美国就拿出了一支能够横扫世界的军队,海军、陆军在全世界对德国、日本形成致命打击,二战后从陆军航空兵中独立出来的空军也是一诞生就找不到敌手。

从美军的变化不难看出美国人心态的变化。

随着美军在欧洲各地参战,美国大兵们也在这些地方驻扎了下来。二战后美国在欧洲的驻军最多时达到了40万,这样的规模足以撼动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

并且他们也并非集中于西德等轴心国,而是分布在欧洲的各个角落,至今美国在欧洲仍有70个军事基地。

他们的作用绝不限于“共同防御”,如果是那样的话,为何不把他们全部派到社会主义阵营的边境去呢?

美国之所以能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欧洲经济,驻军的作用功不可没。

用中国人的话说,它是一个阳谋,各国领导人对美国人的目的心知肚明,他们之所以甘愿接受进一步被殖民,一是确实缺钱,而是战后美国仍在源源不断地增兵欧洲。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将全世界拉入冷战时代。三年后,北约成立的消息华盛顿政府礼堂传出。

北约创立之初有12个成员国,自今年芬兰加入后已经拓展至31个成员国,分布范围远不止于北大西洋。在这31个国家中,有29个是欧洲国家。

北约的关键部门有秘书处(总部)、军事委员会(军事指挥权)、欧洲盟军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在欧洲的分支)等,名义上它们由各国官员共同组成,主要领导人均通过轮值或共同决定产生。

但实际上美国一直牢牢掌握着着对北约的控制权,这一点连美国人自己都不再避嫌,今年1月底,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罗伯·鲍尔在与记者交谈时,直接将北约称为“美国领导下的北约”。

一旦爆发战争,北约保卫的不是欧洲,也不是北大西洋,而是美国人的利益。

美国人对待军事盟友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们会安排盟友专注于某一部分军事内容,例如我们最熟悉的日本,就长期负责执行对中国、俄罗斯的反潜任务,而北约内部同样有类似的分工。

长此以往,整个联盟的实力可以得到提升,但单个国家的国防却遭到“阉割”,愈发依靠美国,不再具备独立进行一场战争的能力。

其次,美国大量向盟友出售武器,但美国人都会在合同中加上未经美国政府许可不得使用的规定,关键的密码、代码也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也就是说,欧洲人自己的导弹,只能为美国利益发射。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美国迎来了一个检验自己对盟友掌控力的机会。

为了夺取苏伊士运河,英法两国联合对埃及发动了攻击,而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均对三国的行动持反对态度。

苏联人一句“(这次行动)将使以色列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发生问题”喝退了以色列,美国时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则致电英法两国领导人:“如果这场战争不予制止,则将险象环生,并能发展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一句轻描淡写的威胁后,英法两国慌忙撤退,美国人的军事控制卓见成效。

其实说起来艾森豪威尔不仅是时任美国总统,还曾担任二战后期的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他在欧洲跺一脚,各国元首都要抖三抖。

欧洲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此,其他国家更不必多说,这样的结果美国人很满意。

1961年,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与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共同发表了一份公报,它被称为《赫鲁晓夫-肯尼迪公报》。

这份公报相当于两大集团间的一次“划道”,其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创造有利于和平和逐步裁军的条件”,具体内容包括核武器、军队部署、势力划分等敏感问题,总而言之一句话:东欧归你,西欧我罩着,我们可以相互放狠话,但谁都不要越界乱来。

对于冷战大环境下的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份难得的安全感。但与此同时,这份公报也意味着欧洲各国对美国的军事依赖进一步加深。

新型殖民的恶果

1857年,欧美国家发生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它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源于美国铁路投资过热和冶铁、纺织业的原地踏步。但危机之所以扩散至全世界,还要托英国投资者的福。

1929年,一场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旋即蔓延至全世界。

这场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占有一定篇幅的危机使西方的工业生产下降三分之一,贸易额下降三分之二,无数原本富裕的家庭沦落到了卖儿鬻女的地步。

直到1933年,这场危机的高潮才算过去,而为了将经济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还需要许多年的时间。

这场危机中美国和德国的损失最为惨重,两国遭受苦难的同时也各自有了一项新奇的发现。

美国人的发现是可以通过对外转嫁经济危机来减少自身的损失。那把危机转嫁到哪里呢?一脉相承的欧洲再合适不过了。

而德国人的发现是旧有的制度拯救不了自己。在绝望之中,他们选择寄希望于一个狂热的演说家——希特勒。

于是乎,纳粹上台,德国成为战争机器,二战爆发,人间变成地狱。这一切,源自美国人制造的世界经济危机。

二战过后,美国继续以正义化身的面目领导着欧洲,紧接着在49年大衰退、57年大衰退、72年石油危机、77年石油危机、00年互联网泡沫、08年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固定不变的发展历程:美国——欧洲——全世界。

作为危机的中间传播者,面对全世界愤怒的目光,欧洲人有苦难言,谁让自己是美国人的经济殖民地呢?

而欧洲在军事、政治上被殖民的后果就在眼前。

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并一直延续至今。起初欧洲国家对抗俄罗斯的立场并不坚定,更多的是出于本国利益的考量。

比如欧洲核心国家之一德国在去年4月中旬就曾一度摇摆,新上任的德国总理朔尔茨说:“德国已经为乌克兰倾尽所有。”话里的意思是德国不再插手俄乌冲突了。

作为欧洲核心国家之一,德国的立场也能够代表很多欧洲国家的立场。

但美国人有没有遭受什么损失,他们乐得在乌克兰战场上消耗俄罗斯。

经过美国拜登政府的鼓动,这些国家不得不冲回了反俄第一线,连号称中立了两百多年的瑞士都参与了对俄罗斯的制裁。

不幸的是,欧洲流年不利,去年上半年遭遇了500年一遇的干旱,本来就以进口为主的粮食更加依赖进口。下半年又经历了2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能源需求量激增。

可他们一个劲制裁打压的俄罗斯正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而世界第一是乌克兰,没有哪艘船敢去这个风暴中心运粮食,同时俄罗斯还是欧洲的主要能源供应国。

可想而知这一系列不情不愿的制裁会让欧洲人会经历怎样的艰难时光。

为了解决粮食危机,欧洲人跑遍印度、中国,吃了无数闭门羹,最终还是俄罗斯发了善心、土耳其出面调解,才获得了乌克兰敖德萨港这个运粮通道。但欧洲的尾巴也就此被俄罗斯人揪住,一旦把俄罗斯逼急了,他们随时可以让欧洲人饿肚子。

而解决能源危机的过程更让欧洲人一肚子委屈,权衡利弊之下,他们决定进口美国页岩油。可美国人的选择不是与盟友共进退,而是趁机捞一把,以远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页岩油。

从马歇尔计划到俄乌冲突,宰欧洲已经成了美国的传统,谁让欧洲人甘愿被殖民呢?

其实欧洲也并非没有过抵抗。

从1946年丘吉尔的欧洲合众国计划,到1952年的煤钢共同体,再到现在的欧洲联盟,欧洲人一直渴望出现一个团结、强大的组织,带领欧洲走向经济独立。

在美国历任总统中,克林顿算得上最“支持”欧洲一体化的一位了,他曾在柏林激情澎湃地宣称:“展望21世纪,我相信,一个统一在民主、自由市场和共同安全下的欧洲,在维护繁荣与和平方面,是我们最好的伙伴。”

但他的支持也仅仅停留在演讲中,并且在他之后上台的小布什政府立即上演了180度大反转。

而更多的美国总统则是利用欧洲各国的矛盾来瓦解欧洲人的决心,每当欧洲一体化要步入新的阶段,总会有双边甚至多边问题出现,或是历史恩怨,或是贸易摩擦,总之能阻止一体化进程就可以。

经济独立困难重重,那军事独立呢?

在互联网上,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被半戏谑半尊崇地称为“法国最后一个男人”。

1959年他重返政坛并成为法国总统,当年法国海军便不再听命于北约,美国在法国部署核武器的计划也被法国政府拒绝;

1964年,法军脱离大西洋舰队,同年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转而加强了与苏联的沟通,直接要求美军离开法国。

一系列举措看得国际社会热血沸腾,美国政府气急败坏又无法发作。

但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欧盟与北约这两大组织的重合度不断提高,同时法国在历次冲突对外中深感凭一己之力难有作为,于是它开始与北约和解。

1992年波黑冲突中,法军的指挥权再次被交到了北约手中。2009年,法国重新加入了北约。

法国抗争过,但法国失败了。今天的法国总统马克龙,还能带领欧洲走出一条独立自主之路吗?

参考资料:

马吟婷.戴高乐挑战北约霸权:法国从北约撤出地中海舰队[J].法国研究,2022,(3).

徐振伟.层次分析视角下的英美战略分歧——以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为中心的考察[J].唐都学刊,2022,(2).

董一凡,孙成昊.欧洲防务自主的“北约困境”[N].环球时报,2019-02-22.

黄湘.回首“马歇尔计划”[J].第一财经,2018,(26).

张世杰.论美国理想主义外交及其对一战的影响[J].卷宗,2017,(22).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