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音乐会节目单 –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法国bourges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音乐会节目单 –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音乐会节目单 –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

2023-08-15 1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8年10月22日(周一)

_

【聚合】-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

20:00-21:0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移动的盲点》-为钢琴、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的交互音乐(2018/6’30”/中国首演) 作曲/视频/钢琴:贺圆圆(中国)

创作灵感来自于著名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穿过一个兔子洞进入了一个充满奇特的拟人生物的幻想世界。这看起来像是一个简单的童话,但并非如此。作者卡罗尔描述了在一个非常受控制的存在中与自我认识的过程,这是由一系列怪诞的事件所引出的。感到迷失成为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爱丽丝经常表达对进入仙境后“她到底是谁”的不确定性。

在我的作品中,钢琴,电子音乐和视频都变得越来越扭曲,直到作品高点时的坍塌。原本真实的场景都变成了幻觉。在爱丽丝的故事中,她通过不确定性和自我质疑来发现和认识世界。她的整个世界都是基于在幻觉中寻找经验。幻觉是一些传统观念中的精神障碍,但幻觉也常常反映了思想,感知和自我对世界的认识的本质。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存在是否只是一系列的幻觉?

■《MexiColorNoise》-为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 (2014/7’30”/中国首演) 作曲/视觉影像/现场电子音乐:埃尔莎·艾德·胡斯特尔(法国/阿根廷)

集市上挤满了五彩缤纷的色调,激动的节奏的音乐,cantilena街头小贩,以及随着踢踏舞声音飘动的裙子。一个充满噪音、色彩、光线和运动的世界。这就是墨西哥。

■《光线》-为萨克斯与电子音乐而作 (2016/10’00”/北京首演)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萨克斯:马克·恩格布雷森(美国)

作品灵感来源于视觉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埃利亚松的作品与光线有关。作曲家试图用捕捉新的声音来形容光线并将光线用音乐的方式呈现出来。这部作品通过观众的智能手机或电子移动设备呈现,并创造一个充满光线的音乐环境。该作品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通过一个模拟式的,多通道的扩音设备。演奏者通过设备将重叠的旋律片段发送出去,创造出一种空间化的数字延迟效果,以此达到声音在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不同的位置。在第二部分,萨克斯演奏员独自演奏,将所有的器乐声音传送给观众。丰富多彩的和声调色板由四分音和柔和的多音组成,它们相互重叠,与萨克斯形成互动。该作品为萨克斯演奏家史蒂夫·司徒赛格创作的。该作品由北卡罗莱纳大学格林斯堡分校资助。

■《疯狂的布》-为柔性幕布而作的交互音乐(2018/8’00”/世界首演) 作曲/编程/表演:冯金硕、孙华,藤越(中国)

《疯狂的布》是为交互舞台和表演而作,采用柔性布、灯光、以及触控装置来作为表演方式,使用实时数据驱动的声音设计来实现表演艺术家对整个表演的节奏控制。作品通过艺术家用手压印在柔性布上,创作出扭曲的立体塑形,象征一块被赋予灵魂的布所表达出涅槃、轮回和重生。犹如人生在世,不过如这波澜起伏的皮布,一旦失去灵魂,皮布只是一片死寂。

■《声音周期4 - 声音塑形》-幻听电子音乐(1998/12’30”/中国首演) 作曲:弗朗西斯·德蒙特(法国)

《声音塑形》是我的作品《声音周期》的第四部分。《声音周期》是我对具体音乐这种持续不断的突变和变形的艺术的致敬。

在第一个具体音乐实验及一个新世纪边缘之后的五十年里,Phonurgie(词意为制造、塑造、声音的创造)提供了一种新的、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声音艺术的状态。这个周期最后的一部分意指发明(Bayle)的重要性-这是声音的发现。

不可否认的是,具体音乐已经创造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巨变。虽然技术工具已经改变,但是声音的色彩却有了很多进化。声音塑形则在形态学的层面上忠于第一次噪音音乐会所传达的理想。

■《双脑》- 实时电子音乐(2016/8’00”/中国首演)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马莱克·科罗涅夫斯基,弗朗西斯克·阿拉斯科维奇(波兰)

这是一部多媒体网络实时电子音乐作品作品,由相隔千里的两位作曲家通过网络完成演出。 来自两个表演者的脑电波数据在两个远端的位置之间实时交叉传输。在舞台上的主表演者和另外一名表演者会实时将他们的脑电波数据转换为多层结构的声音,同时与来自两个表演者显微镜下的图像相混合。 在第二演出者从美国和欧洲传送数据的同时,主要演出者在音乐厅会有一些表演。

从2016年到2018年,双脑的演出日程如下: 1)波兰克拉科夫/波兰克拉科夫(Solvay中心)-2016年3月13日 芝加哥/波兰克拉科夫,脑电波数据发送于一辆车-2016年4月5日 3)墨西哥莫雷利亚/墨西哥(Visiones Sonoras音乐节)/维也纳-2016年10月5日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2017年3月6日 布鲁塞尔/波兰克拉科夫-2018年2月2日 6)纽约/波兰克拉科夫-2018年4月22日 7)墨西哥奇瓦瓦/波兰克拉科夫-2018年9月10日

■《不!可能》-为Max,Kyma与三个红外线感应器而作的交互音乐 (2018/10’00”/世界首演) 作曲/表演:杰夫瑞·斯托莱特(美国)

这是一部为三个定制红外线控制器,Max和Kyma而作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不!可能。》是一部演奏难度极高的作品,要求演奏者技艺精湛,在极短时间内准确控制触发大量音符。《不!可能。》是一首同时驾驭肢体细节语言和剧烈运动而表现音乐速度和重击力度的作品。通过演奏者和乐器之间的交互,逐层加强音乐强度,推动作品发展,最终达到高潮。作品题目一语双关,“不可能”表明演奏难度极高难以克服;“不!可能”表现演奏者技艺炉火纯青,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来自比邻星的信息》-为长笛、萨克斯、钢琴、打击乐,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 (2018/12’50”/世界首演) 作曲/现场电子音乐:张小夫(中国) 视觉影像:马仕骅(中国) 演奏:比邻星现代乐团(法国)

神秘的宇宙,在广阔无垠的太空中,那颗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会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类渴望而未知的无限遐想 — 是它的沉默无语?它的调皮与不羁?还是它的微笑与暴躁?… 作品将在真实乐器之间,真实乐器与电子音乐之间构建多样化的音乐语汇、独特的色彩和时空的对话。

该作品由法国文化出版机构委约创作,题献给法国波尔多比邻星现代乐团的音乐家们。

 

2018年10月23日(周二) _ 【声之形】- 浙江音乐学院声音装置展演专场

17:30-19:00(中央音乐学院友谊厅) 2018年浙江音乐学院新媒体艺术作品表演交流推广项目 浙江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处/音乐工程系/杭州拼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推介

■《云》-交互式多媒体声音装置(2018) 作者:李秋筱 声音制作:张懿楠、蒋辰石 计算机音乐编程:王新宇 (2016年浙江音乐学院理论研究类科研资助项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填空)》-交互式声音装置(2018) 作者:段瑞雷

声音从未停止。

■《波凌·I》-交互式多媒体电子音乐装置(2018) 计算机音乐设计与编程:王新宇 计算机视觉设计与编程:姚治盟、麦家燊、王新宇 (2018年浙江音乐学院理论研究类科研资助项目)

“波”——水、风之涌流而形成;“凌”——蕴含上升之意。 波是水的精髓和灵魂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意象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又有可能延伸到“云”、“风”等相关联的丰富意象当中。作品以交互多媒体电子音乐装置为表现形式,声音、影像在垂直维度中的运作成为一种对升腾的象征,全息投影媒介的采用让视觉部分的呈现更具无形性,观众在交互的过程中探索与体味一份独特的流转趣味。

■《赛博的沙漠》-交互式多媒体声音装置(2017) 作者:何铮澄

沙漠,世界上最单调,也是最神秘的景观。赛博文化由复杂多变的数据流所构成,像湍流的 沙子一样,未知又具有破坏性。当数字的沙漠变成赛博空间,人成为沙漠的湍流,我们是否会有新的体会?

■《道听“图”说》——交互式声音装置(2018) 作者:包忆杭 造型设计:姚治盟、麦家燊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媒介具有强力的信息传递能力,我们通过手机所接收和传播的信息都是大多都是被压缩简化过的产物,在经过多次传递后,我们所接收并传播的信息还是最初的样子吗?

19:30-20:3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演出系列(3) 【东方金属之旅】- 蒂埃瑞·米罗格里奥打击乐与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

■《自我约束的七项研究》-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6’00’’/2005/亚洲首演) 作曲:拉尔斯·彼得佩特·哈根(挪威)

该作品为电影《自我强加的忧郁》中的一段配乐。作品素材来源于钢琴弦、正弦波、白噪音和酒杯。作曲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的Gotland岛上完成创作,这里距离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居住的地方很近。在创作期间,作曲家还看了很多伯格曼的电影,包括1963年的《沉默》。

■《耳朵的西西弗斯》-为打击乐、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15’00’’/2016/中国首演) 作曲:保罗·查加斯(巴西/美国) 视觉影像:约翰尼斯·百灵达(德国)

该作品是一部近乎无声的电影 – 带有电子增强的呼吸音轨,移动的石头和声效,由未来主义艺术家Marinetti的诗“Zang Tumb Tumb”解构和扭曲 – 由打击乐的指示无形地驱动,这种指示支持和引导Paulo C. Chagas和Johannes Birringer的创作。视觉情景部分描绘了一个老男人在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和陡峭的山坡上危险的攀爬,攀登失败,主角倒下并滑到底部,并再次攀爬。这些图像构成了一个徒劳的研究(以及一个存在于加西斯关于西西弗斯(1955)故事的存在主义情景,他说这是与“世界的无理的沉默”相对立的,这里的情况更加复杂了“不可见”的情况。内风“前庭紊乱,耳鸣和听觉障碍”。内风的可听条件是动力学引起的,并且通过打击乐器动态地和戏剧性地解释,因此听觉和视觉产生彼此的约束。打击乐音乐形成了八个部分的结构,其中有种种脉冲,规则和不规则的节拍,以及多种节奏在一组的七个鼓中移动 – 从低音鼓到高音 – 和三个钹。其中一个部分以“carimbó”的节奏为特色,这是一种来自亚马逊河口的Marajó岛和巴西巴罗地区的当地舞蹈。

■《最坏也不过如此》-为预置颤音琴和电子音乐而作(10’00’’/2012/亚洲首演) 作曲:塞巴斯蒂安·里瓦斯(法国)

该作品标题摘自塞缪尔·贝克特的小说—伍斯特沃(法文版的《裁判帽》)。作品结构通过一个强迫性的角色并基于三种材料,共栖和交织。它们的连续发展由于新元素的出现而不断中止,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创造一种混乱的语言。正如小说中所表述的:“所有都将会过去,没有什么是永远存在的。尝试过,失败了,没关系,再试一次,再次失败,那是更好的失败。”

■《东方金属之旅》-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25’00’’/2016/中国首演) 作曲:伊万·费德罗(意大利)

该作品为金属打击乐而作,共五部分各自命名为Ritual1, 2, 3, 4 & 5. 打击乐器被分成五个站,以圆形排列,演奏时以顺时针方向依次演奏,其含义为东方之旅。 第一站的打击乐手背对观众,其打击乐器包含了三个钟板以及三个通通鼓;第二站的打击乐器有悬挂了六个不同类型的钹;第三站的打击乐器有高音钢鼓,8个锭子和一对铃铛;第四站打击乐手正对着观众,其打击乐器包含了颤音琴, 8个调谐的牛铃一个钟琴和两个八度的铙钹;第五站有东方打击乐器,其中包括七个锣以及八个钵。 该作品的标题指的是通过演奏者来进行的乐器路线的排列。副标题(ritual)为作品的每个部分被构思方式以及它们如何被感知。 仪式的特征是通过重复,增厚/变薄和材料的积累/减少的过程引起的,将我们带入一个非叙事性的时间维度,有强烈情感冲击力的阿波罗或狂欢-狄奥尼斯。该作品是献给蒂埃瑞·米罗格利奥的,他以值得称赞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参与了这部作品的写作。

 

【四个红色的黑暗】- 尼古拉·萨尼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

20:30-21:3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歌剧前奏曲“飞行的暂停时间”》-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 (21’00’’/2007/中国首演)

Il Tempo Sospeso del Volo(飞行的暂停时间)是一部基于意大利法官Giovanni Falcone的人文,社会和政治故事的舞台剧。

1992年5月23日,Giovanni Falcone被西西里黑手党二十杀害,这是史上最可怕的犯罪袭击之一,当时他正沿着高速公路从巴勒莫机场前往西西里首都。为了杀死法官,轰炸机炸毁了整条高速公路,公路被完全摧毁了。与Giovanni Falcone一起,他的妻子Francesca Morvillo和三名保镖被杀。

“飞行的暂停时间”追溯了这位非同寻常的人生命中的决定性时刻,他们与黑手党,意大利的有组织犯罪团体和腐败现象所斗争,并为他的个人和民事承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最开始作为隐士生活,并总是被保镖保护,最后被谋杀。这部歌剧在意大利Reggio Emilia的“La Cavallerizza”剧院首演,然后在2017年在柏林国家歌剧院Linden举行,由尼古拉·萨尼作曲,由Franco Ripa di Meana创作的剧本并导演。该剧的重点是在悲惨袭击之前将法官Falcone从罗马飞到Palermo的航班。暗示了作品的标题。

这部作品以8声道数字音轨的独奏开场(序曲),持续约20分钟,引入了动作的氛围,并作为一个自主的作品在音乐会上呈现。随着序曲充满了紧张和未知的气氛,Falcone和他的敌人们给此作品提供了“戏剧性的”效果。为了实现前奏的声音材料,通过使用不同的算法对声音进行数字处理,使用了20个元素的乐器组,来还原与舞台表演相似的设置。歌剧的序曲“飞行的暂停时间”由尼斯CIRM出版。

■《四个红色的黑暗》-为弦乐四重奏和八声道电子音乐而作 (21’30’’/2009/中国首演) 第一小提琴:王鸿睿,第二小提琴:李诗卉,中提琴:宗辰,大提琴:程艺(中国)

标题的灵感来自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于1958年创作的一幅画。电子音乐是在Bourges(法国)的IMEB工作室制作的,使用了Quartetto d’Archi di Torino演奏的的声音材料,Quartetto d’Archi di Torino还在罗马对此作品进行全球首演。

这些声音的质感,表现了琴弦经常在一起,在极弱的力度下齐奏,但麦克风对这个极弱的声音进行放大音量,用此揭示了琴弦声音的内部结构。数字处理改变了声音模式的频谱形态,并且音频记录提供了一个精确的环境处理,其考虑了每个单个声音的音色和空间成分。在Mark Rothko的作品中,作品的标题来源于此,四种不同大小和不同色调的深色色块在强烈的深红色背景上流动。乐谱和现场表演中四重奏的空间组织遵循Rothko画布中形状的组织,两个小提琴在两个极端,大提琴和中提琴在中间。电子空间的粗糙音质与从背景中出现的形状(作为模糊和不清楚的物体)之间的相遇给此作品带来了强烈的感受。 此作品是IMEB委约创作(2009)。

■《羽翼的研究》-幻听电子音乐 (15’35’’/2004/中国首演)

该作品由法国文化部委约创作,创作地点: INA-GRM, 巴黎。

“羽翼的研究”被认为是在太空中移动的声音物体。每一个声音都是分离的,在空间中是碎片化的; 一种分解,允许听众在演出现场重建个人的感知合成。这也允许了每个听众的个人听觉感受根据收听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使得空间成为连续变换中的动态环境。对于这样的作品,将GRM实验的声音处理方法与音频系统的八声道上的扩散设计相关联,以准确地再现声音路径,使得空间成为构图的真正主角,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声音与空间维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这部作品中用于真正的创作成分参数。

题为“羽翼的研究”的标题来自Leonardo da Vinci飞行动力学的研究。我用这个表达式来指出具体声音材料与从它而产生的虚拟空间之间的理想关系,但它与原始声源是分离开的。就像空间投影一样,无限瞬间,通过扬声器所体验。此作品时长15分钟,是八声道电子音乐作品。使用了巴黎GRM研究小组创建的声音数字处理算法,另外此项数字技术让处理声音形态学成为可能。

■《并非所有岛屿都有海洋围绕-第三岛》-为低音单簧管与电子音乐而作 (11’32’’/1997/中国首演) 低音单簧管:王李栋(中国)

该作品是一部为器乐独奏和电子音乐所作的三部曲,应用于八声道数字音频。Isola Terza用低音单簧管作为独奏乐器,是这个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描述了一个奇特的地标,这个孤独的人类岛屿被最远的避风港所围绕,对抗思想,逐渐消失在最后的尖叫声中。

低音单簧管重新定义了这次航行的最后一部的音色空间。飞近地面广阔的空间和不可测的深度被召回。

乐器的声音,按键声和多音和弦是声音宇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声音宇宙中,作为一个渐渐展开的假设的自我叙述。

作品的叙述是通过突然的喘息和亲密的声音反射所表现出来的。磁带部分变成沉积物,活着的记忆,证明了这段走句,在最后的地平线上留有一条褪色的痕迹。声音处理在IMEB中进行。在Bourges的工作室以法国单簧管演奏家Serge Conte录制的现场单簧管声音为基础。

并非所有的岛屿都有海洋围绕 – 第三岛由IMEB委约创作。

 

2018年10月24日(周三) _ 【诺日朗】- 2018年度音乐家张小夫电子音乐作品音乐会

19:30-20:15(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发往火星的@ II》-为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2017/12’00”) 作曲/电子音乐现场:张小夫(中国) 视觉影像:马仕骅(中国)

浩瀚宇宙,人类在不断探索中期待与未知世界的沟通与对话……

作曲家在该作品中以不同的声音和影像材料构建多样化的视听语汇,以表现当今人类社会的种种生命状态。在时空的交错中,探寻并创造一个穿越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声影艺术世界。

■《山鬼》-为戏剧女高音与电子音乐而作(1996/11’30”) 作曲/电子音乐现场:张小夫(中国) 女高音:吴碧霞(中国)

《山鬼》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同名诗作。作品抒发和编制了一个山中精灵渴望爱情及向往人间美好生活的神奇故事。在人声和电子音乐的表现方面,借鉴和融合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中“唱”和“念”的某些韵律,委婉、清灵、飘渺,是人灵魂于存在的幻化。

■《不同空间的对话 I, II 》-幻听电子音乐组曲(1992-93/9’50”) 作曲/电子音乐现场:张小夫(中国)

世界是万物对话的产物:地和天、人与自然、生命与生命 …… 人,生而便无可逃避地面对着对话中的世界,因而也便无法选择地加入到无限的对话之中,并从对话中实现了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永恒。

电子音乐组曲《不同空间的对话》是在一个全方位的音响空间里抽象化的表现古老而深邃的东方哲学。作为作曲家第一部纯粹的电子音乐作品,完成于法国巴黎,并先后获得1993年法国 Bourges 第二十一届国际电子音乐大赛“专业电子音乐类作曲”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国际奖项,也是中国作曲家最早在国际重要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中获奖的作品。

■《诺日朗》-为混编组合打击乐、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多媒体交响乐(1996-2016/20’00”) 作曲/电子音乐现场:张小夫(中国) 视觉影像:马舸、张超(中国) 打击乐:尹飞(中国)

“诺日朗”是藏族传说中的男神。作品家通过提炼“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最具藏民族特征的生活表象和精神理念,将生活表象的小“圆”,如转经、捻佛珠、转玛尼堆、跳锅庄等与宇宙万物转世轮回的大“圆”融合、提升,将“转经”和“轮回”这两个概念转化为作品当中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电子音乐语言 – 即音响动机的循环(Loop),并与整体音乐架构的螺旋式发展相契合,形成统一的结构逻辑。与电子音乐相配合的是颇具原始和象征意义的铜质、皮质、木质、石质打击乐器以及现代演奏技法的开发与运用,通过具体的声音,抽象的表现,浪漫的写意创造出人神对话的“虚拟空间”。

该作品由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GRM)委约创作,1996年在法国巴黎国际现代音乐节世界首演。作为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诺日朗】是在国际舞台上经常演出的保留曲目并广受好评。2016年,多媒体交响乐版【诺日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艺术-交响乐”项目支持。

【界面】- 比邻星现代乐团与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

20:15-21:0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乐团成员: 玛丽·伯纳黛特·莎莉埃尔:萨克斯/艺术指导 希尔万·米尔派德:长笛 克莱芒·福康纳:打击乐 坂口博美:钢琴 克里斯托弗·哈维尔:电子音乐

■《四重奏》-为四位音乐家而作(4’00’’/1932/中国首演) 作曲:约翰·凯奇(美国)

这是一部固定节奏模式的作品,是凯奇与阿诺德·勋伯格学习期间创作的。这部作品看起来十分引人注目,因为它与阿诺德·勋伯格的精神相差甚远,反倒与其它一些作曲家的作品有很多共通之处。

■《YY》-为长笛、小军鼓与电子音乐而作(11’00’’/2016/中国首演) 克里斯托弗·哈维尔(法国)

银芦苇 冬天月亮的沟壑 在他的皮肤上呼吸

■《接着,然后》-为长笛、萨克斯、钢琴与打击乐而作(12’00’’/2018/中国首演) 作曲:奥莱里亚诺·卡塔尼奥(意大利)

作品是为长笛(低音长笛)、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打击乐和钢琴而作。在英语中,Next, then指的是接近的东西,但同时也可以指代之后发生的事情。用同一个词来说,我们都有双面性-在空间上接近在时间上疏离。

作者希望通过本作品进一步研究更地道的器乐写作技法,拓展器乐的演奏技法及预制器乐的设定。《接着,然后》通过15分钟的时间,展现了器乐从一开始的简单、传统的技法一步步发展向拓展的演奏技法的过程。

■《但丁神曲的DYS之城》-为长笛、萨克斯、钢琴、打击乐与电子音乐而作 (12’00’’/2018/世界首演) 作曲:本和华·聂伯纳(法国)

他们的脸朝着他们的臀部扭曲,发现有必要向后走,因为他们无法看到他们的前方。 …因为他希望如此向前看, 所以他向后看并向后走…

作品但丁神曲的DYS之城是一部基于但丁神曲周期的一部分的作品。该作品分为三个部分:地狱篇(Inferno)、炼狱篇(Purgatorio)和天堂篇(Paradiso)。

■《客厅音乐》-为四位使用ipad的音乐家而作(7’00’’/1940/中国首演) 作曲:约翰·凯奇(美国)

《客厅音乐》是向约翰·凯奇当时的妻子Xenia的致敬。这部作品包含四个乐章:开始、故事、旋律和结束。凯奇让表演者使用任何家用物品或建筑物品作为乐器,例如:杂志、纸板、地板、书本、木框架窗等。

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都是由上述“乐器”演奏的打击乐乐章。第二乐章,演奏者通过朗诵及演唱由格特鲁德·斯坦的短诗“The World Is Round”,开始了“演说四重奏”的部分。第三乐章是一个可跳过乐章,在这个乐章中,表演者会在任何一件合适的乐器上演奏旋律。

■《竞技场》-为长笛、萨克斯、钢琴、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而作(12’00’’/2008/中国首演) 作曲:皮埃尔·约德洛夫斯基(法国)

这部作品的想法诞生于作者参观尼姆竞技场的时候。走廊和各个地方都散发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仿佛建筑和灯光一直有着古怪的暴力。这种视觉的张力正是作者创作本部作品的灵感来源,并被用于紧张和冲突的乐章写作中。

在没有直接叙述的情况下,作品的形式和材料始终遵循着一条徘徊的道路,即一种动态和力量互相博弈的游戏。

这部作品献给比邻星室内乐团,尤其是玛丽。

2018年10月25日(周四) _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演出系列 (7)

【打破平衡】-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专场音乐会

19:30-20:4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意大利分会 ■《Zyklon Vetar》-幻听电子音乐(4’12’’/2018/中国首演) 作曲:安德烈·萨布斯基

标题是这部作品的声音主角。 Zyklon指的是二战期间纳粹使用的臭名昭着的天然气,而vetar则是塞尔维亚的风。

此作品的特点是声音内容的破坏和重生,象征着它的脆弱性,以及不断重建它所需的耐力。使用的技术包括音乐织体的积累;层次,初始与终止处的材料累积(甚至达到饱和的状态);无声,强调破坏的织体材料和新的起始阶段。

大多数声音材料传达了“柔软”和“圆滑”的概念,模仿风或烟雾等元素的自然属性。他们可能确实感到柔软和羞涩,但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成为具有破坏性的力量。

关于结构,此作品似乎采取了多种结构方式,但似乎永远达不到其稳定性,几乎就像有人在外界阻止它一样。当终于达到稳定状态时,其结果与之前那些被强制放在一起的任何东段落完全不同。

■《群岛》-幻听电子音乐(8’40’’/2018/中国首演) 作曲:曼弗雷德·克莱门特

一个岛屿,一段旅程。

作品群岛由我在为欧盟项目“Le paysage sonore dans lequel nous vivons”工作,居住于卡利亚里时所录制的录音以及使用合成器在黑暗中作出的声音构成。与描绘一幅群岛塑像的想法不同,作者更希望将这部作品作为这地中海群岛及其生命的抽象表现,是对群岛的第一次发现。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比利时分会(FeBeME-BeFEM) ■《Kamudhunan Kasukman》-幻听电子音乐(6’21’’/2015-16/中国首演) 作曲:瓦伦丁·伯克曼

这是一部为巴厘岛的佳美兰乐器和正弦波创作的冥想式作品。 该作品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录制和创作。

■《显微镜》-幻听电子音乐(4’31’’/2017/中国首演) 作曲:斯蒂芬·敦克尔曼

■《Rebondi》-幻听电子音乐(6’50’’/2018/中国首演) 作曲:佛罗莱恩·帕斯卡尔

步行, 说话, 与自己的矛盾共舞, 用活砖砌成的移动墙, 在预制房屋上小便。 对立部队之间的运动, 一个梦想,用现实跳华尔兹舞。(不清楚在说什么)

■《一次在钢琴上的探险》-幻听电子音乐(6’00’’/2012/中国首演) 作曲:让-路易·波利亚特

我让一位五岁的初学钢琴学生在钢琴上即兴演奏,我没有给她任何指导。在她的演奏中,她实际上制作了一个很有趣味的演奏序列。这个序列不论在在形式,节奏模式和能量方面都特别成功。实际上,这位年轻的钢琴家还以一种非常个性的方式模仿了专业钢琴家的音乐会演奏姿态和动作。对我来说,这真是一次特别美丽而壮丽的经历。

我录下了这个即兴创作,这段录音成为了我这部作品基本材料。我用电子音乐作为媒介将其放大。之后,另一个叙述手段被构建 – 像是一个很私密的冒险,严格私密 – 这是第一次叙述的镜像。在第二次的叙述中,钢琴即兴创作的声音材料被转变了很大。这个转变是与个人经验有相关,特别是其中的冒险主题(这个主题早已在这个年轻的琴童的创作中所实现)。

这部作品得到瓦隆 – 布鲁塞尔联邦等文化机构的资助。

■《打破平衡》 -为电子音乐与视频而作(6’00’’/1994-2018/中国首演) 音乐:托多尔·托德洛夫(比利时) 视频:亚历山大·派太(俄罗斯)

作品《打破平衡》主要来源于我设计的一款用于模拟钟摆行为的计算机程序。它允许用户定义所有的虚拟摆锤参数:质量、长度、阻尼系数以及各种不同的外力。可以定义某个区域为每次钟摆进入此区域时触发声音;同时根据速度的不同变化引号、声音紧张程度及音色。与摆锤位置和速度一起,这个乐器用于驱动各种MIDI设备:从采样器、合成器到信号处理单元。

这是一个创造一个真实事件,并通过它所发出的声音来感知它的想法。用户可以使用实时推子来添加各种不同的力来修改或破坏平衡,逐渐或突然地改变摆锤的状态。

根据参数的值和所使用的声音,所得到的结果有时是准有机,像是人类的声音的样子,有时候则是极其机器式的。这种类催眠状态的摆动通过声音和记忆与听众玩着捉迷藏的游戏,营造出一种极其无法预测的氛围。

由艺术家亚历山大·派太制作的视频也全部由计算机生成,届时将于北京首演。 第一版打破平衡制作于ARTeM工作室,1994年首演于布鲁塞尔?。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希腊分会(HELMCA) ■《Irides》-幻听电子音乐(11’11’’/2017/北京首演) 作曲:阿基·帕索拉斯

Irides字面的意思是彩虹。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人们认为彩虹是由女神伊丽丝(Iris)制造的桥梁,连接着天地。 Irides是光通过空气中的水滴衍射和分散所引起的多色弧光。在这部作品的也有相似的描述,天空瞬间晴朗像施了法术一样,雨滴生成出光谱,多彩的色带,弧光形成双重,三重和多重的声波彩虹,渗透到这部作品所描述的景色中。此作品已在Sound of Memory研讨会(伦敦);ISSTA会议(爱尔兰);Sound / Image(伦敦)以及ICMC2017(中国)上演出。

■《熔岩洞穴》-六声道幻听电子音乐(8’00’’/2017/中国首演) 作曲:尼克斯·斯塔夫劳波洛斯

作者选用熔岩洞穴作为标题一方面出于对其英音发音的青睐,另一方面由于其是一种地貌结构,可以反映出作者想要呈现的声音世界。

这部作品的声音材料使用了多指向话筒来收集,并于克里特岛的音乐技术与声学部、苏黎世ICST计算机音乐和声音技术研究所中完成制作。同时这也是对于声音捕捉及声音微空间研究的成果。

■《BF》-幻听电子音乐(2’30’’/2017/中国首演) 作曲:塞奥佐罗斯·罗蒂

BF是比阿特丽斯·费雷拉(Beatriz Ferreyra)80周年的生日礼物。此作品的声音材料来自一个关于她在INA / GRM与此曲作曲家相遇的经历。

■《厨房颂歌》-幻听电子音乐(7’47’’/2015/中国首演) 作曲:康斯坦丁诺斯·卡拉塞纳西斯

《厨房颂歌》是对聂鲁达(Neruda)颂歌系列的致敬。这位诗人给普通的日常物品(如面包,蔬菜,袜子等)写了225首颂歌。通过各种声音,颜色,气味和情感来表达和赞颂生命。把数百种厨房用品的声音根据其形状和构成物质进行分类,然后通过经典的磁带操作技术进行处理。复杂音响层次和质感是通过快速随机地读取具有相似声音的文件夹的内容来创建来实现的。由此产生的数千个声音对象被精心地编辑在一起,由此创造了一个高能量和万花筒般的合金。

此作品曾获SIME 2016一等奖,并在同年获得了Música Viva的荣誉奖。

【在夕阳的摇篮里】-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专场音乐会

20:50-22:0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墨西哥分会(AARSOM) ■《Santa Muerte》-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13’00’’/2018/中国首演) 作曲:毛利西奥·圣·埃梅特里奥·瓦德兹

该作品于2016年11月23日首演于奥地利St-Pölten举行的All Around Audio会议。 本作品所有的声音素材来自于在墨西哥城城中心录制的环境声音素材,其中包括2015年秋天,Miguel Mesa的“Rosario a la Santa Muerte”录音机在墨西哥城Casa Vecina加盟期间的大量演出录音。

■《里拉七弦琴》-幻听电子音乐(14’12’’/2017/中国首演) 作曲:曼纽尔·罗恰·伊图尔拜德

作品的声音素材来自古代第一件弦乐器。标题的灵感来源于希腊故事中的里拉琴,其为一个带有三根弦的龟壳,在苍穹中形成的一个由五颗星组成的星座。其尖端的Alpha Vega被罗马人命名为Fidicula(罗马里拉)。

本部作品将声音展现在一个巨大的声学天空中,展开了古代恒星星座的符号,但同时将发光点作为撕裂声音的起源。这个作品由GRM委约创作,并已于2017年首演。

■《Toh》-为双簧管与电子音乐而作(6’30’’/2014/中国首演) 作曲:埃利亚斯·布克 双簧管:李治林(中国)

Toh是由Toh鸟的歌声创作组成的作品。双簧管和电子声音生成了这个原始歌曲的变体。作为一个创造性的缘由,这件作品是基于Toh鸟的传说。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乌克兰分会(UAEM) ■《群石》-幻听电子音乐 (4’05’’/2014/中国首演) 作曲:奥斯塔普·玛纽雅克

《群石》是为2014年克拉科夫的声音艺术节而作,为了纪念那些捍卫民主自由和人权,反对政府的独裁统治的人们。2014年2月18至21日,尊严革命发展到了高潮,当时,配备了AK-74步枪和特殊狙击步枪的政府特种警察直接向着手无寸铁的新教徒开火,而新教徒们用以抵挡火力的却只是临时搭建的木质遮蔽物。当天有上百人丧失了生命,几百人受伤。在基辅的Instytutska街,有40名抗议者被杀害。

本作品的声音材料大部分来自于记录基辅Institutska街上抗议者被杀害的视频。

■《在夕阳的摇篮里》-为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5’50’’/2015/中国首演) 作曲:谢尔盖·列昂季耶夫 古筝:韩天雅(中国)

“当你难过时,听听大自然的声音。世界的沉默比万千无用的话语更能让你平静。”——孔子

■《原子围棋》-为电子音乐与视频而作(8’00’’/2017/中国首演) 作曲:安东·斯塔克

Igo(围棋)是中国古老的棋盘游戏,在日本和韩国也很受欢迎。 核围棋-日本天元围棋战,是由桥本宇太郎和岩本薰(均为日本围棋选手)之间对决的第二场比赛。 这场比赛于1945年8月4日至6日举行于广岛附近的城市。8月6日,一枚原子弹被扔到了广岛。广岛警察局长在此之前禁止了比赛的进行从而挽救了两名围棋选手。傍晚的时候,难民们聚集到这个城市的时候,选手们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在本作品中,作者使用了传统仪式用雅乐的采样并模拟了放射性元素Cs-138及Sr-90的声音。

■《我的朋友李白…》-为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15’00’’/2015/中国首演) 作曲:艾拉·扎加科维奇 古筝:韩天雅(中国)

这部作品的标题来自于乌克兰诗人奥列格莱谢哈的神秘诗”Friend Li Po, Brother Tu Fu”(朋友李白,兄弟杜甫)。

这部诗主要讲述了作者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两位中国古代诗人在很远之外的枫林中的对话。 他们谈论着草坪上落下的树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芦苇。然后互相沉默以及,默契的唱着歌。

本部作品主要基于李白和杜甫的对话。正如乌克兰诗人奥列格莱谢哈的神秘诗中所说:“他们的情绪,句子的音韵,甚至是诗歌的韵律结构。

_

2018年10月26日(周五) _ 【蓝色波动】-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专场音乐会

19:30-20:4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英国分会(BEAN) ■《Traces of Play》-四声道幻听电子音乐(11’10’’/2017/中国首演) 作曲:安布罗斯·塞登

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我和儿子在他幼年时玩过的各种游戏,使用玩具和一些日常用品。儿子所参与的各种游戏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和过程深深的吸引了我。 在做相同的事情中探索新的可能性/潜力,回归到熟悉,或再尝试一次,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有趣的活动。我想在我的音乐探索中采纳我儿子的游戏精神; 追求一些思路的发展,同时让其他思路不被发展,对可能的回归持开放态度,但不一定受其约束。因此,源音频的转换通常涉及我自己在Supercollider里内置的简单系统中的即兴创作,它调解和调节了我的音乐演奏的本质。许多源音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希望支撑声音世界的物理声音的痕迹仍然是有形的。音乐是围绕着少量的常事构成的 – 既有特定的声音材料/环境,也有过度于它们之间的本质 – 随着此作品的展开,希望这些事件能帮助作品的结构积累印象。这部作品的初步工作是在斯德哥尔摩的电子音乐工作室(EMS)进行的,我非常感谢EMS的每个人在我居住期间对我提供的帮助和支持。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分会(UNT) ■《感质》-幻听电子音乐(9’39’’/2017/中国首演) 作曲:帕纳约缇斯·可可瑞斯

作品《感质》在CEMI工作室(北德克萨斯大学实验音乐和多媒体艺术中心)制作完成。这部作品意在探讨从直觉到感觉的音乐体验。从物理层面,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到声音、触觉以及视觉,其中以对声音刺激做出的反应最甚。这种深层次的联系将听众与声音、空间相关联达成了一个多维的体验。声音中所蕴含的运动和含义正是声音的本身而并不是简单的相关联或因果的关系。

在《感质》中,我并没有把音乐的记忆作为一系列的实例,而是把它当作感官的一个集群。声音本身的体验不是连续的,它绕过过去和未来,使得时间变成了一个永恒的统一的整体。在这样的意识状态下,时间感得以消融。由音箱所带来的空气分子的运动、现实空间的反射以及听众,这些都是声音。

■《外壳》-幻听电子音乐(12’04’’/2017/中国首演) 作曲:托马斯·扎克

作品《外壳》是对解剖、分类和再重组的研究。这部作品使用来自伊本·西那、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弗朗西斯·培根的关于解剖学的古代文献作为研究其结构特征的声音材料的动力。破碎的物体在帮助下重建,并最终得以新生。

■《蓝色波动》-电子音乐(9’25’’/2009/中国首演) 作曲:乔恩·尼尔森

无论是由空气、流体、摩擦或者是撞击,任何声音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波动来触发。当乐器反应于这种不稳定的波动时,它的物理属性使得其在无序的波动中获得有序的反馈,使声音变成具有周期的音调。通过使用声音的采样材料和声音的物理模型,这部作品致力于超现实的声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真实与想象并存。这部作品是由布尔吉斯国际电子音乐中心委约创作,并在他们位于布尔吉斯的工作室中完成。同时本作也得到了来自北德克萨斯大学的大力支持和研究基金。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俄罗斯分会(CEAMMC) ■《S_S_S》-为电子音乐、舞蹈与视频而作(10’44’’/2018/世界首演) 作曲:伊戈尔·凯法利迪 视频:安德鲁·奎因 舞蹈:索菲·叶谷(法国) 打击乐:蒂埃瑞·米罗格里奥(法国)

这部作品是为电子音乐、舞蹈和视频而作,采用多种持续音拼贴并带有变化的手法,呈现出萨拉班德舞的特征。该视频融合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蒙太奇。在这个新版本中,作曲与Andrew Quinn制作的视频部分是分不开的。

■《sy_nap_sis》-为萨克斯与电子音乐而作(9’40’’/2018/中国首演) 作曲:尼古拉·波波夫 萨克斯:张泽浩(中国)

这部作品是为萨克斯和电子音乐而作,标题来源于古希腊的词汇,意味着以简洁的形式进行阐述,没有详细的论证,也没有对一个完整主题或一个知识领域进行详细的理论推理。该作品主要通过真实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呈现。

_

【一行之隔】-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专场音乐会

20:50-22:0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墨西哥分会(CMMAS) ■《原始迷宫》-为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7’02’’/2015/中国首演) 作曲:托纳利·纳卡穆拉

我们被置于一个后记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话语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历史的与其理性与社会建构相关的过时性叙述,由自然人类和社会结构创造的原始迷宫。

■《一行之隔》-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11’00’’/2017/中国首演) 作曲:罗德里戈·西加尔

《一行之隔》是一部探索材料、空间和来源之间连线的多声道作品。最初创作于CMMAS。 该作品于2017年由GRM委约创作,并得到墨西哥SNCA的资助。

■《Baile》-为低音单簧管与电子音乐而作(9’05’’/2002/中国首演) 作曲:弗朗西斯科·卡拉桑托 低音单簧管:王李栋(中国)

“Baile”是一个假装融入到电子音乐语言里的作品,像石头一样的声音特性。低音单簧管使用Max/MSP实时处理,同时融合了上述乐器所拥有的巨大音色和表达感染力的可能性,这个乐器可以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声音。这件作品获得了Antorchas基金会的支持,这部作品还获得了由国家艺术基金会(Fondo Nacional de las Artes)授予的2004年Juan Carlos Paz奖。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伊朗分会(Spectro Centre for New Music Iran) ■《随机舞蹈音乐》-幻听电子音乐(6’44’’/2018/中国首演) 作曲:伊丁·萨米米·莫法汉姆

一个对舞蹈没有任何感觉的当代作曲家第一次但是不最后一次创作舞蹈音乐的尝试。

■《没见过》-幻听电子音乐(3’36’’/2018/中国首演) 作曲:西亚瓦什·贾法利

与Deja vu(见过)相反,Jamais vu是一种当你遇到同样的人,或一次又一次的访问同一个地方,但每次都感觉是第一次的感觉。每个人都似乎是一个陌生人,每件事情都是那么的陌生。而这种感觉,则正是作曲家想要在本部作品中所重塑的。

■《Robot Radif》-幻听电子音乐 (3’15’’/2006/电子音乐) 作曲:阿塔·埃卜特卡尔

该作品是波斯电子音乐专辑《昨日和今日1966-2006》的其中一首曲目。 此专辑是对伊朗第一个电子音乐作曲家Alireza Mashayekhi的致敬。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波兰分会(PSeME) ■《Insektarion》-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 (8’18’’/2016/中国首演) 作曲:莉迪亚·泽林斯卡

《Insektarion》是一部关于波兰最大的城市弗罗茨瓦夫的作品。我的“弗罗茨瓦夫”并不是描述这个城市的听觉,而更像是精神层面对于这座城市的心理素描。这部作品重建了弗罗茨瓦夫在不同情况下的气氛、声音标志和符号。同时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作者是用了来自自己和弗罗茨瓦夫大学实验室录制的声音素材。

■《电子小孤儿》-幻听电子音乐(9’08’’/2016/中国首演) 作曲:爱德华·斯里奇

《电子小孤儿》为纪念波兰着名作曲家和我的朋友Eugeniusz Rudnik而作,他是波兰和国外电子音乐领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主要是用经典的模拟信号技术(如磁带切割,反转,滤波器等)产生的。

在我的作品中,尽管使用了现代技术,包括使用最近的iOS软件,我试图来演绎这种早期电子音乐时代的独特氛围。独立分离的音频文件,例如一段磁带,从各种材料中取出的“孤儿”是这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事情变得更有趣,波兰语中的środki,意思是指在发音上非常接近孤儿(orphans)这个词 – 在波兰语中的sierotki。我认为我的朋友Rudnik会因此巧合而开心。

■《弯曲》-幻听电子音乐(6’19’’/2018/中国首演) 作曲:彼得·贝德纳尔齐

作品《弯曲》的标题是指通过软件错误打破虚拟现实的现象。更具体地说,作为副作用,一些看似无意义的行为通常可以让我们窥探到一些从前从未被发现的空间。

同时本作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探索工业声音以及食用声音处理技术来制造一种噪音(glichy sound)的印象。作曲的另外一个重要元素也是声音在空间中的运动和分布,这同时也使得观众可以更加容易地感知作品,加强了作品的叙述性。

■《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作(9’40’’/2018/中国首演) 作曲:达利乌斯·马祖洛夫斯基 长笛:赵子涵(中国)

此曲是在2018年2月为Giovanni Trovalusci而创作。电子音乐也是2018年2月在De eM Studio录制。该作品中使用的所有声音都是经过处理,转换和变化的长笛音频。此外,一些相位声码器算法用于分析长笛声音,并用加法合成而创作很有空间感的铺底。一些额外的实时声音处理也用于表演。这部作品其实是一部可用于各种形式的即兴表演和实验的作品 –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音符时值,位置和持续时间是固定的,并有很大的空间对演奏法进行实验。所以,这是一种不同形式的即兴创作 – 用自由形式的曲式和演奏法进行表演。曲谱主要用作于建议,并不需要完全服从。曲名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是从Dante Alighieri的the Divine Comedy中取出的第二节经文(确切地说,来自Inferno)。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经文,无数次我在生命里感受到的,就像这些文字所表达的一样。当然是在诗歌意义上的……

_

2018年10月27日(周六) _ 2017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电子音乐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音乐会

11:00-12:3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日本印象-第一章》-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9’48’’/2016/中国首演) 作曲:汉斯·塔楚库(德国/美国)

该作品为日本印象的第一部分, 2014 年,塔楚库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日本研究了日本的音乐形式,并与当地音乐家们进行了即兴创作,并在寺庙、花园、街道等地进行了声音采样。 该作品创作基于日本文化,同时展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技巧特点等。

■《kibuyu》-幻听电子音乐(11’32’’/2017/中国首演) 作曲:丹尼尔·布林克霍恩(澳大利亚)

在桑塔尼亚的海岸边,布林克霍恩偶然发现了一种手工非洲打击乐器 – Kibuyu,敲击这种乐器便能发出嗡嗡声,正因如此,作品所有的声音素材来源于Kibuyu的三个尖齿的撞击声。

■《El gesto ausente》-幻听电子音乐(11’11’’/2015/中国首演) 作曲:劳尔·明斯伯格(阿根廷)

该作品为献给法国著名电子作曲家Bernard Parmegiani而作,作曲家通过虚构画面想象帕尔梅贾尼散布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道上,从他自己的角度来倾听和感受这所城市。该作品和标题也涉及到了音乐形态的问题,音乐形态看不见,但是可以听得见。作曲家通过该作品来表达音乐形态与感知的关系。

■《Sous l’écorce des pierres – promenade》-幻听电子音乐(14’21’’/2017/中国首演) 作曲:契尔斯·戈贝尔(加拿大)

该作品的声音素材是由福克马·海恩在柏林徒步旅行中进行采样提供的,他自己记录下来的这些声音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确切意义的声音,这些声音来自于不同种类的噪声。令作曲家感兴趣的是,是否有可能将它们整合到一个更大的项目中,让人想起海恩在柏林周围经常进行的漫长的自然远足。海恩曾向他吐露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散步,一个人对时间的感知,以及对倾听的感知都逐渐发生了变化。也许向这种状态的过渡可能会使隐藏在表皮下的一种特别的遐想暴露出来……该作品在魁北克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支持下完成。

■《清空-动力》-幻听电子音乐(20’01’’/2015/中国首演) 作曲:詹姆斯·奥克拉翰(加拿大/爱尔兰)

该作品为弦乐四重奏与电子音乐创作,由艾娜委托创作于2015年完成创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另外两首分别名为对象-内饰(2013)和天体探测(2014)。清空-动力在法国巴黎的音乐剧团创作,并与2015年1月24日在圣日尔大礼堂首映。该作品在第二届法国蒙彼利埃巴生赛中进入决赛。

■《你的垃圾桶》-为打击乐、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7’00’’/2016/中国首演) 作曲:伊戈尔·希尔瓦(葡萄牙)

■《Wolf-Rayets》-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15’00’’/2018/中国首演) 作曲:弗朗西斯科·法布里斯(意大利)

该作品灵感来源于同名的恒星,通过采样一些金属物体来形容光谱天文学。声音通过噪音,模拟正当齐,频谱多频带谐振器以及金属物体来进行创作。该作品声音采样首先预制到指定软件中,通过发送CVs到模块化系统来控制参数。

■《Circum》-幻听电子音乐(15’00’’/2014/中国首演) 作曲:克里斯·贝文(英国)

该作品灵感来源于自行车的零件, 作曲家通过自行车的声音采样来描述自行车是如何工作的。作曲家发现自行车的构造中使用了大量的材料,而且有一种机械推动力的倾向,可以产生各种各样复杂动态的声音材料。该作品的目的是是展示自行车作为它的一部分的总和,与单个部件逐渐结合在一起,促进它的机械功能和潜在的各种各样的经验。

■《Mobyrei》-幻听电子音乐(6’57’’/2016/中国首演) 作曲:蒂埃戈·拉托(意大利)

Mobyrei由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情绪,每个部分都让这件作品不断地进化。 此作品的主要意向是让听众进入作品的内部空间。 其中的一些特征是:规则和不规则节奏之间的对比,攻击性和微妙的共存, 同时又特别注意动态的变化,使其听起来像活着的东西。 首先,这件作品是通过仅使用自己录制的声音而不用其他音源的音色所制作的。

_

【写给太阳的音符】-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专场音乐会

19:30-20:4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西班牙Orquestra del Caos分会 ■《水上建筑》-电子音乐 (8’00’’/2017-18/中国首演) 作曲:麦丁·裴纶

有关水的声音,特别是水滴坠落的声音在近些年已经被电子音乐作曲家们十分成熟。例如Hugh Le Caine的“Dripsody”、武满彻的“水音乐”、Bernard Parmegiani的“Jeux”、Denis Dufour的“The Blob”等等都显示着作曲家们对水的声音的着迷。

在作品水上建筑中,作者使用与水声作为核心:因为它们是直接来自水声元素,同时也可以呈现出形态的类比。然而因为这个想法是以完全抽象的方式写下这些元素,所以对于听众而言材料的来源完全不重要。对于听众来说的中心应该是将注意力转移到纯粹的音乐结构之上。

■《蜜蜂》-六声道电子音乐(10’40’’/2017-18/中国首演) 作曲:何塞·曼纽尔·贝伦克尔

本作品的创作始于2014年夏天与打击乐手Pilar Subirà合作录制的6轨录音。除编辑外,没有对声音素材做任何声音处理。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匈牙利分会(HCMF) ■《La Cocquille et le Clergyman》-为视觉影像与电子音乐而作 (13’00’’/1999/中国首演) 作曲:安德里亚·斯格瓦里

这部作品是1999年布达佩斯秋季音乐节的委约作品。 此作品是为重新编辑的Germain Dulac无声电影片段而创作的。这部电影的原始版本被认为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其呈现潜意识的隐喻形象。一个女人和两个决斗男人的奇怪三角恋。其中一个男人是士兵, 另一个是牧师牧师之间。 这部电影反映了性的黑暗面。音乐旨在表达人物的基本属性,他们的感受和隐藏的思想。

该作品于2001年获得了Bourges电子音乐比赛多媒体类的PRIX奖。 电影导演:Germain Dulac 原始无声电影剧本:Antonin Artaud 原始无声电影创作年份:1928年

■《Pipes and Casters – Hommage á Zoltán Jeney》-八声道幻听电子音乐 (9’13’’/2018/中国首演) 作曲:巴林特·巴拉斯

此作品为8声道音频系统创作。作曲家录制了Dunaújváros炼铁厂的声音作为创作材料,并围绕着戏剧性的高炉敲击和钻头的声音进行组织和编辑。

多声道系统上形成的配置特征是由缓慢的空间变换和快速,突然出现的声音效果所构成。除了炼铁厂录制的声源外,Zoltán Jeney的作品《For Glasses and Metal》也给巴林特·巴拉斯带来了创作灵感。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法国分会 (MISAME) ■《下次再见,鼹鼠》-幻听电子音乐(14’55’’/1978/中国首演) 作曲:克里斯蒂安·克罗奇埃尔

该作品片长14’55”,缩短版,没有前奏曲,音乐和电影配乐混编在两首歌曲中。该作品是由两轨独立的立体声。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曲(法语版和简化版),第二部分是和连续的音乐和断断续续地演奏的。这种传播模式已经在1972年的《8月22日》和1974年的《孤独儿童交响曲》第四乐章中得到了应用。1978年5月在GMEB工作室完成创作。

■《写给太阳的音符III》-幻听电子音乐 (9’09’’/2018/世界首演) 作曲:弗朗索瓦兹·芭莉埃尔

2015年,钢琴家Jean Pierre Dupuy邀请我创作除作品Par temps calme et ensoleillé以外,第二部可以加入到他常用音乐会曲目列表的作品。那时我正在读我的诗人朋友Henri Chopin的声音材料。我重读了他的《Notes au Soleil》(2000),这部宏伟的作品激发了我对新作品的想法。我找寻可以唤起我心中的阳光的纯净声音:由藏族钵发出的声音。接着我录下了雨棒(rain sticks)、雷暴和风的声音。将这些声音通过时间拉伸并赋予其空间位置后,它们变得像在夜间此起彼伏的波浪和光线一样。

在本部作品中,我创作了3个电子音乐部分,并决定在同一主题上创作三部作品:第一部-钢琴与电子音乐结合,第二部-人声/电子音乐结合以及我将在本次音乐节首演的第三部-幻听电子音乐。

_

【时间之梦】-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专场音乐会

20:50-22:0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阿根廷分会(FARME) ■《石头》-幻听电子音乐(4’12’’/2017/中国首演) 作曲:巴勃罗·巴斯

石头(Piedras)是一为舞蹈作品而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讲述了阿根廷坦迪尔市(Tandil)的故事和它遥远的起源。该市位于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之一。音乐讲述了当城市或地域从“不存在”到“存在”的转变时的第一瞬间。地壳构造的运动和其他天然物质的象征性和物质性的存在是通过岩石,碎石,鹅卵石,泥土和其他地震元素来实现的。

■《 “……关于干扰,分解和分散。”》-六声道幻听电子音乐 (7’38’’/2017/中国首演) 作曲:埃德加多·马丁内斯

用对立声音材料之间的干扰和分解作为一种阐述的方式,以及虚拟空间中材料的分散。

■《Galumphing》-幻听电子音乐 (7’36’’/2018/中国首演) 作曲:佛兰克·佩里尼

在此作品中,我想将难以察觉的声音转换为强烈可听见和存在的声音。从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声音状态的变化开始。 Galumphing是非常响亮,并且无穷无尽的游戏能量。这是一种放纵,夸张过度和奢侈并无用的阐述和装饰。

■《像是刺把肉体撕裂》-幻听电子音乐 (5’26’’/2009/中国首演) 作曲:艾力克西斯·佩拉佩里西亚

声音像一个敏感的身体。这个身体不能被理解为传感器,而是理解为能够从刺激产生物理反应的致动器。这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组织的输出接口则是人体。

一个人声音样本被投入到一个网络中,该网络不断地消耗自我,并从第一次刺激中产生不同的改进和修改,从而导致这个运动不断地被它本身的一系列撕裂所打断。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苏黎世分会(ICST) ■《时间之梦》-为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 (4’40’’/2018/中国首演) 作曲:埃里克·拉里埃克斯

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于艾伦莱特曼的小说,《爱因斯坦的梦》。通过爱因斯坦在自己的科学理论-相对论中做的梦,作者引导作者来探索时间的多种可能性。同时,这部作品也意图邀请听众们一起考虑他们对时间的理解及与时间的关系。作品更进一步的灵感来源于柯蒂斯·罗兹的作品Microsound,特别是其中对于不同时间尺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讨论。

时钟的滴答声可以被认作是时间物理层面的体现,这部作品的声音材料来自于我烤箱里计时器的录音。为了表现出我的设想,我专注于使用Cecilia 5来完成粒子合成和Delay的效果(因为它们都是真正可以让人来探索声音在不同时间尺度中的样子的方法)。额外的混缩及处理工作均在我的个人电脑及计算机音乐和声音技术学院电脑上的Adobe Audition完成。

■《具象》-幻听电子音乐(7’22’’/2016/中国首演) 作曲:肯·古柏勒

《具象》是一部通过创建虚拟声学空间来检验我们身边自然声音和人造声音的作品。 自然声音-意味着可被感知,例如:使用现场记录仪记录通风或仅仅是普通房间的嗡嗡声。而我却对使用我们身边的声音环境中通常不会被我们有意识感知到的声音有很浓厚的兴趣。

人造声音-来自于各种电子设备,人们使用音频输出或线圈麦克风记录,作为我们环境中无法直接感知到的声音的代表。

作品《具象》的不同部分强调着不同的状态:如专注的聆听,体验,等待,探索和移动。同时本作品也融合了电子音乐和现代电子音乐的影响和方法。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西班牙分会(AMEE) ■《关于你的话》-幻听电子音乐(6’40’’/2006/中国首演) 作曲:伊迪丝·阿隆索

该作品创作于巴黎音乐学院泽纳基斯工作室,并在Radical Matters Laber 发表。该作品主要描述了赫西奥德的神谱和巴门尼德的片段,该作品主要讲述了真实与谎言的关系,真实也可变成虚假,反之亦然。

■《磷虾》-为大提琴与电子音乐而作(10’36’’/2015/中国首演) 作曲:格雷戈里奥·希门尼斯 大提琴:董易(中国)

该作品为大提琴家演奏家特里诺·朱力塔创作,并与2015年在 “Mostra Sonora’’音乐节首演,该作品描述了甲壳类动物的生命周期。

■《早晨》-幻听电子音乐(8’32’’/2010/中国首演) 作曲:拉斐尔·利南

Alborada的意思为音乐在黎明时的户外演奏,人们用音乐来庆祝新的一天或者新的开始。

■《Mai Morente》-为大提琴、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10’10’’/2018/中国首演) 作曲:何塞·洛佩斯蒙特斯 大提琴:李金灿(中国)

该作品为电子交互音乐,作品声音素材采用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视频部分采用恩里克莫伦特制作的废弃镜头。作品要求表演者与电子部分做到精确同步。

_

2018年10月28日(周日) _ 【芬芳】-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

20:00-21:20(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 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中国分会(EMAC)

■《芬芳》-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作(2018/9’46”/中国首演) 作曲:李军作(中国音乐学院),长笛:杨美格(中国音乐学院)

在这首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写的混合作品中,作者试图捕捉嗅觉所感知到的不同种类的“芳香”将不同的“芳香”转化为听觉可感触的声音语言。在电子音乐中以“声音姿态”与“音色形态”的概念来描绘与扩展这种场景,从而体现“芬芳”所蕴含的气质与色彩。

■《Dystopia》-多媒体电子音乐(2018/5’20”/北京首演) 作曲:陈思(北京邮电大学),视觉影像:吴若珩(北京邮电大学)

电子音乐创作受到未来主义音乐和反乌托邦思潮的影响,采样机械运转噪音为主要发展材料。当今中国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科技的发展,物质文明泛滥,物质开始支配精神,模糊了自由的定义。表现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和统一,希望找到平衡形成聚合。该作品已于2018年6月入选意大利佛罗伦萨多媒体艺术节,并在Le Murate艺术馆首演。

■《塔里木河的记忆》-为萨塔尔与电子音乐而作(2018/10′00″/世界首演) 作曲:关丽琼(新疆艺术学院),萨塔尔:米热古丽(新疆艺术学院)

作品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历史为背景,以维吾尔族独特的萨塔尔琴为主奏乐器,其音色凄美、动人,与电子音乐一起构成了心灵深处的对话。通过六个段落的呈示,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艰难、乐观的精神。

■《源》-为Wacom数位板和Kyma声音系统而作的多声道实时交互电子音乐 (2018/9’00”/中国首演) 作曲/交互表演:万方(中国/俄勒冈大学)

作品是一首基于各种中国打击乐采样实时交互电子音乐。通过使用Wacom数位板的笔和触摸来控制Kyma创作环境中包含的声音产生算法,我的音乐创意随着音乐材料的发展而展现出戏剧性和细微差别。

■《虚无》-为长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交互音乐 (2018/10’52”/世界首演) 作曲/交互表演:罗珠环(中国台北) 小提琴:伍修霖, 大提琴:李文远,长笛:冯君珊,钢琴 :郭海萌

作品灵感来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故事 ,

全曲以长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声响作為原始声音素材,所使用的数位音讯处理的技术包括粒子化合成、数位取样技术、滤波器、ring modulation、声音拉长、频谱延迟等之处理,将原本的声 音予以变形或改变节奏,并依照音乐张力消长的美学原则,将之堆 叠或重组,建构一个新的数位音景与音乐构,并藉此表现一种哀伤和后悔懊恼的听觉感受。

■《秘境》-为神秘空间而作的多媒体电子音乐(2018/4’58”/世界首演) 作曲/视觉影像:叶婉(南京艺术学院)

本作品用声音叙述了蝙蝠在秘境中的不息探索。通过“秘境”这一虚拟空间,努力想象与刻画蝙蝠凭借超声波感知世界的声音情景图。第一部分为蝙蝠跟随超声波进入秘境,第二部分为蝙蝠在秘境中探索并与不同介质发生碰撞后的情境,第三部分为蝙蝠利用超声波的指引找到出口,飞出秘境。

■《螢》-为长笛与电子音乐而作(2018/6’30”/世界首演) 作曲:熊仁岳(中国台北),长笛:郑淇升(中央音乐学院) 作品旨在描摹萤火之踪跡,藉由长笛独奏与电子的追踪与对答,描绘於暗景之中细微光芒的明灭,乃至高潮乐段之光华灼灼,并於乐曲结尾趋於平静,结束以长音渐变到气音的消失,表示对短暂绚丽光华的悵然。

由气声到实音的渐变、气震音幅度的渐变為主,连接上行的跳进型态成為旋律上的特色,也借此描写火光点点之姿,其以长音搭配短促的断奏音符为主要动机,由音类(0, 1, 6)作为用音的素材来源,并强调由音类衍生而来的增四度音程,搭配动机材料的组合、增值、减值,加上突强渐强之表情姿态为发展手法;并以音符的密度渐变为乐曲张力铺陈的主要推进力。

■《呼吸》-为大提琴、电子音乐与视觉影像而作(2018/6’20”/世界首演) 作曲/视觉影像:亓梦婕(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西娅·米赛罗(美国)

呼吸在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必不可少。有时我们会因它自然的存在而认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去感知它的存在。呼吸是我们生命存在的象征,是意识和思想的律动,甚至是作为一个个体能够存在的自由。

通过声音音色在大提琴和电子音乐之间的游离变化,在紧张和放松的音响中体验不同的呼吸状态;影像跟随声音的呼吸变化展开一系列的虚实幻影。作曲家尝试为听众创造一个冥想式的声音空间来感受到自己的呼吸,感受生命的律动和轨迹。

■《水生立方》-为手电筒而作的实时交互融合电子音乐作品(2018/10’00”/世界首演) 作曲/编程/表演:陆佩玥(中国/俄勒冈大学)

立方体通常被描述为棱角分明,简洁对称的形状,而当如此坚固紧凑的形态通过算法的排列组合来再现流水复杂,优雅的流动,也因此生成了一种别样的美感。水生立方是为单个便携式手电筒,Processing及Ableton Live而作的实时交互融合电子音乐作品。作品主要采用色彩追踪的技术,通过摄像头实时捕捉光线位置,将捕捉数据运用到视觉和声音的生成及创作中。作品旨在通过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从视觉及声音两方面描绘流水的形态之美。

■《破阵》-为唢呐与电子音乐而作(2018/8’00”/世界首演) 作曲:米文博(中央音乐学院),唢呐:王展展(天津音乐学院)

第一段:将士之阵 ——即“明战”, 唯快不破, 求速。

第二段:谋士之阵 ——即“暗战”, 毫厘一念 定成败。

第三段:借兵为阵 ——即“玄战”,借 天时地利,借 鬼神之兵。

第四段:破阵 ——以攻为守,以退为进。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