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气候环境特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泉州的气候特征 闽南气候环境特征

闽南气候环境特征

2024-05-15 00: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厦门气候是什么类型的

厦门气候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厦门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

1、气温年较差小,最冷月在25摄氏度以下。气温日较差也比较小。

2、全年降水量皆多,夏秋两季比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常有地形雨。

(1)闽南气候环境特征扩展资料:

厦门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厦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云顶山为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岩为厦门岛最高峰,日光岩为鼓浪屿最高峰。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形成背景:

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位于信风带的迎风坡,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东岸常有暖流流经,海洋性显著。

陆地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所以相对热带季风气候区比较少有热带季风现象。 [1] 

夏季多对流雨,夏秋时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位于信风带迎风坡,最冷季节仍有一定量降水(地形雨)。热带海洋性气候常与热带干湿季气候以山脉为界,山的迎风坡为热带海洋性气候,背风坡则为热带干湿季气候。

2、福建省、泉州、晋江气候特点

泉州气候泉州市地处低纬度,东临台湾海峡,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泉州枕山面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唐人咏泉州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泉州的气候特色;这里冬短而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20℃,无霜期310天以上,年降雨量1000-1800mm,年平均日照达1900-2000小时,因此泉州全年皆可旅游,最佳旅游季节一般为每年的4-11月。春季,气温变化基本趋势是升温,但升中有降,过程性频繁,幅度也大,有时一天升降可达10℃以上,有的年份3月下旬后仍会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倒春寒”天气。夏季炎热,但真正的酷暑天气不多,高海拔地区和滨海地区相对温低,台风和雷阵雨则是缓解高温的两种主要天气过程。秋季气温迅速下降,连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20℃的“秋寒”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半山区)至11月上旬(沿海),但仍常出现小阳春天气,日较差也增大。冬季大部分地区仍较暖和,比较寒冷的是高海拔山区。泉州市大部分地区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滨海地区受海洋调节,气温变化滞后,最热月为8月,最冷月为2月。由冷变热的过程中,3、4月上升幅度最大,两个月累计升温8℃。由热变冷的过程中,由秋入冬的11、12月降幅最大,两个月累计下降8.5℃。2、8月升降幅度最小,在0.5℃以内。由冷变暖和由暖变冷的过程都是从内陆首先开始,沿海滞后。泉州市是典型的季风区,冬半年盛行偏北风,风向从沿海向内陆呈顺时针旋转趋势,夏季风盛行偏南风,风向从沿海向内陆呈逆时针旋转趋势。从代表性较好的沿海地区测站看,东北风的频率最大,西南风次之,其它风向的频率较小。滨海地区的风向还受到海陆凤的影响,海陆凤对风向有偏转作用,对风力有增强或减弱作用。冬季,海陆风使风向在上午发生顺时针偏转,下午产生逆时针偏转。夏季,海陆风使风向上午发生逆时针偏转,下午发生顺时针偏转。这种偏转,夏季发生在7-9时和19-21时,冬季相应推迟2小时左右。惠安县、鲤城区、晋江县、石狮市和南安县的沿海地区,是泉州市年平均风速的高值区,既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也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扩散。平均风力由沿海向内地迅速减弱,到南安城关,年平均风速已与安溪、永春等地相差无几。一年中,沿海秋冬季平均风力较大,春夏季平均风力较小,内陆地区则各季平均风力差异甚小。

3、地理各种气候的特征

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炎热,降水分干湿两季3.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季风显著,分旱雨两季4.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5.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6.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7.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促温和8.地中海气候:夏季凉爽干燥,冬季温和多雨9.极地气候: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10.高山气候:随海拔高度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空气越稀薄。11.苔原气候:全年气候寒冷,最热月气温在0~10℃之间,全年都是冬季。年降水量都在250毫米以下,大部分降水是雪。

4、各种气候及其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亚洲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 主要是纬度因素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量在100—180千卡/厘米*年范围内。使得全年高温。 太阳辐射再强烈的地区将变为沙漠。 2.大气环流:处在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 3.海陆影响。热带雨林气候所在地都靠海或在大河流域,使其雨量充沛,并使气温差较小。地势较低,适合雨林生长。 4 .植被影响树的蒸腾作用强,使环境更加潮湿。热带草原气候又称热带干湿季气候、萨瓦纳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大部、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为典型。本类型分布区处于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区。全年气温高,年平均气温约25°C。当赤道低压带控制时期,赤道气团盛行,降水集中;信风带控制时期,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有明显的较长干季。自然植被为热带稀数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形成湿季;受信风控制时,形成干季。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对此学生会产生疑问:“赤道低气压带的移动范围是在南北纬10°以内,它是怎么控制热带草原气候的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气候的成因归纳为: ? 一、季风型 盛夏季节,在低纬度地带(特别是在大陆上),往往在南北半球信风带插入一个赤道西风环流。它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陆的加热作用,更助长了赤道低压槽移动时在大陆上被加强。 北半球夏季时(7月),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南半球夏季时(1月),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这一现象,在从非洲经印度洋至太平洋西部一带最为显著。1、非洲10°N至20°N地区和北美洲南部 ? 夏季,两地分别受到掠过暖流上空和受地形抬升作用的暖湿西南季风的控制;且由于西南季风与东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2、非洲10°S至20°S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 ? 夏季,两地受到暖湿的西北季风控制,且由于西北季风与东南信风辐合上升,多对流雨,降水丰沛,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 二、热带锋型 夏季,在广阔的热带太平洋东部,赤道西风不显著,且由于受高大的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季风对南美洲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来自陆上的西南季风和西北季风,分别与来自热带大西洋上、并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形成热带锋,多对流雨,气候湿热。 赤道以北的圭亚那高原、奥里诺科河流域和哥伦比亚北部,6月至10月潮湿多雨;赤道以南的巴西高原内部,10月至次年3月,降水丰富,形成湿季。冬季,两地分别受单一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控制,干燥少雨,形成干季。三、副高型 1、南非高原南部(20°S至30°S) 1月的南半球是夏季,大陆内部形成范围广大的热低压,暖湿的、掠过暖流上空的东南信风吹向大陆,为南非高原带来较多的降水,形成湿季。 7月的南半球是冬季,且南非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气温更低,大陆南部形成高压,并与东部的海上高压连在一起。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陆上高压的存在,来自海洋上的信风影响程度减小,形成干季。 2、澳大利亚南部(30°S至32°S) 由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1月),该地受南移的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冬季(7月),受到北移的湿润西风控制,形成湿季。 ? 四、垂直地带性类型 东非高原上的赤道附近地区 本地区海拔达3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气候暖和,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夏季,受来自印度洋上的、掠过暖流上空的暖湿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比较多,形成湿季。冬季,受单一、干燥的信风控制,降水少,且地面蒸发旺盛,形成干季。 ? 五、背风坡型 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部和马达加斯加岛西部 两地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副高控制,降水量较少,但干湿季明显,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综上所述,夏季时,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赤道辐合带的影响,该带的位置一般也就是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是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经过的内陆地区以及大陆的西岸地区,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为广大。 1.降水量少而变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亚斯文曾有连续多年无雨的记录;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连续十七年中仅下过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阵雨,而三次总量仅0.51厘米,降水量极少。同样位于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连续四年无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阵雨就降了15厘米,在另一年的一次阵雨记录竟达63.5厘米,可见变率之大。热带沙漠的降雨多为暴发性的阵雨,往往引起剧烈的水土流失。 2.气温高、温差大:由于云量少,日照强,又缺乏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小,因此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在北非曾有高达58℃的记录,一般夏天的月均温大都在30℃~35℃之间,而且高温的时间很长,如阿拉伯半岛的亚丁,一年有五个月的月均温在30℃之上。沙漠的夜间较凉,因为整夜无云,地面辐射强,散热快,夜间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年温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温差更大,在15℃~30℃之间。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个气象测站,于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热达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温-0.6℃的记录,日温差达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袄午穿纱”来形容。 3.蒸发强、相对湿度小:热带沙漠气候因为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蒸发力非常旺盛。可能蒸发散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现2%左右的相对湿度。地中海气候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 冬季气温5~10℃,夏季21~27℃。年降水量约350~900毫米,集中于冬季,夏半年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的20~40%,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降水量的3倍以上。成因: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移向低纬,本气候区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同时因西风从冬季较温暖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上吹来,气候温和湿润。分布规律:分布于南、北纬30~40°间的大陆西岸。具体分布区:世界上有5个地区具有这种气候: ①地中海沿岸,包括欧洲南部,非洲北部沿海和西亚少数地区。 ②北美加利福尼亚沿岸。 ③非洲南部的西岸,即南非西部和纳米比亚南部(称开普区或好望角区)。 ④南美智利中部。 ⑤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沿海(虽为东南部,但属西海岸,阿德莱德附近地区,而不是悉尼一带)。 分布还具有广泛性,是唯一的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典型植被: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亦有干旱灌木丛或硬叶草地(针茅等)。典型土壤:褐土 地中海气候 1.气候特征的特殊性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气候温和,最冷月均温在4~10℃之间,降水量丰沛。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气候炎热干燥,云量稀少,阳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约占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干的气候特征,在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可谓独树一帜。 2.气候成因的典型性 地中海气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种气候类型中,全年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中,除地中海气候外,还有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和热带沙漠气候(信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分析可见,对地中海气候的成因考查,既考查了学生对副热带高压带(最大影响纬度范围是南北纬20-40度)和西风带(最大影响纬度范围是南北纬30-60度)分布状况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问题。可以说,如果学生能对地中海气候的成因准确理解,理解其他气候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 3.气候分布的广泛性 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是位于南北纬30-4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是唯一的除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中,以地中海沿岸最为明显。其他地区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和澳大利亚西南沿海等。其分布区大多经济比较发达,也是世界热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本区位于北纬25°~35°之间,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这里属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干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变,季风环流改变了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观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再经过几千年的人为作用,使本区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本区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介于13℃~20℃之间,≥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长江以北0℃~2℃,江南2℃~10℃,南岭一带10℃~12℃。由于淮阳山地山势低矮而破碎,屏障作用弱,冬半年常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北接南阳盆地,南通湘桂走廊,冬季成为冷空气南下的通道,1月等温线在这里呈舌状向南凸出。长江以北,绝对最低气温可达-10℃以下,汉口曾出现-18.1℃的最低值(1977年1月30日),长江以南,多在-7℃~-10℃之间。每当强冷空气南下时,气温下降的幅度常可超过10℃,上海曾出现过两天之内气温下降25.2℃的记录。所以,本区虽属亚热带,但冬季气温比世界同纬度其他地区为低。由于冬季的低温,中国亚热带所处的纬度偏南,其北界比理论上的界线南移4~5个纬度。和地中海地区比较,要偏南10~11个纬度。但中国的亚热带,特别在华中区,夏季普遍高温,7月平均气温均达28℃左右,有些地区超过29℃。5~9月常出现高于35℃的酷热天气。7~8月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高温出现的频率最大,绝对高温常超过40℃,浙江的金华,湖南的安化,都有41℃以上的高温记录。4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为16℃~21℃,秋温略高于春温。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区冬温夏热,四季分明。一般冬长1~4个月,长江以北4个月左右,南岭一带不到1个月;夏长在4个月以上,一般由5月中下旬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南部则迟至10月上旬;大部分地区春、秋季节各长2个月,南部可达3个月。本区平均年降水量一般在800 mm~1600 mm,比华北区多1~2倍,比西南区也要丰富些。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浙江丘陵年降水量1200 mm~1800 mm,南岭山地和江南丘陵1500 mm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1000 mm~1200 mm。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也很显著。一般山地多于平地,向风坡多于背风坡。例如安徽的屯溪和黄山,两地相距很近,而黄山的降水量就比屯溪多700 mm(屯溪1507.8 mm,黄山2263.9 mm)。罗霄山、雪峰山年降水量可超过1800 mm。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冬雨比率较高、春雨最为丰沛的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这一特点是与长江中下游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过程密切相关的。长江中下游区处在青藏高原的东面,冬季高空西风带南北两支急流在本区上空辐合,形成一条比较稳定的切变线,再加上南岭山地的影响,在地面层出现一条比较持久的华南准静止锋,气旋过境频繁,云雨天气特多,大部分地区12月与1月平均降水量均在40 mm~50 mm左右,2月份在60 mm~80 mm左右。从3月开始,南来暖湿气流增强,降水频度增加。3月下旬,赣南最先进入春雨期,并以此为中心,春雨渐次向西北、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图12.1.2)。大部分地区直到6月上、中旬,春雨始告结束。江南丘陵春季降水多、雨期长,大部分地区春雨从4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雨期长达60天。本区春雨较多,长沙、南昌等地春雨比率在40%左右,比夏雨还多。南京、上海、温州等地,春雨约占年降水量的25%左右。

5、闽南自然地理条件

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五个地区均可称为闽南,是属于江南丘陵的一部分 。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 气候 地理位置 植被 地形 :丘陵地形 沙质土壤 呈现碱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雨热同期 适合农作物生长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理位置:纬度低 太阳高度角小 日照充足

6、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

1、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2、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3、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4、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点:全年炎热干燥。5、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6、地中海气候;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7、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8、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点:全年温和湿润。9、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10、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促,冬季严寒漫长,降水量少。11、苔原气候;气候特点:长冬无夏,降水稀少。12、冰原气候;气候特点:终年严寒干燥。13、高原山地气候;气候特点:垂直变化显著。

7、各种气候的特征?

你好,各种气候的特征有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草原气候是全年高温。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多雨。热带雨林气候是全年高温多雨。

8、闽南人的房屋特点

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

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

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

(8)闽南气候环境特征扩展资料:

千年闽南古民居营造技艺遇传承难题 :

闽南地区最显眼的“传统物件”莫过于一幢幢红砖古厝。如今,高楼大厦风起云涌,但这样的古厝还有大部分保留在城市之中,“装点”现代的城市。但是这项技艺学得人越来越少了。这项古民居营造技艺如今伴随古建筑修复、仿古建筑的兴盛,社会需求量却越来越大。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

早期,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门“纯手工”活,如今,这门技艺已经越来越机械化。机械化已经闽南古民居技艺的一个趋势了。

9、气候的主要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它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型以北的地带,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部等地。这里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类气候以我国东南部最为典型。其它地区,由于冬季也有相当数量的降水,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本区位于北纬25°~35°之间,按行星风系的气候分带,这里属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干旱区,但由于海陆差异及青藏高原隆起所导致的温压场的改变,季风环流改变了近地面层行星风系的环流系统,变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变干旱的荒漠景观为湿润的常绿阔叶林景观。再经过几千年的人为作用,使本区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本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北纬35°~55°左右的亚欧大陆东岸,包括我国华北和东北、朝鲜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苏联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冬季这里受来自高纬内陆偏北风的影响,盛行极地大陆气团,寒冷干燥;夏季受极地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东和东南风,暖热多雨,雨热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约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四季分明,天气多变,随着纬度的增高,冬、夏气温变幅相应增大,而降水逐渐减少。 热带季风气候1、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冬半年,北部高大山地和高原阻挡冷空气南侵,使得本区冬半年气温相对较高。2、年降水量大,干湿季明显,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在赤道海洋气团控制下,多对流雨,再加上热带气旋过境带来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热带干湿季气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风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过赤道多雨气候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冬季,在干燥的东北季风控制下,降水稀少。3、季风显著干季时陆地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北季风汇入海洋上的赤道辐合带。雨季时南半球副高发出来的西南季风汇入塔尔低压。4、盛行热带气旋。与“夏季风”同步,每年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热带气旋盛行季节。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南部。由于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也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它位于北纬40°至60--65°之间的内陆与大陆东岸。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生长季南部约200天,北部仅50-70天。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冬季严寒,受高压控制,最低温达-73℃;夏季南部7月平均气温达26~27℃,最高达33℃,北部接近20℃。最大年较差达62.3℃。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从南向北(北美从西向东)增加,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内陆地区。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干旱少雨。冬季严寒,夏季炎热,气候变化大。年降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