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后裔定居通海数百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南苏氏宗祠 苏东坡后裔定居通海数百年

苏东坡后裔定居通海数百年

2024-07-11 0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寸村,初次听到这个名字,以为不过是个弹丸之地的小山村罢了。到了通海县河西镇之后,方知这里与原河西老县城连成一片,仅有一路之隔。让人惊奇的是,这里不仅生活着苏轼后人,还有一座始建于明朝前期、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的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距河西城东门一里许,宗祠布局坐西朝东,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

记者找到苏氏族人,听其讲述苏氏祖先入滇的历史和当地最能体现明清建筑特点、最能体现河西工匠精湛技艺的苏氏宗祠。

苏轼后裔何时来到通海

苏轼后裔是如何来到通海呢? 苏氏族人从家里拿出《河西苏氏宗谱》给记者看。据宗谱所载,其祖乃四川眉县苏轼之后裔苏那怀,曾在江宁府上元县做官。元末,苏那怀奉调入滇,守河西曲陀关,苏宝为长子。故通海苏姓尊苏那怀为一世祖,苏宝为二世祖。宗谱上说:“始祖仁卿公讳那怀,先世肇陕西武功郡,为苏轼后裔,元末宦江南,任江宁府上元县知县。元至正初年(1341―1368年),因滇土酋作乱,奉旨平镇,为万户府同知,后任武威宣尉使驻守临安路河西县曲陀关都元帅府,后卒于官中,遗有一女二子。姑居长,弟尚幼,遵父命立志守贞,抚二弟(苏宝与苏实)成立,寿享百龄无疾而终焉,被皇帝旌表为‘义姑’,入节孝祠。苏宝后为将军,留在河西,苏实明朝时中举到石屏任职。”

对于为何要选居河西?宗谱记载:“二世祖宝告老归,择选河邑来定居,认河民风淳朴,又有螺峰叠翠,山清水秀杞麓湖,土壤肥沃适桑田之耕,因而定居于此。”

对于义姑苏氏女,从国史到地方史均有记载。《清一统志》记载:“苏氏女,父苏那怀,元末任曲陀关万户同知,卒,两子俱幼,女抚育成立,终身不字,事闻被旌。”《新纂云南通志》记载:“苏那怀女,河西人,父于元末任曲陀关万户同知,卒于官,弟宝、实俱幼,抚育成立,终身不字,事闻,旌。”《康熙河西县志》记载:“苏那怀,字仁卿,陕西武功人,任曲陀关宣慰使同知,卒于官,子宝、实俱幼,女抚其子,遂家于河西,子孙分居各县,在滇最为巨族。”如今,苏义姑墓还在普应山上。

数百年过去,从河西走出的苏氏后人,至今居住在双柏、弥渡、文山、红塔区、易门、通海、峨山等地。

庭院深深的苏氏宗祠

拔地而起的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距河西城东门一里许,宗祠布局坐西朝东,祠堂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由祠堂大门牌坊、中殿、大殿和过去的大门前大池塘(现改为停车场)四大部分组成。宗祠始建于明朝前期,清嘉庆丁卯年(1807年)族人筹资扩建,始具现存规模。

《河西苏氏宗谱》记载了宗祠的历史:“为祭祀祖,不忘根本,于明代在营间初建一宗祠,族人环祠留居,但甚卑隘。至清嘉庆丁卯年,族人为发扬光大祖业,几费经营更张,方建成规模宏大,气势恢宏之苏氏宗祠。至咸丰六年(1856年)经兵燹、祖庙焚毁,民房几尽,族人流离失所。后经族人多方努力筹资,于光绪年间迁此重建现在苏氏宗祠。”

苏氏宗祠大门牌坊为石木结构斗拱式门洞建筑,座基长40米,和中殿、大殿间架宽度一样对称,是按五门洞大型坊设置,但只留中间的大门洞,其余四小门洞封平不通。牌坊顶层中间,沿斗拱斜面悬“圣旨旌表”匾,红底金字,镂空双龙抱边柜,华贵高端。第一层和第三层之间悬挂长2.5 米、宽0.7米的“义姑”横匾,白底金字;右半块匾刻有“义姑”两个大字,左半块记载着苏氏始祖和二世祖留居本村事迹简介。整块匾大气稳重,双龙托框,中间红日照耀,精美端庄。二层下面的大门楣上,悬挂着“苏氏宗祠”横匾,黑底黄字,古朴大方。三匾映门,在众多家庙祠堂里极为罕见。

苏氏后人在《河西苏氏宗谱》中动情地写道:“呜呼,先祖那怀公考妣,与世长辞仙游西,遗下孤女与弱子,未能抚育成人,吾祖义姑遵父命,立下宏图壮志,担下父母重担,决心抚育二弟,以冰清玉洁之身,坚贞守护二弟,肩负父母重担,含悲忍泪,起早睡晚,织机纺线,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苦守清规,督促二弟,发奋苦读,光宗耀祖,弟留诚意,感姐恩德,立下宏门恒志,白日苦读诗书,夜晚练习武功,皇天后土护佑,不负苦心人。真所谓:贫寒恒心苦,出头有来由。我苏氏子孙当刻于心,世代不忘义姑之恩赐,应以此鼓舞奋进,光宗耀祖方不负祖德宗功及义姑对子孙之恩情……”

极为罕见的、全长3.6米的青石供桌。

中殿和大殿

在 苏氏族人的带领下,进入大门,穿过天井,就到中殿。过了中殿,又是大殿天井,上七级台阶,即登大殿。大殿和中殿的结构是前三后三夹六耳,左右厢房各三间,中间堂屋,两边闲房,左右亦然。大殿和中殿的四角,又单独建静室四间,每间也各有天井、卧室、厨房。所以,整个建筑又叫“四马推车”及“四合五天井”。

大殿正堂有六道格子门,每道格子门中间是穿花木格子,格子上下板雕刻“鹤鹳荷花”“焚香弹琴”等图案,内容丰富,雕工细致,贴金鎏金。大殿正中供奉苏氏祖宗牌位,祖宗牌位下供奉“明授楚雄毅武将军”牌位。与一般宗祠不同的是,长供桌前又摆一青石长供桌。这张石供桌全长3.6米、宽0.6米、高1米,似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四条象腿龙头桌脚在四角支撑落地,厚实稳重,龙眼暴灼,龙嘴微张,龙板牙排列整齐,龙须飘逸,象蹄落地,象蹄上镂空雕刻,逼真稳固。供桌前方雕刻桌帘画屏,整块画屏悬空,距地面40厘米。画屏刻成格子画框,雕刻东坡焚香、坐船、弹琴、游赤壁等四组版画。桌帘边雕刻藤蔓花叶装饰边框。画屏刻有小字:“民国十八年(1929年)六月望日制,云南陆军第五十三团团长十九世孙捐银圆二百。”石桌距今近90年,依然完好如初,生机盎然。

苏氏族人说:“如今,苏氏宗祠大门前的大池塘已经不在了,当时建池塘并非无故而设。古人认为,苏的繁体字‘蘇’字由草、鱼、禾组成,草、鱼、禾都离不开水,有水滋润,靠水养草、鱼、禾,苏姓才会兴旺。所以就正对祠堂大门,开挖了一个面积和祠堂相同的大池塘,并用石头镶塘边。这是古人把‘蘇’字构件落实到物上的智慧。”

东坡弹琴图

从寸村走出的苏氏名人

数百年来,寸村的苏轼后人出过许多历史人物,因篇幅所限,略记以下数人——

苏汝桂(1899―1951年),字乙泉。民国八年(1919年),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军事。民国九年(1920年),到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从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先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8军、60军参谋长,参加台儿庄战役负伤后随军返滇。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赴美国西点军校学习。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任国民党陆军第一方面军少将副参谋长,随卢汉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任战犯拘留所少将所长,返滇后晋升中将军衔;1949年随卢汉在昆明起义,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抗日将领起义有功人员”证书。

苏心谷(1885―1961年),名世德,号云溪。童年时,喜爱书画。青年时,投身军界,任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法官,为军长王钓所器重,荐任甘肃省武都县县长。任内,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为地方势力所左右,受到全县人民爱戴。离任时,仅存薪俸银五圆,无法回乡,当地商人敬慕他的品德,慷慨资助旅费。回到昆明后,被聘为云南省黑火药管理局秘书、汇通商行特约秘书。工余之暇,研习书画、篆刻,并有一定造诣。苏心谷对家乡文化建设积极热心,曾为圆明寺撰写“圆明寺”“涤尘楼”“雨花台”等匾额,以及“坐下无尘想,吸袋烟,喝杯茶,何等风味;到此尽佛缘,说家常,话乡土,各俱慈悲”等楹联。

苏浩,当代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外交学院外交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外交、亚太国际关系、战略与安全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据 苏氏族人讲述,苏浩从小在通海读书,1979年以省高考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取北京外国语学院。

在滇苏氏经六百余年发展,至今子孙繁衍甚众,其中人文鹊起,科甲蝉联,文经武纬,世代不绝,遂为河西一大旺族。苏氏祠堂系明清建筑风格,体现了河西工匠的精湛技艺,算得上古建筑中的瑰宝。

来源:人文玉溪 玉溪日报 全媒体记者:饶 平文/图

声明:本文内容仅为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乐活 |城事 |潮流 |方言 |牢骚

城市品质生活新媒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