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优势再造战略 重塑河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南省的优势 实施优势再造战略 重塑河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实施优势再造战略 重塑河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2024-07-18 01: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近日,省委直属机关工委举办河南“十大战略”系列讲座的第三场——“ 优势再造战略”专题讲座。讲座上,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伟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 重塑河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为题做专题辅导。那么,比较优势的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河南经济发展面临什么优势、挑战?实现优势再造要采用哪些方法和路径呢?

实施优势再造战略 重塑河南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比较优势的内涵与变化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区域中由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本等因素共同形成的有力发展条件,基本分为以下4类。  一是资源禀赋优势。自然条件是社会生产生活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受自然资源约束较高的产业,如农业、采掘业、加工业、旅游业等,自然资源禀赋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是人文资源优势。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素质、历史文化等方面。  三是生产要素优势。主要包括技术、资本等方面,体现出区域的生产率水平。  四是交通区位优势。主要是指依托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条件,加速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二、河南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一)关于交通区位。联通全国主要经济区域的“米+井”综合交通运输通道初步形成。一是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发展迅速。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北货运区工程主体完工,初步形成横跨欧美亚三大经济区、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枢纽航线网络;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70万吨大关,跻身全球货运40强,客货吞吐量最高分别升至国内第11位、第6位。二是国际铁路枢纽地位巩固提升。郑徐、郑万、郑阜、商合杭、太焦高铁相继开通,郑济高铁郑濮段计划今年“五一”前正式运营,高铁里程1979公里,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成形在即。中欧班列(郑州)辐射境外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实现最多每周去程16列、回程18列的高频次“快跑”。三是高速公路便捷畅通。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216公里,省际出口33个,所有高铁站、机场、港口和省级产业集聚区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四是内河航道升级加快。全省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725公里,建成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等4个以货运为主的港口,沙颍河、淮河两条航道通江达海。

  然而,我省交通运输“流量”大于“留量”问题突出,面临枢纽地位相对弱化、先发优势丧失的风险。

  (二)关于产业基础。我省是传统工业大省,工业总量长期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第1位,2016至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6万亿提高到近2万亿元,培育形成一批引领带动作用突出、支撑性强的产业链。

  一是传统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包括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汽车制造、轻工纺织、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等8大产业,规模约3.4万亿元,占全省工业的比重72%,初步形成装备制造、食品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装备制造构建形成了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盾构装备、矿山装备、起重装备等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链;食品产业连续15年稳居全国第二位,肉类、果蔬和面粉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冷链食品和休闲食品产业链;汽车产业形成了郑州整车、新乡动力电池、鹤壁汽车电子等产业集群;铝加工形成从氧化铝、电解铝到合金化加工等完整产业链条,氧化铝、预焙铝电解等技术处于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建材工业形成了汝州水泥、许昌禹州陶瓷、郑州新密和濮阳耐火材料、洛阳玻璃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特色产业集群;轻纺工业量大面广、门类齐全,拥有新乡化纤、新野纺织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一批具有特色的中小企业。

  二是新兴产业快速壮大。2018年以来,我省先后制定了10个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和产业链提升方案,建立健全省级领导任链长的链长制,目前已形成郑州信息技术服务和下一代信息网络、平顶山新型功能材料、许昌节能环保等4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4%,比2015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三是未来产业取得积极进展。我省在氢能和储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等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其中,我省氢源丰富,在氢燃料电池客车、动力系统、车载加氢系统等产业领域科研攻关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已有一定技术基础和示范经验;量子通信产业方面,正在加快建设“一网一中心一基地”(量子通信网络、研发创新中心、应用示范基地);河南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是首批国家级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之一,在肿瘤基因检测等领域有较好基础。

  四是载体能级持续提升。把开发区作为全省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全省共规划开发区185个,区内工业增加值、利润、投资等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均超过60%,郑州航空港、郑州经济技术等2个开发区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全省依托开发区培育形成19个千亿级、150个左右百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我省制造业很多领域创新能力弱、资源消耗大、龙头企业数量少、品牌影响力不强。

  (三)关于内需规模。

  一是消费市场空间大。我省有近1亿总人口、22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4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随着疫情防控成果的不断巩固和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消费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空间广阔。

  二是有效投资规模大。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路网密度分别居全国第12位、第10位,全省仅有4个运输机场,人口超千万的郑州城市轨道线路长度仅为207.32公里、居全国第15位,还有很多投资空间。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主抓手,确立了“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滚动实施“三个一批”活动,全省上下形成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好项目的浓厚氛围,必将有力拉动有效投资快速增长。

  三是新型城镇化潜力大。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8.46个百分点,随着郑州、洛阳、南阳等中心城市和郑州都市圈建设提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户籍、居住证、农村土地等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民进城积极性有望进一步提高,预计每年将有150万左右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按每个转移人口拉动4.5万元新增基础设施投资、年新增1万元消费支出口径计算,仅此一项每年全省可新增投资消费需求超过800亿元。

  同时,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消费环境不优以及平台经济活力不足,均造成河南面临经济循环迟滞的风险。

  三、实现优势再造的方法与路径

  (一)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争取让“流量”变成“留量”。到2025年,枢纽经济集聚成势,“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建成,以郑州国际交通门户枢纽为核心、多节点支撑的枢纽体系更加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形成,现代物流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打造万亿级空港型产业基地和若干陆港型、临港型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

  (二)推动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转变,争取让“存量”变成“增量”。到2025年,培育100家左右国内一流的“链主”企业,形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轻纺、绿色建材等7个万亿级和汽车制造、现代医药、现代化工等3个5000亿级,以及若干千亿级产业链供应链,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更多产业产品、技术装备、材料器件进入中高端、成为关键环。

  (三)推动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争取让“体量”变成“动量”。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加强需求侧管理,促进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到2025年,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年投资规模稳定在1万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重点工业品生产省内配套水平、终端消费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