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文化古城(镇) :千年古县 魅力元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河北历史文化遗产 河北历史文化古城(镇) :千年古县 魅力元氏

河北历史文化古城(镇) :千年古县 魅力元氏

2024-03-02 02: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战国初,元氏县属中山国,赵国灭中山国后属赵国,赵王始封公子元于此,元氏县由此而得名。西汉初设置为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把边境的地方设置作“县”。元氏县这一带就是当时赵国的边疆,北边滹沱河对岸就是中山国的地方。公子元就将他的封地叫作元氏县。这就是元氏县的由来。

周初分封诸侯,槐水流域建有诋国,封龙山南麓建在飞龙邑。战国时属中山国都城灵寿(平山三汲),秦朝时,属钜鹿郡。西汉初设置为县。汉代设恒山郡,郡治元氏故城,汉文帝时避文帝讳称常山郡。汉景帝时称常山国。西晋时常山郡治由元氏迁往真定(今石家庄北东古城一带)。隋复置恒山郡,治真定。

1943年1月获鹿县路南区域并入元氏县改称元获县,1949年8月划归石家庄专区。1958年5月元氏高邑两县合并为高元县,同年12月改称元氏县。1960年5月撤销石家庄专区,元氏县改属石家庄市,1961年复设石家庄专区,元氏复属之。1962年3月三县(元氏、高邑、赞皇)分置,元氏县恢复原建置。

灿烂文化

封龙山汉文化

据史料记载,封龙山(又名飞龙山)文化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沉淀丰厚,具有四个显明的特点。

一、碑碣石刻是封龙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方面。封龙山有东汉以来的碑碣、题刻等200余处,以汉碑最富盛名。全国汉碑有三十块,而封龙山的七通汉碑就占据了其中之三。这些汉碑记载了祭祀制度、营建制度、郡国官制及一些民族战争等,既可与史书记载相印证,也可补某些史籍记述之不足。封龙山石刻代表作《敕赐修真观额记》、《禁凿胜山石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宗教管理制度和明清时期禁山护林、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二、封龙书院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封龙山深层次历史文化的精华。封龙书院是河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早在汉代就是教育发达之区。汉明帝刘庄的老师李躬、唐武则天的心爱大将郭震、宋著名宰相李防、元太子少保李冶及明清众多的社会名流曾在封龙书院执教办学。这些名人名流及其学子们不仅为中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诸多进步的政治主张及在笼络汉族名流、缓和民族矛盾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封龙书院是李冶完成《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的重要场所,这两部数学名著所研究出的高次方理论,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三百来年,在十三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具有尖端性,由此奠定了封龙山在世界数学史上的地位。

三、宗教文化是封龙山历史文化的重要支脉。封龙山的宗教既有中国原始自然崇拜的内涵,又有佛教、道教、儒教的诸多流派。对山川的崇拜从碑刻中可以看到,早在汉唐封龙山就是河北中部崇山信仰的中心之一。佛教史上著名高僧释道安与师弟僧光在此进行了颇有影响的禅学辩论,写下了封龙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

四、封龙山的民间传说和庙俗节俗是封龙山浅层文化的主脉。封龙山的民间传说展示了扬善抑恶、彰德怜弱的文化意识,是人类最可贵、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美丽的梁祝爱情故事传说,在封龙山的读书场所、姓氏依据、古碑记载、古墓遗物等方面得到考证,说明了传说的可靠性。封龙山的民俗(包括庙俗、节俗等)同样是一种多元文化。既反映了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也渗透了外来佛教文化的影响,既有山区文化特性,也具有华夏文化的共性。

常山文化

常山郡故城位于河北省元氏县殷村镇。阿汉初置常山国,都元氏。公元前180年国除。公元前145年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赵国一分为六,封子刘舜为常山宪王,占据其一。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宪王舜故,子刘勃即位不久,国除,改常山郡。汉常山郡(国)故城现仅存遗址。西北方不远处1991年发现两座大型古墓,发掘其一,出土银、铜、铁、漆、陶等器物残件一千多件,铜器上标有“常山”铭文。

古人诗词中的元氏

乱峰如削势棱棱,直入青冥第一层。云起顿思看古洞,芝肥岂惮摘新塍。

乐饥赖有蒲塘水,遗兴殊无莲社僧。未审元英遗药后,先予更见几人曾?

——《游封龙》(明)魏克明

名山硝石斫天棱,高插晴空秀叠层。鸡犬声闻联并落,桑麻掩映遍邱塍。

观风访古多遗墨,煮茗焚香有野僧。极目黎元还得所,欲全五袴愧何曾。

——《游封龙山次前韵》(明)沈鉴

为寻古迹陟崔嵬,蹑屐登临接斗魁。洗笔池荒空注水,读书洞寂但生苔。

石存试剑人何在?院号中溪址已摧。独羡荆侯藏室构,崇儒令闻播将来。

——《登封龙山怀古》(清)杜籍

风流人物

李牧,北褚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

李左车,北褚人,李牧后人,秦末谋士。

智浃,字巨源,祖籍元氏县北岩,出身官宦之家,知书有识,性不喜阿随,好直言,为岳飞幕客。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岳飞入狱后,智浃上书为岳飞鸣冤叫屈。秦桧等遂诬以受岳云贿赂,带书信给张宪,“决臀杖二十”,流放袁州“编管”。智浃在袁州因不堪凌虐而死。

智审,河北元氏县北岩人,元朝曾举进士,知天运当革,不仕,避乱四相公寨。读书二十载。明朝太祖开科,仍中进士,是两朝进士,也是元氏县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领蒙阴县丞以他丞犯事株连。上行至境,察其清廉之状天下第一,时授翰林院编修。

李琦,明初人,祖籍纸屯。洪武初任监察御史,后调任大理寺副御。

智铤,元氏人,受业赵南星,任知县。后升任监察御史,加太仆少卿。清军入关后,出任山西布政司参议、分巡冀宁道。

(根据河北新闻网、凤凰网、石家庄日报等整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