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大气边界层演变与湍流运动、沙尘滞空的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沙尘预报系统 深厚大气边界层演变与湍流运动、沙尘滞空的研究

深厚大气边界层演变与湍流运动、沙尘滞空的研究

2024-05-28 04: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Xu等[67]采用高分辨率的WRF-LES模式,模拟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夏季深厚大气边界层特征,探讨了地表感热通量对深厚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结果表明:WRF-LE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大气边界层演变规律,但是边界层热力结构的模拟结果比观测结果偏暖湿,说明了典型陆地边界层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法不完全适用于干旱地区出现深厚大气边界层的情形。模拟结果还表明:地表感热通量是影响对流边界层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对流边界层的增长速率与地表感热通量的增加关系密切,但始终不能产生更厚的对流边界层,说明深厚大气边界层的发展是地表加热过程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Han等[30]和赵采玲等[60]进一步的模拟研究揭示了残余层在深厚对流边界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除地表感热通量外,近中性的残余层是形成深厚大气边界层的关键条件之一。大涡模拟结果[68-71]还显示,大气边界层顶的逆温强度通过影响边界层对流和边界层顶卷夹过程影响大气边界层的演变和厚度。王敏仲等[72]和张璐等[8]基于大涡模式研究均指出:地表感热通量和中低层大气(1 000~4 000 m)逆温强度是控制和影响干旱地区对流大气边界层发展的2个重要因素;地表感热通量越强,逆温强度越弱,越有利于对流大气边界层的发展。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给出大涡模拟的研究结果[73-74],如较强的风切变可以通过促进边界层顶的卷夹过程影响深厚大气边界层的形成和演变。针对青藏高原冬季存在深厚大气边界层的观测事实,Chen等[43]利用COSMO(Consortium for Small-Scale Modelling)开展改变空气密度、摩擦速度、地表感热通量和上层自由大气稳定度等的敏感性数值试验,分析表明:对比低海拔的干旱地区,青藏高原地区深厚大气边界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如稀薄的空气、较强的太阳辐射以及近中性大气层结状况等;其中,上层自由大气稳定状况的作用最为显著。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