翥云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沈文元画家 翥云文化

翥云文化

2023-12-28 02: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沈逸千画作《蒙边雪野》)

画:战地写生急先锋

沈逸千诞生在嘉定镇那一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大清王朝摇摇欲坠。他一岁时抓周,手里抓了一支笔,因此他后来成为画家,在家人看来,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

据其小学同窗、作家秦瘦鸥晚年在所著《晚霞集》一书所收的《忆沈逸千》一文中回忆:“逸千从小爱好美术,几乎无师自通,十岁以后就能脱手画出各种人物、鸟兽等。嘉定县第一高小的墙壁上,经常有他的习作出现,同学们往往围观不散。”这位老作家如此描述自己的童年伙伴,就好像是在给大家叙述神笔马良的故事,一个天才画童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1931年,沈逸千报考上海美专,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被校方破格录取为西画系三年级插班生。他于1931年2月入学,1932年7月毕业。随后,他十年磨一剑,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作出了贡献,被校长刘海粟视为“画坛怪杰”。

沈逸千不但是20世纪中国西部题材绘画的领头羊,还是抗日战争期间战地写生的急先锋。沈逸千尝试中西绘画技法合璧的新国画形式,这为传统绘画艺术适应时代潮流开辟了新路,也为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更为可贵的是,他在这段国难深重的日子里,不愿闭门造车,而积极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走南闯北,出入硝烟弥漫的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像普通战士一样蹲在战壕里,以笔代枪,描绘战争风云。这恰是一般安逸地坐在画室里工作的画家难以体会的生活,而战争的场面远非象牙塔中画家之凭空想象。由于是现场写生,他的战地写生尤为鲜活,慑人的现场感,让观众顿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献。

沈逸千试图用画笔全方位地再现战时场景,范围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反映的面比较广,其中既有战壕里的一瞬间,又有诸如《风雪太行山》之类的战场巡礼,也有具象征意义和战略意义的建筑物,如《黄河西岸的古镇》。比如,《中条山机枪手》表现的是他在正面战场所见;《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所绘的则是一位手持利刃毙敌5名、夺敌机枪1挺、步枪2支而自己身负7处伤的敌后游击英雄形象;《火线上押解下来的日俘》记录的乃是他在长沙大捷时之所见;而《有家归不得的关东人》则无疑是对东北沦陷的一曲挽歌。

而沈逸千为抗日战争中的国共两党军政要人所作画像,亦是其抗战写生的特色之一。比如,作于1937年太原会战期间的铅笔速写《周恩来像》,所绘系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刚到山西太原与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以太行山北端为根据地事宜的周恩来,沈逸千寥寥数笔就将其能言善辩、气宇轩昂的形象勾勒出来;而作于1941年的毛笔速写《卫立煌像》,乃是画于中条山上,虽然笔墨不多,但是却很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员虎将的形象。两幅名人画像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获被画者亲笔签名认可,由此显得愈加珍稀。

影:20世纪摄影史上的先驱之一

上世纪20年代,沈逸千只身闯荡上海滩,曾入上海一家日商印刷厂工作,在担任实习美工时,接触到神奇的摄影术。

翻开1937年的《良友战时画刊》,有反映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之组照《华北战报》,也有记录平型关首战告捷的八路军之组照《英勇善战屡歼顽敌之第八路军》,还有阎锡山、傅作义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等国共双方要员的照片。这些照片的作者就是沈逸千。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这是国统区报刊第一次大篇幅地报道八路军出师以来的战绩。这些照片客观真实地呈现了抗日战争史上的历史事件,是抗战史的可靠影像资料。沈逸千在纷飞的战火中舍生忘死,出色地完成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为自己的传奇人生增添厚重的一笔。

2014年,沈逸千摄影作品在陆俨少艺术院展出。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载,在中国美术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主办的“战争时期的中国摄影”国际研讨会上,沈逸千的战地摄影作品被作为专题进行讨论研究。

诗:频频与文学大腕诗画互动

1932年夏,沈逸千毕业于上海美专。在上海档案馆所藏的当年毕业纪念册里,其个人专页上印有一首佚名诗:

众人皆醉君独醒,

先觉者自是劳碌命。

“九一八”山河颜色变,

奔走呼号喘不息……

别消极,不灰心,劝人家甜自己的心!

血泪染丹青,惊心动魄警国人!

至诚哀精卫,任劳任怨,一心抗夺中华魂!

革命种子仅尔硕果存!

民族灵魂只有你寄身!

东北羊亡你要去补西北牢,

海角天涯,荒郊绝塞,

茫茫前程何处是你的归宿?

这首现代诗契合沈逸千的经历,恰似其人生注脚,不仅令人回味,而且让人浮想联翩。

1937年初,为了声援绥远战役,沈逸千的国画《运粮图》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援绥义展”。当时,被国民党当局软禁于南京的《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戏剧家田汉为该画题写了七言绝句:

烽烟处处忍凝眸,

此是存亡危急秋。

一队毛驴千石麦,

粮官昨日过包头。

田汉还在沈逸千创作的另一幅国画《绥蒙抗战图》上题诗:

万弹嘶风马怒鸣,

绥东昨报复三城。

黄沙白草堪埋骨,

不让青山有敌兵!

1943年,沈逸千在柳州开画展时,前来捧场的田汉面对沈逸千的国画《哈萨克牧羊女》又挥毫题诗:

金黄马甲浅蓝袍,

一任春风着鬓毛。

同遇于人回汉合,

牧歌声比塔铃高。

该画原由胡厥文的胞弟胡叔常收藏,后捐赠给嘉定博物馆。

1940年10月,沈逸千与作家茅盾曾同住于延安南门外,两人无话不谈,并对西北的白杨树印象深刻,于是,两个同在上海出道的文人约定,以白杨树为题,各作一文一画。离开延安之后,茅盾写出了散文名篇《白杨礼赞》,而沈逸千创作了国画《白杨图》。

1942年,沈逸千在桂林举办个展时,悉茅盾亦在这座抗战时期的“文化城”,便发请柬邀其观展。茅盾如约而至,沈逸千则请茅盾在自己画的《白杨图》上题几个字,茅盾见画后诗兴大发,遂题写五言律诗一首:

北方的佳树,

挺立揽斜晖。

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

羞挤楠枋死,

甘居榆枣俦。

丹青留风格,

感此倍徘徊。

1944年,当沈逸千不幸在重庆失踪后,茅盾于悲愤中改写了上面这首诗:

北方有佳树,

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

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材伍,

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

愿与子同仇!

(沈逸千与八路军将领合影,左一为沈逸千)

书:记录内蒙古近现代历史

沈逸千去世后有两本遗著传世,一本是《蒙边西北画刊》,一本《察绥西蒙写生集》。

前者是沈逸千1933年第一次赴内蒙、青海的成果。内有近2万字的《蒙边西北印象》一文,介绍沿途的风土人情,并附大量写生、摄影图片,先为同年12月1日出版的《时代画报》5卷3期特为之推出了“蒙边西北专号”,结果,销售一空。于是,上海时代图书公司便赶在是年底火速出版了单行本《蒙边西北画刊》,以飨读者。

1936年4月,《大公报》沪馆开张,沈逸千应邀加盟该报。老报人徐铸成生前在其发表的回忆录中有所提及。当时,沈逸千作为该报的写生通讯记者,迅速踏上了前往战事一触即发的蒙古草原之征程。数月间,他凭借以往出塞的经验和沿途诸多朋友的帮助,成功地在《大公报》上连载了《冒着大风迈进的骆驼队》、《塞外的粮仓》、《最近两度被伪军袭击之陶林城》等一系列图文并茂的写生通讯报道,既有新闻价值,又具艺术观赏性。

当年担任《大公报》编辑的作家萧乾在1999年出版的《玉渊谭漫笔——萧乾随想录》一书中回忆:“30年代初,天津《大公报》曾以通讯特写为它的特色之一。那时报社的办法是看准了一个能写这种文字的,就给他一封介绍信,一笔旅费,就像养鸽子那样把他们撒出去,随他们就地去找题材,寻找写作对象。范长江和沈逸千两位就是这么去大西北闯荡,而且真的闯出了名堂。”

1936年11月,投日的蒙政会秘书长德王之叛军以百灵庙为据点,南犯归绥城(今呼和浩特)。傅作义将军所部自卫反击,克复百灵庙,一举粉碎了德王企图分裂的阴谋,赢得了绥远抗战的胜利,举国为之欢腾。

大公报馆高层反应灵敏,及时地抓住新闻热点,将沈逸千所作的上述写生报道汇编成册,于1937年初赶印出以道林纸精印的《察绥西蒙写生集》,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成为当时的一本畅销书。

周恩来 沈逸千/绘

忆:沈逸千先生的作品

沈逸千 骆驼镜片 (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 藏)

沈逸千 漠北风景线 (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 藏 )

1942年,作家茅盾在战时“文化城”桂林参观沈逸千画展时,曾有感而发,在《对逸千画展的感想》一文中这样写道:

“沈逸千先生走遍了南北各战场和西南、西部大后方,在文艺工作者之中,他是走路最多、走得最远的一个人。如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那末,他的作品的价值也就可以知道了。但是逸千先生不是在承平时代遨游名山大川,他在抗战五年中,经常是前方的,太行山、中条山他曾停留过相当久的时候,两次长沙会战,国军远征缅甸,他都及时赶到。他背着画箱,奔走南北,出入战场,不是以一个悠然的写生画家的姿态出现的,他是作为一个抗战宣传的艺术工作者,在后方收罗了后方生活的动态,带给前方将士看;在前方抢救下血淋淋斗争的史料,带回给后方民众看,他是用他的画笔来联系前方与后方的。”(语见《茅盾全集》第2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END-

来源:上海观察、2016年1月26号嘉定报;作者:沈原一

图片来源于:上海翥云艺术博物馆、网络图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