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谈江南私家古典园林:如何欣赏园林之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从几个角度分析 阮仪三谈江南私家古典园林:如何欣赏园林之美?

阮仪三谈江南私家古典园林:如何欣赏园林之美?

2023-10-26 01: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园林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精华,这是评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之一。它展示了文化生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是人类共同享有的宝贵财富,是出现在中国、属于世界的创造。

拙政园的“造景”

我们先来说园林的“造景”。看园林要看什么?旅游季的时候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今天看了多少(园林)?”

“我看了五个。”

“我看了四个。”

其实,一天能看下来一个园林就很不错了,一天看五个,会把这些园林都搞混的。今天看一个,明天再看一个,慢慢品味,才能品出味道,领悟造园之道。

我的老师陈从周先生就常常跟我们说,古书、戏曲里常有的佳人才子私订终身,大多发生在后花园,比如《牡丹亭》,就是以园林为背景的。关键就在于园林的“造景”,因为后花园里有风景,景能生情,情和景都有了,接下来就情不自禁、“想入非非”了,爱情的种子也就产生了。一块石头、一朵花、一处房子,都是景。

《园冶》里说:“凡结林园,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开林择剪蓬蒿;景到随机,在涧共修兰芷。径缘三益,业拟千秋,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又说“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要因地制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根据什么样的环境去造景,合理地利用这个地方,这是园林营建很重要的一点。

拙政园中部的山石区是最精彩的。中间是一处池塘,两边各有一座小山,它在全园的中心,因地制宜,利用自然溪池,形成一片长长的水面,并与四处连通。池子北边堆了两座小山,南边则是整齐而自然伸展的岸壁。远处的北寺塔高高地耸立在园外,工匠巧借此景,形成了一内一外、一高一矮的呼应,让空间联动鲜活起来,这是“借景”的手法。

所以我当年做苏州城市规划,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控制街区的建筑高度,在建设控制区域内,所有超过24米的建筑全部“杀”掉。当时好多人觉得为了这一个景不值当,但是我说,这可是现在世界上少有的景,是作为世界遗产的景!

园林里的造景,春景、夏景、秋景、冬景,一年四季的景色都能体现。要把一个很大的园分成若干小园,每个小园里又有不同景色、景区,叫人左顾右盼、目不暇接。造景的手法多样,有借景、对景、虚景、框景、点景等。而现在很多新建的园林,基本没有“造景”。

“虚景”是什么?举例说,就是借“镜子”来把景色反映出来,利用大镜子的园林很多的,比如网师园会客厅前就有一面大镜子,拙政园会客厅前也有一面大镜子,很多人到那看到那边有景色,结果走过去一拐弯看不到了。如果我不告诉你们,肯定有99%的人都会上那个镜子的当。江南园林考虑景色的体现和变化,比如我们看到的“窗景”,就是把景色在一个框子里体现出来。

“借景”,通过营造景观,会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比如拙政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前面就有一个荷花池,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周敦颐的名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也是远香堂名字的由来,造景是与诗情画意结合在一起的。

营造山石景色的时候,重点是假山和水的关系,一条很长的水廊,想让它更加幽长,怎么办?把视线隔断一下,让人感觉它很长。再看建筑,往往倒映在水面上,这种设计一定要在建造的时候考虑好。倒影形成的是水面的景,水面的设计要考虑是大片水面还是小片水面。廊是否带顶,桥是否造顶……造景的时候,这些是一定要考虑的。

留园的建筑布局

建筑是园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留园里所有的建筑都是给人用的。留园的布局,2/3是园林,1/3是建筑。进入留园,有一条逼仄昏暗的巷道,行走数十步,是栽种着竹子的小天井,继续走,是一个种着桂树的大天井,后面是茶厅,再往后是宴会厅,也就是“鸳鸯厅”,朝南的是男厅,朝北的是女厅,两者的建筑构造也不一样,南边的男厅都是圆柱、圆梁,北边的女厅,就是方柱子、扁梁。

茶厅与宴会厅之间,有一个园林群,这一个小园林群的面积大概是17米×23米,分为7个院落。做得非常精彩。精彩到什么程度?当年陈从周先生陪同贝聿铭先生来参观的时候介绍说:我带你看中国建筑最精彩的空间分合的案例。

这七个院落,每个院落有不同的功能,有阅览室、琴房、棋室……建筑之间互动连通。比如茶厅,客人来了在那里喝茶聊天,宴会厅是用来宴请的,客人少就摆四桌,客人多了就摆二十桌。客人里男女老幼都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看书、下棋、做游戏。宴会时间到了,打个招呼大家就全都过去了。这几个院落的建筑也造得非常精彩。

七个院落之间互相通透,建筑互不相压。当时陈先生陪贝先生走完这一段之后,问他看懂了没有,贝先生说没看懂,陈先生就让他再走一遍,走完之后再问,看懂了吗?贝先生说看懂了,这一段看的是空间整合。“看懂了,但是这种建筑,我们这辈子是做不出来了,下辈子也做不出来。”贝先生说。

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留园欣赏一下做得非常精彩的苏州园林。再告诉大家一个非常有名的地方,林泉耆硕之馆,这个名称的意思就是说那里拥有很好的风景,主人是风景的大富翁。

那里有块大假山石,就是非常著名的冠云峰。三块最有名的假山石,还有一个是瑞云峰,现在在苏州第十中学(原苏州织造府衙门),第三块是玉玲珑,原来在苏州,后来挪到上海豫园去了。这三块名石,留园占了一块,所以主人说自己是最富有的,“林泉耆硕”。

冠云峰后面有一个冠云楼,上面有一块匾“仙苑停云”,你找一找为什么叫作“仙苑停云”,意思是天上的花园、天上的云彩都在这个墙上面,墙上有一块很大的古代化石,是四十多万年前留下来的,上面有27条游鱼和水草的印痕,这是真实的生命记录,大多数人看不懂。所以“林泉耆硕”就是在说,我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我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假山石,这是你们不懂的。

为什么叫“留园”?“长留天地间”,什么东西能够“长留”?建筑留下来了,你的气息也留下来了。拙政园为什么叫拙政园?这实际上是讽刺,说参与政治、做官是“拙”,而园林主人每天除草种菜才是聪明的。

网师园与“明轩佳话”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讲: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建筑学家刘敦桢云:“池水以聚为主,以分为辅,小园聚胜于分,大园虽可分,但须宾主分明。”这些院子里的池子都是根据需求人工开挖出来的。那么这些大树呢,一般都是原来就有的。网师园中,很重要的就是殿春簃这个小院,在这个小院里,张大千和他的哥哥张善孖曾吟诗作画,张善孖喜欢画虎,就在院里养了一只小老虎,可惜喂养不慎死了,葬在花坛下,张大千还题了字当作纪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也带动了民间文化交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入藏了一套明代家具,想布置一个展示场所,有人建议他们做成中国园林样式,于是他们求教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陈先生拿着家具的照片一看说,这既然是明代的家具,那么就该放在一个正宗的明代花园里,网师园再合适不过了。在陈先生的推荐下,最终选定了殿春簃作为设计模板。

陈先生以1:1的比例在苏州北塔东路的东园复制了殿春簃,明代家具也仿制得丝毫不差。第二年美国人来,看到这么漂亮,想要把殿春簃模型拆下来搬去美国,但最终经过讨论,这个模型还是留在苏州,另外备料去美国重建一个。

于是陈先生和一批专家、匠师远渡海外,把中国园林造到了美国。“搬”到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殿春簃被命名为“明轩”,意思是明代的小轩,轩就是小院。陈从周先生的明鉴和苏州工匠的高超技艺,让中国园林惊艳了世界,当时还掀起一阵中国园林热。

花园要怎么欣赏?看大的园林就像吃扬州名点五仁大包一样,要细细品尝,一口一口吃,是鸡丁、肉丁、虾仁还是香菇,这样才吃得出味道来。这就是拙政园、留园,每个园的景致都非常漂亮,各有各的特点。看小园如网师园,就像吃苏州的汤包,如果一口咬下去嘴巴烫到,那汤汁也流掉了。要先慢慢地吹一吹,咬小口,喝汤汁,再一点一点吃,假如一口吃下去,汤汁、馅全在嘴巴里,狼吞虎咽,不知其味。

吃点心要会吃,看院子也要会看,小园像网师园进去要坐下来细细欣赏,看每个建筑的墙面、装饰。比如这面墙,这里是亮的,以为后面有风景,实际上是面镜子,从旁边的小门进去,才是殿春簃。每个园林的特点在景色里被反映。

殿春簃小轩有非常雅致、清净的画室,所以张大千才来这里画画。为什么叫殿春簃?这就需要带着一定的文化储备到苏州去,看园林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殿是冠军、亚军、殿军的那个殿,是排在最后的意思,春日花卉以梅花为先,然后是牡丹,最晚是芍药,芍药是春天花季的最后一季,殿春簃里种的花就以芍药为主。

耦园的人文意境

苏州园林也常被称为“文人园”,园林主人大多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园林的布置不仅反映工匠的高超技艺,也包含他们多年的人文积累,所以欣赏园林也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有一定的体验。

像耦园,分东西两个院子,对耦成双,黄山叠石,岗峦峭拔自然逼真,重楼复道曲廊迂回,装饰古雅。这是耦园很重要的体现,耦园里都是黄石假山,石头的颜色不同,堆砌方式也不同,黄石假山堆得最好的就是耦园和上海的豫园。

苏州新园林的出现与传承

近年来,在苏州、扬州出现了许多新式私家园林,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说明我们后继有人,大家富了,有钱了,还有一个是政府的政策鼓励,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造出新的园林。

潜伏于老城小巷中的园林像图钉一样把古城牢牢地钉住,积极地防止了古城历史风貌和肌理的破坏,规模虽小,却是一种自下而上、渐进发展的探索创新,这点我感到非常高兴。

我们有了这些小园林,房子就不能随便拆了。很多地方为了发展,大片地拆除老建筑,全部建成新的,弄成所谓的“旧城新貌”、“脱胎换骨”,我们不能“脱胎换骨”。新型园林的出现促进了传统园林文化的活态传承,其中包括匠人、审美情趣和材料等各个方面。

这次在耦园的展览,也是一个园林文化传承的信号,艺术家的介入会给园林带来新的活力,这种活力是最宝贵的,是园林这门珍贵的传统文化的希望。

(徐洋/整理)

文章作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阮仪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