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汉武帝尚书令有多少人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总结: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4-07-06 05: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3)特点:重文轻武 分化事权

(4)评价 :

①利:

改变了唐末以来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局面。(主要是物质基础);

②弊:造成“三冗”“二积”后患。

4.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趋势:完善并发展)

(1)背景、目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巩固统一,巩固统治。

(2)措施:

①中央机构中书省: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②地方机构设置:行省,省下分设路、府、州、县;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③行省权力:长官朝廷任命,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3)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总结:

1.西周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

奴隶社会:分封制

封建社会: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背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措施: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外朝或中外朝)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②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3)特点及影响:

①三省分工明确,分掌决策、审议、执行,提高了工作效率。(运行机制 )

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群相制),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和专制主义。

③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宋朝:

(1)措施: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政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二府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和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中书门下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的长官即枢密使,地位略低于相);北宋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掌管统筹国家财政之事)

(四)元朝:

(1)概况: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2)史料理解: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

(3)总结: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度

(1)概念: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之配套的是自上而下的征召制度)

(2)标准:品行

(3)主要科目:孝、廉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1)概念: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标准:门第

(3)评价:

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重视诗词反映此现象)

3.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宋元: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4)标准:才学

(5)方法:分科考试

(6)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②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⑤推动儒学发展;

⑥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局限:但重才轻品、形成官本位。(学而优则仕)

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小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明清取消)。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选官用官制度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