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缸可选植物汇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陆生态缸 水陆缸可选植物汇总

水陆缸可选植物汇总

2023-10-17 06: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然水陆缸造景中也有人种植彩兜、春羽、丛生富贵竹、合果芋、红掌、冷水花、龙血树、玛丽安、南洋杉、千手观音、山影、文竹、摇钱树等。造景者主要根据造景需要而选择适合的水草。

下面说一下适宜小型的水陆缸植物,这些都是迷你型植物。如水苔、石斛兰、石豆兰、蜘蛛兰、兔脚蕨、积水凤梨、豆兰、风兰、蝴蝶兰、电光美人、皇冠、迷你睡莲、椒草、绿睡莲、空气凤梨等。

所以说水陆缸植物种类繁多,你可以种植很多新奇、有特色的水草。水陆缸造景其实不是很难,关键是你怎么构思的,有一个合适的水陆缸造景教程。其实我们只要多学习、多尝试,就会造出自己喜欢的水陆缸。下面再介绍一些可以用在水陆缸的植物。

【细叶冷水麻】叶细和翠绿, 可强光和弱光, 强光叶偏黄, 弱光叶偏绿, 唯开花后易落叶. 泥土需求甚小。

【铺地锦竹草】极粗生, 四季常绿, 可不用泥土, 茎节间会生出根, 气根为短而硬, 水生即长白而小,在水中生根, 强光、弱光皆可。

【凤梨】, 理论上可水种, 但容易因为水中肥料合量不高而令鲜艳部份变回绿色。

【番薯】也称红薯可以水种, 叶形还不错呢. 图中的一棵由发芽开始到现在也是在水中成长。

【薛荔】榕树科常绿灌木,为一种攀附植物,可附生于潮湿的壁面,生长迅速.叶形小巧可爱,是水陆缸背景的好选择。

【天胡荽】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湿地,常在溪边的或潮湿地发现。葡匐横生,会由陆上生长到水下,有时半浮于水面.是水陆缸中不错的水陆交界草种

【积雪草/崩大碗】种在水陆缸的沙堆浅滩.多年生草本,生于潮湿地,在溪边颇常见.以走茎繁殖。图中的以水苔包著根部水种。

【白鹤芋/白掌】 多年生草本,为一颇常见的园艺植物,不需太强的光照.由于可长得相当壮大,较适合用于大的水陆缸景。

【水横枝】可完全水种, 但切勿把根部连泥土一起浸到水中, 泥土在长时间浸入会变成黏土状, 令根部缺氧而死。

【椰子葵】可完全水种, 但不可用强光。

【武竹】生长快速, 翠绿, 泥土可经常潮湿但不可完全浸入, 可以把水位浸到泥土的1/4高度。

【野芋头】光暗皆可, 超级粗生, 可不用泥土或任可基质, 只用水种植, 叶片会越生越大块, 根系生长亦惊人。

【柔兰】需强光, 可水种。

【碧榕】, 需潮湿但不要浸入泥土, 水位到泥土的1/4高度最为合适。

【鸟巢蕨】 一种颇为大型的蕨类,较适合大型的水陆景,附生性,喜高湿。

【铁线蕨】 都市中常见的蕨类,普遍生长于潮湿的石墙及斜坡.喜潮湿半阳的环境,底床需排水良好并带有石灰质,可附生种植. 叶形呈扇形,小巧可爱,很适合小形水陆缸造景。

【伏石蕨】 一种附生或石生的蕨类,普遍生长于树干及石壁之上.喜潮湿半阳的环境,能抗一定的干燥(见其圆厚的肉质叶),种植方面不用泥土,固定于蛇木板或沉木上即可。

【四叶草】(幸运草),通常生活在水田、池边的蕨类植物,我想应该都适合种在水陆缸。

【米兰】米兰是喜光植物,也耐半阴,米兰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在气温低于摄氏5度就可能难以存活。米兰喜疏松土壤或者砂土,盆栽应当保持盆土通透性良好。

【细叶福禄桐】喜高温环境,不甚耐寒;要求有明亮的光照,但也较耐阴,忌阳光暴晒;喜湿润,也较耐于旱。

苔藓植物,属于自然界比较低等的植物。无花,无种子,以孢子繁殖。苔藓类对空气质量十分敏感,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苔藓不适宜在光照太强的地方生长,一定的散射光线或半阴环境是他们的最佳生长地,喜欢潮湿,特别不耐干旱及干燥。水陆缸内苔藓养护,应给予一定的光亮,湿度过低的环境可以适当增加喷水次数。

以下是水陆缸比较常用到的苔藓

白发藓:常见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下。多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山区的湿润林地,亚洲东南部亦有。能含蓄其自身重量数倍至十多倍重量的水分,干燥时喷水即可返青,很容易养护,在微景观和水陆缸远水处使用较多,团簇状生长,容易成景,而且价格亲民

青藓:茎匍匐,不规则分枝;枝的长短不等;茎枝生叶后成圆条形。生于草原、荒山或林下,土生或石生。水陆缸雨林缸比较常用,湿度要求比白发藓高,适合闷养或者半闷养,但是温度过高时注意通风,价格比白发藓略高,但是成景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大灰藓:体形大,枝叶与茎叶同形。生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腐木、树干、岩面薄土、砂土及黏土上。喜欢阴湿,成片生长。价格低,匍匐生长泡水返青快,也是水陆缸比较常用的苔藓

其他苔藓类如星星藓、朵朵藓、凤尾藓、曲尾藓等,生长姿态造型都是不错的,但是因为价格、造景养护难易程度,在水陆缸内使用相对较少。

Reference :一只虎、珮君笑笑、秦岭之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