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高于多少是发烧?怎么测才更准?医生:3种温度计都不一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水银体温计看不到水银怎么办 体温高于多少是发烧?怎么测才更准?医生:3种温度计都不一样

体温高于多少是发烧?怎么测才更准?医生:3种温度计都不一样

#体温高于多少是发烧?怎么测才更准?医生:3种温度计都不一样|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佳佳,我问你,你知道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吗?”

“你这不是废话吗?每个人都知道是37度啊!”

“嘿嘿,这你就想当然了吧?那我就要告诉你,人的正常体温,不一定都是37度。”

“这是个什么说法?”

“听我慢慢给你科普~”

......

一、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很多人会误以为人体表面正常体温应该在37°左右,但实际上人体正常温度应该是在35°-37°之间浮动。临床实践对此也做出了具体的研究,实验表明人体不同的部位其体温也存在着差异性。

比如口腔温度应接近37°,测量时应该将温度计放在舌苔下方,而并不是放置舌苔表面口含。人体肛门平均温度在37°,因肛门受干扰的因素较少,所测量的体温较可靠,也被称为“肛温”,较适合婴幼儿和昏厥病人。

平时常用腋窝测量体温的方式,其平均温度在36.5°,相较于恒温稍微低一点,这与它直接接触外界气温,有一定散热作用,也随着人体情绪波动而有所变化。

因此冬天测量腋窝时,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量会大幅下降,表皮温度也随着下降,此时无需过于紧张。建议人体感到舒适情况下再测量会更精准,其次测量的时候应该久一点,至少10-15分钟。

此外,人体温度也会随着时间有所差异,清晨5-7时,相对低一点,7点之后会逐渐恢复正常体温。下午5-7点是人体一天温度最高时段,过了7点则会退为正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说下午更容易发烧。

二、温度计有多少种?你都会看吗?

温度计是测量身体异样最便捷也最直观的方式,因此使用频率很高,目前市面上主要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红外体温计。

前一种是较为传统的体温计,后两者是新型体温计,对于后两者很多人抱着怀疑态度,觉得测量出的体温有所偏差。

1、水银体温计:利用水银指示正确体温,它可重复率高,使用方式便捷,价格相对较为便宜,且受环境影响很小,测量出的体温更为准确。但水银体温计外层是玻璃,有易碎风险。

2、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需要接触皮肤表明,操作方式简单,读取信息方便,在测量腋下时升温较慢,因此很多人觉得不准确。

其实这和电子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有关,并不是不够准确,只是测温需要停顿一下,因此重复测量几次或延长测温时间会提高其准确度。

3、红外体温计:一般红外体温计分为额温枪和耳温枪,测量部位有所不同,测量方式都无需直接触碰皮肤表明,只需要保持近距离,停顿一两秒就可读取体温数据。但皮肤表明以外的温度并不能精准反应体温,且受周围环境影响,相对来说不够客观。

三、体温下降,人体的免疫力也跟着下降?

有研究表明,人体体温保持在36.5°-37°为最佳体温,此时身体处于活跃状态,且各项指标较为稳定。

一旦出现体温下降,代谢量就会下降约12%,免疫力也会下降30%,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低烧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原因之一。

其次,人体体温在35°左右时,则会出现排泄功能降低情况,自主神经也会随之失调或出现过敏现象,更有利于炎症深化,不利于健康。

测量最精准的还是传统的水银体温计,它受环境影响很小,数据更为客观,但需要测量时间较长。电子体温计相对来说测量方式便捷,测量时间较短,读取数据较为准确。

最不建议的是红外体温计,相对来说测量不够准确,且需要注意测量细节,否则数据无效。

这些体温计的存在都为了让大家更精准掌握体温变化,随时观测身体状况,尤其是已经出现明显不舒适情况,还伴随着高温或低温现象,就更应该延长观测期,随时准备就医。

参考资料:[1] 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红外体温计,家用到底该怎么选?.知乎.20205.14[2] 无.体温下降1℃免疫力下降30%[J].健康与营养,2012(1):27-27.[3] 无.人的正常体温究竟是多少[J].食品与健康,2013(8):62-6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