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19世纪后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民族资产阶级什么时候消灭的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19世纪后期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19世纪后期

2023-03-23 01: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19世纪后期——20世纪30年代)

知识点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目的:为了争夺更多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地

2)概况:1882年,由德国(核心)、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核心)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巴尔干地区是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德国支持奥匈帝国意图控制巴尔干地区,俄国支持塞尔维亚建立大南斯拉夫国家,地区战争不断 ;

2)概况与影响: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前往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3、第一次世界大战

1).时间:1914~1918年。

2).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根因);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 使冲突不断。

3).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

4).进程:

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发展:德、俄、英、法等国迅速参战,意大利转投协约国。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主战场,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南线三条战线

扩大: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等地。1916年,爆发了惨烈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转折:1917年,美国参战,加入协约国;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中国加入协约国,派出十几万劳工从事后勤工作

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同盟国战败

5).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危害:战争时间长:历时4年多;涉及范围广: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总计30多个;牵扯人口多:约15亿人卷入战争,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伤亡及其惨重:在战争中使用了毒气弹、坦克、飞机、潜艇等武器,战争发展成立体结构,其范围、规模、杀伤力、破坏力和激烈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7).影响:

对人类社会: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对世界格局: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在世界的优势地位

对民族解放运动: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对国际工人运动:战争期间,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资本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对欧洲:德意志帝国、沙俄、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摧毁,英、法被削弱,欧洲兴起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改变欧洲的政治版图

对美国:美国在一战期间大发战争横财,增强了经济实力,并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主导方之一

对科学技术:参战各国为了获胜,争相研发新式武器,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战后迅速转化为民用科技。

4、凡尔登战役

1)概况:1916年2月,德国进攻凡尔登,双方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阵地战。期间德国使用了重磅炮弹和毒气弹攻击法军阵地,双方损失近百万人,凡尔登战役因此有“绞肉机”“屠宰场”“地狱”之称;1916年8月,法军开始反攻,挫败了德国进攻。

2)影响:德国打破僵持局面的企图遭遇失败,大战的主动权开始由协约国掌控。

知识点2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起义)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时间:1917年11月(俄历10月)。

2.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概况: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4.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名师点拨】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知识点3《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 1~6月。

2).概况:战胜的 协约国 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3).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还决定成立国际联盟。

4).影响: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中国五四运动;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2、《凡尔赛条约》

1)内容:政治:重划德国疆界, 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军事:禁止德国实行 义务兵役制 ,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最具分赃性质的条款)。

2)影响:协约国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 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3、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年 11月 ~1922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英、美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

3).参会国:美(主导会议)、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

4).影响:是 巴黎和会 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 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为 太平洋 战争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4、《九国公约》

1).内容: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 机会均等 原则。但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 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2).影响: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门户开发 ”等目的,使 日本 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名师点拨】巴黎和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

知识点4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

(一)、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实施。

2.背景:

(1)连年战争导致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3.主要内容:农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商业: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实质:在国家掌握解决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样建设。

6、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探索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说出来的发展。

(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时间:1926年开始。

2.概况: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 五年计划 ,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 一 位、世界第 二 位。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4.评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

(三)、农业集体化

1.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

2.概况: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农业集体化 运动。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政府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等。

3.影响: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四)、苏联模式

1.时间:1936年形成。

2.形成: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3.影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

【名师点拔】苏联模式的表现

(1)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

(2)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衡,损害农民利益。

知识点5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一)、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概况:

1)第一次: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1922年,运动停止;

2)第二次:1930年开始,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2.特点: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

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