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到底怎么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工程力学 武汉理工大学到底怎么样?

武汉理工大学到底怎么样?

2023-10-07 11: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记录一下在WHUT四年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和一些感受吧。

16年秋入学。9.2大概中午到的武汉站,寻了十几分钟找到了WHUT的迎新大巴,车上和农村过年返乡的时候一样拥挤混乱,各种行李箱堆在一起,都是和我一样的新生还有家长们,路途还是挺远的,会经过以前每次做火车过武汉时的看到的华中师范大学,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看到她。大概一个小时到了宿舍,三个舍友都到了宿舍,好像两个人在挂蚊帐,尴尬不失礼貌的问好,大概是大学唯一一次文明的打招呼了。和舍友商讨了一下决定去食堂,第一餐惨淡了些,四个人去了食堂拐角的兰州拉面(也是四年唯一一次吃它家的)。回宿舍之后大家也都很安静的早早上床,大概十一点多便入睡了。第一天并没有太多的激情而言,反倒是彼此之间隔了层纱,相互也都彬彬有礼。

第二天晚上去了学校,四个人混在理学院的迎新队里参观了校园,第一次见到理工大,没什么特别的印象了,只记得图书馆很好看,南湖食堂对面的球场很烂。

第一次和年级的同学见面也在之后的几天 ,新一的教室里,那时大家都很矜持,也没洗脱高中时的气息。再后面几天便是按部就班的领军训服,军训之前的晚上年级的同学在宿舍区球场集合,和教官见了面。恰逢导员生日,晚上昏暗的路灯下大家一起唱了生日曲。

然后就是正式的军训了,大学的军训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累,各种体能训练也很少,只是常规的正步踢来踢去,不过去关山靶场实枪实弹的打靶还是很有趣的。

期间最难忘的不是军训,是军训第一周周末的下午,穿着军训鞋和之前网上聊的学长在宿舍楼下见面了,学长们都很风趣,第一次见面少了几分矜持,多了几分欢笑。去鉴湖球场的路上聊了许多大学生活的事情,增添了几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因为高中一直在校队里训练,打球的时候很快吸引了学长们的注意,也顺理成章的和学长们在之后打成了一片,之后打球聚餐都会带上我这个新人,那大概是我第一次觉得融入了这个大学,能在初来异乡的时候遇到和哥哥一样的一群学长亦是难得。

大学的第一次课是唐老师的微观,第一次坐在理工的教室里,闷热的九月和乏味的课本,大学生活也正式的开始了。

一周课上完之后便是国庆,迫不及待的踏上回家的路程,第一次从升升到汉口站,恰逢国庆,记得人潮厚重,有种春运返乡的感觉,也是第一次搭武汉的地铁,除了人多以外体验还是挺好的,唯一不足大概是站和站之间距离太短了,列车刚飞驰一分钟就到了下一站。回家和父母亲人们见面以后,第一句都是“咋晒那么黑!”,从小没离家的我第一次想家居然是到家看到父母亲人的时候。

国庆期间去了高中看了看,在球场里见到以前的教练和学弟们时,未成想过居然有一天自己不再是这个球场的主人,而成为了访客。国庆回校后各种社团和比赛纷至沓来,去了学校的篮球队和排球队,靠着学长的后门直接进了学院的体育部和篮球队,加上每天课程也挺多,一天天的时间很快便过去了。

转眼11月,大学里第一个比赛新生杯来了。开赛前大家差不多合训了五六次,虽然没有高中时候校队的队友强势,但也都各有所长 ,第一场的险胜之后越打越顺,支持我们的观众也越来越多,过关斩将后迎来了我盼望了三年的总决赛。决赛那天应该是11.26,下午上完课之后,伴着深秋的寒意夹杂些许的孤独一个人回了宿舍,去宿舍门口的today买了盒生日蛋糕味的奥利奥,回宿舍冲了个澡便踏上去球馆的路程。到时球馆还在进行三四名的比赛,便和队友像在高中比赛之前一样,坐在篮架后面拉伸,一样的灯光下,多了高中比赛从未有过的观众热烈,深秋的寒意也带来了几分赛前的紧张感。七点左右决赛真的来了,负责防守对面的强点的我整场比赛都有些迷失,只是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一切都变了。我们队当时领先一分,我抢到篮板后对面被迫犯规战术,走上罚球线的时候并不紧张,只是望了一眼手上的篮球,想到了往日在这颗暗淡的球上所付出的种种,从一开始接触时的热爱,到后来为获得上场时间而努力的心酸,再到后来成为球队主力之后感到的责任感,想到了高中练完蛙跳之后窒息的感觉,想到了夏日早上四点多起床练球时的抗拒,想到了每次一个人在球场上练习罚球时的孤独与执念。本应该感到紧张的我却因为往日的历练而感到一丝轻松,只是任由自己投出这一球,给过去几年的执念一个交代。当然,球进了,十五分钟分钟之后我们也顺利捧起院里的第一个冠军奖杯,大学第一次的冠军路程也告一段落。

结束了心心念念的球赛,在各种社团、活动里穿梭,浑浑噩噩的度过了大一,要说转机的话,大概是认真复习了宏观(因为怕绩点太低,加上是最后一门考),加上考试时娜姐出的十道论述题,答题的时候发现经济学原来还挺有意思,最后也拿到了不错的分数,树立了一点兴趣,虽然暑假狂high的时候又把知识还回去,但也算是给后面的一些事情做了铺垫。

在西北度过四处玩乐的暑假之后,大二便开始了,看着一群新生和去年的自己一样,懵懵懂懂的进入校园,在博广沐浴阳光,回想自己一年来学无所成,每日愈觉羞愧,便设下拿个奖学金的目标。诚然,踏出舒适圈十分困难,但想到毕业之后可能一事无成,看到网上太多报道毕业即失业软文,也只好狠下心来逼自己一把。也从那时候开始,逐渐成为图书馆的常驻。

有了拿奖学金的目标,大二的上半学期大概都是在各种图书馆度过的,南湖、东西院、鉴四15楼的阅览室、省图,每天轮换着窗外的风景,从夏末到初冬,或许是我四年最平静的一段时间。记得每次去省图的时候都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黄色但又明亮的灯光,釉木的书桌,空荡安静的阅览室,很容易便栽进手头的课本里,中午吃完饭后817一路向北,再出来已是晚上9点多,啃着today的面包坐着双层817从洪山广场到八一路的小巷,看着愈加寒冷的晚风与无人的街道,很难那种感觉说是满足还是孤独。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恰逢课程更多的涉及了专业课知识,对经济学的兴趣也一点点的搭建起来了,虽然谈不上从中寻找乐趣,但也可以装模作样的模仿大牛的文章,写一写简单的课程论文了。

这学期寒假的时候学校的一个老师邀请我去他的公司搬砖,因为一天的报酬丰厚,便欣然前往,去了之后一个工地加上我也就五个人,两个老师傅和三个大学生,尽管只是个十天的项目,但真刀真枪的干起来,也是挺费力的,工地带的手套大概一天会被磨烂两次,每天九个小时的工作加上来回四个小时的车程(工地在盘龙城那边,有时候老师会载我们去),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挣钱的不易,想起父母年轻时也像此刻的我一样奔波,便也任劳任怨在工地待了下去。从小到大第一次真正进入工地工作,虽然和大家素不相识,但大家都很照顾我,也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

当然工地的十天也更让我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我开始思考学习这个专业的意义,甚至是学习的意义,虽然当时高考完是父母给选的专业,但这学期沉浸学习之后也慢慢发掘了这个专业美丽的地方。因为大二上各科考试的成绩都还算不错,也让我看到了付出的回报,大二下想着更进一步,除了这学期必看的书籍之外开始给自己增加一些额外的阅读量,把一些专业相关的书籍都大致翻阅了一遍,也感谢理工图书馆馆藏的丰富,几乎所有想要的书籍都可以找到。

大二下的课程方面,有两个十分幸运的事情。一个是选了一门管院老师的课,很幸运能刮到这张彩票,课程之前因为往届学长学姐都说这门课虽然是公选但考核及其严格,给分很低。当时本着学点知识的目的,还是硬着头皮上了,一节课下来150人容量的教室只坐了二三十个人,但老师真的十分负责,在课上鼓励我们申报学校的国创的科研项目,当时在课上提到了一些可行的项目,恰巧有一项对着我的胃口,下课便赶紧和老师商量方案,记得那天回宿舍的路上,大概是兴奋和紧张交织吧,兴奋是因为这是自己第一次尝试做项目,紧张是因为还有四天项目申报就截止了。种种驱使之下,飞奔回宿舍 ,路上和一个哥们打电话商讨组队的事情,他也欣然接受了。之后便是几天的熬夜出方案,改方案,一切都是第一次,最后也很幸运的过审了,完成项目的立项。

另一个是娜姐的中级宏观课,因为大一的时候她出的试卷很对我口味,所以这个学期一直在坚持刷中宏的题目,几乎市面上的高校考研宏观题的部分都刷了一遍,很难说是为了取得高分还是兴趣使然,唯一确定的是在这种疯狂之下,我在刷题和阅读中逐渐感受到了经济学的一些架构,逐渐弄懂了一些经济学的知识,当你弄懂一些知识之后,很容易会有动机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结果也自然而然,这门课卷面成绩拿到了满分,也是大学唯一一次满分,

魔幻而刺激的大二学期结束了,或许是疲惫亦或是痴迷,打印了一本英文版的宏观经济学,暑假两个月除了和高中同学聚餐打球外便是看这本原版的“传世之作”。当然,我已经记不太清它当中的具体内容,也很难说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很大促进,毕竟当初读它只是兴趣使然,但是仍然记得读它时候那种美妙的感觉,你会觉得这是一种魔法,白纸上的英文单词更像是和一个学者在对话,而不是单单的词汇。

进入大三的时候突然感到了迷茫,专业课学了两年并没有特别实用的东西,看着突涨的绩点心里也少了一份奋斗的动力,大三上又有了大一时的浑浑噩噩感,但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无聊,几乎把空闲时间都花在了压马路上。从鉴湖的排球场到武昌汉口,从八一路的小巷、徐家棚的遗弃的公园到汉口江滩的芦苇和一号线旁的老房子,再到长沙、厦门,九月开学到年底前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不那么正经的事上。

转机的话大概是年底写学年论文的时候,浪了一整个学期,考试成绩也都能看的过去,但总觉得应该给这学期留下些什么。加之一整个学期的“休养”。于是选了娜姐(之前教宏观的老师)做论文的指导老师,想在学术上打开一些门路。因为大二苦心学习那段时间读了一些业界大牛的论文,对论文的写作略知一二,加上题目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想出来的,于是仿着大牛们的研究方法,照葫芦画瓢整出了一篇看起来还行的论文,记得当时初稿写完是跨年那天晚上三点多了,对着没睡的室友叹了一声,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发给娜姐看了之后,娜姐也给予了一些认可。寒假的时候联系问是否有兴趣把这篇文章发表,那大概是我第一次有致力学术研究的心理,草草的一篇论文却能被老师赏识也给了我很大激励。后面便是一些学习——修改——完善——发表的路程,娜姐很认真地帮我改论文,我也很努力的学习心得研究方法,科研的一些细节不再赘述。现在看着改了几十遍的论文,字数从四千字到一万五,虽然还未发表,但心理对娜姐也是满怀感激了。

转眼到了大三的下学期,一切仿佛都来到了岔路口,身边的同学都在准备考研出国的事情,我也不太敢放松,每天也泡在图书馆里,各种出路都想过,但还是选择了走考研的路,因为期间又和同系同学做了一篇论文,加上不想放弃专业课,因此考研复习在六月才开始。

诚然,我是抗拒考研的,尽管暑假在家也是没日没夜的复习,但总觉得自己少了一些奋进的力量。转眼便开学到了大四,九月的时候因为复习数学的烦躁,各种稍微难些的题目都没法立刻答出来,让我对考研的丧失了信心,找不到理由继续,亦找不到放弃,连续好几天和好友在走廊里深夜长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着抗拒和无奈。但总该向前看,在父母和好友的支持下,决定准备出国读研。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难的决定,一方面我已经在考研上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出国的话语言成绩都没有准备;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外学校已经开始申请,英国的学校更是因为爆满提前关闭了申请通道。但天无绝人之路吧,三个月内在学院的朋友和好友的鼓励下完成了G和T的出分。那大概是大学最痛苦迷茫焦虑的三个月,担心没法考出理想的成绩而没法去理想的学校,却又不甘平庸,只好每天沉浸在各种各样的单词中,被托福GRE摧残,记得有一次因为坐的太久下楼梯时竟有种失重的感觉。那同样是孤独的三个月,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只要睁眼便是英语的生活。但也是温暖的三个月,每天回宿舍的路上都可以和父母电话,排解一天的忧郁,好友也都会每天和我闲侃,回宿舍后室友也会给我各种支持。或许真的会有自助者天助,三个月来一直没打过伞,即便七八点时外面下雨,到十点图书馆闭馆时雨也会停歇,最神奇的一次是出图书馆之前先走的同伴告诉我外面下雨了,但我出去时雨已经停了,走到宿舍附近的公交站下练习口语时雨又大了起来,练完口语准备回宿舍时雨又停歇了。还有就是我考GRE的前一天晚上,宾馆的房号就是320,因为目标分是320,最后也真的考过了(这些经历真的有些神奇!最后托福和GRE能出个还行的分数真的得感谢天上地下所有的支持hhhhh)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期了,港大和港科给了录取,想等一等新加坡,不过最后结局都很满意了。经历了三个月的折磨之后想清楚了很多,一直在路上就不会错。

感谢在WHUT遇到的一切。娜姐、胡老师陪伴我走过了四年的时光,还有各个专业课的老师都会热心认真的对待本科生,室友同学也都非常优秀,给了我很多的peer pressure(不是),推着我向前迈进,父母亲人和好友也在各地给我支持。

至少,四年前未曾想过会有今天这样的我。Its really lucky>

------------------------分割线 2022/5/22 11:22

准备去俄亥俄州立的econ phd了~ 很感谢在武理和港科遇到的人,港科又是一段新的奇妙经历,OSU毕业了再来一块更(希望能5年准时毕业hh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