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术的发展小论文 论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

论中国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

2024-07-17 02: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2 传承不止,生命不息

传承,即传递承接。人类的文明,始终是一代代积累和传承的结果,传承作为承前启后的链接,完成了文化纵向上的继承和横向上的扩展。然而,社会时代的变迁必将导致事物发展的不断变化,辉煌于昨天农业社会的传统武术如今苦苦挣扎在现代化、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今看似毫无价值、备受冷落的传统武术,却承载着一个东方大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没有理由将其抛弃,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其传承下去,因为不管环境怎么变,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传承才是维系传统武术生存于世的最实际措施。

2 传统武术现代传承秉承“一个观念、两条腿走路”的原则

2.1 树立传统武术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传统武术,我们必须坚持传统武术的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性原则。[3]坚持传统武术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要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走改革创新之路。以科学的态度、现代的观念、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保留、传统与现代、区域与全球等关系,义无反顾地坚持改革。俗话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要将那些无用的、玄虚的、伪装的、不科学的东西统统革掉,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不断地对传统武术进行加工、提纯、深化,并对其效果加以包装(动作包装、技术包装、音响包装、器械包装)。同时,各派要相互渗透、相互借鉴、资源互补、取长补短,使传统武术更加完善,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使优秀的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4]

2.2 坚持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协调发展之路

为了使我国现代武术更好地发展,我们不能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对立起来,达到水火不容、彼此排斥的地步。两者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应该相互协调发展。为了使武术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我国早在1982年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就制定了“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的发展方针。[5]而竞技武术因其动作规范最有可能代表中国武术走向国际化舞台,国家也是把竞技武术作为武术入奥的一块敲门砖,所以国家把主要精力投放于竞技武术也是情理之中。当然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传统武术同样应该得到重视,两者应该和谐互助发展。竞技武术坚持的发展方向是高、难、美、新,尽管它是一小部分高水平运动员的表演舞台,但它给大众所奉献的是新时代的风韵和现代体育的精神享受。而传统武术的根源在民间,其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形式多样,表现的是民风的张扬,精神的深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群体的基础性项目,它独特的健身机理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使人们达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提高自身修为之目的。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是并蒂莲花,从不同的角度去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相得益彰。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互补性,两者并重,互相促进,齐头并进,不失平衡,应是我们今后不可动摇的发展方针。 [6]

2.3 传统武术要走市场化之路

竞技武术在市场化方面做的相对比较成功,传统武术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具体操作起来,我们可以拉一些赞助商来赞助一些传统武术比赛,比如,我们举行大型的传统武术比赛,可以拉“李宁”、“安踏”等一些国内知名体育用品公司来赞助,我们可以穿着他们品牌的衣服和鞋子,用他们的体育器材,为他们作广告,冠名权归赞助商,比如叫“李宁杯传统武术锦标赛”,借用他们的知名度来宣传传统武术也是一条不错的渠道。但现实的市场规则是使利益最大化,这些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公司企业是否愿意赞助传统武术比赛是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因为毕竟现在传统武术的市场惨淡,基本无利可图,但这条路还非走不可,所以,传统武术的市场化之路任重而道远,必要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出面牵头参与,效果会更好一些。

3 传统武术现代传承的措施

3.1 培养精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就高校这个高素质人才相对集中的地方而言,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武术课程的开展情况,在普修课当中,学生们学习的只是几套多少年来就一直沿用的规定套路,专门开设传统武术课程的真是少之又少,这样的教学怎么能够让大多数的学生去了解传统武术呢?学生没有机会去接触传统武术,又何谈去喜欢呢?退一步讲,即使是学习的规定套路,又有多少同学在课余时间去主动的打几套拳、练练基本功?同学们会为抢占一块网球场地而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会为打一场篮球赛而放弃午休或者逃课,会为看世界杯而彻夜狂欢,惟独武术——我们的“国宝”,却受到了冷落,发自内心的去喜欢它的人,简直少的可怜,逼着学生去学他们不喜欢的项目,怎么能够学的好呢?就是现在武术专业的研究生又有几个通晓传统武术的呢?面对这些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找出其中的原因,不是传统武术不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极具特色的东方魅力,风靡全球的传统武术能说不好吗?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不想把我们的传统武术发扬光大,而是因为他们起初就没有对传统武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归根结底,我们缺少高素质的武术专业人才作为传统武术的传播者和学科的带头人,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还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能够“文武兼修”。

3.2 传统武术应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要想真正了解传统武术,只局限于技术层面是远远不够的,那样的话,也只能增加初学者的枯燥感,从而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其实,传统武术的背后却有一套相对比较完善和深奥的哲理,也就是传统文化。只有掌握了这些与传统武术相关联的文化知识后,才能对传统武术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这也正是传统武术的独到之处。要想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的了解和喜欢传统武术,将传统武术及其相关传统文化内容列入各类学校的课程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讲解传统武术的文化背景以及其中蕴涵的“哲理”,让学生先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和了解传统武术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解传统武术和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程是息息相关的,发扬我们的传统武术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武术身上所富有的民族精神,让学生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喜欢传统武术,而不是只看见其表面的技术动作备感枯燥而敬而远之。

3.3 积极鼓励民间优秀拳师教武授徒

现在民间一些优秀拳种的继承者已经越来越少,有的已经年过半百却无传人,多少有些无奈,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我国传统武术的流失和消亡,我们要重用那些民间的优秀拳师们,他们手里掌握着很多传统武术的精华部分,他们想传授更多的技术给人们,想得到社会的认可。但那些拳师们经济能力有限,他们有的还被生活所迫,还要背负自己的家庭生活负担,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来专心致志的教武授徒,他们想把自己的绝活儿让更多的人接受,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部分人如果得不到重用,简直就是一种人才浪费,对我们传统武术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更何况,这样的人才也是越来越少。

投资兴建场馆,聘用优秀拳师,以对待国宝的责任心对待优秀的武术传人,拨专款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必要时为他们树碑立传,让他们感到肩上任务的光荣及意义的重要,使其乐意收徒授艺,这样就增加了一条很重要的传播途径。另外,各个武术院校还可以聘用那些优秀拳师们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让学生这个最大的传播群体领略真正的传统武术的魅力,这样可以提高传统武术在学校中号召力,还可以在全国开展定期评选“名拳名师”活动,树立起优秀拳种的“大家”,鼓励优秀人才争当名家。

3.4 坚持不懈地做好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

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之后便掀起了挖掘整理武术的热潮,期间,动员了8000余名专职武术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耗资100多万,开展了我国武术史上空前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的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初步查明流传各地的“流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编写的各种拳种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录等651万多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29件[7],可这些挖掘整理的资料现在却少人问津,被束之高阁了,那我们的努力不全都白费了吗?我们要的不是收藏那些东西,而是要从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上总结整理出我们所需要的有利于传统武术发展的东西,我们决不能因为仅进行过一次全国性武术挖掘工作就可以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拳师大都离世,我们有必要对当年所收集的东西进行再次细致、系统的整理。让那些有价值的资料真正地为我们所用,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服务。

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是一桩系统工程,要常抓不懈。我们可以组建专家队伍,制定科学性、可操作性强工作实施方案,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着力做好对传统武术的再整理工作。对此,我们要高瞻远瞩,有大局意识。在对民间杰出的武术家、优秀传承人进行深入细致调查的同时,需专人进行理论与技术的整理工作。[8]这项工作一定要尽快实施,因为时不待人,传统武术的相关东西正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丢失,我们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传统武术的流失。

4 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使我们的传统武术承载着中华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永远成为东方乃至世界上一颗耀眼璀璨的明星,我们各尽其能,献计献策,为我们传统武术的发展之路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正确的政策向导和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之下,在我们武术爱好者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传统武术的明天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2]杨建营,唐文兵.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

[3]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62-265.

[4]徐武,黄光丽.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10):4-6.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80.

[6]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4):26-29.

[7]马俊成,吕晓标.新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5(3):13-15.

[8]栗胜夫.论我国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44.

参考文献:

[1]刘文武.传统武术进入我国学校系统的必要性及其途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2]杨建营,唐文兵.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

[3]栗胜夫.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62-265.

[4]徐武,黄光丽.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10):4-6.

[5]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380.

[6]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4):26-29.

[7]马俊成,吕晓标.新时期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5(3):13-15.

[8]栗胜夫.论我国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40-44.

(孟云飞转自《搏击(武术科学)》 2015年第12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