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武当文物“活”起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武当山的文化底蕴是什么样的 让武当文物“活”起来

让武当文物“活”起来

#让武当文物“活”起来|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要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与世界对话的文化符号。依托文化赋能,今年武当山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实现强势复苏。以武当文物、武当建筑为代表的武当文化已成为武当山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复原再现五龙宫“容颜”

  精美的烫金海报上,一尊面容丰润的武当山真武大帝铜像跃然于上。细细端详,仿佛一下子穿越时光隧道,打开了历史的大门。

  今年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一天,南京城墙博物馆携手武当博物馆等单位,举办“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原创特展。这尊距离南京860公里的武当山真武大帝铜像,在电脑的神奇勾画下,摇身一变成了海报主角。

  文物传承文明,国宝见证历史。博物馆的藏品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

  如何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物工作者通过数字化复原等方式,有针对性、侧重性地展现国宝文物的历史底蕴,引导人们感受华夏文明特有的内在精神和核心价值,全面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凸显文物价值,展现国宝的文化魅力。6月8日,在武当山特区,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康予虎向记者展示了3分多钟的“武当山五龙宫数字化复原”动画。随着镜头缓缓推进,殿宇森严的五龙宫顿时被“激活”——

  规整的宫殿布局、周边环境一目了然。黛瓦红墙的恢弘殿宇以及木作、石作等细部装饰栩栩如生。穿过蜿蜒曲折的黄河墙,步入层层宫门,沿着约180米悠长的步道,通往五龙宫大殿,日池、月池、天池、地池和布局颇具哲理的五龙井依次出现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远远超出任何文字资料的描述。游走于高耸的御碑亭,如同被拉进了历史现场。随着“跨越时光”脚步的深入,愈发感到五龙宫的沧桑与神秘……

  今年43岁的康予虎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考古、建筑考古。在2005至2012年,他曾负责过武当山遇真宫遗址考古发掘和整理工作,出版有《武当山遇真宫遗址》考古报告。2019年,他又在武当山回龙观遗址考古,对武当山古建筑群及相关历史非常熟悉。

  2020年9月8日,湖北省最大的考古发掘项目——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开工仪式在五龙宫举行。这次考古发掘工作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进行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学术意义重大,社会影响深远。

  两年后的2022年11月16日,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汇报会在武当山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行,对外公布了该遗址的最新考古成果。本次五龙宫遗址考古发掘面积近7000平方米,发现房址10座及水池两处,出土文物1000余件。康予虎介绍,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水池底部的三组浮雕——五龙浮雕、龟蛇浮雕、火纹及玉兔捣药浮雕。

  五龙宫始建于唐朝,明朝永乐年间大兴,清朝之后逐渐衰败,同时具有皇家与道家宫观的特点,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九宫八观”之一。

  1994年,五龙宫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五龙宫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予虎告诉记者,据初步统计,五龙宫遗址出土遗物有陶、瓷、铜、铁、木、骨、石、琉璃等8大类,除大量的勾头、滴水、筒瓦、脊兽等陶质和琉璃质建筑构件外,还有碗、盘、杯、碟、铜钱、砚台、烛台、镰刀、发簪等生活用器,另有少量的真武大帝像、灵官像、水简、碑刻等宗教用器。出土遗物年代最早为汉,偶见宋(金),多为明清,延续至民国。

  用三维动画请历史“说话”

  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颜值”永驻?

  作为武当山最早敕建的宫观,五龙宫鼎盛时有800多间建筑,历经700余年沧桑巨变,今盛况不再。

  为重现五龙宫盛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相关团队,开展“武当山五龙宫历史形态数字化复原研究”。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称,此次复原研究创新引入“置信度”概念,即依据参考资料来源将其可信度分为若干个层级:优先级最高的是考古出土遗物、遗迹;其次为遗址周边考古材料;传统建筑构造知识以及历史舆图、方志等资料再次之。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炎松介绍,在遗址发掘期间,就通过三维模型开展复原建筑模型搭建,减少了转译环节,避免了遗址原始信息损失。

  “首先需在现场勘查、采集数据,除用传统方式拿着卷尺逐一测量残垣断壁、建筑基址等,还借助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现代测绘技术,对五龙宫现有遗存和出土遗迹、遗物进行全方位记录,共拍摄照片数万张。”王炎松说,为全面记录不同发掘阶段的遗址状况,仅无人机就飞了二三十次。

  “数字还原过程其实挺有趣,就像在破案,寻找各条线索推测建筑遗存过去的样子。”谈及电脑建模的难度,王炎松团队成员陈牧博士说,“有点像搭积木,耗时耗力。难的是复原依据,即要把这些残垣断壁复原成什么样。三维动画的形式,有助于让更多人直观地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的前世今生。”

  科技为文化遗产赋能,文化遗产为科技铸魂。“随着五龙宫考古的深入推进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数字化还原还将不断完善。”康予虎表示,这是考古发掘与数字化复原同步开展的一次有益尝试。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活化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近年来,武当山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古建筑风貌的思路,使用多种技艺对古建筑进行修复。

  如何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加快文物数字化进程?怎样才能让更多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2023年3月22日,武当山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启动。武当山特区与武汉大学携手推进武当山基础地理环境测绘、重点文化遗产要素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平台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例证建设等,共同推进武当山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事业,促进武当山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古建筑200多栋,面积5万平方米,其历史之久、规模之大、构造之妙、建筑之美,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博物馆”和“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故宫”。

  2022年3月28日,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当山考古研究中心,按1:40比例复制的武当山金殿模型诞生。这是文物研究权威机构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对600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金殿成功实施高精度复制,由此全面启动对武当山文物融保护、研究、管理、展示为一体的三维“数字档案”工作。

  这次3D打印技术的成功运用,解决了武当山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复制及文创产品开发难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武当山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毅表示,随着3D打印技术不断发展成熟,我国的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更多精妙绝伦的武当文物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当前,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武当山在生动的实践中,蹚出了一条数字赋能之路,用数字技术带领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记忆。而在这背后,是文物修复专家们精心测绘、反复论证的结果,他们将修复方案精确到毫米级别,从而保证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让古建筑重现历史风貌。

  近年来,武当山坚持保护利用并重、活化转化并举,借助“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历史渊源,加强武当山与故宫的交流合作,加大武当建筑保护开发、宣传推介力度。深入挖掘价值内涵,开发武当古建筑文创产品,谋划建设武当古建筑“文物医院”、实施“九宫八观”活化工程;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推出《奇遇张真人》《遇见武当》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实施推进“文潮武当”系列数字藏品计划,加快武当建筑审美活化、价值转化。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当山特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师利龙表示,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让武当文物、武当建筑“活在当下”“火热迸发”,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朱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