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必读】乡镇科级领导年龄分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正科级的年龄要求 【公务员必读】乡镇科级领导年龄分布

【公务员必读】乡镇科级领导年龄分布

2024-07-17 02: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乡镇长最大年龄45岁,最小年龄27岁,平均年龄36.8岁,平均任职4.25年,任职最长9年,最短0.6年。

人大主席多为党委书记兼任,不兼任的乡镇人大主席年龄平均在55岁以上。

党委副书记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33.28岁,平均任职5.23年,任职最长7年,最短0.3年。

乡镇其他副职的年龄与党委副书记年龄相差不大。

通过纵向分析,从2006年至2013年,35岁左右的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占总数的比例,由12%增至36%,年轻干部呈现增长趋势,班子成员任职平均年限,由原来的5~7年减至3~5年。

县级部门:

局长最大年龄53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45.3岁,平均任职6.76年,任职最长11年,最短1年。

副局长最大年龄52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41.26岁,平均任职5.56年,任职最长7年,最短1.5年。

通过纵向分析,从2006年至2013年,35岁左右的部门行政领导干部占总数的比例由40%减至35%,班子成员任职平均年限,由原来的5~7年减至6~10年,班子年龄偏大,班子成员任职年限普遍较长。

2领导班子年龄结构

在乡镇,班子平均年龄最大的乡镇是42.6岁,平均年龄最小的乡镇是37.25岁,乡镇班子平均年龄相差较大。在部门,班子平均年龄最大的是44.3岁,平均年龄最小的是41.8岁,部门班子平均年龄相差较小。

二、分析

通过对班子和干部的年龄分析,以及对一些干部的问卷调查,综合有关部门的情况反馈,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多数单位呈现出木桶状、疙瘩型的状况。

班子年龄结构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乡镇和重点经济部门比较合理,但在一些偏远乡镇和“清水”部门,领导班子基本上是“木桶”形状,普遍存在年龄跨度逐渐缩短,年龄结构上下一般粗,层次减少,老中青搭配不够合理,没有形成梯次结构;要么是“疙瘩”式,分布不均匀,年龄扎堆、年龄老化、年龄断层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互补性,影响了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

如:C镇的11名班子成员,年龄都在40岁以上,没有年轻干部,更谈不上梯次搭配,班子没有活力。而D镇的9名班子成员中,除党委书记年龄接近40岁外,其余班子成员都是30岁左右,存在书记一言堂的情况。通过几年的干部实绩考察,两镇的工作都没有做出明显的成效。有人比喻,C镇是老干部的摇篮,是干部“养老院”,D镇是年轻干部的成长地,是“实验田”。

2年龄成为提拔的硬杠杠,部分年龄偏大的干部工作激情提前衰退。

40岁以后原则上不提拔为副科级,48岁以后原则上不提拔为正科级(各地情况可能不一样),这是县乡科级干部提拔的年龄界限,就是干部任职年龄界限上的“一刀切”。这样的政策,使一些工作认真、踏实肯干、富有经验的“过龄”干部,因为年龄到点、领导职数限制、岗位不合适等原因得不到提拔,导致工作没有激情,降低了对工作的要求,安于现状。

同时,由于年龄原因,一些年富力强、工作敬业、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得不退出领导岗位;一些工作不思进取、敬业精神衰退、能力比较平庸的干部,因为年龄未到,还占据着领导岗位。

如:E镇党委副书记,2008年前已经担任副科级干部近7年,是县科级后备干部,一直没有调整,目前已经超过了提拔成科级正职的最低年龄,工作激情骤降,只得调整到同级岗位工作。

据调查,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因为年龄原因没有被提拔的中老年干部,虽然不再担任领导干部,但仍然在重要岗位上工作,担负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的重要责任。

3一味提倡干部年轻化,部分年轻干部的工作能力不强。

干部年轻化、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是打破干部选拔制度中论资排辈熬级别的有效办法。但是,一些乡镇和部门把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有些按年龄杠杠硬框进领导班子的年轻干部,由于经验不足、能力不够,没有干出群众满意的成绩,也没有达到组织上期望的效果,以至于部分干部和群众对党的干部政策产生了怀疑,甚至提出了质疑。网友反映的“年轻干部是个宝、中年干部提不了、年长干部到站了”的顺口溜,就反映了这种现象。

如:F局配备一名分管技术的年轻副局长,虽然该副局长人很年轻、精力充沛、专业技能过硬,但过于书生气,组织协调能力欠缺,导致工作推进不力。

另一方面,一些年轻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有年龄优势,认为自己早晚要“接班”,沉醉于自身的年龄优势沾沾自喜,浮躁自满,思想积极但工作不努力。另一个极端是造成一些年轻干部为了尽早提升,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致跑官要官、吹牛浮夸、弄虚作假,引发腐败现象发生。

4干部选拔面越来越窄。

一方面,干部年龄与干部身份的博弈中,非公务员干部没有出路。

干部年龄与干部身份,是制约基层领导班子结构的两大重要因素。前些年,领导干部可以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优秀分子中选拔。现在实行公务员登记以后,能够提拔的干部只能是公务员,选拔的范围越来越窄,对象越来越少,导致乡镇的公务员能够提拔的都已经提拔了,有的小乡镇甚至全是“领导”没有“兵”,而一些不具备公务员身份的年轻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党政领导班子。

但在基层实际工作中,不具备公务员身份的干部比公务员数量多,一些事业干部挑起了工作的大梁,有些事业一般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经验,甚至超过了单位的副职领导干部。

如:G镇农业服务站某干部,年龄30岁,曾担任过农技员、农业服务站站长、村主任助理,具有相当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群众关系很好,能力明显超过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但由于是事业编制,按现行体制,他不能提拔成科级领导干部,只能当一辈子的事业一般干部,直到退休。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民主推荐,导致干部选拔任用中的民主不够。

虽然现在干部民主推荐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大量知情人参与不了。如:H乡在2007年通过民主推荐方式,产生了一位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但参与推荐的人是乡里的干部,不是最了解干部、与干部“亲密”接触的服务对象,导致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没有被推荐上,而乡里的一位“不惹事、不做事、不得罪人”的三不干部被成功推荐,使民主的真实性打了折扣,推荐的干部效果更不理想。

(原文有删节,转自公众号市县领导参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