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欧阳敏和上财范子英陷抄袭之争 两教授争论成热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欧阳敏伶 清华欧阳敏和上财范子英陷抄袭之争 两教授争论成热点

清华欧阳敏和上财范子英陷抄袭之争 两教授争论成热点

2024-06-29 10: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范子英被骂后,发了一篇文章,列举自己是独立完成的,甚至比欧阳敏还早。邮件和QQ截图也附录了一些。

附下:

范子英:关于房产税一文的说明

作者 范子英

事情的起因:大概是2017年年初,中国社科院杨志勇教授办了一个智库的期刊《财经智库》,这个期刊主要是面向政策界,杨老师约我为期刊写一个科普性的方法介绍短文,我当时答应了,后来断断续续写了很久。其中涉及到一个关于案例研究的方法,合成控制法,为了使得介绍生动形象,我在短文中引用了刘甲炎和我2013年发表在《世界经济》11期的论文。这不是一篇学术论文,只是基于我个人过去做过的一些研究和思考写的一个普及性的文章,却引起了学界很多同仁的兴趣,很多学界的师友和同学们也都在转发,这让我很意外,也感觉很惭愧。

让我没想到的是,清华大学的欧阳敏老师在多个微信群里说此文摘抄了她和李奇在JOE的内容,后来我解释了一下,说内容是来自我们《世界经济》。随后欧阳老师就开始了大篇幅的攻击和诬陷,说我们是抄袭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欧阳老师在微信等平台,持续多次攻击我,我想把事情澄清一下,希望能够消除欧阳老师的误解。

▍一、两篇论文正式发表时间对比

1.我们论文发表时间(2013年11月)

2.欧阳老师论文发表时间(2014年5月)

▍二、工作论文时间对比

欧阳老师在多个渠道说,她们正式版本出的慢,网上早就流传了工作论文。于是我第一次到Google Scholar去找她们的工作论文,找到的最早版本如下,时间显示是2012年9月。

于是,我找了一下刘甲炎当时与我的邮件记录,显示他是在2012年7月份将成稿发给我的,刘甲炎自己电脑的记录时间显示更早一些。如果欧阳老师需要,我们随后可以发给她。

▍三、最早的会议报告时间对比

欧阳老师也提到之前在一些会议上报告过,于是我委托海外友人帮忙查询一下会议信息,找到的最早信息是2012年6月份的NBER-CCER,当时欧阳老师报告了一个类似的题目。我没有参加这次会议,也没有听过任何参会老师跟我提过类似的研究。

于是我找了一下我和刘甲炎关于这个研究的聊天记录,见下图,我们在2012年4月份已经把数据收集完整。实际上我们是在2012年年初就开始了这个研究。

以上这些证据是想说明,我们做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参考欧阳老师的论文。实际上,我在2014年首次看到JOE论文时还是比较意外的,还跟几个朋友聊到两个论文的差异。当然,如果我们写作过程中看到了这篇论文,我们一定会在论文中引用的。

▍四、说一下我们当初这篇房产税论文的产生过程

这篇论文的产生是个巧合,我在2011年下半年给华科经济学院的博士生开了一门方法论的课程,在其中我加入了合成控制法的介绍,我之所以介绍这个方法,是因为看到陆铭老师workshop的论文中有Abadie(2003)的那篇论文。我在课上讲到这个方法时,顺便就提了一句,这个方法可以在中国有很多应用,比如在上海和重庆的房产税的估计。刘甲炎本不是我带的博士生,他课后主动来找我,说想用这个方法来研究房产税。于是我们去找数据和程序,在评估房产税的时候,是需要用到城市的月度房价数据,这个当时在公开渠道都没有,我让他找了中国指数研究院(搜房网)联系购买数据,对方听说他是学生,还在价格上打了一些折扣。这个论文我写出来之后,又反反复复改了很多稿。初稿中我是第一作者,但考虑到我不是他的博士导师,为了达到他的毕业要求,我主动做第二作者。

这个论文写出来之后,我在国内几个会议上讲过几次,后来投稿出去,来来回回折腾了一年多,到2013年11月才正式发表。

▍五、说一下两篇论文的异同

相同点:非常直接,就是都讨论了房产税政策的效应。

不同点:1,数据上,我们使用的是城市月度数据,欧阳老师使用的是省级数据;具体的,我们用了全国40个大中城市(包括31个省会)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的月度房价和土地出让数据,由于房产税试点是2011年2月,因此刚好覆盖了政策之后1年;欧阳老师使用的是31个省级数据,时间跨度是1998年3月至2012年3月。2,方法上,我们使用的是合成控制法,欧阳老师使用的是Hsiao的方法,这两个方法的差异很大,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前者在拟合的时候,对照组的权重是0和1之间,因此这个方法不能用来评估极端城市的政策效应(例如上海);由于方法的差异,我们的论文仅研究了重庆,欧阳老师的论文则同时研究了上海和重庆。

总结一下:首先,我们的论文版本在时间上没有更晚,同时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没有看过欧阳老师的论文,也没有听过她在其他场合的报告,我们是各自独立展开的研究。其次,这两篇论文差异很大,没有相互借鉴的地方。

▍六、说一下我这次的感受

我自己从事研究工作12年来,一直对学生和自己有基本的原则要求。欧阳老师指出的问题,我是不可能让学生,更不可能让自己去触碰的。我希望这个回应,能够消除欧阳老师的误解。如果可能的话,也希望欧阳老师能够删除她朋友圈发表的针对我的攻击言论。

附件:(这里仅放上欧阳老师和我在500人香樟微信群的对话,为避免影响其他无关人群,我这里没有将他们的对话放上)。

此处略,上文已附。

两位“争吵”的老师都算是“大牛”,经济学界Top类:欧阳老师2011年在Top 5的经济学期刊之一《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发了独作文章,还有不少其他层级的英文论文。

范老师论文以中文为主,至少包括8篇《经济研究》、3篇《管理世界》、6篇《经济学(季刊)》。

由于两人用语直接,这两个青年教授的争论成为热点。

有匿名网友这样评论欧阳敏:

首先,就事论事,欧阳敏没有实锤证据,仅仅因为文章主题相同就控告别人抄袭。同一个课题的研究多得去了,理工科更是习以为常,最古老的比如莱布尼茨和牛顿的公案。就目前范子英的举证来看,有文献调研不充分瑕疵,但这种审稿人和编辑也要把关。不过也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确实交流不畅,特别是海归和本土学者之间。

其次,就事评人,欧阳敏张扬跋扈,上来就有罪推定,毫不客气,出口成脏,后面更是一锤子抡倒所有本土学者,充满优越感,毫无学者风范。即便她所说的现象可能存在,如此出言不逊实在有损清华门面。

最后,欧阳敏此人向来就不是善茬,当年海归刚刚回国就在微博上以双色玫瑰为名,搏出位骂许小年,李稻葵,私下见到他们又奴颜卑膝。此人骂声在外,不想在此太多八卦,但范子英没有必要和她一般见识,惹一身骚。

对于范子英的二次开发问题,也有很多网友跟进品论,称其套用外国论文 ,开发成中文发到国内期刊。

有网友评论到:

不少范的支持者以及范本人,显示出以下几点:

1. 对国际优秀论文工作强度以及发表周期缺乏基本常识。

2. 把借用现有idea,换数据换方法(甚至把校准灯光数据当成是“大量工作”)改写的三流文章真当成好文章。对学术对原创性的价值缺乏认知。

3. 丧失做人的基本道德素养,居然会有“彻底搞臭她,就没人信她指责范老师了”这样的文革流氓说法。

4. 写三流文章混饭没问题,哪里都大把。绝大多数是大牛挖坑小牛灌水,但自己心里拜托有点B数,这样搞拉关系发几篇经济研究、世界经济就得了,不要没完没了。青椒为了生存打个擦边球大家能理解,可为了名利无休无止地这么干,带歪后辈,败坏学术环境,就缺乏学术道德了。说句不好听的,国内有的学者真是吃相难看。

5. 范老师既然牛,就去国际TOP发它几篇证明一下自己,把OYM的嘴堵上。范老师团队的不是觉得国际期刊2013年发,2011年底都有可能看到国内研究生的文章借鉴它吗?范老师2年也发几篇JOE,JEStat,MacroD争口气。如果牛,发篇AER,让老外都引用你们的,给中国人争口气,免得抱怨国外的人用你们的idea发top。

谁是谁非,可能很难说清楚

不知你怎么看?

欧阳敏简介:

欧阳敏简介,来源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

http://www.sem.tsinghua.edu.cn/zh/ouyangm

欧阳敏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长聘)。2005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大学城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经济学博士;2003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大学城分校经济学硕士;2000年获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学学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劳动力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主要讲授课程为经管本科生和清华双学位的中级宏观经济学、本科生的经济周期分析、和经济博士生的高级宏观经济理论和应用。

加入清华经管之前,欧阳敏博士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尔湾分校经济系担任(终身轨)助理教授。其他任职经历包括:2010年12月任美联储亚特兰大分行访问学者;2009年11月在布鲁金斯学会任咨询师;2008年11月任美联储费城分行科研部访问学者; 2007年6月至9月任美联储旧金山分行科研部访问学者; 2007年5月任美联储克里弗兰分行科研部访问学者; 2003-2004年在世界银行任咨询师。

欧阳敏博士的学术研究涉猎宏观、微观、和计量多个领域。她同时涉猎理论和实证研究。其独立作者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Macroeconomic Dynamics等国际学术期刊。现阶段主要研究项目包括房产税在上海和重庆的试点研究和2008年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2008年欧阳敏博士获得由美国经济学家联会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设置的“女经济学家职业发展奖金”;2009年被录入“Who is Who in America”。

同行匿名评审学术期刊发表:

“The Treatment Effects Estim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2008 Economic Stimulus Plan of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joint with Yulei Peng), forthcoming, Th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Property Taxes and Home Prices: A Tale of Two Cities” (corresponding author, joint with Chong-En Bai and Qi Li), Th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80 (2014), 首页文章, pp. 1-15.

“Plant Life Cycle and Aggregate Employment Dynamics,” (Sole Author) Macroeconomic Dynamics Vol. 18(2), 2014, pages 255-281.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Partially Linear Varying Coefficient Models”, joint with Wei Long and Ying Shang, Economic Letters 121(1),2013,pages 79-81.

“On the Cyclicality of R&D,” (Sole Author),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3(2), 2011, pages 542-533.

“The Scarring Effect of Recessions,” (Sole Author), th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6, 2009, pages 184-199

论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需求”》,《清华管理评论 》2016(09)

范子英简介:

范子英简介,资料来源为上海财经大学官网

http://spea.shufe.edu.cn/71/46/c1134a28998/page.htm

研究领域:

公共财政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教学:

财政学(本科生)、财政体制与中国经济转型(本科生)、中级微观经济学(本科)、公共经济学应用方法论(博士生)

工作经历:

2016年1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副院长

2014年11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破格)

2010年7月-2015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破格)

2008年10月-2009年4月英国诺丁汉大学,访问学者。

2013年8月-2013年9月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访问学者。

教育经历:

2007年9月-2010年7月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张军,专业:西方经济学。

2001年9月-2007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硕士,导师:孟令杰,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人才工程:

2016年,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支持计划

2016年,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

主要论文:

(1) 李磊、范子英,2018,《高校内部行政化与科研资源分配—来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证据》,《经济学(季刊)》已接受。

(2) 曹春方、张婷婷、范子英,2017,《地区偏袒下的市场整合》,《经济研究》第12期。

(3) 余广源、范子英,2017,《“海归”教师与中国经济学科的“双一流”建设》,《财经研究》第6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4期转载。

(4) 范子英、顾晓敏,2017,《性别比失衡的再平衡:来自“关爱女孩行动”的证据》,《经济学动态》第4期。

(5) 范子英、彭飞,2017,《“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基于产业互联的视角》,《经济研究》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财政与税务》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6) 田彬彬、范子英,2016,《税收分成、税收努力与企业逃税—来自所得税分享改革的证据》,《管理世界》第12期。

(7) 彭飞、范子英,2016,《税收优惠、捐赠成本与企业捐赠》,《世界经济》第7期。

(8) 范子英、彭飞、刘冲,2016,《政治关联与经济增长:基于卫星灯光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9) 范子英、田彬彬,2016,《政企合谋与企业逃税:来自国税局长异地交流的证据》,《经济学(季刊)》第15卷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理论经济学》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 范子英,2015,《土地财政的根源:财政压力还是投资冲动?》,《中国工业经济》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体制改革》201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1) 范子英、刘甲炎,2015,《为买房而储蓄—兼论房产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管理世界》第5期。

(12) 谢贞发、范子英,2015,《中国式分税制、中央税收征管权集中与税收竞争》,《经济研究》第4期。

(13) 范子英、李欣,2014,《部长的政治关联效应与财政转移支付分配》,《经济研究》第6期。

(14) 范子英、田彬彬,2014,《出口退税政策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第4期。

(15) 刘甲炎、范子英(通讯作者),2013,《中国房产税试点的效果评估: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研究》,《世界经济》第11期。

(16) 范子英、田彬彬,2013,《税收竞争、税收执法与企业避税》,《经济研究》第9期。

(17) 范子英、张军,2010,《粘纸效应:对地方政府规模膨胀的一种解释》,《中国工业经济》第12期。此文以首篇摘录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4期。

(18) 范子英、张军,2010,《中国如何在平衡中牺牲了效率:转移支付的视角》,《世界经济》第11期。此文入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学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9) 范子英、张军,2010,《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国内市场整合》,《经济研究》第3期。

(20) 范子英、张军,2009,《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管理世界》第7期。

(21) 范子英、孟令杰,2006,《对阿马蒂亚.森的饥荒理论的理解及验证》,《经济研究》第8期。

(22) 范子英、石慧,2013,《为何大饥荒发生在粮食主产区?》,《经济学(季刊)》第12卷第2期。

(23) 范子英,2010,《关于大饥荒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

(24) 范子英、孟令杰、石慧,2008,《为何大饥荒终结于1962年?》,《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

(25) 范子英、孟令杰,2007,《经济作物、食物获取权与饥荒》,《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此文入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学200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6) Bing Zhang, Jun Bi, Ziying Fan,Zengwei Yuan, Junjie Ge, 2008, “Eco-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in China: an Extensi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pproach”, Ecological Economics, 68, 306-316.

著作:

张军、范子英、方红生,2016,《登顶比赛: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范子英,2014,《非平衡增长:分权、转移支付与区域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著:

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七版),翻译第16、17、18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来源:学术志(ID:xueshuzhi001)综合整理自经济学家圈、香樟经济学术圈、三农学术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