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藏汉代玉器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椭圆形玉石雕刻图案大全 国家博物馆藏汉代玉器赏析

国家博物馆藏汉代玉器赏析

2024-07-10 07: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代 龙纹玉壁

直径26.3厘米

玉为碧绿色,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肉内区雕琢蒲格涡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制作规整,玉质纯净,颜色鲜艳,质地坚硬,莹润光亮,纹饰精美。且玉壁尺寸较大,是汉代玉壁中之精品,代表了汉代玉器的琢制水平。

汉代 龙纹玉壁

直径23.7厘米、孔径4.7厘米

玉为青绿色,扁平体。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肉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雕琢四组夔龙纹,内外区用一周绳索纹相隔。纹饰清晰,玉质光润莹亮。

玉壁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一直到明清时期均有制作,是延续时间长的玉器之一。汉代玉壁纹饰繁缛,此种形状的玉壁较为多见。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出廓”壁,壁体外上端或两侧雕龙空纹饰。这种“出廓”壁,在战国时期出现,汉代继续沿用。有一种镂刻吉祥词语的玉壁,如1986年山东省青州市汉墓出土的意见玉壁,壁面近孔处满饰谷纹,壁外缘浅浮雕和阴刻螭纹,玉壁上部中心镂空“宜子孙”三字,为隶书,竖刻。

汉代 透雕璜形螭纹玉佩

长9.7厘米、宽2.6厘米

白玉,扁平体。璜形,镂空雕刻,两面纹饰相同。器通体镂雕两条螭纹,长角双耳,细眉圆目,鼻部下凹,螭身镂空雕刻,身饰“二”字及羽毛纹。玉质纯净,白润剔透,器表面光滑而平整,纹饰精美,线条流畅。用隐起、镂空和阴刻等雕刻技法,纹饰华丽,雕刻技法娴熟,艺术气息浓厚,是汉代典型的璜形玉佩,是汉代玉雕中精品。

汉代 凤纹韘形玉佩

长5.8厘米、宽4.2厘米

玉为青白色,扁平体。略呈椭圆形,上部为尖状,中部有一圆孔,圆孔上方饰勾云纹。器两侧透雕凤纹,造型优美,长冠,尖 喙,圆眼,刻出翅羽纹。

汉代 蟠螭纹玉剑璏

长7.1厘米、宽2.6厘米、高1.9厘米

玉为绿色,局部有褐色沁。上部俯视为长方形,两端向下卷,其上雕琢蟠螭纹。下部有一长方形孔。螭纹雕刻呈浮雕,躯体呈“S”形。头部为圆形,头立有双耳,头顶后有长角,双眼像猫眼,阔鼻。颈部较粗且从头左侧伸出。躯体弯曲度大,挺胸,腹下沉,臀部与头部等平。前腿向颈钱翻卷,后退弯曲,绞丝纹尾。右下角雕琢一小螭,只雕刻出头部。下部孔上方呈弧形。此器雕刻纹饰精美,玉剑璏是剑上的嵌件,蟠螭纹在玉具剑上雕刻较为常见。

汉代 蟠螭纹玉剑璏

长7.3厘米、宽2厘米

玉为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器俯视为长方形,两端向下勾卷,侧视上部呈拱形,其上雕刻蟠螭纹,雕双耳,像猫耳,长角,长眉上挑,眼呈圆角度方形,并向外凸起,前额正中竖刻阴线纹,粗颈。螭背脊有一条阴刻线,后面一腿弯曲,卷云形尾。下部靠近一端有一长方形孔,孔两端较宽,下部稍窄,洞壁上留有拉丝痕。

汉代 云纹玉剑珌

长5.1厘米、宽5厘米、厚1.4厘米

青玉,有褐色沁。器表呈两腰略收的梯形,两面饰隐起云纹及"二"字纹。上端一侧并排三孔,中间孔大,两边略小,以固定剑鞘下端。珌下端饰云纹、二字纹和直线纹等。

汉代 玉蝉

长6厘米、宽2.8厘米、最厚0.5厘米

玉料为青白色,上有灰白色沁。体扁平,背部、腹部均雕刻纹饰。玉蝉双目向外凸起,跳出轮廓线外。嘴部前凸,用寥寥数刀雕刻出双翼、腹部。腹部从头部到中间阴刻十字叉形。下腹皮纹为5-7道,呈弧形线,尾端见锋,非常尖锐。

西汉玉蝉刀法简炼,线条流畅,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素有"汉八刀"之称。在汉代玉雕中风格独具,其特点为玉蝉琢磨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线条以直线、弧形线为主。

汉代 玉猪

高2.7厘米、长11.5厘米、宽2.4厘米

器呈白色,形状为长柱形。作卧伏状,以阴刻线雕琢出猪的长吻、双耳、背脊和四肢等各部位轮廓线,腹下琢成平面形。

造型简洁,玉质光润,刀法简练,雕刻技法粗犷,为“汉八刀”雕法。玉猪属于随葬用玉,又叫玉握。是死者手中所握的玉器。《释名释丧制》云:“握,以物著尸手中,使之提也。”商代已经出现死者双手中握有龟甲形玉石器及其它质地的器物。春秋战国时期,握玉为长方形玉石片。汉代,握玉改为柱状形猪,以象征死者生前财富。这件玉猪就是握玉。雕工简单,纹饰简结,随柱状形而雕琢,线条挺秀,尖端见锋,艺术风格独特,是汉代独有的雕刻方法。

汉代 透雕双螭纹玉佩

长10.3厘米、宽4.7厘米、厚0.3厘米

青玉,有黄褐色沁。体扁平,略成弧状长方形,镂空雕刻。中心有一椭圆形孔,两端各雕一螭纹,首尾衔接。螭脸部像猫形,独角,耳部外修,宽眉宽鼻,眼紧靠眉、鼻处,呈方圆形,鼻部有波折纹饰。身体蟠曲缠绕,镂空雕刻。

汉·西汉 龙纹玉璧

直径26.3厘米

先秦时,壁、琮、璋、璜等物被称为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觐等礼仪。到汉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渐趋衰落。不过璧在燎(烧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这样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于随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中间,还有的镶嵌在棺外作为装饰。这件碧玉谷纹壁,谷纹细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颗粒组成,外缘饰以一圈图案化的菱龙纹,质地坚硬,晶莹悦目,代表了汉代石器工艺的水平。

汉·东汉 碧琉璃杯

高3.4厘米,口径5.9厘米

1955年厂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出土

此杯系模压成型,成型后又经过抛光,淡绿色,透明,外壁饰有两道弦纹。经分析,此杯为钠钙玻璃,与罗马玻璃成分相符。

大约在西汉武帝时代,中国船队从今广东徐闻和广西合浦等地出发,开通了远达南印度及斯里兰卡的海上航线。通过这条海上航线,中国的丝绸、印度的宝石、阿拉伯的香料等被运至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货币等也被运往东方各国,其中罗马帝国的玻璃制造技术对汉朝合浦地区的玻璃制造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的合浦人从罗马人那里学会了烧制玻璃的技术,利用当地的材料,烧制出大量既不同于西方的洋玻璃,又有别干中原内地国产铅钡玻璃的钾玻璃。这件在中国出土的罗马玻璃器皿,是汉朝和西方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汉代 “淮阳王玺”玉印

高1.6厘米、边长2.2厘米、边宽2.2厘米,重20克

白玉,有黑褐色沁。正方形,覆斗形纽,最上端两侧有一对横向穿孔,可系绳。印面也为正方形,其上阴刻篆书“淮阳王玺”四字。文字篆刻精美,字体端正流畅,线条刻划有力,文字排列整齐工丽,是汉官印中之精品,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书法史上亦有较高的地位,是研究汉代印文篆刻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印为汉官印。历史上汉代淮阳王有三系五人,一系为高祖子刘友、二系为文帝子刘武、三系为宣帝子刘钦。据此印形制及印文特点,应是宣帝子刘钦一系用印。《汉书·诸侯王表》载:“刘钦于元康三年立为淮阳王,传三世。”《汉旧仪》称:西汉诸侯王印为黄金,枣驼纽,刻某王之玺。此玺质地、纽式与记载异。当时官玺之使用,世袭者可世世传授。

汉·西汉 金缕玉衣(金缕玉押)

长182厘米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

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一些贵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王制殓服,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编缀玉衣的缕线质料的等级规定不明。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既有金缕、银缕或铜缕,还可以用丝缕。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贵人及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玉衣被禁用。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丝2567克,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缤纷。

此玉押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玉押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是著名的河北满城汉墓墓主刘胜的后代死于公元前55年。

玉押,又称玉衣、玉匣,系全部用玉片制成,玉片之间用金丝、银丝、铜丝或丝缕编缀。由于编缀玉片的质料不同,所以将它们分别称为金缕玉押、银缕玉押、铜缕玉押和丝矮玉押,其中丝缕玉押迄今仅出土于广东广州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中。西汉时期,玉押初行,还没有根据死者生前地位的高低,确定严格的等级。东汉时期,玉押明确分为金缕、银缕和铜缕三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根据这项制度,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押,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押,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押。

汉代 龙凤形玉佩

长22.6厘米,宽13.5厘米

1958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青玉,上有沁色。龙回首弓身状,吻上卷,与身体相连,下颔向上卷并镂空一孔,头顶有长角,向上勾卷。长尾分两歧,一尾向身体内侧弯卷,另一尾平直很长。背部雕一凤纹,镂空雕刻,与龙身相连。尖喙,有角,器身刻长阴线纹,与龙首相望,龙身刻涡纹,龙背部正中有一孔。

汉代 蝉形玉琀

长4.3厘米,宽2.1厘米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青绿色玉。器舌形,上宽下窄,尾部呈尖状。正面上部呈弧形,两端突起,表面光素无纹,背部上端两侧各斜削一阴刻线,颈部下面有一近似三角形的纹饰,呈斜坡状,下部起棱,两边呈斜坡状。无穿孔,刀法简炼粗犷。

汉代 勾云纹玉带钩

长2.2厘米,最宽0.9厘米,最高1.2厘米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褐色纹。兽首,象螭首,钩面向上凸起,面饰阴线勾云纹,椭圆形纽,纽较大。

汉代 “刘安意”玉印

高1.7厘米,边长2.5厘米,边宽2.5厘米

1946年河北省邯郸五里村汉墓出土

器呈白色。覆斗形纽,最上面两侧有一对横向穿孔,可系绳。印面为正方形,其上阴文篆书 “刘安意” 三字。

汉代印体比战国印体大,多为方形,印纽多为覆斗形与兽形。印文多为阴刻。所刻文字俊秀流畅,苍劲有力,排列整齐,洒脱清新,极具艺术魅力,代表了汉代书法水平,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

汉代 彩绘描金鸟兽云气纹玉枕

长35.4厘米,宽11.6厘米,高11.5厘米

1955年河北省望都县出土

青白色,修复粘合。枕为长方形六面体,由十二块长条形玉版和三块近似正方形玉版插嵌而成,中空。通体彩绘描金纹饰,顶部为弧形,枕外侧两端绘黑漆描金神鸟纹,里侧绘朱漆、黑漆兽面纹和云气纹,长条形玉版组成的枕面绘黑漆描金仙人骑兽纹、鸟纹和云气纹,里侧及中部玉版绘朱漆、黑漆彩绘神兽、人物纹和云气纹等。此枕彩绘描金纹饰,虽埋藏地下近二千年,出土时,纹饰仍很鲜艳。纹饰清晰,绘画精美。彩绘描金纹玉枕少见,对研究汉代玉枕形制、绘画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汉代 熊虎纹玉剑格

长7厘米,宽4厘米

1946年河北省柏乡县汉墓出土

玉剑格与铁剑锈蚀在一起。青白玉,一面高浮雕,上刻虎纹和熊纹。虎纹菱形眼出梢,张口,双耳,粗颈,身体健硕,四爪,尾长且上翘。熊纹回首与虎相望,椭圆形大眼,眼角处带有长梢,双耳上耸,头侧有短而密的阴线纹,表示茸茸细毛。颈部粗壮,身体肥大,身体上阴刻短线纹。此器用高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雕刻技法,纹饰流畅生动,雕刻技法娴熟,展现出汉代玉器制作的精湛技艺。

采编: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图文:国博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采编: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

图文:国博

声明: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单位所有,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

宫廷扣子也疯狂,卷到没朋友!

独揽朝政的慈禧太后除了钟情于翡翠外,还是位十足的碧玺迷

带您走进中国玉文化研究会艺术馆

郭大顺:“华山玫瑰燕山龙”——“礼尚往来”与文化认同

周晓晶:红山文化玉器——东北地区玉文化的高峰

展讯 | 礼出红山——红山文化精品文物展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 (一)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二)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三)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四)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五)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六)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七)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八)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九)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十)

一组高清精美,老光尽显的古玉大片!(十一)

明代 | 象征权力、等级、尊卑、礼制、财富的玉带板

【值得收藏】文人案头的方寸之美

清代玉器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

河南南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惊人,大多是藏友没见过的!

罕见的河南南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赏析(中)

罕见的河南南阳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玉赏析(下)

馆藏 |武汉博物馆藏玉赏析

馆藏 |河南洛阳博物馆藏玉

馆藏 |湖南长沙博物馆藏玉(下)

馆藏 |湖南长沙博物馆藏玉(上)

馆藏 |河北省博物院藏玉精粹(高清详解)

江南玉器沉寂两千年后的再度辉煌(一)

江南玉器沉寂两千年后的再度辉煌(二)

国博展览|中国古代玉器艺术

马踏春风:中国历代骏马

玉琮的发展与演变之(一)概述

玉琮的发展与演变之(二)玉琮形式——细小形和圆镯形玉琮

玉琮的发展与演变之(三)玉琮形式——宽矮形玉琮

玉琮的发展与演变之(四)玉琮形式——长高形、方柱形玉琮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