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深圳城中村有20000名“梵高”,复制经典油画销往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梵高经典名画图片 这座深圳城中村有20000名“梵高”,复制经典油画销往世界

这座深圳城中村有20000名“梵高”,复制经典油画销往世界

2024-07-10 04: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精英说 精英说

最近,说姐看到一条“美国黑手党每年要在深圳买一万多幅画”的消息,其中不少细节让人咋舌:

近十年来,美国的黑手党不停地在购买达芬奇的《岩间圣母》、拉斐尔的《座椅中的圣母》这类圣像画,当然了,买的都是高仿,即便是这样,一年的流水都超过了300万美元。

黑手党们之所以需要那么多高仿画,其实是为了重启一个成员入会的古老仪式,在仪式的最后教父会点燃圣像,新党徒则需要将快烧完的画像合掌搓掉。

也正因如此,这个神秘的组织每年对这种高仿油画的消耗量非常大,以至于需要来到深圳大量购买,制造了超过300万美金的流水。

无论黑手党买画的事情是否属实,深圳的这处“假画”基地却真实存在。

在深圳的大芬村,这里有2万名以画笔为营生的农民工,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绘画训练,却能熟练地临摹当下最流行的世界名画,养活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迷》镜头

这部史无前例的电影以纯手工绘制而成,汇集全球125位画师,经过对梵高画作风格的模仿培训

绘制65000油画,将电影从流水线作品中拯救出来

临摹一幅梵高的画作,画家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然而这些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农民工,只需要几个小时。

他们生产了超过一百亿幅“世界名作”,鼎盛之时,中国生产了欧美市场70%的油画,其中的80%来自大芬村的这群农民工之手。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那些挂在高档酒店大厅里的装饰名画,甚至荷兰梵高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陈列的很多仿作,都出自他们之手。

这些“中国梵高”被冠以“高仿、商业、效率”,“精致却没有灵魂”的标签,但他们,也可能是全世界最了解梵高的人。

纪录片《中国梵高》片段

这里有“达·芬奇”、“莫奈”、“伦勃朗”

但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画家和艺术家

在中国深圳,有一片隐藏在众多高层建筑前的低矮楼房,那里有一个被称作“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地方,这里画廊过千、画工过万,因为毗邻香港,逐渐建立了一个成本低廉的画作加工基地。

通过招募大量外来工人,先培训后作画,大芬村形成了完整的油画产业链。每年生产逾500万幅莫奈、梵高、达·芬奇等大师作品的经典复制油画,销往世界各地。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这里的工人被称为画工,他们位于全球商品油画链的最底端,日复一日拿着低廉的报酬、机械地从事着绘画活动。除了贸易体系中的底层地位,大芬村的画工也被视为缺乏原创性的模仿者。

在这里大芬村,绘画并非艺术而是一项谋生的手艺,也绝非享受而是无数通宵达旦的连轴赶工,在车间一排排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画背后,是分工精细的流水线作坊。

这里有“达·芬奇”、“莫奈”、“伦勃朗”,但没有一位真正的画家和艺术家。

大芬村油画作品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画工们如千年前的艺术家一般沾满色彩,挥动画笔,但艺术成为了被营造出来假象,明明无限接近着艺术的殿堂,可一回神却见家徒四壁,只有老旧的风扇嗡嗡旋转。

工厂内光线昏暗,时常闷热得令人窒息,油彩的气味在闷热的空气里蒸腾。年轻的画工们赤裸上身日夜赶画,裸露的肤色与画布上艳丽的色调对比鲜明。画工们在这个密闭的空间内工作,也在这里吃饭、睡觉、养育子女。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作坊逼仄的空间内挂满了正在晒干的油画,画工不得不弯着腰在房间穿行。在这些油画中,梵高的作品因最具知名度、更受市场欢迎,成为被偏爱的临摹对象。

狭窄的房间烟雾缭绕,

恍恍惚惚之间,赵小勇觉得自己就是梵高

来自湖南的农民赵小勇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初中刚毕业时,赵小勇在一个陶瓷厂每月领着1000多元的工资。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赵小勇跟着工友来到大芬村“开开眼界”。聚集在深圳的边陲地带,听说画画可以赚更多钱,便拿起画笔和调色板,在帆布上与一个他不曾熟悉的世界打起了交道。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一开始赵小勇和老乡张正京合租,张正京在大芬村画油画已经有十多年了,赵小勇的油画技法就是跟他学。他提醒赵小勇,刚开始你可能一年都没有一单生意,要坐得了“冷板凳”。

赵小勇形容那段日子清苦而充实。每月房租200元,他付100元。两人挤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子中,天气太热,一晚上要洗5次澡才能睡着,赵小勇有时索性不睡觉,从中午11时起床,一直画到凌晨4点。赵小勇形容,那段时间自己像打了鸡血一般。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约半年后,赵小勇出师了。从张正京家搬出来,在大芬村租了个月租300元的单间。但一年内,赵小勇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他窘迫到吃饭的钱都没有。

此时,赵小勇听说梵高的画“好卖订单多”,便决定专门画梵高。那半年赵小勇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临摹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咖啡馆》《星空》,他画了有上百幅。而后的20年里,赵小勇始终临摹梵高的作品,完成将近10万副的画作,成为了临摹梵高的专业户。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那几年,我几乎把梵高所有的作品都画过了。《鸢尾花》《向日葵》我都画了两万幅。直到现在,我画梵高的画从来不用草图,可以直接在画布上落笔。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差不多可以画10幅梵高的画。”

为了临摹得更好更像,一有闲钱赵小勇就会购买梵高的画册和书仔细研究,认真思考。有时还会组织大家一起观看梵高的传记电影,狭窄的房间烟雾缭绕,恍恍惚惚之间,赵小勇觉得自己就是梵高。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有一个晚上,我敲了门,梵高真的出来了,当时梵高问了我,小勇你现在画我的作品怎么样了?我说:‘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这个时候我手伸过去,然后他突然间不见了。这一下我就醒了,原来是个梦,后来我坐在床上,一晚上没有睡觉,满脑子都是他,都是梵高。”

2000年开始,赵小勇的订单像潮水一般涌来。2000年4月,最多的时候,他的订单达到2000多幅。大订单也意味着单靠赵小勇两口子无法完成。从2000年底开始,他开始带徒弟,包括自己的弟弟、小舅子都成了他的学生。

最多的时候,他一共收了9个徒弟 赵小勇带徒弟,从调色、用笔开始教,之后是临摹,基本上两个星期,徒弟们就开始上手画了。他租了两套房,妻子做饭,给画工包吃包住。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妻子钟早春是他的第一名弟子。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她就能承担调颜料和打底的工作。作画中的一些基本程序,比如铺底色等,他会承包给周围的画工,于是他成了小老板。他的妻子专画《星空》、《向日葵》;弟弟专画《咖啡厅》;小舅子专画《自画像》。

从无人问津到订单烫手,赵小勇的身价从130元/幅涨到1.2万元/幅。那段时间,赵小勇和妻子每天上午10时开始,他光着膀子在画室内挥汗如雨,一直画到凌晨三四点。为了提神,他有时一天要抽两三包香烟。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在长期临摹梵高的过程中,赵小勇对这位画家充满了感情,在了解他短暂的一生后则对梵高愈发崇拜。直到有一天,赵小勇却说他不想再画梵高了。

而这一切,都要从赵小勇的欧洲之行说起。

“不一样,还是不一样”

临摹了20年梵高,“我要去看看梵高的真迹”,这成了赵小勇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想法。

2014年,赵小勇终于有机会见到他心中梦寐以求的梵高真迹,他的第一站便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在梵高博物馆旁边的纪念品店,赵小勇一眼就看见了自己的画,激动地冲了过去,也遇到了跟自己合作多年的荷兰商人。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但此时的赵小勇心情却很复杂,交谈得知一张大幅的高仿作品在德国、荷兰等地可以卖到一千多欧元,但很多画工得到的仅仅是200元人民币。他的心里一阵酸楚。

在梵高博物馆,看着自己临摹了无数遍的《星空》和《咖啡馆》,赵小勇忍不住落泪,他感觉自己的呼吸快要停滞了。“不一样,还是不一样,颜色有差别。”他低声自言自语。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赵小勇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梵高曾经生活和创作过的地方。他在梵高曾经画过的咖啡馆前当场凭记忆画了一幅,引来很多客人和路人驻足围观。最后,他把画送给了咖啡馆的人。

“我画了二十年临摹的所有作品,都不及一幅真迹的价值——不是价格,而是一种艺术的价值。原创的意义是无价的,任何临摹都无法与之相比。”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接着赵小勇先去了梵高生前曾经住过的阿尔勒医院,以及死后的安葬地奥维尔墓园。回到中国,他对大芬村对同行说:我去看了梵高,我去看了这个画家。而我们,是画工。

复制和原创,画工与画家,赵小勇思考了许多。临摹意味着创造性的缺失,而追寻梵高的过程,则像是一次朝圣之旅点醒了画工赵小勇,促成他从单纯的模仿到原创的转型之路。

他回到了湖南邵阳老家,想要为老家的四奶奶画一幅肖像,为村子的一角画一幅写生。

图片来源:纪录片《中国梵高》

在那之后,赵小勇先后尝试了几幅原创画,虽都带着浓郁的梵高风格,却也卖出了均价超5000元的价格。2016年他建了一家新的画廊,继续实践着他做原创的想法,就像他说的“我依然有做画家的梦想”。

在赵小勇身后,还有千千万万如他一样的农民画工,这些复制西方名画的中国画工们,他们中有多少人会撕掉自己身上临摹者的标签,向艺术家甚至大师的目标迈进,我们不得而知。

但也许,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临摹,正是他们打开艺术大门的必经之路呢?

作者:小林君,英国文化研究领域海归,用心码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留学生的聚集地。每日发布海内外前沿资讯,这里有留学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国街头访问,全方位为你展现真实的海外生活。欢迎大家关注精英说(ID: elitestalk)。

原标题:《这座深圳城中村有20000名“梵高”,靠“造假”赚了美国人几个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