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关系:从“围炉而坐”到“无奈的独居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梵高与家人的关系 当代家庭关系:从“围炉而坐”到“无奈的独居者”

当代家庭关系:从“围炉而坐”到“无奈的独居者”

2024-03-01 13: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根据不同家庭的表现,将中国家庭分为细水长流型、空间团结型、价值观一致型、沟通紧密型、情感共鸣型、完美和谐型和矛盾冲突型。

调查显示,50.4%的中国家庭表现为细水长流型,家庭成员在观念、情感、沟通等方面的表现一般;17.6%的家庭居住距离较近,依靠空间团结维系亲近感;完美和谐型的家庭只占2.1%,如表3所示。如何为家营造更加亲近的氛围成为中国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

Part 02

家庭亲近指数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相关分析,家庭亲近指数与美好生活息息相关。家庭亲近指数越高,受访者给美好生活的评分越高。因此,家庭越亲近,生活越美好。调查显示,家庭亲近指数与幸福感呈正相关。家庭亲近指数越高,受访者对幸福感的评价越高。因此,家庭越亲近,幸福感越强。

Part 03

家庭亲近感面临的八大挑战

通过对相关指标和维度进行解读和分析,课题组总结出中国家庭亲近感面临的八大挑战。

1.忙碌与焦虑:1/3的人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失陪”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但是,受访者由于工作太忙,已渐渐忽视对家人的陪伴、关怀。有些因忙碌而不回家的人,将这种时常的缺席归咎于生活压力太大,工作、生活节奏快。调查显示,如表4所示,67.4%的被访者平均工作时长为8~10小时。此外,26.6%的被访者表示经常加班,导致和家人相处的时光减少;30.0%的被访者由于频繁加班而很少与家人共进晚餐。加班频率与家庭亲近指数息息相关,加班频率越低、家庭成员越亲近;加班频率越高、家庭亲近感越弱。

2.被挤压的沟通:家人面对面沟通时间在减少

快节奏的生活剥夺了人们太多时间,造成受访者与家人沟通的时间和场景在减少。调查显示,如表5所示,工作日下班后,44.3%的被访者与家人沟通时间不足1小时。

同时,家庭中代与代之间的沟通时间也逐渐减少,其中,“70后”与家人沟通时间为1.80小时,“80后”与家人沟通时间为1.77小时,“85后”与家人沟通时间为1.74小时,“90后”与家人沟通时间为1.35小时,“95后”与家人沟通时间为1.24小时;“90后”和“95后”与家人的沟通时间小于全国平均值。

沟通是增加家庭亲近感的有效方式。调查显示,沟通时间长的家庭,家庭亲近感越强。其中,沟通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家庭,其家庭亲近指数为70.81;沟通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家庭,其家庭亲近指数为76.24(见图1)。

3.被手机夺走的亲近感:虚拟的高频互动抢走了深度的陪伴

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塑造了新的家庭生活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家人之间的联系。但是,互联网的隔离也造成了场景的分化,家人即便身处同一家庭空间,也不尝试融入同一情境。此外,互联网导致社会场景与现实环境分离,同样淡化了家庭人际关系,人们在数字虚拟世界中的联系“扼杀”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

调查显示,下班后很多人依然离不开手机,与手机“相处”的平均时长为2.09小时,手机让沟通陪伴质量下降,成为很多家庭关系面临的问题。在愈加壮大的“低头族”中,不乏为人父母者,这些“屏奴”家长边玩手机边陪子女,也成了新的家庭“冷暴力”。调查显示,20.9%的父母在与子女相处时经常看手机,70.8%的父母与子女相处时偶尔看手机,仅有8.3%的父母与子女相处时不看手机。表6说明了手机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4.夫妻关系的隐形疏离:“婚姻倦怠”值得关注

在家庭中,夫妻才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有子女的家庭渐渐都把注意力聚焦在子女身上,亲子关系占据了家庭的核心,夫妻之间的沟通也在减少。调查显示,夫妻沟通少成为当下夫妻关系面临的问题。

曾有学者专门提出了“婚姻倦怠”问题。有研究指出,城市居民的婚姻倦怠率占比为26.6%,这一问题不容忽视,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家庭亲近感,还影响着家庭的稳定。本次研究显示,夫妻年纪越大,婚姻倦怠越明显,“65后”夫妻每天交流时长平均仅有0.98小时。深究原因,夫妻之间缺乏精神的共鸣或许是亲近感疏离的主要原因。41.6%的被访者表示,夫妻间很少支持对方的爱好。此外,患上“家庭情感表达尴尬症”的人群相当普遍,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表达”(见表7)。

5.亲子关系:低质量的陪伴与父亲的缺位

父母的陪伴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调查显示,有30.4%的被访者没有时间陪伴子女。忙碌与疲惫是父母失陪的“共伤”,陪伴子女很重要,但家人都在陪伴时玩手机或做别的事情,进而忽视了子女。仅仅是陪着还是高质量陪伴?值得令人深思。表8展示了手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高质量的陪伴来自亲子的沉浸时光,比如,共同阅读就是深度陪伴的重要场景。本次调研发现,真正身体力行陪子女读书的父母仅占12.9%,其中,妈妈占据了主力,能够陪子女阅读的爸爸仅占1.25%。爸爸陪伴子女阅读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6.年岁渐老的父母:情感需求常被年轻人忽视

通常有了子女之后,一家人更多是围着子女转,与父母的亲近感不如子女。调查显示,在各组家庭关系中,86.0%的被访者与子女之间感到比较亲近,78.8%的被访者与父母之间感到比较亲近。城市居住模式愈加强化了个体的漂泊感,很多子女搬离父母居住的家,拉远了与父母的距离,很多父母甚至成了“无奈的独居者”。在邻里相见不相识的城市社区,人际交往与情感互动贫乏,加剧了家庭破碎的负面效应,父母无法得到近距离的情感支持,虽然通过虚拟网络的表达可以增进交流,却无法获得真正的情感亲近。

在看望父母的频次上,有45.7%的被访者表示一个月及以上才回家一次。在与父母的沟通方式上,与父母同住的人群中,40.8%的被访者较少跟父母沟通聊天;未和父母同住的人群中,有65.9%的被访者通过打电话的方式与父母沟通,33.6%的被访者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与父母沟通,32.6%的被访者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与父母沟通,18.0%的被访者通过微信打字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见表9)。在与父母沟通中,子女更关注父母的健康与饮食,较少关注情感需求,仅有33.8%的被访者关心父母的情感问题(见表10)。

7.年轻人对私域空间的追求:家居话语权的旁落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青年群体从出生就伴随着互联网一同成长,他们通过网络查询想知道的信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在逐渐降低对父母的依赖,致使老一辈父母为先的观念受到巨大挑战。调查发现,年轻人在家庭决策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比如在装修时,年轻人越来越更加自主地决定家居风格、品牌和产品(见表11)。

8.家居氛围里的关系投射:被冰冷界面约束的亲近感

中国的家庭文化最终在居住空间里得到充分体现,居住形态从过去独立院落的四合院、大杂院、平房到福利分房时代的筒子楼、排子楼、单元楼,再到商品房时代的小高层住宅、高层住宅、别墅,越来越多的住宅形态,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家庭关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演进,家居空间被各种冰冷的化学材料包围,身处在各种化学材料充斥的家居空间中,家庭温馨的视觉和感觉变弱,影响着家庭成员的亲近体验。研究显示,冷色系、灰色系和暗色系的家居风格让家居空间更加冰冷,温馨和智能的家居氛围更能增添家的亲近感。图2展示了不同家居氛围与家庭亲近指数的关系。

对策和建议

总结和分析影响家庭亲近指数的因素,最终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心理距离,即受访者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二是空间距离,即受访者和家人之间的居住距离,以及家庭居住空间带来的氛围和体验。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课题组认为,家庭亲近指数的提升,可以从情感的弥合和空间的营造两个维度来进行。

Part 01

情感的弥合:主动、有意识地亲近表达

家庭成员的亲近感依靠的不仅仅是居住上的近距离,更多的是内心的零距离。无话不谈、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信任、三观一致等都是对亲近感最好的理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家人的面对面沟通越来越少,一部手机几乎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但是,冰冷的科技始终需要有温度的接触才能感知亲近。情感的表达需要在家庭空间中放下手机,无论是父母、夫妻还是子女,都应该保证每一个相处的时刻是高质量的、不受信息干扰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加情感的依赖度。

从夫妻角度看,更好的家庭分工能成为增进夫妻关系的润滑剂,夫妻间对于家庭事务的共同承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夫妻关系;同时,夫妻间培养共同爱好,也是增加亲近时刻和提升亲近感的重要方法。从对待父母的角度看,成年的子女要记得离家再远也要常回家看看,并要带上诚挚的问候。礼物对于父母来说,不仅仅是礼物本身,更是子女表达关爱的一种形式。调查显示,回家看望父母时,93.8%的受访者会带上礼物,从衣服、鞋、包到关注健康的各类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等。从亲子角度看,低质量陪伴与父亲的缺位成了当下影响亲子关系的一大隐患。放下手机,给子女多一些陪伴,多营造一些亲子时光,对子女的身心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可以设定一个家庭纪念日。调查发现,有特定的家庭纪念日有助于提升家庭亲近感,包括给长辈过生日、给子女过生日、给爱人过生日和庆祝结婚纪念日,等等。

Part 02

空间的营造:温馨的家居设计提升亲近感

除了从情感角度增进亲近感外,空间的氛围营造也可以增进家人的亲近感。一个家的整体设计以及细节都需要用心思考,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居空间,就是营造一种温馨的幸福感,也会让家人更轻松。

首先,客厅是家人亲近的核心场景,无论是在客厅一起看电视还是聊天,都是家人沟通的重要场景。因此,舒适温馨的客厅空间将拉近家庭成员的亲近感。除此之外,厨房逐渐成为亲近感的表达空间,开放式的厨房空间,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厨艺,还可以享受与家人一起创造美食的美好时光。其次,色彩与光线的运用对家居氛围有重要的影响。让客厅敞亮、让卧室静谧、让阳台温暖、让书房宁静、让厨房通透、让卫生间柔和,用色彩营造亲近感,在房间里营造出适宜的氛围,使其更加满足功能性的同时,增进家庭成员的亲近感。

“家”,是人类栖居与生活的处所,也是我们心灵憩息的港湾。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家”这个充满温馨意蕴的空间中起居吃喝、繁衍生息,也用勤劳和智慧,建设自己的家园,打造“家文化”,使我们的“家”越来越美丽。“家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其核心精神也更加激扬和璀璨。亲近感作为对家庭关系的量化衡量,不仅是美好生活和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家文化的重要落脚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亲近感都是提升家庭关系的重要承载主体,值得各界关注。

本文摘自《美好生活蓝皮书: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

如需《美好生活蓝皮书: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们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