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夏天遇到虫蛇叮咬该怎么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梦见虫虫咬我 【医聊科普】夏天遇到虫蛇叮咬该怎么办

【医聊科普】夏天遇到虫蛇叮咬该怎么办

2024-06-27 0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烈日炎炎,“虫虫”也越来越多,一不小心,手脚、脸上都会因被叮咬而出现轻重不一的局部皮损,或者全身不适;在郊野地区,甚至有“蛇出没”。一旦发生了“虫蛇咬伤”,除了及时就医之外,还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呢?

今天的科普内容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吴琼和刘晨阳给我们讲解夏天遇到虫蛇叮咬的问题。

首先,要学会根据被叮咬后皮肤处出现损伤的大小、数量、红肿热痛程度、全身症状做出基本判断:

轻者:轻度红斑、丘疹或风团,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烧灼及疼痛感。

重者:出现皮肤广泛损伤或坏死、关节痛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导致过敏性休克而死亡。

一旦发生了虫咬伤,切忌搔抓,也不可用热水烫洗,正确的做法是用肥皂水或碱性水溶液冲洗局部,同时配合外抹炉甘石洗剂,切不可使用刺激性较大的花露水、清凉油、姜、大蒜、牙膏等,这样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加剧病情。

如果是蛇咬伤,也要保持镇定,在去医院之前做简单判断。先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无毒蛇的牙痕多呈一排或两排,毒蛇的牙痕多呈两点(1对)或数点(2至3对)。其次,应当立刻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在伤口近心端2至3厘米处用绳带结扎,每15分钟左右放松1分钟,并以最快速度去医院就诊。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较为常见的“虫蛇咬伤”的症状及处理方法:

螨虫咬伤

近年来发现螨虫与人的健康关系非常密切, 诸如革螨、恙螨、疥螨、蠕螨、粉螨、尘螨和蒲螨等可叮人吸血、侵害皮肤;轻则堵塞毛孔,引起局部炎性病变,造成毛孔粗大、皮肤粗糙多油、痤疮、粉刺、小红疙瘩等肌肤问题;重则发展成慢性皮肤疾病,引起“酒渣鼻”或蠕螨症、过敏症、尿路螨症、肺螨症、肠螨症和疥疮,危害健康。

处理:螨虫的防治最为重要的便是环境防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相互感染,避免人犬共居, 以防止动物寄生螨的侵袭;勤洗衣物、勤换床单、勤晒被褥, 清除室内尘埃, 保持居室通风干燥。出现螨虫感染后应当及时就诊,因地制宜制定螨虫防治措施,含有苯甲酸苄酯、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硫磺、甲硝唑、R-301等成分药物对杀灭人体螨虫有显著效:可用硫磺皂清洁,口服甲硝唑片等防止治疗;此外建议以清淡饮食为主,忌辛辣刺激饮食,少食含脂肪过多或者油脂丰富的食物,以免加重皮脂腺的分泌。

蚊、蠓叮咬

表现因人而异,有的只出现针尖至针帽大小的红斑疹或瘀点,毫无自觉症状;有的则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自觉瘙痒。婴幼儿面部、手背或阴茎等部位被蚊虫叮咬后常出现血管性水肿。

处理:轻症一般无需特别处理,如被虫蜇处有奇痒感,可涂以清凉油等止痒药。有血管性水肿等过敏反应者可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4毫克,每日2至3次;或氯雷他啶10毫克,每日1次,有皮肤感染者,应用抗菌素治疗。

蜈蚣咬伤

局部表现有急性炎症和痛、痒,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谵语、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处理:应立即用弱碱性溶液(如肥皂水、淡石灰水等)洗涤伤口和冷敷,或可用雄黄、明矾等量研成粉末,凉水冲调后涂在患处。有全身症状者宜速到医院治疗。

蛇咬伤

被毒蛇咬伤后可能会出现神经毒、血液毒或者是混合性毒。如果是被银环蛇、眼镜蛇咬伤往往出现神经毒表现,患者出现乏力、瞳孔散大、吞咽困难甚至喉头水肿窒息的情况;如果是被五步蛇、蝮蛇咬伤,会出现血液毒,伤口部位灼痛感,创面逐渐肿胀,伤口周围青紫甚至会起水疱。

处理:在简单处理后应当尽快到医院急诊室进行处理,可将伤口切开、冲洗、吸毒和排毒,尽快应用特效解毒抗毒血清,并可配合口服蛇药片。中医药治疗毒蛇咬伤以解毒排毒为主,同时注重活血化瘀法、补肾扶正法、外治法的临床运用主要有:

▶针刺:可在趾蹼间(八风穴)或指蹼间(八邪穴)针刺;

▶拔罐:在伤口处拔罐;

▶箍围疗法:用如意金黄散与清凉油乳剂混合调匀成膏糊,涂敷于伤口周围及肿胀处;

▶贴敷疗法:在伤口周围及肿胀处,可外敷金黄膏,其上或掺季德胜蛇药片;

▶中药灌肠:用大承气汤中药煎液保留灌肠,加快排毒;

▶祛腐生肌法:适用于蛇伤性溃疡。创面有坏死组织及脓性分泌物时,可用九一丹,待脓腐脱尽时改用生肌散换药。

其实,与毒蛇咬伤相比,“虫出没”可能更加困扰市民。

中医治疗多用清热解毒之法。常用药物有:半边莲、半枝莲、金银花、蒲公英、七叶一枝花、黄芩、栀子、野菊花、白花蛇石草等,上海医科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自制制剂清热败毒饮就是比较经典的中药饮剂。

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遇到咬伤的情况,市民朋友切莫恐慌,先做简单处理,必要时请及时就医。

原标题:《【医聊科普】夏天遇到虫蛇叮咬该怎么办》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