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作者到底是谁?六十年不能淡忘的人与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梁祝陈刚简介 《梁祝》作者到底是谁?六十年不能淡忘的人与事

《梁祝》作者到底是谁?六十年不能淡忘的人与事

2024-07-02 0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想来这也与孟波的职业背景不无关系。他拉过中提琴,业务精通,深知“梁祝”这样歌唱性强的地方戏曲非常适合小提琴演奏。而且之前何占豪、丁芷诺他们搞的“小梁祝”四重奏虽然不够成型,却有着很好的提升基础。“何占豪既会越剧又会小提琴,只有这个(选题)有希望,另外两个可能希望不大。”后来在《梁祝》的修改上,孟波也起了作用。创作初稿到“英台投坟殉情”就结束了。实验小组到院里演奏给各位领导听,何占豪拉琴,陈钢弹钢琴伴奏。演奏终了,孟波问,为什么没有“化蝶”?何占豪说,人死了不会化蝶,年轻人不相信迷信。孟波表示,要加上“化蝶”,这是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是民间百姓对美好的一种向往。在他的建议下,创作组才补充了“化蝶”。想想看,如果《梁祝》以“殉情”做结,凄美、惨烈、动容,应有尽有,唯独缺失了绕梁的绵长和余韵。

在说丁善德之前,有必要说一下丁芷诺。按照刘品老师的分工,前三个月,何占豪与丁芷诺一起创作,俩人都是小提琴演奏专业,虽然对作曲不够熟悉,但也下了不少功夫。据丁芷诺回忆,她俩把初稿给刘品看,刘品认为这个初稿“不行”,遂对丁芷诺说:“真要创作一部大型音乐作品,还得要争取专家的帮助。你回去跟你父亲说说,请他来指导《梁祝》的创作,并请他说服他的学生陈钢也参加”。

丁芷诺与父亲丁善德

在浙江温州,何、陈刚好分到一个小队,一起劳动,慰问部队。何占豪就此提出让陈钢参与《梁祝》的创作,但对方没有答应,说是要写毕业作品。当丁善德发了话,才定下何、陈的合作模式。初看起来,何、陈组合可说是互补型搭档:一个擅长中国传统戏曲,熟悉越剧的旋律,又在乐队里拉小提琴,一个受过作曲的系统训练,无论和声还是配器都是何所不具备的。但换个角度看,带来合力的同时,会不会带来一些文化背景、创作思路上的冲撞?都觉得自己在《梁祝》创作中的地位更重要。若是再把家庭背景——知识分子的后人和农民的儿子——考虑进去,也许从一开始,这些差异已经埋下日后纷争的伏笔?话说确立何、陈合作模式后,丁芷诺毅然选择了“退出”,需知之前她做了大量的工作。这种事只能说是高风亮节。

后半段的工作方式:何先写旋律,陈认可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再配钢琴伴奏。随后到丁善德那里去上课,老师指导定稿,再写下一段。整个作品完成之后,陈钢再写管弦乐队配器。何占豪至今记得上第一堂课的情景。丁善德问到协奏曲的名字,何一时语塞。丁善德说,“既然内容是写梁山伯与祝英台,就取这个名字吧。外国也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很好吗?”《梁祝》的名字就这样决定了。

孟波(右)与丁善德(左一)、何占豪(左二)、陈钢(左三)

按照何占豪的说法,奏鸣曲式和单乐章结构最先由陈钢提出,最终丁善德拍板。在奏鸣曲式里,后来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多段连缀”的手法,形成了“套曲单章化”这样一种独特的处理手法。如今听来,这种结构方式非常切合内容的表达。首演之后,大家都觉得不错,就想把这个作品推向全国。唯有丁善德觉得还缺点什么,尤其是高潮部分还可以再斟酌。现在大家听到的是修改后的版本,最后铜管的高潮部分就是在丁善德提议修改后加上去的。如此一来,让作品的结尾更为完整。及至作品署名,由于创作过程中吸纳了多人的意见,大家希望署名集体创作。但丁善德不同意。他肯定“实验小组”多人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但必定是何、陈二人做了扎实的基础创作。在那个埋没个人、提倡集体的年代,丁善德坚持写上两个年轻创作者的名字,绝口不提自己,这对何、陈二人日后的创作给予的鼓舞可想而知。何占豪在前、陈钢在后的署名顺序也是丁善德确定的。即便如此,也未能拦住日后的署名风波。

余丽拿、陈钢、何占豪

隔着六十年的岁月回望,《梁祝》风采依旧,而丁善德、孟波和刘品都已作古。当年初生牛犊的年轻人也都八十开外。排头人物何、陈各自虽有其他作品问世,但鲜有超越《梁祝》者。余丽拿几乎也靠着演录《梁祝》度过了自己漫长而辉煌的时期。除了王西麟先生的小提琴协奏曲外,业界是否还有其他同类的新创作不得而知。何、陈二人的署名纷争,虽经多方调解,道歉也被接受,但心结未解,难免耿耿。“更有人在别人的鼓动下,越想自己越伟大”(丁芷诺原话)。或许这也促使她时隔半个多世纪才不得不说出真相?以便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歪曲。行文至此忽然想到,假如当事人格局大些,包容多些,多投些精力入到创作,像他们的师辈那样,提携晚生后辈写出比肩乃至超越《梁祝》的作品,岂非乐事?就像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写下的那样:“希望促使你来找我的不是热情,也不是失望,而是理智”。劫波历尽、恩怨难泯的两位老先生,何不见面吃茶谈天,找回昨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青青少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