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梁启超兄弟在北平遭遇车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梁思成国外留学 100年前的今天,梁启超兄弟在北平遭遇车祸

100年前的今天,梁启超兄弟在北平遭遇车祸

2024-06-08 14: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读《梁启超传》(解玺璋著)看到,1923年5月7日,梁思成和弟弟梁思永骑着摩托车上街,行到北平南长街口时,一辆快速行驶的小轿车横撞过来,把梁家两兄弟撞倒在地。肇事车不管不顾,扬长而去。梁思永血流满面,跑回家中报信,而梁思成则被压在摩托车下面。车祸中,梁思成伤势较重,左腿骨折,脊椎受了伤。

后来查清,肇事车正是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金永炎的车。因为撞的是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的母亲李夫人从天津赶到北平,跑到总统府责问,社会舆论也闹得沸沸扬扬,金永炎不得不到医院慰问,总统黎元洪也亲自出面赔不是,事情才算平息下去。事故后,梁启超曾到现场查勘,发现在梁思成被撞倒受伤处一寸多的地方,有几块大石头,若梁思成头部被撞到大石头上,大概很难生存了。虽是不幸中的万幸,梁思成还是受到了巨大伤害,他出国留学的时间也不得不推迟到第二年。作为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后成为北京的古建筑忠诚而重要的守护者,如果梁思成在这次事故中遇难或残瘫,损失将极为巨大。

梁思成、梁思永兄弟

十多年后,梁思成在长沙又一次与死神失之交臂。当然这不是《梁启超传》的记载。那是1937年4月24日,中午1点多钟,长沙第一次遭到日机轰炸,市民未听到警报声,实际上未发出警报。炸弹接二连三地在长沙火车站附近落下来。梁思成就租住在附近,梁家小院也落下炸弹,门窗、院扇、屋顶都坍塌了。梁思成抱起8岁的女儿梁再冰,林徽因抱起5岁的儿子梁从诫,搀扶着母亲往外逃,他们跌跌撞撞地来到街上,眼见又一炸弹落在旁边,几人互搂在一起,把眼一闭,等着死神降临。没想到,这是一枚哑弹。梁家逃过一劫!

梁思成遇车祸受伤住院期间,梁启超要求儿子一边治病一边读书,短短两个月,梁思成把《论语》《孟子》《资治通鉴》都读了一遍。

说到梁思成兄弟,不得不说到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梁启超有五5子4女,《梁启超传》作者认为“梁氏一门,九朵奇葩,这在中国历史上怕也是十分罕见的,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五子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成为中科院院士;其他子女虽未被社会认可为“著名”专家,也很出色:三子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1932年25岁时去世;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三女梁思懿,从事社会活动;四女梁思宁,1937年南开大学被日军炸毁后失学,后投奔新四军,在军中入党,做宣传工作,解放前夕被诬为叛徒,1983年平反,恢复党籍。

次子梁思永到美国哈佛大学主攻考古人类学专业,是梁启超精心策划与安排的。梁启超眼光高远,民族责任感强烈,他看到世界上考古学迅猛发展,而号称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从事考古工作的人竟都是以各种名义来华的外国学者,他很希望由中国人来做这一工作,中国的考古学一定能在世界上占有极高的位置。正是基于这样的眼光与信心,他让长子思成赴美国学习建筑,次子思永学考古。而这两个专业,当时在中国都是极冷僻的。后来,这两个儿子都成了中国在这两个专业的大腕。

展开全文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说到梁启超,还有一个故事。梁启超患尿毒症久治不愈,1926年3月16日在协和医院做了肾切除手术。虽然是协和医院院长及助手为他做的手术,但很不幸,误切了那个“好肾”(右肾)。此时,西医刚进入中国,大受质疑。手术主持者是院长,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助手则是纯种美国人、名声赫赫的外科医生。为此,社会上对协和医院口诛笔伐,其中有梁启超的学生。为了维护西医的声誉,让西医这门科学能在中国落地生根,梁启超禁止他的学生及其他人上诉法庭,不求任何赔偿,不要任何道歉。他还在当年6月2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详述手术过程,肯定协和的医疗是有效的,为协和医院开脱。肾切除手术未做好,梁启超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在1929年1月19日病逝,终年57岁。

梁启超的学问之大,不必多说,他文章之好,也不需论。有两件事,体现他的人品。他是戊戌变法的骨干,是康有为最优秀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干将,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与康有为流亡海外,为立宪、保皇奔走呼号。随着时间的推移,梁启超与康有为因认识、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梁启超一度公开撰文驳斥康有为观点,两人决裂。但是,1927年康有为在青岛去世时,身后萧条,梁启超寄去百元才草草成殓。梁启超肾切除手术不顺,被误切好肾,身体每况愈下,但他闻师病逝,戴孝守灵,大哭三日不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