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试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桃花源记常考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试题

2023-03-29 14: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9 桃花源记 同步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yì) 间隔(jiān) 便要还家(yāo)

B.缤纷(bīn) 平旷(kuàng)垂髫(tiáo)

C.叹惋(wǎn) 阡陌(mò) 怡然(yǐ)

D.刘子骥(jì) 屋舍(shè) 诣太守(yí)

【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解答】A.有误,“间隔”的“间”应读作“jiàn”。

B.正确。

C.有误,“怡然”的“怡”应读作“yí”。

D.有误,“诣太守”的“诣”应读作“yì”。

故选:B。

【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为人谋而不忠乎 D.可以为师矣

【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含义的理解。文言虚词是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解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指导“为”是介词,对,向。

A.动词,作为。

B.介词,对,向。

C.介词,替。

D.动词,作为。

故选:B。

【点评】解题技巧:

1.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2.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其人舍然大喜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C.停数日,辞去成礼而去

D.不足为外人道也独行其道

【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就是指一个词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甚至有几个引申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解答】A.不同,丢弃/释然。

B.不同,类/连接。

C.相同,离开。

D.不同,说/道路。

故选:C。

【点评】解题技巧:

1.课文迁移法

此种方法最为常用,考卷中出现的很多文言实词,在学过的课内文言文中几乎都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关语句进行意义迁移。例如:“临富贵而失其本心”,这样的类似短语在《鱼我所欲也》中就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由此句可明确出“失其本心”是指“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原句中,再联系上下文就容易正确翻译了。

2.语法分析法

有些多义词较难区分,可以对实词所在句子作语法成分分析,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例如:“蜀之鄙有二僧”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一词,从语法判断,第一个充当主语,解释为边远的地方,第二个充当谓语,解释为目光短浅。

3.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进行判断。如“腰白玉之环”中的“腰”字,与前一句“戴朱缨宝饰之帽”中“戴”字对应,作动词用,解释为挂在腰间。

4.字型推断法

实词考查中,有一些冷字确实少见,考生有时无法作答。其实,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形声字占80% 以上,而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依据。如“皆已惮籍矣”中的“惮”字,左边的竖心旁表意,跟心里、心情有关,再结合成语“肆无忌惮”,可推断出“害怕、恐惧”之意。

4.下面对《桃花源记》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这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晰,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分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必须熟悉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主旨,然后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桃源中人为桃源外的人们在朝代更迭中遭受的苦难而叹惋,没有对韶光易逝的感慨。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必须掌握课上老师讲授的知识要点,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情感,注意复习和归纳。

5.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遂与外人间隔 D.无论魏晋

【分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古今异义词的积累。古今异义词,指的是古今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解答】A.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的总称。

B.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危险的境地。

C.间隔:分隔。

D.无论:古义,更不必说;无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二.文言文阅读(共2小题)

6.结合课文《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 。

(2)根据文章内容,上下两句分别用“桃花林”“桃花源”(在句中的位置不限)。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桃花林芳草鲜美 , 桃花源土地平旷 。

(3)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

(4)读完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 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

【分析】该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解答】答案: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注意“俨然”的书写)

(2)桃花林芳草鲜美|桃花源土地平旷(注意“旷”的书写)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饱受战乱之苦不愿出去

【点评】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7.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1)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② (填序号)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自己的 

③醒能述以文者: 用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5)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分析】译文:

【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乙】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解答】(1)本题考查辨析词义。为某个字选择全适的义项,一定要把这个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意思。“屋舍俨然”的意思是:房屋整整齐齐的。“俨”整齐。故选:②。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①句意为: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通“邀”,邀请;

②句意为:(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③句意为:清醒的时候能够写这篇文章的人。以:用;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句意为:老人和孩子都充满喜悦显得心满意足。

②句重点词语有:扶,沿着。向,从前。志,做标记。句意为: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4)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的画面内容是: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描绘要注意把握诗句大意,然后加以想象即可,要注意“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不可遗漏。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及阅读感悟能力。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此类题目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可围绕社会,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生活等方面来表述。语意清晰,语序合理即可。

答案:

(1)②

(2)①邀请 ②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③用

(3)①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②(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

(4)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生活富足,人人自得其乐等。

【点评】一词多义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三.作文(共1小题)

8.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那一刻”是对情境的限定,也就是某一个瞬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甜蜜”是自己的心理感觉,是自己在那一刻所见所闻给自己带来的心理体验。本文应以写人记事为主,从生活中选取能体现他人对自己的关爱的几个瞬间,表现自己内心产生的甜蜜感觉。选材贵在真实,感情抒发要真实可感。

【写作思路】

文体:记叙文。

主旨:成长路上,我得到了老师的同学的帮助,也帮助了自己的同学,内心甜蜜。

思路: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文首总领全文,点明我们应筑起心墙,勇敢面对无常,让甜蜜占据心房。然后分写。把题目中的“那一刻”分为三个特定的“一刻”,自己得到老师帮助的那一刻,同桌帮助自己的那一刻,我帮助新同桌的那一刻。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并与首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答】【例文】

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成长的路上跌跌撞撞,我们总会有悲伤。我们丢弃过信仰,我们迷失过方向;我们故作坚强,泪水失去立场,苦涩弥漫心房。

黑夜中的光,是天亮的戎装。心中燃着不灭的希望,所有远方都为我发烫。梦想全副武装,黑暗中铿锵;我们筑起心墙,勇敢面对无常,让甜蜜占据心房。

那时,我刚上七年级,胆怯得像一只刺谓蜷缩着张开全身的刺,保护自己。

甜蜜•老师

您,我的班主任进了教室;一身米黄色的休闲服,看起来和蔼可亲;光滑的脑门上反射的光亮耀了我的眼,几丝皱纹横亘在脸上,微微下陷的眼眶镶嵌着两颗宝石一般的眼睛,一头黑发之中夹杂着几缕白发。

饱经沧桑的您,一眼就看出我的问题。从您那宝石一般的眼中射出的光,如一道黑夜之中的光,刺破了无尽的黑暗;如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带来了光明。

接下来我就被您任命为课代表,上课回答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还锻炼我的交往能力和办事能力,让我处理班上的事。于是我开始从胆怯的刺猬蜕变成好动的小猫,虽然有些痛苦,但是来自老师的鼓励所带来的甜蜜一直在心头。

七年级结束时,我对您说:“谢谢您帮我!”您说:“我是你的老师,我不帮你,谁帮你?”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甜蜜•同桌

升到八年级,我的数学学习有很大困难。幸好,我的同桌很好。真的好感激你,我的同桌,每一次下课你都像拎着小猫一样把我拎回位子,辅导我数学。终于,我的成绩好了起来。

当我的数学考到1百分时,我对同桌真挚地说:“谢谢你帮我。”你说:“我是你同桌,我不帮你谁帮你?”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甜蜜•朋友

九年级了,转来了一位新同学,成了我的新同桌。他的化学成绩很差,我就像以前的同桌帮我一样帮他,当然,他很乖,每一次下课都会和我学化学。

在他化学考到95分的时候,他对我说:“谢谢你帮我。”我回答道:“我是你同桌,我不帮你,谁帮你?”帮别人的感觉很好。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

成长的路上偶尔会迷茫,抓紧梦想,执着于前方,哪怕遍体鳞伤,也别放弃希望。相信黎明的曙光有战胜黑暗的力量,相信甜蜜定能将苦涩赶出心房。

【点评】题目中的“那一刻”,一般考生理解为一个特定时刻。而作者审题时,打破窠臼,跳出定势,把一个扩展为多个,扩大了选材范围。作者从自己成长的不同阶段,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那一刻”,记录自己的成长体验和感悟。文中前两个事例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帮助自己的感激之情,而第三个事例表现自己帮助同学的美好感受。作者告诉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关爱是甜蜜的,而把关爱传递给别人更是一种甜蜜,也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样立意更为深刻,更有积极意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