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国】一折桃花情满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桃花扇讲的故事内容 【孟庆国】一折桃花情满扇

【孟庆国】一折桃花情满扇

2024-07-17 15: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桃花扇》是一部接近史实的历史剧,剧中描写的人和事大都真实存在,只在一些细节上做了艺术加工。该剧一问世就誉满天下,昆曲代表作《桃花扇》名列中国古典戏曲五大名著之一 ,先后被改编成黄梅戏、京剧、话剧等多个剧种,长演不衰。建国后又被搬上屏幕,誉满全球。

《桃花扇》故事发生在南京,而故事的主人翁侯方域可是地道的河南小伙。南朝亡后,他携李香君回到归德古城,本想在琴瑟和鸣中平安度日,最后却在国仇家恨和封建礼教的多重打击下,先后郁郁而终,以凄凉的结局为他们的爱情和人生画上了句号。

在今商市丘睢阳区归德古城北门内,侯氏故居仍存。侯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侯恂故居;另一部分称“侯府东园”,是侯方域祖父侯执蒲置办的产业,后由侯方域居住。堂楼五间二层,明三暗五,名曰“壮悔堂;东、西楼各三间二层,西楼名曰“翡翠楼”,又名“香君楼”;东楼是侯方域原配夫人常氏的住室,也是侯方域与雪苑社友交流的地方,故名“雪苑社”。整座建筑古朴典雅,墙装青砖,顶盖垄瓦,青兽压顶,门窗镂花剔线,圆柱浮雕龙凤,屋内木屏相隔,设计奇妙精巧,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官宅式古建筑。一曲《桃花扇》,让侯方域和李香君名扬天下,也让侯府成了归德古城热点景观之一,各方游客纷至沓来,都想在此一睹这对才子佳人的风采。

归德侯家的祖上为“戍籍”,即户籍为守边士卒,一般是有罪充军至某地所记的户籍,被视为“贱民”一类。自侯方域的爷爷辈起,侯家接连出了4个进士,且都仕途顺达,身居高位,一时风头无两,成为归德府名门望族。

商丘历来人才荟萃,北宋时应天书院引天下文风。侯方域的爷爷 、父亲和叔父均曾就读于应天书院。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侯方域的爷爷侯执蒲、伯祖父侯执躬同时考中举人,随后先后考取进士;28年后,他的父亲候恂和叔父侯恪更是同科考中进士。兄弟同榜高中的事情,在上千年科举史上也不多见,可以想见当年侯家之荣耀。因出身戍籍,侯执蒲兄弟勤奋谨慎,力图进取。侯执蒲曾任山西御史、监察御史,太常寺卿;侯执躬曾任湖广参政、四川布政使,光禄寺卿,均位列九卿。在父辈的鼓励和引领下,侯恂、侯恪及第后也入朝为官,侯恪任翰林院编修,负责为明神宗修实录;侯恂则做了御史。父子3人同在朝中做官,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明代晚期政坛纠结复杂,东林党、阉党之争波及朝野,侯执蒲坚定地与东林党人站在一起。这个政治选择,对侯氏家族影响深远,侯方域与李香君后来卷入南明政治漩涡,即由此始。《桃花扇》第一出,侯方域上台自报家门:“先祖太常,家父司徒,久树东林之帜。”显然以父祖辈的政治选择为荣。

侯执蒲任太常寺卿的时候,掌管国家祭典。因阻止了魏忠贤欲代明熹宗朱由校行祭天大典的行为,被阉党打压,辞官回了老家。侯执蒲辞官不久,魏忠贤又找借口罢免了侯恂兄弟。直到崇祯初年,魏忠贤被诛,兄弟俩才被重新录用。侯恪后来被任命为南京国子监祭酒,主持科举考试多年,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候恂先出任广西道御史、太仆寺少卿,随后被提拔为兵部右侍郎,成为带兵的统帅。他在战场上虽没有出色表现,但知人善任,提拔了一些能干的将领。明末统兵辽东、后被崇祯冤杀的袁崇焕,和在河南与李自成起义军征战多年的大将左良玉,都是经侯恂推荐提拔的。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侯方域是含着“金钥匙”成长的。候执蒲辞官归乡后,就在侯府东园“课读诸孙”。11岁时,侯方域随父到了京师,拜著名文人、书法家倪元潞习文学书。侯方域天资聪慧,长辈都是博学之士,往来又皆鸿儒,加上名师指点,长进很快。15岁时回乡应童子试(考秀才),府、县皆为第一,名倾乡里 。17岁时代父草拟《屯田奏议》,洋洋万余言,广征博引,条畅练达,被誉为经国治世之策,未及弱冠就“播誉公卿间”。

然而好景不长,崇祯九年(1636年),侯恂在宫廷争斗中遭排挤,被诬“糜饷”,遭牢狱之灾达5年之久。其父获罪一年多后,侯方域赴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此时天下青年才俊云集南京,很是热闹,侯方域结识了一帮东林党子弟,他们多与侯家有世交,彼此意气相投,因此一见如故,来往密切。这些人中,侯方域与陈贞慧、方以智及冒辟疆才名最著,加之均家世显赫,后来被称为“明末四公子”。

科考之后,在等候发榜的几个月里,侯方域得闻“秦淮八艳”之名,在友人引荐下,结识了李香君。

李香君生于苏州枫桥吴宅,父亲是一位武官,因受阉党诬陷,惨遭灭门之祸。香君8岁时被秦淮名妓李贞丽收养,随养母改李姓。她自幼习得艺家诸技,诗词书画,习歌度曲皆通,加上天生丽质,妙龄绝色,深得公子王孙和四方游士追慕,名列秦淮名妓“八艳”之一。但她心灵纯洁,正直刚强,虽置身青楼,却坚守卖艺不卖身的底线,颇受人敬重,妆楼四壁挂满她的画作和文人雅士赞美诗篇。侯方域初识李香君,即被其美貌才艺所吸引,风流倜傥的侯公子也赢得了香君的芳心,郎才女貌、情趣相投的一对青年男女互生爱慕,约定终身。定情当晚,侯方域赠给李香君一把折扇。这是一把御用折扇,是崇祯皇帝赐给侯恂的礼物。侯方域在扇面上题诗一首,赠予香君做信物。诗曰:“秦淮桥下水,旧是六朝月;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

侯方域欲娶李香君,但出来赶考时身上没带太多的钱。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朋友杨龙友受人之托,暗中赠他以钱物妆奁,还让人“日载酒食,与侯生游”。这个人就是阮大铖。

阮大铖是阉党中人,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崇祯初年魏忠贤被诛杀后,他被削籍免官,隐居南京,广交江湖人士,以图东山再起。阮大铖在朝时曾与侯恂是同事,虽过往不密,但彼此有交往。得知侯方域为娶李香君而为钱财所困,就设法给予资助,想通过拉拢侯方域而缓和与陈贞慧等复社中人的关系。侯方域了解真相后十分气愤,决定把钱退还阮大铖。香君赞许说:“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毫不犹豫地从头上拔下发簪,脱掉罗衫,变卖首饰,又从姐妹处借了些钱,退还了阮大铖的馈赠,阮大铖因此怀恨在心。

两人于温柔乡中陶醉的时候,科举放榜,侯方域意外名落孙山。侯方域之被摈,不关文字优劣,乃是他策论太过激进。可能因父亲蒙冤陷狱,心有不平,他在试卷上借袁崇焕被冤杀之事影射崇祯,触犯时忌。主考官既怕担责,又担心侯方域因言获罪,故不予录取。

侯方域落榜,告别李香君返乡。李香君送至桃叶渡,二人海誓山盟,洒泪而别。侯方域回到家中,与贾开宗等6人再树“雪苑社”之帜,组织社友,舞文弄墨,吟诗作赋,研习学问,名声日重。

崇祯十七年(1944年)四月,李自成攻陷北京。侯方域奉父命去金陵避难,当他急急忙忙去找李香君时,不仅没见上面,还差点身陷囹圄。原来,侯方域回河南后,李香君即闭门谢客,独守空楼。漕运督抚田仰欲出三百锾纳香君为妾,被香君断然拒绝。田恼羞成怒,在阮大铖怂恿下,强行派人抢亲,于是发生了前文所述李香君以死相拒,血溅情扇的一幕。

崇祯吊死煤山后,马士英、阮大铖等在南京拥立福王登基,改元弘光,擅权乱政。时镇守武昌的左良玉以“清君侧”之名带兵南下,要“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计无所出。因左良玉曾得侯方域之父提拔,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便托侯方域致函左良玉,劝阻其南下。侯方域写了信后,阮大铖乘机报复,说左良玉进兵,有侯方域作内应,打算借刀杀人。幸亏杨龙友报信,侯方域只身逃往扬州,投奔督师史可法,方脱过此劫。

阮大铖逼李香君嫁田仰不成,又打着圣谕的幌子,召李香君进宫做歌女。李香君一弱女子,哪敢违抗圣旨,只好带着无限的眷念和遗憾进了皇宫。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南京城破之时,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出了牢笼,见秦淮河畔也已是一片火海,难民四处逃窜,她也加入了逃难的人流,后与同为“秦淮八艳”的姐妹卞玉京相伴,逃到栖霞山葆真奄避乱栖身。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媚香楼被打造成李香君故居陈列馆

清军在江南遇到殊死抵抗,大开杀戒,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嘉兴剃发”等血腥暴行。战乱中,侯方域始终惦记着香君的安危,扬州破城前,他跑到南京,多方辗转打听,终于在栖霞山找到李香君,俩人携手渡江北上,回到了商丘。李香君隐瞒歌妓身份,以吴氏之女、方域之妾的身份住进侯府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 ,与侯方域的原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俩人出双入对,伉俪情深,琴瑟和谐,度过了8年美好时光。这一时期,侯方域才华英发,文学创作渐入臻境,写出了不少现实主义诗文佳作。他的诗文集刊行后,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不小轰动,来河南做官的文人,往往持牒到商丘求购,朝中名公贵卿,案头多有他的著作。侯方域在散文创作上造诣最高,成就尤为卓然,时人将他与魏禧、汪琬并称“国初三大家”。当时的文学大家王士祯评价说:“今日论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远近无疑词”。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发生的两件事,不仅破坏了侯方域创作的激情和平静的生活,还直接葬送了他和香君的性命。

第一件事,被迫参加科考。清朝立国后,为稳定民心,笼络人才,延续前朝科考制度,于顺治三年开科举。侯方域的哥哥侯方夏就成为清朝第一科进士。但很多士子甘愿做明朝的遗民,以避而不试相抗争,侯方域就是其中一位。顺治八年,又开科举,河南巡抚吴景道想逼侯方域参加科考,得知侯方域“豪横”,就欲将他与其父一起抓捕问罪。罪名倒不难找:侯恂是明朝重臣,执掌兵部多年,清朝立国后,朝廷有意请降清的明臣举荐起用他,他矢志不出;侯方域曾以布衣身份参加史可法的抗清斗争。父子俩都与大清有过节,抓其治罪还不是现成的理由?后在致仕归里的商丘同乡、国史院大学士宋权斡旋下,吴景道答应不予治罪,但要求侯方域必须参加乡试。侯方域担心父亲年老体衰,经不起牢狱之灾,在忠孝不能两全的逼迫下,违心参加了乡试。但以不把卷子做完的方法进行抗争,表明其无意功名,不与清王朝合作的心志。当局本准备只要侯方域参加考试,就给他个第一,结果他竟然没把题做完,这确实让当事者为难。无奈,让他中了副榜(正式录取外的附加榜)

侯方域本来是决意要为大明王朝守节的,却被迫参加了清朝的科考,这种无奈与痛苦,对他的心理创伤是很大的。后来他将其书房更名为“壮悔堂”,并作《壮悔堂记》,即源于此。著名学者陈寅恪说:“朝宗欲保全其父,勉应乡试,仅中副榜,实出于不得已。“壮悔堂’之命名,盖取义于此。”

第二件事,香君身份暴露。参加乡试后的次年九月,侯方域为排遣心中郁闷,拜访多年未见的生死之交陈贞慧和其他复社故友,并代香君探访家人,再次到江南游历。时隔8年,改朝换代,天翻地覆,所见所闻,引发他无尽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人生之叹。沧桑巨变之后,几位故友遭际各不相同,但气节均可称道:陈贞慧“埋身土室”;冒辟疆“隐居不出”;方以智“出家为僧”。三个人后来都坚守了自己的信念,终身不仕满清。其他故友中,坚守气节的也大有人在,如黄宗羲长期从事抗清活动;陈子龙、吴应宾、夏允彝等在与清军作战中殉国;吴应箕战败后,“危坐正冠,徐起拜故君,辞先人,引颈就刃,意气弥振。”陈贞慧向侯方域介绍这些故人往事时,二人常唏嘘不已,痛哭失声。这次江南之行,使侯方域感慨良多,老友战乱后重逢的欣喜,对死去故友的悲悼,以及自己违心应试的隐痛,在他的心中汇集激荡,写出了不少满蕴新亭之泪,江山之恨,禾忝之悲的文字。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侯方域江南访友游历的时候,“后院”起火了。侯恂不知从何处得知儿子在南京的风流韵事和李香君的歌妓身份,非常气愤。侯府是书香名门,根本容不下歌妓出身的李香君。侯恂令李香君搬离侯府,住到离城15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那里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而此时李香君已怀有身孕,婆婆和常氏夫人一再求情,侯恂才答应派一个丫头去服侍。侯方域返家后见状,悲愤至极,多次向父亲申辩求情,却一再遭到无情训斥,令他难以忍受又无可奈何。性格刚烈的李香君被赶出家门后,有苦难言,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病,不久就患肺痨而死,年仅30岁。死后侯家不允其葬入祖茔,被把她埋葬于打鸡园之东。侯方域为其立碑,并题一联:“卿含恨而死,夫惭愧终生。”碑前有一石桌,桌前置一圆形“愧石墩”,侯方域常坐在石墩上,久久不忍离去。后来,李香君住过的这个地方被改名为李姬园村,传名至今,村头一冢荒丘下,安放着李香君孤寂的魂灵。抗日战争时期,入侵商丘的日军曾让汉奸领着扒过一次墓,想找到那把定情信物桃花扇,把尸骨扔得一片狼藉,被村民收拢掩埋。解放后,文物部门将墓地重新修整。

商丘市归德古城西南十余里李姫园村的李香君墓。一丘荒冢下,安放着李香君孤寂的魂灵。

李香君死后,侯方域悲愤交加,将对香君的怀念注入笔端,写出了散文名篇《李姬传》。文中将香君的聪慧、侠义、坚贞和明大义、辨事非的高洁品格写得有声有色。对香君深切的思念与愧疚,对国破家亡与无力回天的悔恨与无奈,深深折磨着侯方域,使他终日郁闷在怀,终于抑郁成疾。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十三日,李香君死去仅一年多,37岁的侯方域也撒手人寰,追随香君而去。

侯方域死后40余年,他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被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编成剧本《桃花扇》。孔尚任是孔子64代孙,顺治五年(1648年)生于曲阜,康熙五年(1666年)中秀才后,为衍圣公府编志修谱。此时清王朝建立不久,不少明朝的遗民心气难平。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及友人贾凫西、岳父秦光仪,和在弘光朝做过刑部郎中的族兄孔尚则等人,时常相聚痛饮,讲述弘光遗事,抒发亡国之概,对孔尚任影响很大。康熙十七年(1678年),孔尚任在济南参加乡试未中,于石门山结庐隐居其间,写成《桃花扇》初稿。后康熙帝谒孔庙时,孔尚任讲经导游,受到康熙帝赏识,擢升其为国子监博士。这是个闲差,正好为他著书立说创造了条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历经20年精酌细磨,《桃花扇》三易其稿而书成。《桃花扇》成书后,先以抄本流传,王公缙绅传抄不已,“时有纸贵之誉”。付梓刻印后,又有不同版本传世。根据孔尚任《桃花扇》改编的同名戏剧一问世,很快风靡全国,朝野盛演不衰。此时大清江山经康熙励精图治已经稳固,借孔家后人之作,让前朝的遗民们发发牢骚,抒抒情怀,揭揭弘光短命王朝的丑,对稳定人心未必是坏事,因此清廷也未加限制。相传康熙也喜此曲,内廷宴集,非此曲不奏。“每至《设朝》《选优》诸折,辄皱眉顿足曰:‘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岂可得乎!’往往为之罢酒也。”(吴梅《顾曲麈谈》)康熙显然是以之作为历史鉴戒,告诫臣属毋蹈南明覆辙的。

一折桃花情满扇,一部经典耀古今。一曲《桃花扇》,将河南才子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这两个真实的人物塑造成经典的艺术形象,打造出一部中国古典戏剧史上不朽的丰碑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让孔尚任蜚声剧坛,成就了非凡的艺术人生。时至今日,在曲阜孔林,孔尚任墓是除孔子墓冢外,人们凭吊最多的地方,其名头盖过历代“衍圣公”;在南京秦淮河畔,媚香楼被打造成“李香君故居旧址”,李香君的魅力碾压秦淮八艳和同道姐妹;在商丘归德古城,侯家祖宗盖的房子成了“侯方域故居”,一介布衣和后辈,光芒遮掩了在明王朝位高权重的爷爷、父亲、叔父和族兄。这一切,都归功于古典名剧《桃花扇》,也彰显了文学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