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当代印尼主流社会对中国公民形象的认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格鲁吉亚对华人态度的变化 【华侨】当代印尼主流社会对中国公民形象的认知

【华侨】当代印尼主流社会对中国公民形象的认知

2024-07-18 08: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车怡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地之一,也是全球海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印尼主流社会以及华裔新生代中,存在着一种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这种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读,会直接影响其对中国公民形象的认知。

与源于西方世界对中国认知的“东方主义”不同,同为“东方”范畴的印尼,对中国公民的认知有其独特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尼政府以及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也有较强的对立性---他们不仅会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想象去误读中国,而且会受中国历史上“朝贡制度”以及当下西方社会鼓吹的“威胁论”影响,对中国心生畏惧,由此可能产生对中国公民的不友好态度。

 

600多年前“浮海朝贡”的情景

印尼与中国隔海相望,历史渊源深厚,且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点,明代郑和下西洋更是促进了两国文化交流。在印尼,印度文化、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先后在这一地区传播,加上印尼本土文化,形成了一个文化“多棱镜”。从这一多棱镜中折射出的“中国公民形象”受其自身的地理、历史、政治等因素影响,蕴含了其理解周边环境、分析国际问题的特殊知识和经验基础。而这个知识与经验基础,形成了一种对华不太友好的态度 。

诚然,这种态度的形成有其现实和历史原因。现实来看,中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总量均是印尼的数倍之多,中国的军事力量和总体经济实力排在世界前列,文化软实力日益提升,加之西方鼓吹的“中国威胁论”,都会折射到其他国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中。历史地看,中国封建时代的“朝贡体系”对印尼(爪哇)也有波及,并且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在南海等问题上时有摩擦,这些都会给印尼对中国的理解投下阴影。随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确立,中国形象得到不断改善,特别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印尼的合作交流成效明显,中国已经成为印尼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非油气产品进口来源地,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日益改善。但是,在印尼主流社会的认知范畴,特别是印尼主流社会对中国公民形象的认知,依然会受历史的和外在的影响,加上中国公民自身素质的客观现状,致使印尼主流社会所描绘的中国公民形象极具复杂性。

印尼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曾被荷兰殖民者统治了三百多年,二战期间又被日本侵占,直到1945年才获得独立。这两个被统治时期,都给印尼人埋下过“仇华”的种子。历史上印尼人对华人的仇视也势必影响到其对当代中国公民形象的认知。调查发现,当代印尼主流社会对于其他国家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当他们看到这些国家和人民能够为自己的发展带来机遇和帮助时,也会放弃历史上的仇恨而保持友好的态度。

我们通过搜集印尼主流社会社交媒体信息,并对所获得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印尼主流社会对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点更多集中于生活、学习、工作和旅游等。中国经济的崛起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威胁,反而带来的是更加丰富的商品,提供了很多工作和赚钱的机会,更多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也因此催生了汉语学习的热度,提升了到中国留学的热情。他们对中国公民的认知,不再是“腐败”、“落后”、“愚昧”等词语,也很少有“仇华”情绪,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虽然印尼政府对中国、对华人一直持“警惕”态度,但在印尼社会民众心中,“排华”的阴影正在逐渐淡化。对语料进行情感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所搜集的语料中,正向情感值的语料占76.34%,总体趋势呈现向正能量发展。但是依然有一些负面印象存在,如“说话声音很大,好像在生气”、“粗鲁、吵闹”、“不讲卫生”、“不洗澡”、“不冲厕所”、“行贿受贿”、“讲排场”、“奢侈浪费”、“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等。这些语料表达了印尼民众所塑造的中国公民形象的缺陷,有的现象的确在一定程度或一些人群中存在,而有的则以偏概全,还有的是由于不了解中国发展进步的现状而停留于对过去情况的陈述。另有一些认知则是来自于对印尼华人的印象转而嫁接到中国公民形象的认知中,比如“经商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经常行贿”等。这说明有些印尼民众对当今中国政府的反腐成效不是十分清楚,认知过程中将印尼华人与中国形象简单叠加。通过对上述语料的分析,一方面提醒我们提高全民文明素养,推进自我形象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对外宣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消除误解和偏见。

印尼作为海外华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对中国公民形象的认知不仅存在镶嵌着本国文化投影的想象认知,还受所在国华人表现以及华人自身“历史认知”的影响。在此,不同文化的横向“想象认知”和曾经源于同一文化的纵向“历史认知”交织在一起,对于中国形象的动态现实塑造,就更为复杂了。

 

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印尼国际学校教汉语

印尼不仅华人绝对数量全世界排名位居前列,而且在雅加达、西加里曼丹等地区人口中的华人占比也很高。由于历史上的对华政策影响,大多数华人无缘政治生活,于是其勤劳智慧的天性便在商业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印尼的原著民则认为华人抢占了他们的财富和资源,产生“仇富”、“仇华”心理。甚至认为华人在经商时为达目的会“不择手段”,推涨了本国行贿受贿之风,影响了淳朴民风,心生反感。另外,印尼华人的现实表现及其对于“祖籍国”形象的言语表达也成为印尼主流社会对中国公民形象认知的重要参数。就目前印尼华人对中国的认知情况看,老一代华人依然充满着浓郁的热爱和关切,甚至为所在国与祖籍国之间的交流不遗余力地做出贡献,他们自然而然地对中国公民有一种亲近感,不会过多地关注其素质低下的某些表现。而新生代华裔大多实现了由“叶落归根”向“落地生根”的角色转变,他们对于祖籍国的认知甚至比所在国的原住民众更为复杂---不仅包含现居国的民族文化想象,还偶有类似西方“香蕉人”的内心挣扎,有的甚至囿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负面宣传而不愿承认自己是华裔。因此这些华裔新生代矛盾的态度渗透到印尼主流社会对中国公民形象认知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

旅游是各国公民之间直接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公民形象认知的重要途经。近年来,中印尼两国人民互相将对方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情况越来越多,不仅中国人热衷于前往印尼的巴厘岛、万隆等地旅游,印尼人也常常到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和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度假。特别是印尼华人的寻根之旅,以及印尼土著人民的汉语学习之旅,都促进了双方的了解与再认知。

 

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印尼为旅游部工作人员培训汉语

包括印尼在内的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对中国游客的不欢迎态度较明显。从外国人在对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整体认知调查中,可以看出“乱扔垃圾”、“闯红灯”、“围观起哄”是他们认为的最主要不文明行为表现。究其原因,认为中国游客文明意识差是导致中国游客海外不文明行为的主要因素,当然,他们也承认这是一种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不同所致。可以说,中国的国家形象是和中国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人在外人眼中的诸多不文明行为短期内很难改变,中国公民在海外的良好形象塑造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上一篇:【文史】英人测绘的《海南沿岸海图》 下一篇:【旅游】“吉阳全域旅游”大家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