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服变迁史:美好的青春符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校服是什么风格 中国校服变迁史:美好的青春符号

中国校服变迁史:美好的青春符号

2023-12-20 05: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因为留洋和本土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着这样的服装,所以被称为“文明新装”。文明新装是民国初年,融合西洋服饰元素和中国传统服饰特点而形成的服饰。在文明新装的基础上,除去“倒大袖”,除去装饰的花边,衣料颜色以素雅为主,就形成了上世纪20年代前后,女校校服的基本格调。这张照片也成为研究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重要资料。

▲ 当时的男学生,经常是上身穿长布袍、下身穿西式裤子、脚穿布鞋,这种形象俨然成为知识分子的标志性服装。另外,中山装也一度流行于校园,中山装具有近现代民主潮流的特点,是中国新的民族服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图为1948年,清华大学的学生穿着校服参加排球比赛。到了四十年代末,校服不再是只有拘谨的款式,相对宽松的运动款也渐渐出现,不只是上课读书的学习时间,只要有活动,学生几乎都会穿上统一的校服参加活动。

▲ 五十年代进入了新中国,由于当时经济基础薄弱,所以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校服,学生穿着比较随意。通常入了队的学生会穿白衬衫,男生蓝裤子女生蓝裙子,看上去很整齐。许多人还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出现了接二连三的“运动”,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会受到了压制,所以校服基本全是素色,或者干脆开始穿草绿色的旧军装。到了七十年代,白衬衫配蓝裤的样式开始流行。

▲ 1965年,“人民小学红色小民兵”合影。

▲ 草绿色的旧军装成为校内学生的主流色彩。

除去国家意识形态的考虑,单单看穿上了军装的同学,确实很帅气:男生阳刚、女生飒爽。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军装是几乎是所有年轻人的选择。在反应这个时期青年人生活的电影里,男生清一色地穿上了军装,例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夏雨、《孔雀》里上高中的弟弟和工作的姐姐。至于暑假或者放学在家的时候,背心和蓝白条纹的海魂衫则是男生不二的选择。

▲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服饰终于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到了八十年代,正式的校服才重新出现, “校服”这个字眼,也逐渐重回我们的视线。一开始的风格比较散乱,而且校服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基本一个学校一个样。

▲ 九十年代开始了校服样式的“过渡时期”。1993年,教育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着装款式一经确定,应保持相对稳定,以利于充分发挥统一着装的作用。

于是,全国各地众多的小学中学生们,裹在宽大的运动服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然而这种校服大多色彩单调、宽松肥大(有的学校也会发夏装)、面料劣质、男女同款,在审美形象上似乎也让人提不起精神。所以从这段时间开始,呼吁修改校服样式的声音陆续出现。

有人说,不好看的校服省了攀比,也“去了性别”,还可以可以防早恋。然而这样观点实在是太幼稚了。按照新的成长观念,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是审美观和性别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千篇一律的校服是不利于审美观的培养的,也不能正确展现男女成长中性别特点的衣服,不利于青春期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性别意识,也不利于性别自信的建立。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互联网一代”的成长,原本呆板的校服仿佛已经严重不符合新时代的审美,甚至恶搞校服也成为了一种网络现象。在个性化的潮流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更具特色和能展示新一代风采的校服样式。所以校服的样式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运动服样式外,还出现了许多具有日式或者欧式风格的校服。

新式校服一改古板宽大的“面口袋”样式,让学生们看起来更加阳光、自信,也让校园氛围显得更有气质。

■ ■ ■

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描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间所有的东西似乎都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校服从产生到如今,已经不单单是一件遮风避寒的衣服,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多意义。校服象征着一种身份,它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也或多或少映射着校园文化,甚至是社会文化的发展脉络。

校服只是教育环节中微不足道的一环,它在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好像也不是多么重要,不是多么让人振奋人心的问题。然而一颗螺丝钉的改变,或许会带来整个体系的变化:未来的课本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教师回来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学校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教育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的事谁知道呢,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丨中国日报网

搜狐教育丨腾讯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期刊网·基础教育研究组

研究组员:李亚辉

版权声明:

文章为中国教育期刊网·基础教育研究组原创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师者说二维码,违者必究

参考资料:

人民网丨中国日报网

搜狐教育丨腾讯教育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期刊网·基础教育研究组

研究组员:李亚辉

版权声明:

文章为中国教育期刊网·基础教育研究组原创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师者说二维码,违者必究

—— 你想看看其他文章吗? ——

点击图片查看内容

6分钟短片看成长:我们畏惧的其实并不可怕

中美对比下的六大缺失,我们的作文教育失败在哪里

对于春游,我们应该说Yes还是No?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