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设计课程总结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标志设计教学大纲范文 标志设计课程总结通用12篇

标志设计课程总结通用12篇

2024-07-11 16: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标志设计课程总结

时间:2022-03-15 07:12:13

第1篇

【关键词】课程设计;课程改革;标志与VI设计

标志与VI设计课程是广告与会展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运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探索。是符合高职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目,符合平面设计师领域中标志设计、VI设计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的一门课程。现将对课程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进行探索研究。

1.课程目标设计

1.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各项目的实施,可使学生能够用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及表现形式设计制作企业标识,运用VI的设计规范完成VI手册的设计制作;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标志及VI设计制作的方法及工作流程、标志及VI设计的原理、设计技巧;使学生具备形象创意设计能力、形象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能力;并具备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培养能够在设计与管理第一线从事CIS策划、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品牌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企业形象设计师。

1.2具体目标

1.2.1能力目标

(1)能够用多种调查方法完成市场调查研究,并形成企业形象设计调查问卷及调研报告。

(2)能够用企业形象设计策划与定位方法,制订企业形象设计定位分析报告。

(3)能够用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进行不同种类的标志设计。

(4)能够用标志设计的色彩表现原理,进行标志的色彩配色设计。

(5)能够用CroelDRW等矢量软件,进行标志及VI手册电脑制作。

(6)能够用VI的设计规范,进行VI设计,并制作VI手册。

(7)能够用VI的管理程序,进行VI的导入及管理调整。

1.2.2知识目标

(1)了解CIS系统及其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

(2)了解企业形象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流程。

(3)理解MI、BI、VI各自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4)理解市场调查方法及项目定位原则。

(5)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

(6)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创意方法。

(7)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表现形式。

(8)掌握标志设计的造型原则。

(9)掌握标志设计的色彩表现及定位方法。

(10)掌握核心系统和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规范。

1.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四种专业基本能力:即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2)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力。

(3)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抗压能力。

(6)培养学生诚信、负责、勤垦的工作态度。

(8)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7)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环保意识。

2.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的内容设计是根据企业形象设计师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经过筛选、教学设计及教学情境的导入,最终形成12个项目、28个工作任务。通过28个工作任务的项目式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企业形象设计师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授课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项目的完成达到了知识的重复交叉应用。课程中所选择的项目为本地区域内,有特色的、知名的、有代表性的,并且能够含概所学基本内容的典型项目。

课程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标志设计、基础系统设计制作、文化办公用品设计制作、产品包装设计制作、旗帜设计制作、员工制服设计制作、媒体宣传设计制作、导示设计制作、交通运输工具设计制作、手册编辑及VIS的导入与操作。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课程共设置了3个大项目,其中课内项目1个,课外项目2个,其中,课内项目由易到难分别设计了入门项目1个、基础项目1个、综合应用项目7个。2个课外项目的设置分别在标志及VI设计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知识延展和充实。其次,训练方式上,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模式,28个单元,每个单元为一个工作任务。在课外要求学生按照任务要求完成任务分析、调查研究、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及设计草图。上课时我们按照工作的流程完成整个任务。

4.教学活动设计

以第一次课为例,分析教学活动的组织。

4.1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开始前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建立朋友关系。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让其产生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并欣赏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介绍发展及展望前景,增强学生们学好本门课程的决心。

4.2课程介绍

主要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介绍。

4.3建立项目教学情境—转换师生身份

(1)成立***广告公司的企业形象设计部。

(2)转换角色。

学生:可担当项目经理、设计、视觉实现、公关、品牌专员等角色(完成不同的项目时角色调换)。

教师:广告公司企业形象设计部的项目总监,负责承接项目、验收和指导工作。

(3)划分团队,5人为一个小组,共为4个小组,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提出工作要求,展示各种规章制度,协调好小组内部任务实施、组长与教师和小组成员的沟通,在完成任务实施中起到桥梁作用。

团队以抽签的方式形成,并讨论生成“团队名称”。

4.4进入教学主题

(1)课外任务的布置:通过Q群或E-mail下发参考资料及任务资讯,强调任务要求,做好理论储备,完成与客户的恰谈、问卷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

(2)课程开始布置工作任务(课内):各团队调研汇报;讨论形成初步的印象分析,提练核心价值。

寻找创意突破:利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形成文字导图,找出能表达企业优势主题的几个独有的、有差异的“支撑点”,完成项目定位。调研报告及文字思维导图为本次课的学习产品。

(3)展示、点评及优化方案。

①各组派组员展示讲解初步方案。

②小组互评和教师点评。

③确定任务的最优设计方案。

(4)实施方案:任务实施,各组学生根据确定的最优设计方案实施任务,完善学习作品。

5)展示学习作品与点评:

①学生展示学习作品。

②小组互评。

③教师点评。

(6)归纳和总结:学生归纳出本次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师做归纳补充、对本次任务总结。

(7)成绩考核:组员、组长、老师填写评价单。

(8)布置下次课任务:下发标志草图的设计与绘制任务书。

5.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原则。

(1)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

(2)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核相结合。

(3)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突出过程考核。

(4)团队考核与个别考核相结合,突出团队考核。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考核相结合为原则。

考核成绩由A线课内项目和B线课外项目构成,其中A线成绩占75%、B线成绩占25%。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作品方面的设计方案、草图、创意、色彩、图形及素质方面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标志与VI设计》是广告与会展专业第三学期的专业课程,课程的项目是来源于企业实际,项目的实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注重学生自主完成设计任务,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符合项目验收要求,培养面向职业岗位的企业形象设计师。

【参考文献】

[1]黄志刚,闫英,黄志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教育与职业,2012(05).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面的了解。标志是一门实用崐性很强的设计艺术,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以大量的标志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设计》。

2.讲授新课

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结合课本30页左上角图例讲受标志分类。集团标识:最早的标志,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现在多是各种组织、机构的徽志;商标: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标记。节庆徽志:个别传统节庆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均设置专用徽志,有以宣传号召人们积极参加。识别符号:在公共场所、道路交通中用以代替文字的简洁形象,约定俗成为民众公认的标识。

标志的图形类别[分别打出幻灯]

具象: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直观的、有指代象征的两大类别。具体如:白猫洗衣粉、稻米消费宣传;动物园、加拿大复职代办处。

抽象:有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也有刻意构造的抽象形的组合。前者如:奥林匹克运动,用五个圆环表示五大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后者如: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用三十个圆点表示葡萄,圆点组成的图形则表示盛满酒的酒杯。

文字符号:有中文变形组合、有英文变形组合,还有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和其它的图形组合。‘中国铁路’是中文工和人的组合,‘美国柯达胶卷’和‘日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

标志的构成手段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31页右列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

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2、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1)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

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

3)进行细部的加工

4)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从课本中选择太阳神、三联电子等标志中的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本课的时间安排:

第3篇

1.威客教学平台猪八戒网创办于2006年,是中国较大的文化创意和在线服务交易平台,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悬赏竞标类威客网站,交易对象的涉及领域涵盖创意、生活和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领域。猪八戒威客网的任务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适合金额低的简单的悬赏招标任务,一种是适合金额高的复杂在线任务。猪八戒威客网具体任务流程:雇主任务—雇主全额托管赏金给猪八戒网站—众多服务商(在猪八戒网称威客为服务商)在规定期限内交稿—雇主选稿—中标公示—验收并付款给中标的服务商—雇主给予服务商评价。基于网络扁平化的威客任务交易流程使得信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具有机动、灵活、简便,不受地域、时间、工作方式限制等特点。所谓英雄不论出处,猪八戒威客网为草创期、事业起步阶段的个人和团体提供了一个宽广的社会需求市场和相对公平、合理、透明的交易平台,这恰好为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完全与市场接轨的教学实训平台,也为学生日后的就业、创业提供了前期基础。

2.实施课程选择标志设计与制作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共51学时。相对于VI设计、包装设计、印刷设计等设计周期较长、内容较复杂的课程,标志设计课程实施较为灵活方便。其教学内容可以大体分为logo图形设计、字体设计和吉祥物设计三大较为独立的设计项目,学生仅仅需要掌握CorelDraw或者Illustrator绘图软件,设计与制作周期较短。因此,标志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非常适宜讲究速度和效率的威客任务。与此对应的是,猪八戒威客网将logo设计作为主推服务项目(图1)。在首页导航栏“全部服务分类”一级下拉菜单中,位于第一选项的精选服务和第二选项的“品牌形象/LOGO设计”的二级下拉菜单中,分别在“主题市场”“精选服务”“品牌形象设计”三个菜单栏中设置了logo设计专场或标志(logo)设计服务项目。从中可以看出猪八戒威客网对于标志(logo)设计服务项目的重视程度,优质的宣传展示位置也暗示了标志(logo)设计/品牌形象设计是猪八戒网站的重点服务项目,这为标志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实施创造了较为成熟的基础。

二、威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

1.实施目标威客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猪八戒威客网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知识和技能争取中标,从而获得项目开发机会,最终将自身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并借此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经济报酬。标志设计课程是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职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综合培养的核心课程,通过交互式的威客网站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实践锻炼过程中,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2.实施对象实施对象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第三学期大二学生(学制三年)。之所以选择大二学生,是因为他们在大一已经修完本专业的基础课程,如设计色彩、设计素描、构成基础等,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基础和设计软件操作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独立设计意识,正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用实践项目锻炼自身的方式跨入设计这个行业。

3.实施管理课程总体实施思路是利用威客网络平台,通过实际任务引领学生在锻炼职业能力的同时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并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更重视学生从威客网络平台获取知识的实用性、技能性、市场应用性。教学实施指导措施如下:第一,在学生人员组织方面,根据标志设计的行业惯例,以个人为设计主体;针对特别项目,若除了单独标志设计以外还有其他设计项目的,可以2~3人成立设计小组进行。第二,在猪八戒网上进行注册后,每名学生的任务完成流程相似,这里不再复述猪八戒网的投标流程。第三,在选择具体任务的时候,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个人兴趣进行项目的选择。第四,教师要根据标志设计与制作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选择实际项目,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不可偏离教学大纲的范围。第五,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整体方向,发挥主动引导作用,用最少的干预鼓励和支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4.教学实施计划表标志设计与制作共51课时,根据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专业阶段化授课的排课方式,以一个月为教学周期,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表1)。

5.考核措施课程考核根据学生的职业素质、所完成作品的质量、社会认可度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高职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目标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单纯以知识目标为考核的唯一标准,将职业素质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1)考核评价标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课程成绩评定以实际项目实践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根据教学大纲规定,平时成绩占40%,命题操作占60%。平时成绩以项目实施过程为考核依据,命题操作以项目实施结果为考核依据。学生所投作品被雇主采用则考核成绩为优秀,但是不以此为唯一的评判标准。(2)具体考核要求第一,在猪八戒网注册,完成3次标志设计投标,分别为图形类标志设计、字体类标志设计、吉祥物类标志设计。第二,每次标志设计完成设计方案2个,每个设计方案包括标志图形、标志标准制图、标准颜色、设计说明、标志应用效果图。第三,将与雇主沟通的次数和内容整理成一份汇报表,作为考核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课程结束后每个人提交设计方案画册一份。

三、结语

第4篇

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教学设计是教师将解读文本时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传送给学生的必走途径。用一位特级教师的话来说:“如果要作一个比喻来说明教学设计和文本解读的关系的话,那么课堂教学是一棵大树,文本解读是这棵大树的根,教学设计是这棵大树的枝干,只有文本解读这根吸足养料,才能渗透到大树的枝干上去,教学设计这些枝干才能枝繁叶茂,长出丰硕的果实,让课堂教学这棵大树硕果累累。”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必需优化教学设计,要想优化教学设计,必需要从文本解读着手。

如何能做到充分解读文本,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呢?

一、了解文本解读在课程实施当中的位置。

文本解读在课程实施流程中是分析、理解的环节。教师拿到教材后,首先要进行充分的文本解读,也就是这个流程中的分析、理解,再接着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最后进行检验,如果结果满意,就可以结束这一课,假如结果是否定的,那么就说明文本解读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得重新进行解读(图1)。

二、文本解读的流程

下面以四年级《各种各样的标志》为例,解释文本解读的流程。

(一)、粗读教材

了解核心知识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基本学习要求。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的内容,可借助教参、目录等,但是不可以完全依赖辅助资料。

《各种各样的标志》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1、标志的含义。

2、上网搜索标志

3、收集标志并进行整理与分类。

(二)、对照课标

研究教材各部分编写意图,教材的编者用这一材料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我们达到什么目标(如表1《各种各样的标志》的教学目标),领悟这一意图,我们才能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部分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完成。

知识目标: 1.了解标志的知识,知道常用的几种标志的含义。

2.了解标志的作用,特别是消防标志和交通标志的作用。

技能目标: 搜索网上的标志,对收集到的标志进行整理与分类。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标志的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标志的兴趣。

(三)、理解教材

文本解读一定要拓展,拓展到整本书去,拓展到生活中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查找标志并对标志图片进行归类整理,而在日常生活中中,我们标志的种类有很多种,包括交通标志、消防标志、食物标志等。教材中就是以交通标志为例,介绍标志的收集和归纳整理。我们可以拓展到生活中的其他标志去,比如学生熟悉的汽车标志,衣服标志,食物标志。

(四)、生成教材

参考分析学情,教学参考书的教学目标(表1),挖掘教材蕴含的价值(包括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意义),生成新教材。

标志的引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标志,比如 、 、 ,从而概括出标志的含义及特点。上网搜索标志,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现实任务。上网搜索标志含义,给标志和名称连线,比如衣服品牌。最后的收集和归纳整理标志,给出大批生活生活用品,然后要求分类,并分小组完成搜索。

通过这样的任务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识各种各样的标志,深刻体会标志带给我们的好处,从而能偶很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三、文本解读的原则

文本解读应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

1、以《课程标准》关于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为导向。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南。比如在文本解读时,我们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的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的要求。如果我们还是遵循以前的“为教而教”,那么,学生仅仅停留在学会了怎么操作,违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

2、以教材为抓手。

教材的功能:一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二是提示了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三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我们怎么才能更为准确地领悟教材意图呢?我们必须把教学系统中的知识点放到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的,他们前后是有密切联系的。要想能准确领悟教材意图,就要从整套教材入手,把知识看成一个体系来研究。

3、以学生的 “临近发展区”为选择标准,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可以使用计算机,学起来亲切。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4、努力寻找课堂教学所必须的素材,生成新教材。

选择素材应该是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如果老师上课老是讲那些消极的东西,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尚缺,可能会产生错觉,思想动摇,不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选择的素材不应该是那些陈年旧事,应该紧跟时事,这样学生才感兴趣。比如三年级《宣传海报》,还是选择世博会或很久之前的中国奥运会为主题,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我们选择素材时,要紧跟时代潮流,选择热点话题。

总之,我们只有合理、深入的进行文本解读,优化教学设计,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适合于每个学生,才能打造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昕,教师必须为教材文本解读做好准备,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28页.

[2]董丽雅,教师对教材文本解读的有效性思考,教海拾贝,2009年第10期,第76页.

第5篇

高中二年级学生

【课程内容】

人教版美术课本

【单元教学目标】

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尝试使用各种材料进行设计与表现,以游戏的方式观察事物,进行感官体验,通过看、想、做等方法进行学习,体验设计和制作的乐趣。

【课程计划】

1、教学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以第一学段中对“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为要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2、设计思路:高中的学生处于转折期,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但是缺少科学的观察方法与训练,因而易产生情绪;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设计标志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放宽要求,降低难度,能使更多的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简单方法。本课以问题激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合作探讨过程中互助互学,提高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3、组织方法:在游戏时,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同进步。完成作业时,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能力高的学生可自己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力低的学生可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完成目标。

【教学案例】

课题

标志设计

课时

1课时

学习领域

设计・应用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标志的目的、意义与作用。

2、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运用彩笔、彩纸、毛线、羽毛各种材料,体验标志设计的美感,在设计与探索中,捕捉创作灵感,逐步形成创造性构思。

3、通过讨论交流、互评、互相启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法规,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

教学重点

标志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和特点。

教法

问题激趣法、游戏促学法、观察总结法、欣赏分析法

学法

游戏互动法、交流互评法、讨论提问法

教具准备

几种不同的标志设计作品(游戏用)、奖励用的标志

学具准备

(学生)标志、设计的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外优秀标志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师:五一长假,我到贵阳后先去超市(多媒体出示超市标志)买了点东西,接着又到了建行(多媒体出示建设银行的标志),然后又到这里(多媒体出示火车站标志)接了个朋友,最后我们又到这儿(多媒体出标肯德基标志)吃了饭。你知道我去了哪些地方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

2、师:你是如何知道我去了这些地方的?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观察得认真仔细!这些图形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们就是标志。

3、师:你觉得这些标志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标志是一些公共场所、工厂、商品、交通的标记,让人一看就懂,便于我们识别和记忆,在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

师: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标志吗?

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标志。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能找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

我们今天就试着来设计自己喜欢的标志。

4、出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参加学习活动,使他们获得亲身体验,达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标志的含义和作用,让他们认识到标志设计不仅是技能技巧,而且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

二、发展阶段

1、欣赏几个标志设计的例子(多媒体出示),并介绍设计意图。师总结:今天图形标志已深入到各个领域,从工厂、交通、卫生、生活用品等方面都很容易见到。

2、分小组做游戏。师:每小组分发几个不同的标志,请你们根据各学科老师的特点,为他们找到合适的标志。

3、学生合作进行活动,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4、师:请几个组各选一位代表,说说自己组员研究的结果,并讲解理由。

学生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师总结:同学们做得好,你们都找到了各学科老师身上的特点,标志就是根据实际生活中物体的这些特点,运用图形设计出来的。

6、多媒体分类出示各种标志(文字类、图像类、抽象类等),请学生欣赏。

师:标志设计还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与众不同,才能互相区分和辨别。如果是团体,要体现出团体的特点,如足球队,绘画兴趣小组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互助互动互学;开拓思路,了解设计途径,运用造型和设计的基本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

三、作业要求

1、师:我们知道了怎样设计,还欣赏了国际国内的设计作品,我想同学们一定很想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材料用剪、画、贴等方法为自己、小组或班级设计一个标志,要有特色,与众不同。可单独制作,也可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找出共同点来设计标志。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设计,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大胆创作及材料运用突出的学生。

[设计意图]

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展示与评价

1、请学生剪下自己设计的标志,贴上双面胶,粘在自己胸前,互相欣赏。

2、师:现在我给每位同学评奖,你认为谁(个人或小组)的标志设计得好,就把这标志贴在他的胸前。

3、师:我们可以根据它们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标志一般包括:商标、标徽和公共标志。

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侵犯注册商标会带来什么后果?

(多媒体投影)商标侵权典型案例:

侵权者:曾炳薪

被侵权商标:美国惠普公司的商标

2003年9月17日下午,深圳市工商局宝安分局现场查处位于宝安区沙井新二重明纸品印刷厂,现场查获假冒美国惠普公司商标标识共计21件。重明印刷厂为来料加工合资企业,负责人曾炳薪,其中一方为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新二经济发展公司,另一方为台湾重明纸制品有限公司,该制假工厂印刷设备精良,生产规模大,生产的假冒包装材料与真品极为近似,涉嫌长期以来为周边地区制假地下工厂提供大量假冒包装材料。

学生讨论。

教师因势利导、展开法制教育,利用多媒体投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三条、第二十条,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属犯罪行为。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63条规定,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案,应予追诉。

至此,法律条文对学生来说不再是枯燥空洞的了。

4、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标志,还动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标志,同学们下课后,可以给你的家庭设计一些标志,这样同学们到你家做客的时候,不用你介绍,就知道你的房间在哪儿、洗手间在哪儿了。是不是很方便呢?希望你们回家试一试。

[设计意图]

学生互评,可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评价,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同时渗透法制教育,拓展知识,让学生知道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Moodle课程评价;日志分析;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11―0071―06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汪基德,201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完成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周剑云,2014)。由此可见,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就必须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碰撞催生了当代网络教学平台,2011年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慕课(MOOCS)平台成为网络平台教学典范(李曼丽,等,2013),随后国内“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以及“爱课程”等慕课平台也相继出现。当代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在线静态教学资源展示型平台相比,不仅集优质教育资源、互动教学过程、实时教学反馈于一体,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慕课平台课程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开放,不仅需要较好的硬件设备,而且需要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教学设计团队和后期运维团队,普通高等院校难以维持。因此,各高校纷纷引进各自的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Moodle等课程管理系统。笔者所在高校于2011年引进Moodle系统,迄今已经完成网络课程建设近100门,目前Moodle系统积累的教师建设的各类资源活动数超过4万个,学生提交的作业、测验、讨论等总次数超过35万次,每学期产生的师生操作日志高达200多万条。Moodle系统支持课程资源呈现、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块评价等教学环节,而且集课程内容自定义设计和教学全过程记录功能于一身,为教师在线教学互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是,在教学评价方面,Moodle系统提供的各教学模块评价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使得针对教师、学生和课程等的综合评价难以有效开展。数据是基础性资源,也是重要的生产力,如何把Moodle系统的原始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并实现数据可视化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科学合理地评价Moodle课程、衡量教师Moodle课程工作量的重要依据。教学管理部门发现针对传统课程的评价体系并不适用于Moodle课程,而Moodle系统模块独立的特点又使得Moodle课程综合评价难以有效开展。本文以Moodle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与学习技术构建其综合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充分利用现有Moodle系统的教学模块评价功能,通过二次开发实现Moodle课程的综合评价功能,从而实现Moodle课程建设使用的过程性监管和实时动态的综合性评价。

二、日志数据的统计分析

Moodle系统具有强大的日志功能,可以完整记录教师、学生与各教学模块之间的所有交互数据,甚至包括每次登录和退出。显然,数据库所积累的海量日志数据为了解课程建设及使用情况、教学模块师生访问偏好以及评价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以往研究者针对单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日志记录,利用统计分析技术分析师生群体的平台访问行为特点,并针对师生论坛交互数据,利用UCINET生成了师生交互网络(魏顺平,等,2015)。

要构建Moodle课程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要通过数据统计掌握课程评价涉及的主要观测点。Moodle系统提供了十多种教学模块用于课程内容自定义建设,如测验、聊天、论坛、投票、词汇表、互动评价、问卷调查及维基协作等,然而由于传统教学的诸多限制以及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程度有限,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块具有相对普遍性。汇总我校Moodle系统历年日志数据发现,师生频繁访问的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

教学模块如作业、课程、论坛、测验、资源是师生频繁访问的,投票、维基协作等则使用较少。用户模块主要体现用户信息操作,不建议作为课程评价观测点。通过比较,发现以下结果:① 学生访问中作业和测验的总占比为40%,说明任务驱动型学习特征明显。与测验相比,学生较低的作业访问量说明课程作业少、上交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研究发现教师批改作业和反馈不及时影响了学生提交作业的积极性。学生较高的测验访问量说明大部分课程针对测验采取了“多次测验、取最高分”的策略,以便吸引学生多次参与课程测验。② 师生论坛访问量总占比为38%,说明师生对于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在线互动交流形式比较热衷,研究表明部分内向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论坛互动,但是相对而言学生参与论坛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③ 师生的资源访问量均较低,说明教师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微视频、微课件等适合碎片化学习的现代教学材料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业余时间个性化在线学习的需求。④ 教师对作业及测验模块的访问差别充分说明现有测验主要还是以系统能够自动判分的客观题为主,主观题很少或没有。对日志数据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更多访问偏好,高曼如等(2016)在其研究中指出,学生访问系统的三个峰值时间分别是10点、16点及21点,论坛交互数据的回归分析说明教师通过论坛组织讨论活动的力度与学生的参与度呈现正相关。

三、课程评价模型构建

(一)评价模型理论基础

Moodle系统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它从本质上就认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并逐步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共同建构知识(黄旌,2012)。因此,Moodle系统的模块化特点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自行设定所需要的各种教学活动模块,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向教师建议使用相关教学活动模块,实现个性化的学。

博耶尔在1995年正式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全守杰,2007)。由此可见,学习共同体理论与Moodle系统设计理念有着惊人的契合度。因此,评价Moodle课程就是评价教师和学生基于Moodle平台,首先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之上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个人实践与合作实践完成知识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构建,最终形成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李海(2016)指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作为中介的课程是三大基本要素。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传统课堂教学通常缺乏针对课程的综合评价,即使有,其评价结果的数据支撑基础也非常薄弱。Moodle课程在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互动等方面与传统课程差异明显。在课程资源方面,教学资料都以电子材料、视频资源等形式上传,由于Moodle课程学习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因此网络平台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材料在作业、测验、资源、论坛等模块的有效组织来体现,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沈良忠,等,2016)或者混合式教学方法(张其亮,等,2014)。在教学互动方面,师生互动通过网络实现向课前、课后的延伸,基于共同学习目标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特别是学生作为构建知识的主体,其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将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Moodle课程评价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建设,即教师前期在Moodle平台上针对课程准备在线教学资源的情况;其次是教师的教,即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与组织、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及教学完成后的在线和离线辅导;最后是学生的学,即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课程线上、线下学习,特别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协作。基于以上分析得到如表1所示的各层次评价指标。

由表1可见,评价模型的一级指标是教学过程的三大基本要素,命名为课程建设度、教师参与度和学生参与度。课程建设度的二级指标关注课程建设的静态内容展示以及动态活动开展,为鼓励网络试题库的建设同时将网络试题数量归入其中。教师参与度与学生参与度的二级指标则关注教师与学生在Moodle平台的各类交互行为,同时包括师生的平台在线时间。三级指标则是针对相应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主要是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具体操作行为的统计数据进行指标筛选,例如对于课程、资源模块,发现98%以上的操作行为是“浏览”或“全部浏览”,显然这些行为指标的纳入没有任何意义。

(三)指标数据计算

指标数据的计算可分为计算时间(T1、S1)、计算阅览数据(S31、S32、S33、S34)以及计算其他数据(其他剩余指标)三类。计算时间通过判断在一个时间段内用户是否有操作记录作为其是否在线的依据,避免用户可能存在的挂机现象。算法通过设置时间间隔TT,然后从数据库表中读取两条相连的记录,若两条记录的时间间隔小于TT,则进行时间汇总,否则不予计算,计算伪代码如下:

T=0

IF THEN T= (1)

式中n表示操作的记录总数,i表示操作记录序号。最终,汇总的时间数据将作为教师或学生在该课程中的在线时间。同理,如果需要统计学生的阅览数量,也需要额外设置一个时间间隔TR,用户对同一资料进行多次点击浏览时,判断时间间隔是否大于TR,如果大于TR,则该用户在该课程对该资料的浏览数加1,否则不予计算,计算伪代码如下:

R = 0

IF THEN R = (2)

式中其他剩余指标默认采用计算其他数据的方法,即每次操作进行加1。通过以上步骤得到的指标数值大小往往相差很大,例如在线时间通常在100以内,而教师批改量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加可能达到上千,由于数量级差的存在需要进行数据标准化。采用传统Min-max以及Z-Score标准化方法(王正鹏,等,2012)发现处理效果一般,因此重新设计如下数据标准化方法:

(3)

式中通过均值、标准差对原数据做进一步处理,保持原数据分布特征的同时缩小数据间级差。新数据大部分数值分布在0与1之间,利用公式(4)实现数值与分值间的转换,只有一小部分数值大于1的课程全部按满分计算。

评分 = (IF 新数据 > 1 THEN 100

ELSE 新数据*100 ) (4)

(四)评价指标权重

确定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是保证评价指标完整、合理的关键。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金燕,等,2015)。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包括如下方面:

(1)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建立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的过程就是梳理评价指标的过程,通过图1和表1已经完成了评价模型中各指标的构建。

(2)对同一层次各指标关于上一层次某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A。判断矩阵中两两比较的指标哪个重要、重要多少,用重要性标度来刻画,取值范围为1与9之间的整数值,即判断矩阵A如下所示,其中n表示该层次评价指标的个数。

(3)根据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指标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计算指标权重有“和法”和“根法”,并做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牟智佳,等,2014)。本文通过“和法”计算指标权重,步骤如下:

③对向量进行归一化,即,得到即为该准则的权重向量,并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即可接受。

(4)计算各层指标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根据步骤③可以计算得到,则每个评价指标的合成权重如表2所示。

(5)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合成权重计算课程评价结果并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每个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可以由表1得到,评价元素的权重由表2得到,则两者乘积的加和就代表课程的评价结果。笔者以2014―2015学年第2学期针对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共30门Moodle课程,教师授课班级记录共244条为例,每条授课记录由字段“教师-课程-班级”唯一确定,记录了该课程的三个维度详细评价指标的汇总数据,根据评价模型算法计算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学院督导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评价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督导的评价结果达到80%的吻合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于系统的各层次指标判断矩阵可以在系统运行时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可以预见系统评价的计算结果也会随之不断优化。

四、Moodle课程综合评价系统开发

(一)需求分析

Moodle系统设计的教学模块均提供了较好的评价反馈机制,但是各模块的评价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反映教师、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更无法完成课程的综合评价。为解决Moodle课程的过程性管理以及综合性评价问题,结合教学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确定系统的需求为:

(1)教师个人:能够实时看到自己建设课程及在课程中参与度的各指标统计数据情况,实现部门内部的横向比较;看到授课班级学生的各指标统计数据情况,实时跟踪学生学习的动态情况并及时提醒不积极参与的学生。

(2)学生个人:能够实时看到自己在课程中各项指标的统计数据情况,实现班级内部学生间的横向比较。

(3)学院领导:能够看到自己学院教师的课程评价结果情况,并分别支持课程建设度、教师参与度及学生参与度三部分数据的钻取查看,实现学院内部的横向比较。

(4)校级管理部门:能够看到全校课程的综合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能够设置系统运行需要的参数。因此,Moodle课程综合评价系统的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二)数据库设计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充分利用现有Moodle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用于存储关于课程建设度、教师参与度以及学生参与度等的数据表格。数据库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实体主要有教师、学生、课程、班级等。单门课程既可以由一位教师负责建设,也可以由多位教师进行建设,因此课程建设度可以为多位教师所共享;同理,每位教师也可以负责多门课程的建设。单门课程既可以一个班级学习,也可以由多个班级同时学习。每位教师既可以只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学,也可以负责多个班级的教学管理。一个班级包含多个学生,班级学生的个人参与度经过加权平均之后作为班级的参与度。由此获得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如图3所示。

(三)系统开发

Moodle课程综合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完全基于Moodle系统现有的程序框架,并充分利用系统原有的会话与权限模块,保持用户原来的使用习惯,是基于现有系统架构之上的二次开发,运行平台为Ubuntu系统,Web服务器为Apache 2.0,数据库为MySql,系统平台的访问地址为:http://:7007/。系统运行主要分为后台数据管理及前端数据展示两部分,图4为系统前端课程综合评价、课程建设度、教师参与度和学生参与度的结果展示。

五、总结

当前,教育信息化以及大数据战略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意志,针对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做好数据的学习分析和可视化等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必将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所研究的Moodle课程综合评价系统,正是利用了本校Moodle系统自2011年运行以来所积累的海量日志数据,经过对其深入分析挖掘之后得到课程的评价模型,并基于现有Moodle系统架构实现了二次开发工作。系统自2015年投入运行以来,不仅释放了教学管理部门对Moodle课程的手工评价工作,而且实现了课程的过程性监管,对教师在Moodle课程上的工作量投入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升了教师在Moodle课程建设及使用方面的竞争意识,无形之中引导着学院Moodle课程建设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高曼如,陈伟,宿月荣,等. 2016. 基于三维度视角的Moodle课程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8):80-84.

黄旌. 2012. Moodle在“结构与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教育研究与评论(1):80-81.

金燕,周婷,詹丽华. 201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协同内容创建系统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百度百科为例[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7):41-45.

李海. 2016. 对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分析及思考[J]. 教育探索(5):16-20.

李曼丽,张羽,黄振中. 2013.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正在酝酿高等教育革新[N]. 中国科学报,5-30(7).

牟智佳,张文兰. 2013. 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启示[J]. 电化教育研究(4):37-42.

全守杰. 2007. “学习共同体”研究理论考察与新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0):34-35.

沈良忠,胡捷臻,唐留雄. 2016. 基于Moodle平台的实践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4):83-87.

汪基德. 2011. 从教育信息化到信息化教育――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体会[J]. 电化教育研究(9):5-10.

王正鹏,谢志鹏,邱培超. 2012.语义关系相似度计算中的数据标准化方法比较[J]. 计算机工程,38(10):38-40.

魏顺平,韩艳辉,王丽娜. 2015. 基于学习过程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在线教学反思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5(6):89-95.

第7篇

一、课前准备是基础

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我们的课堂教学亦是如此。充足的课前准备可以帮我们解决时间紧、任务重的烦恼。

它看似简单,却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大方面的工作。教师准备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具体说来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以及教学设计的形成等。其间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地区的地域因素加进去,才能更好的做到有备无患,充满信心地上好每一节课。

学生准备包括用具材料和新知识相关信息的准备。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拓宽学习空间,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设计生活标志》一课为例,学生就可以通过课前寻找生活中的标志,这些标志有什么含义以及网上收集打印标志图案等手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所以,课前准备就犹如种树要先挖树坑一样,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储备的过程,可以很好地为新课打基础。

二、情境创设很关键

美国心理学家杜拉说过:“一切直接体验的学习都是由于看到别人的所作所为,看到了这些行为的结果因而共鸣地产生出来的”。所以,情境的创设很关键,它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体验,更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有如种树要选好季节一样,恰到好处的运用会增加小树的成活率,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积极的成长。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开课之初,亦可用在授课之中,更可以贯穿始终。就本课而言,我们可以创设帮老师将废纸扔进可回收的垃圾筒中这样一个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为老师出谋划策,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之多媒体的配合,通过演示垃圾进入可回收垃圾箱内的过程,更加真实的再现了生活场景,顺理成章的进入了新课教学。

三、环节设计有讲究

进入到教学程序,就好像日常维护小树一样,我们要学会修枝剪杈,调整好每个教学环节的轻重安排。就本课而言,它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包含标志的定义、作用、分类、组成、特点以及设计要素等多方面内容。如果一一讲述,教学内容均衡分配,不但会影响授课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那么,教学环节的设计就要有讲究。标志的定义、作用、分类就像小树的水杈,教师可以通过典型图片的观察,轻松解决。而标志的组成、特点以及设计方法有如小树的主干,万万不可轻描淡写。这时,小组合作来研究重点和难点问题是很好的办法,不但分散了难点问题,经过汇总又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合作讨论要扎实

说到合作讨论,每位教师都在用。那么,我们什么时间用,怎样用是每位教师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合作讨论如何能做的扎实有效,我们可以把握几个要点:第一,用在最有难点、不易解决的问题上。第二,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能够为解决重难点服务,简言之,学生能够听得懂,解决好。第三,教师要参与研究讨论中,成为成功的聆听者,才能更好的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第四,要控制好讨论时间,既不可因害怕影响课堂而草草收场,也不可讨论起来漫无边际,无法收场。总之,扎实的合作讨论有如温暖的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让小树营养充沛,枝繁叶茂,更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探索中去。

五、动手实践需辅导

动手实践环节,是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锻炼场。新教师很容易产生误区――终于把新课讲完了,学生可以随便表现了。其实,这期间教师的辅导很重要,一方面是要掌握学生实践的总体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做好差异个体的不同辅导,也就是要给基础好的学生建设性意见,给底子薄的同学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更是为课堂小结收集典型性作业打基础。总之,动手实践需辅导,切不可放之任之,无事可做。

六、学生评价给标准

进行作品评价的通常做法是:请几名学生展示作品,说说喜欢哪,有哪些不足。而通常的结果是:学生不着边际的随意评价。这种评价看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空间,实际上是缺少标准的评价。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评价标准,比如说:你能从图案的设计和颜色的搭配上说说这张作品哪些地方表现的好,你又可以给他哪些建议吗?这样学生有了标准,有据可依,才能更加准确、客观的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同时千万不要吝惜你的点评,鼓励性的点评和问题的指出,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帮助,这需要教师拿捏好评价的尺度与分寸。

七、课后拓展要安排

一堂好课的结尾,对学生所学知识起着强化作用,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整理作用,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起着升华作用。它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第二课堂的开始,所以课后拓展要巧妙安排。以本课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很早以前就有标志了,但那时候叫图腾。同学们课下可以收集相关资料,让我们了解更多有关图腾的知识,这样巧妙进行课堂内容的延伸,又可以将美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去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这句话不但是对教育的一个诠释,更是对我们教师的一种激励,只要我们的美术课堂把“根”留住,也必定会让小树茁壮成长,成为参天的栋梁!

第8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跨文化沟通;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引言

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等都对21世纪的大学生提出新的标准与要求。针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对大学英语进行了教学范式改革,在通用大学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的基础上为学生增设学术英语(EAP,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和跨文化沟通(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课程,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做出努力。本研究试图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大学英语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路径,为相关研究提供基于实践的一手资料,为其他高校的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翻转课堂

近年来,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的研究与实践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的“翻转”是针对传统课堂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课上讲,学生课后练,知识学习在课堂上,知识内化在课堂外。而翻转课堂是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内化颠倒顺序,即知识的学习发生在课堂外(课前),知识的内化发生在课堂里(课上)。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微课视频等方式自学相关内容。课上师生合作,一起解答疑难问题,再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活动达成知识的内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选择翻转课堂理念来设计《跨文化沟通》这门课程是由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翻转课堂的优势所决定的。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一些实际困难。首先,教学任务多,课时少。大多数高校目前都在压缩大学英语的课时,而教学任务并未减少。其次,班容量大,师生互动少。学生人数众多,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再次,反馈不及时,学习效果不佳。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能通过课后的作业或小测验。教师难以及时、动态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也就很难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造成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

教育界的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翻转课堂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研究。虽然说法不一,但大多数学者都认可相对于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在以下几方面更具有优势。第一,翻转课堂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遇到难题,学生既可以跟同伴一起讨论;也可求助于教师。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可能都不同,但这才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难题。第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1]。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学习参与者。翻转课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2]。第三,翻转课堂能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发现个性化问题,课堂上大大增加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最终贯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恰恰可以克服传统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不足。因此,本研究采用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模式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教学设计。

二、跨文化沟通教学

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因此,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这个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4]指出,我国大学教育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针对大学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5]中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跨文化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是课程教学设计,因此,仅对近5年的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沟通研究做一个简单梳理。在知网搜索页面按主题“跨文化交际”或“跨文化沟通”,并含“英语教学”,时间限定为2013-2018年,搜索到2444条记录。但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仅有220条记录。再手工剔除“学界动态”、“征稿通知”等无关信息,仅余138条记录。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跨文化沟通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但高质量的论文并不多见。通过知网,对这138篇文章做计量可视化分析。2013-2018年间,关于此领域的研究一直保持较高的发文量,但总体趋势平稳,变化不大。被引最多的文献是上个世纪末出版的一些关于跨文化的著作,如《跨文化交际学》(贾玉新,1997)、《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1999)[6-8]等。或许可以推测:关于跨文化沟通教育,近年来并没有突破性的创新之作,对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向更深的层面推进。从热点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等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点上浮,更多是宏观层面和整体趋势的探讨,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也少有更深层次的创新研究。因而,本研究着眼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力图对跨文化沟通教学有所创新,特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三、《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

《跨文化沟通》是河北省某省属重点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范式改革的举措之一。自2014年起,为推进大学英语教改的内涵式发展,顺应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该高校在大学英语即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s,EGP)基础上增设了《跨文化沟通》课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对《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在前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将《跨文化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通过《跨文化沟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思维、合作学习能力和课堂展示技巧。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教学设计的重头戏。跨文化沟通课程组根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需求和综合能力发展,拓展学习资源,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组经过反复讨论,选择庄恩平和NanM.Sussman(美)所著的《跨文化沟通》一书作为课程教材,并筛选了几个模块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分析的学习资源。模块话题包括节日(HolidayandFestival)、婚礼(Wedding)、教育(Education)、体育(Sports)、艺术(Arts)、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Collectivismvs.Individualism)等。课程组还特意安排了两周的自选模块,即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或学生的兴趣自行安排学习内容。除了课本,课程组为学生课前自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相关文章、音频资料、短视频、微课、电视节目、演讲、电影等。同时,学生也可以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分享学习资源、补充资源库。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基于翻转课堂的理念和合作学习模式。因此,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放在课前,由教师提供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源包并安排学习任务。学生分为讨论组和评价组,隔周交换角色。讨论组学生课前自学资源包里的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提交作业。评价组则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组的作业进行评价,并准备课堂展示。。此外,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和评价展示,课程组教师还分别设计了DiscussionForm和Reflec-tionForm,制定明确的讨论框架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跨文化沟通课程,不仅在设计上体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翻转”,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改善。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师生之间的互动数量大大增加,互动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学习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模块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注重课后的总结反思,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反思日志。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框架写(收获-问题-解决办法或建议),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写。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一是可以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二是可以培养提升思辨思维。在后期的访谈中,有些学生就提出“写反思日志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写反思日志,我学会了独立思考,自己分析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对教师而言,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可以看出学生真正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难点、重点没有掌握;这次课学生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问题又在哪里。通过学生的反思日志,教师也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改善等等。

(四)教学评估的设计

《跨文化沟通》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指导,大大增加形成性评估在学生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其中,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评估(期末测评)占总成绩的60%。考虑到《跨文化沟通》课程的特殊性,课程组对期末测评也做出创新性的改革。期末考核要求学生就某一个跨文化现象录制评析视频,并配以文字报告,对该跨文化现象进行深度解读。

四、《跨文化沟通》教学实践

经过3轮教学实践,课程组不断修改完善《跨文化沟通》的教学设计,并就课程满意度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选取个别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再辅以学生平时的反思日志,验证《跨文化沟通》的教学效果。课程组随机选取《跨文化沟通》的4个班17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随后挑选了12名学生就跨文化沟通课程进行访谈。问卷结果表明,94%的学生对该课程持积极态度,认为“有必要(很有必要)开设《跨文化沟通》课程”。92.1%的学生认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能激发学习积极性”。87.5%的学生认为“跨文化沟通课程能够提高跨文化能力”。在之后的访谈中,学生虽然觉得翻转课堂模式下,他们的学习任务增加,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学生仍然认可翻转课堂对他们的积极作用。有学生在访谈中提到“这是上大学以来让我觉得收获最大的一门课”,“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很有动力继续做下去”,“小组合作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个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好,能有效提升我们的思辨思维”等等。学生的反思日志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总体来看,基于翻转课堂的《跨文化沟通》教学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反馈来看,教学效果良好。

第9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依据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家具行业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定位。《家具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是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以职业技能鉴定的逐级要求和专业素质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是《机械木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能力课程。同时为后续的工艺类课程打好基础,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1.2课程目标

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家具生产设备和刀具,能进行家具生产设备的调整、操作与维护,制定家具生产设备的作业指导方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家具生产设备与刀具的工作原理、种类、结构组成和操作要点等基本专业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和安全生产意识,使学生能够胜任设备主机手和设备管理员的工作。

1.2.1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材料的种类及加工线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和刀具;(2)能够识读家具生产设备工作原理图、结构图;(3)能够分析家具生产设备的用途、工作原理和结构;(4)能够正确调整、操作家具生产设备;(5)能评价产品的加工质量;(6)能够进行家具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7)能够制定家具生产设备作业指导方案,规范安全生产。

1.2.2知识目标

(1)了解家具生产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理解家具产品的工艺流程;(3)掌握家具生产设备的型号编制方法;(4)理解木材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基本知识;(5)掌握切削规律和刀具使用特点;(6)了解家具生产设备的用途、种类和工作原理;(7)掌握家具生产设备的结构组成和操作要点。

1.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3)培养学生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4)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编排信息及决策能力;(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及团队组建与管理能力;(6)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

2课程内容设计

2.1课程新旧内容对比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理论,对原有课程内容重构和序化,将原有学科体系下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符合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内容,课程新旧内容对比如表1所示:

2.2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每个项目下,以“家具生产设备”为载体,按照工序加工顺序,精心安排具体能力训练任务,任务列表如表2所示:

3教学程序设计与考核

3.1建立项目教学情境

本门课程针对的就业岗位包括家具公司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等,不同项目中师生模拟的角色不同。

在项目的教学情境和师生模拟角色中,教师模拟华龙家具有限责任公司设备总监;学生模拟华龙家具有限公司主机手、设备管理员。然后成立生产车间:共设4个小组,每组成员(学生)5-6人,选取组长(学生)1人,每个工作任务都要重新选举一名组长,负责领取工作任务并阐述工作方案。设备总监(教师)负责加工过程中技术的指导、检查与验收,主机手(学生)负责板式家具生产设备加工过程中的具体操作。

3.2课程考核

(1)从学习目标出发,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突出学生能力的考核。

(2)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3)团队考核与个别考核相结合,突出团队考核。

4课程特色与创新

(1)把“传统教学方式”为“生产项目与课程教学融合”,提高和固化学生的家具生产设备加工制造核心技能。(2)变“传统教学场所”为“课堂、实训车间、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场。(3)变“传统课堂实训”为“校内技能训练与顶岗实习融合”,提高和固化学生的家具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 黄荣文.木工机械[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9(1):5-7.

[3] 李志仁.木工机床结构[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第10篇

摘 要:本文介绍了笔者自己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研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同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以便逐步完善和推广研究性实验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研究性教学;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架构为基础,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使其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使其积累知识并强调一种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传授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但是,开展研究型教学受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师资水平、考核改革、院校政策、教师待遇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不同院校、院系、专业、课程、年级的差异往往较大。因此,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依据课程特点开展研究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是我们高校教师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期学校首次举行了研究性教学比赛,比赛程序是首先参赛教师上报教学实施方案;方案通过后经学校督导团教师现场听课4次;学生填写调查表;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召开教师座谈会,参赛教师进行汇报总结;最后,督导团教师汇总经综合评定给出结果。笔者是全校22名参赛教师中唯一上实验课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所上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获得了督导团和学生的好评,排名第一。下面笔者从6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借此机会与教师们共同探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同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和推广研究性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体会

(1) 课前准备充足,制定详尽的教学方案

研究性教学的重要特征是改变学习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它更多注重的是教学的组织。因此教师在开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详尽的教学组织方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知识面广、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等特点,而我们开设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就是针对这些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我们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期实验使学生掌握以下技能:理解CPU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牢固建立整机概念;CPU的设计调试方法;EDA工具软件的使用;软件仿真的技能;文档资料的总结及论文的写作技能。

依据教学目标,开课前我们制定了详尽的教学方案并建立了相应文档资料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运行图、实验项目一览表、课表、实验组织管理办法、考核方式、各模块的讲稿(部分含FLASH演示案例、PPT等)、实验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暂时空,每次实验时及时记录并整理)、每次实验总结(暂时空,每个实验完后及时总结)、测试安排、学生反馈意见调查表(全部实验完后学生填写,从中听取学生意见,以便下次改进)、教学总结(课程完后及时总结)。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准备充分了,我们才有可能上好一门课,特别是实验课。

(2) 改变传统实验方法,自主研发实验设备,开发实验项目,自编教材

实验方法的研究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验教师应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要及时把最新技术传授给学生。先进的实验方法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最新知识。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已经全部做好的CPU各个组成部件的计算机模型实验系统来实验的。学生只需按要求连线,拨动开关就能完成实验。这种实验方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实验过程不求甚解,只求结果,缺乏对实验的主动思考的能力,这样做实验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教学目标。

随着EDA技术的发展,传统实验方法必须改进。是否可以通过数字电路实验、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等基础硬件实验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呢?基于以上考虑,我们研制并动手制作了DDA-I型实验箱,并开发了相关实验项目,编写并出版了教材。自己研制的实验箱是依据课程实验的要求而设计的,简单明了,只需花几分钟的时间就能让学生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实验的开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能吸引学生,设备维护也简单方便,总体来说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3) 实验内容安排及对学生的要求体现层次性,给通才定规则,给天才留空间

研究性教学应强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说给通才定规则,给天才留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在第一次的课堂上把实验课的相关事宜(内容、组织方法、要求、考核等)告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分为三个层次掌握:一般基本要求,较高要求,以及更高要求。其中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一个简单的模型机的工作原理及设计;较高要求是实现教材中给定的模型机,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如增加指令等);更高要求是用多种方法实现并改进模型机的功能。我们会鼓励学生提前完成基本内容并依据自己能力实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并对于这些同学有相应鼓励机制(免测试、最后实验成绩加分、推荐参加SIT、竞赛等),以此带动全班同学对该门实验课程学习的气氛。这样的安排,能让各层次的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与能力完成实验,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 改变教学观念,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要挖掘其研究与创新的潜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尊重学生,精心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班的每位学生。可以通过多接触、多谈心、多融洽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理解水平,个别差异,弄清每个班的整体差异和特点,然后才能“以学论教”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不同层次的班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学生准备不同问题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你有信任感,并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立足于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使其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本期上了3个班的课,学生层次有很大差别。其中一个班是成教生。成教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也不是很认真。对待这样的学生一定要有耐心,适当把要求降低。特别是第一次的实验不能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多数同学应能做出来,并让做出来的学生充当小老师去指导其他学生。这样,对前者是鼓励而对后者来说也不会有畏惧感。完成实验后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让每位同学都有成就感,认为自己还行,不是太差,这样他们就会对以后的实验产生兴趣,以便我们能顺利指导他们完成以后的实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2个班是计算机通信专业的本科生,而通1班(19名同学选修此课)学习积极性高,每次实验总有6、7位同学能提前验收。对这些学生,我们在课堂上及时表扬,并要求他们最后的模型机实验中机器指令集要改,而且要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及时的表扬以及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加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余时间经常见他们泡在实验室,有时忘记了吃饭。在他们的带动下,全班同学你追我赶,学习气氛相当浓厚。最后实验中班上大多数同学达到较高要求,全班三分之一的同学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实现了CPU。这次教学给我感触很深,学生的潜力是相当大的,看我们教师怎样去挖掘,用心去教总会让你很感动。

总之,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不断体味、不断探索,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

(5) 教学过程的摸索,推行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生收获更多。如何达到目标这需要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主动摸索,积累经验,找出最有效、最适用的方法。依据“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该课程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半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只是启发性的讲解组成CPU的各模快的工作原理,其余部分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中要求他们把自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方法及时记录在实验日志中,培养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习惯。学生每人一组独立实验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除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完成必做的14个实验项目外,还有9个实验项目可供选做,完成选做项目者可适当加分。实验室全天开放,学生除上课时间外可自由来实验室做实验。任课教师除上课时间外,每周还安排了多次答疑时间。

实验中的模块我们只给出框图,其具体内容要求自己用电路图或VHDL硬件描述语言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完全抛开所给的框图全部重新设计。在编译调试过程中遇到困难尽量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己解决,并记录在实验日志中,让教师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验情况。在每个模块部分我们还安排了障碍让学生修改,提高他们的实验兴趣。实验内容的安排遵循验证与设计相结合、注重基础、突出应用的原则。实验严格遵循课前预习、课堂训练、课后准备、实验调试(实验日志记录)、验收、测试的实验环节。做到课上课下相结合,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差异较大,我们的宗旨是让所有同学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各自的实践与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不能只注重对好学生的培养,还应注重学习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半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能顾及到各个层面的学生。课堂上我们针对多数同学讲解基本知识要点,要求多数学生完成指定任务。接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内来实验室,老师会耐心给予个别辅导,使他们能够完成实验任务,这样也会有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对于优秀学生,课余时间也可以来实验室,教师会给他们提供一个最大限度的能力发挥空间,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并在考核中给予适当加分以资鼓励,增进实验兴趣。

(6) 依据教学目的,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查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采取何种考核方式是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理论教学,实验课的评价有其特殊性。对实验成绩的考核,单纯的操作考试与单纯的笔试(口试)都有其片面性。前者尽管能直接检测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毕竟考试时只能涉及到一个实验内容,考核评分很难把握,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后者考试内容虽然广泛,但有可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实验原理及相关内容,达不到实验目的。因此,为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有一个真实的评价,我们要因课制宜,依据不同实验课程的特点以及我们的教学目的制定多元化的综合考核方式。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成绩评定贯穿于课程开始直至课程结束全过程,每个环节我们都有跟踪记录。考核成绩由每个实验项目的课堂训练(电路的软件设计及仿真)、硬件调试、实验文档(预习报告、实验日志、实验报告)、平时开放时间的实验情况和两次测试等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① 实验总成绩(100%)=平时成绩1{实践操作总成绩(综合考查课堂训练+实验操作验收,含验收时的答辩)40%}+平时成绩2{预习报告总成绩10%+实验日志及实验报告总成绩30%}+测试成绩(20%)

其中实践操作总成绩、预习报告总成绩、实验日志及报告总成绩(下全简写为总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总成绩= 第I次实验成绩=

说明:

:占实验总成绩的比。即“实验验收操作总成绩”为40%;“预习报告总成绩”为10%;“实验日志总成绩”为30%。

:第I次实验比重(百分比)。即:

:第I次实验成绩(百分制)。ABCD等级制需要折算成百分制。

实验考核表格中的项目设置:

课堂训练、实验验收:等级法表示,例:A等=0.9, B等=0.8,C等=0.7, D等=0.6。

预习报告、实验日志及实验报告、测试成绩:百分制。

每次实验完,我们及时将跟踪记录的各项成绩登陆到下表,图1为一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成绩,各模块实验以及测试结束后得出学生最终成绩,图2为最后的总成绩:

图1

图2

② 文档资料的总结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引导学生重视写好报告,训练学生掌握论文、研究报告和写作要求,使得总结材料具有条理性和科学逻辑性。为了达到目标,我们提高了实验文档资料整理在考核中所占比例,由原来的30%提升为40%,并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措施是“预习―日志―报告”三环相接。

实验预习是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求学生的预习工作包括实验原理部分的叙述,要求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明原理知识的关键点,学生必须多花时间认真思考,才能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加工处理,写出简明扼要的原理说明。

实验日志是我们实行的新举措。记实验日志能很好地反映实验的全过程,对学生顺利完成设计任务起了很大的作用,对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在调试中,不断地回头动手找原因并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同学的耐心和相互之间的沟通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研习惯。我们要求学生按时间顺序主要记录:实验进行中(包括课上与课后)发现的问题、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必做);回答实验教材中以及教师课堂上提出的思考题(必做);学生由实验中的某部分引申开去,结合背景知识提出的一些看法(选做,老师视情况给予加分);最后是实验感受和体会(必做)。实验日志是实验成功的咽喉,它将贯穿于整个实验阶段,体现学生实际实验的情况,是学生独立实验的一项重要证明。我们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并给出手写稿。这样,一方面,学生课内课外动手做实验,就会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解决问题,并经过思考,及时记录下来,有利于实验特别是大型设计的顺利完成。这一举措吸引了学生主动走入实验室,并带动了同学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的浓厚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每位同学的真实的实验情况,给出更加真实的考核成绩。

③ 实验测试的安排是为了督促并让全体同学都能掌握基本知识点与基本技能。其中一次测试安排在综合性实验项目微程序控制器中,要求学生写出实验中每条微指令的代码,因为代码如何形成是本次也是整个CPU实验的关键。第二次实验测试是一个综合性的测试,安排在最后的模型机实验中,具体要求如下:对每位同学给出不同的题目,学生必须依据所给题目稍稍修改电路、编写测试程序、最后下载到实验箱调试出正确的结果,演示并附加说明讲解给教师听。这种方式的测试大大减少了学生之间抄袭实验的恶习。其中对于每位同学所给的不同题目是题库自动生成的,而题库的设计者则是上届实验做得好的并推荐进行SIT计划的同学。本期实验测试正式启用,效果良好,减轻了教师出题的负担,提高了效率。

④ 对于能提前完成规定实验项目或能完成较高要求、更高要求实验内容,以及有一定创新思想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或免实验测试等鼓励措施,并以实验综合成绩作为课程学成绩。

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实验项目环环相扣,外加严格的实验考核,引起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前面没做好会影响到后面的实验效果。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良好的培训和锻炼,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也有很大提高。

2 总结与改进

课程结束后,我们分发了问卷调查表,书面征求学生们的建议和想法。学生普遍认为这门实验课的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系统性较强、各模块环环相扣,使得初学者能够

一步一步在清晰的思路下完成,同时又能吸引他们继续深入,最终完成CPU的设计与实现。当他们看到每一步指令的执行结果在数码管上显示出来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有位学生在他的实验报告中写过这样的体会: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是我进大学后做过的“最痛苦”、“最耗时”、“最快乐”、“最难忘”的实验。实验中我们采用的“预习―日志―报告”三环相接的方法以及手写日志、报告及实验测试方法便于让学生对实验理解得更加透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验抄袭现象,实验室的开放又极大地方便了同学细心钻研实验内容。很多学生反映这门课的实验方法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主地查找资料进行实验,特别是教师先让他们尝试如何设计实验,最后才为他们讲解。这种实验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大学正是要培养这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不足之处,下面对此进行总结,希望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所改进。

① 排课时间安排不合理:本期由于计算机通信专业实验课程较多,实验课因为是三节连上,部分班级只能安排在早上7:30-9:40,导致迟到现象常有发生;而排在中午的课12:50-15:10,学生和教师的精神都不是很好,特别是夏天;

② 有部分学生反映写报告花的时间太多;这个问题我们考虑过,鉴于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际上是完成一个大型的CPU设计实验,它的系统性、连贯性较强,因此决定下期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子模块报告可简化,即省略目的、实验器材等,原理部分用语言简单总结即可,步骤可浓缩在波形仿真说明中。最后的模型机调试实验再要求学生写份完整的报告。实验日志部分不能缺少,这样可以适当减轻学生负担。

③ 由于学院改革,部分理论课程的相关课程实验安排在实验室上,占用了较多实验室资源,使得开放的时间相对少了些。针对这个问题,实验室正在开发预约系统,希望系统运行时能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

④ 近期实验室又研制了DDA-III型实验箱,准备新安装QUARTUS软件。下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准备让部分学生用新软件和新实验箱完成实验,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3 结束语

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促使教师主动去探索并关注教学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实践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方法,是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我们还将继续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的研究性教学以及它的“软件、硬件”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广大的教师、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完善和推广研究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 方恺晴.关于提升“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97-100.

第11篇

一、研读教材,理清“导”的逻辑顺序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和媒介,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础性资源。教师要研究教材的整体布局,把握教材内容的纵横关系,明确本课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任务,并根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鄂科版整套教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安全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从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单元主题分别是:“安全过马路”“安全把路行”“外出切莫忘安全”“安全出行有讲究”“安全出行有规章”及“家人酒驾要劝阻”。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遵循的是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体系,非常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儿童的生活现状。所关注的内容是从儿童自身的行路安全,到关注国家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从关注儿童自身的安全出行到关注身边亲人的安全出行。教材体系完善、编排逻辑性强,为教师上好交通安全的课程提供了很好的蓝本。理清了整套教材的逻辑框架,才能在每个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将“理”讲到学生的心坎上,让“行”落到实处。

二、把握学情,探明“导”的目标

把准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一个清晰有效、合适可行的三维教学目标并非易事。笔者执教过同一个话题的两次课堂教学,因为两次设定的目标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案例对比:课题《学认交通标志》

(一)第一次课案

教学目标:学会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结合交通现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次教学,定的目标为“基标”,基础标度的制定可以摸清大多数学生的现有状况。所以笔者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是以学习四类标志的平行方式展开教学的。这节课的试教,我花了很多心思设计教学活动,课堂上组织的很多活动都受到学生的欢迎。比方说:“我拿出人行横道”和“注意行人”让学生做他们的小喇叭,说出他们的含义。学生拿着蓝色的指示标志,都会说“请走人行道”,拿着黄色警告标志的同学就比较犯难了。“这会是一个什么标志呢?为什么图案和刚才见到的一样呢?”在大家的互相提醒下,一个班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猜出来这个标志是提醒司机“注意行人”的。这项活动对学生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到了关注交通标志学问还真不少。所以,组织完这项活动,学生非常兴奋,甚至是若有所思。还有一项活动也很受学生喜爱,那就是“想象一下马路上哪些地方比较危险,猜猜这些地方的警告标志是什么样的?”这样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的想象。在课堂上,学生说了很多危险的地方,如:“施工的地方危险”“有火车开来的地方危险”等,这时我就把很多警告标志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看图标,猜猜交通标志的意思。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和图标上的画面结合起来,一下就猜出来了,欣喜若狂。这时,我也觉得水到渠成了,告诉孩子们,交通标志的图案就是这么简单,我们一猜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教学反思: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我觉得这样的课应该很成功。但是,听课的教学研讨组的成员认为:这样的教学与教大人学交规的目标没有区别,就是学会认识交通标志,这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吗?交通信号有很多很多,我们一节课又能交给学生多少相关的知识呢?这节课应该定位在什么目标上?即使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学生虽然喜欢参与,但是没有达到教学的预定目标,再热闹也是低效的教学。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来定位教学目标的。课程标准中涉及交通安全教育的目标,在知识经验积累目标上定位是:了解道路交通安全常识。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通过对课标的解读,可以发现,对于低中年级孩子学认交通标志的授课与大人学习交规的不同应该在于:我们要培养孩子对交通标志的关注意识,感受到它在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只有关注它,认识它的作用,才会自觉的遵守它。也就是说,这一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孩子们对交通标志的关注意识,不在于一节课要教他们认识多少个交通标志,学生有了这样的关注意识,今后在生活中会自觉去学认标志。除此以外,我还领悟到让学生在关注交通标志的图标、指令的同时,还要关注它的设置道理,学生只有明白了“交通标志是在为我们服务的,是在保障我们生命安全的,是在保障道路畅通的”,才会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二)第二次课案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交通标志的关注意识,感受交通标志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学会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掌握认识常见交通标志的小窍门。结合交通现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安全生活的意识。教学活动:我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课本鼓励学生探究,并创设道路交通环境让学生模拟表演,让学生在找一找、演一演、说一说、画一画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识别常见的交通标志,并知道它们的用处,在多个有趣的模拟情景中受到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教学流程调整为:找标志→认标志→懂标志→守标志→用标志教学反思:这次教学更注重了朝纵度和深度的发展。这次教学也组织了很多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和上次不同的是,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开课时让学生找找学校周围你认识的交通标志,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对交通标志的关注意识;师生对话,介绍你在马路上见过的交通标志以及认识它们的经历,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交通标志是怎样在生活中为我们服务的,教学最后老师让学生为学校设计标志,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展现学生创意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研究一个教学内容前,很多老师担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很单调,随着研究的深入、思考的深入,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简单,要把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感知、生活智慧,那是十分需要智慧的事情。从这课的目标拟定的过程来看,把握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对课程目标进行细致解读,既是对多维目标的关注,也是对学生社会发展性的培养。鄂科版生命安全教育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是由“情感态度”“行为技能训练”以及“知识经验积累”三维目标构成。“情感态度培养”重在促进“生命安全”意识的形成;“行为技能的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识险”“避险”“救护”的行为能力;“知识经验积累”则是安全意识和行为技能赖以发展的基础。人的行为总会受到意识的影响和支配,因此,帮助学生树立生命安全意识的教育应该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珍视体验,探寻“行”的突破口

第12篇

关键字:职业教育;分级制;能力评测;软件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172-02

分级制教育改革是北京市教委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1年在北京10所高等院校和6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试验项目。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与丰台职业教育中心、求实职业学校共同承担试验改革任务,研究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设计、招生衔接方案、职业能力评测等内容。职业教育分级制包括1至5级,每一级包含2~4个该专业的职业岗位,针对每一个岗位设定一个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介绍职业教育4级中“软件技术专业”软件开发工程师岗位的职业能力评测相关内容。

针对分级制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评价为侧重,主要从内审外审制度、考官制度以及统一测评三个角度着手。职业教育分级制生源多样,学员基础知识与技能差异大,传统的终结性考试成绩无法证明个体的学习进步。职业教育,既体现学习过程、又体现工作过程,若以过程性、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就能达到比较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价效果。初期设计以学习过程为主线,从三个方面来开展分级制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价。一,入学测试:是学员持录取通知书入学报到以后,被安排的选择岗位并分班的测试。二,学习过程评价:以过程性评价、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监测评价。三,职业教育等级认证(软件技术专业)以考官负责制评价4级,主要表现为终结性考核。职业教育分级制采用学分制、弹性学制,在不同机构间,学分可互认、互换,因为不同来源的学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必须做好学分管理、学习评价、质量监测和证书管理的系统性支撑平台,才能保证实现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试验的初衷。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入学测试

新生入学报到后,必须做入学测试,主要目的是测试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职业倾向,依据测试结果给出岗位选择(技能模块)建议,根据个人意向和岗位测试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入学报到后选择岗位发展方向,以此作为组织学生将来参加课程教学、社团活动、科研竞赛和实习就业等事务的依据。入学测试采用网络答题和面试问卷的形式,要求主持入学测试的考官工作时做到科学、公正和友善。对考生必须要说明,入学测试是帮助选择学习和职业方向的,引导学生不要产生畏难情绪或者心理负担。入学测试通过在线测试和面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沟通表达、学习态度、职业性格、逻辑思维、特长爱好等方法进行考察。要考虑到一些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可能不适应所选的岗位模块课程,所以要设计一套比较合理的办法来处理中途调整技能方向的情况。这可以反推到入学后的网络标准化测试和问卷面试,设计更好的入学测试题库和测试方式来合理避免。

二、学习过程评价

在学习过程评价中,考虑到具体的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设计针对主体课程、标志性教学任务、顶岗实习的三个过程性因素评价。主体课程评价,以“程序设计基础”为例,通过电子考勤统计、演示答辩、随堂测验、随堂抽查、课外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考勤、作业、表达、基础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员或指导教练阶段性填写对学员的课程综合评价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指导和帮助学员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和思维方式等信息。标志性教学任务评价,通过电子考勤统计、客户评审、行业专家评审、行业专家评审、专业测评机构、用户体验反馈、随堂考察、过程性考察、阶段性考察、组员相互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工作纪律、展示性、功能性、使用价值导向、工作过程导向和企业流程导向、社会接受度、创造性、学习能力与效果、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教员或指导教练阶段性填写对学员的标志性教学任务的综合评价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指导和帮助学员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途径和思维方式等信息。测评依据标志性教学任务使用,将相关的信息汇总,任务期间每次的实际测评得分,即是任务及其相关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得分,按比例换算为课程的相应数量的学分;若是任务相关的课程有标准化网络测试,则其成绩与课程相关的任务评价得分合计为课程结业成绩,并换算为相应的课程学分。顶岗实习评价,以电子考勤统计、实习单位反馈、指导老师评价、实习单位反馈、实结答辩等形式对学生在程序员岗位的实习期间所体现的出勤、成果、表达、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该测评在实习结束前使用,实习单位和校内的实习老师合作,将相关的信息汇总,生成顶岗实习的实际测评分与过程性评价,并可换算为相应课程或毕业设计的学分。

三、职业教育等级认证(软件技术专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