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喝了一点,应该没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查酒驾原理颜色变化 “只喝了一点,应该没事”

“只喝了一点,应该没事”

2024-07-10 0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 中国酒业协会CADA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已经成了绝大多数驾驶人的共识

但总有人对酒有些许的误解

还有一部分人抱有侥幸心理

在违法的边缘

来回试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酒驾的当事人,究竟是出于哪些心理原因和动机,而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呢?

在一项调查中,有研究人员对 13 名因酒驾违法的驾驶人进行深入访谈,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发现吧。

研究对象为因酒驾违法被查处的驾驶人且自愿参与访谈者,有 13人参与本项研究。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25—57岁,驾龄为3—31年,研究对象的文化程度,包括初中水平9人,高中水平3人,大学水平1人。

所有访谈对象均知悉酒驾违法事实,但知法犯法背后的动机却不尽相同。

1、情境因素诱发

在谈到明知违法,还要开车时,大多数驾驶人(10人)在决策前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博弈,一系列情境因素(如路近、路熟,只喝一点点、午夜及高速行驶等)成为其决策的诱发因素。

“路很近,很熟,天天都生活在这里,酒又喝的不多,感觉没问题,就开车出去了。”

——驾驶人A

“这条路,我开了四五年了,比较熟悉,当时已经大半夜,想着这么晚,肯定不会有人查。”

——驾驶人C

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也被多次提及,如驾驶人D 认为,家乡人豪爽好客,喝酒行为非常盛行:“我们老家有喝酒的习惯,说实话我们家那里酒驾的很多,刚开始被查到时,觉得太倒霉,接受不了。”

2、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人处于过度自信的状态时,他们往往过度估计与其现存信念一致的信息,搜索支持他们信念的信息,忽略不支持他们信念的信息。驾驶人的过度自信首先表现在对体内酒精含量在正常范围内的自信估计。

“刚好年三十之前一天,稍微喝一点啤酒,喝的很少,也休息了 3、4个小时,感觉代谢的差不多,应该在安全范围之内。”

——驾驶人C

他们的过度自信还表现在酒后对自身控制车辆的能力方面。如访谈中有 7 位驾驶人(A,D,E,G,H,J,L)强调“我喝的不多,有能力把车安全的开到地方”,在进一步询问,发现他们以自身平时的酒量,及主观感受“头脑清楚,神志清晰”作为是否可以安全驾驶的评判指标。如驾驶人G所述: “我只喝了一瓶啤酒。平时不开车喝五六瓶都没事。头脑清醒,没有醉酒,只要没有交警去查,我有控制能力把车安全开到家。”

访谈中有半数驾驶人有酒驾逃脱的经历,这种经历增强了他们不会被抓到的自信,如J所述:“这十多年,一直喝。以前都是四点多钟喝,在下班高峰期,要查酒驾的时候,我早都开到家了,从来没被抓过,这可是第一次。”

3、酒后驾驶相关惩罚信息模糊

虽然所有访谈者都知道酒后驾车是违法的。但部分驾驶人对违法需要接受的惩罚仍有信息盲区。以J为例:“我知道不允许酒后驾车,但对超过多少会有什么惩罚,没有太深的感触。我以为就是拘留两三天,违规成本低,这个我能接受,所以没当回事,我本身好喝酒。我真不知道后果这么严重。”

部分研究对象从来没想到,醉驾入刑记录可能会影响子女将来从事公务员及参军和出国等事宜,这一后果恰恰是他们最为介意的。以B为例:“幸好没有达到80mg/ml,也没发生交通事故,不然要入刑了。那样不只影响我,还会影响下一代考公务员、入伍,等于把这个污点传给了孩子,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4、酒后冲动

四位驾驶人(B,I,K,L)在访谈中提及酒精对他们的出行决策有一定影响。“冲动、兴奋”是他们共同的感受,B特别提及酒后胆量增加。

这几位驾驶人的共同特点是饮酒量比较大,体内酒精含量均接近 80。

“我做事风格蛮谨慎细心,喝酒之后胆子比以前大了。”

——驾驶人B

“喝了酒,感觉脑子比较兴奋,坐不住,就想到哪里去玩。”

——驾驶人K

从访谈结果来看,外在情境因素、过度自信、酒驾惩戒信息模糊、酒后冲动是大部分驾驶人酒后驾驶主要决策因素。无论何种情境,我们都需坚守法律红线,避免心存侥幸,珍爱生命、拒绝酒驾!(访谈内容引自《驾驶人酒驾违法被查处后的心理体验研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