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查济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查济村简介 宣城查济

宣城查济

#宣城查济|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水村中流,三塔拱四门,石桥跨河溪,两岸古建群。悠远独特的建筑文化,钟灵旒秀的山水意境,蕴育了昔日的查济人民。站在这明清古建筑群面前,不禁激起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赞叹我们的祖先创建这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勤劳与智慧。

1、德公厅屋

德公厅屋牌坊,座落于许溪河南岸扁官巷内,它的门楼始建于元朝顺帝十年(公元1333 年),这幢门楼既是一座厅屋的大门,又是一座可以独立的牌坊,此牌坊乃是元顺帝敕封“永德公”为“明羲官”而建造的牌坊。

该门楼(牌坊)为砖木石结构,共有四层,其第一、二、三层砖雕尤为一绝,(其中第一、二层砖雕文革中被砸毁)现保留的第三层砖雕图案为“鲤鱼跳龙门”,她象征着该房主人已步入显赫官位之意。第四层则为皇帝御书“圣旨”和“明羲官”大字。门楼的砖柱石础均为倒立,乃是元代建筑风格的典范。

2、二甲祠

二甲祠,即祈公祠,是为纪念祈宝公而建,又名光裕堂。是查济村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二甲祠位于村落中部,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大门左侧有“仁让坊”以及两座巨大的牌坊基石。二甲祠原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清康熙年间重修。

二甲祠采用五凤重檐式,即五凤楼式门楼。“见木不见砖”的建筑风格是该祠的最大特点。门楼下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三级石阶,上设汉白玉护栏,两侧各有一方上马石。因位于“瑞凝午道”,祠堂内出了“救驾王”查之恺、故门庭上曾悬有“诰封荣禄大夫”的竖匾,甚为显赫。门庭极为狭长,形成一个灰空间。在进入厅堂大门两侧设有抱鼓石,上有两根阀阅,反映了该祠的等级非同一般。

3、走马楼

查济的走马搂是明代的建筑,正中是客厅,厢房内一个三面雕花的馏金大床,制作考究,图案华丽,大红大绿的缎面被,显现出家族的富有和温馨。

4、红楼桥

据说查济村原有108座桥,现在虽不复有往日风采,却仍存有红楼、天中、灵芝等15座小石桥,桥高的数十米,矮的刚脱水面,短者尺许,长者数丈,平桥、拱桥、洞桥风格各异,各具特色。

建于明代的红楼桥是查济最富有色彩的桥梁,为拱形石桥,长8米,宽5米,拱高10米,早时在此桥上曾有一个小红楼,一些文人雅士常常来饮酒、品茶。许多影视剧也都在此处取景拍摄。

这座桥桥面是平顶的,桥洞是半圆的穹形,桥上有青藤柳枝垂下桥洞,有的已近水面……站在桥的南侧从下往上看,青山如黛,桥似弯月,柳枝轻拂,边上一池碧水,波光鳞鳞,倒影袅袅,此时洗衣村妇挥动棒槌“嘭嘭”有声,让人为之心醉神迷。

5、宝公祠

宝公祠,是查济目前保存最大的祠堂。位于许溪河下游要道,是沿河逆流观景的第一处景点。建于明洪熙年间(公元1425年),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清同治年间重建,建筑面积1737平方米。

宝公祠外表乍看普普通通,无甚特别。走进祠内,方知其建筑气度不凡,且非凡之处,全在细节和内部构造。门厅前有一对方形汉白玉柱,柱底为汉白玉抱玉鼓,门厅两边四间厢房的门窗均有透雕图案,上有阁楼。第一进称仪厅,主要是祭祀时供鼓乐之用。

堂前有一明亮的天井。天井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因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临水成树,辟乾坤于洞里”。天井起到采光通风的作用,也使人与环境紧密结合,室内室外融为一体。

宝公祠最大的特点就是石雕,石雕一般用于住宅和祠堂的基座、柱础、栏板以及牌坊的梁坊、柱头,主要采用浮雕、透雕、立体雕等技法,这些圆八边束腰白石精雕柱础,直径近一米,刻有龙凤鸟兽图案。

祠堂的后进称寝厅、寝楼,主要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祭祀的时候从中间拾阶而上,由两边下。嘉庆年《泾县志》记载了宝公“尝创义学以励孤寒”这一举措。实际上祠堂有众多社会管理职能,在当时维护了社会稳定,形成了尊老爱幼的风尚。

6、查济二塔

查济二塔,位于泾县城西60公里处。于清嘉庆五年由查姓家族筹资同时建造。原为三塔,今存其二。一在查济材东之如松山顶,称“如松塔”;一在村西青山顶,名“青山塔”。

二塔造型一致,属密檐式砖塔,均为五层,高25米,六角中空,下层各有一个砖卷拱门。现翘角及塔身底层均损裂。1985年5月,泾县人民政府公布二塔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民俗文化,风土人情

宣城文化中的皖南花鼓戏、徽戏、皮影戏博大精深,值得调查和了解一番;另外,其中的传统歌舞,如绩溪民歌、民谣,云梯畲族民歌、舞狮、火狮舞、手龙舞,也是相当的有趣。

宣城对安徽的传统古文化,乃至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对安徽宣城及其所属的泾县查济古村的民风民俗的认识和调查,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1、花鼓戏

皖南花鼓戏是安徽的五大剧种之一,广泛流行于皖南、浙江、苏南一带,在宣州尤为盛行,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剧种,广受当地百姓的喜爱。皖南花鼓戏历史悠久,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是从民间歌舞发展起来的,期间不断的融合吸收多个剧种的特点,最后形成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通俗活泼,喜剧色彩浓郁,因此丑角占有很重要的的位置,塑造出很多风趣幽默,勤劳善良的人物。

皖南花鼓戏的剧目多来自于农村生活,有民歌,民间传说等,语言活泼,想象力丰富,有着很强的文学风格,花鼓戏唱腔富于变化,优美动听,具有民歌风味,主要分为主腔和花腔,在表演形式上可分为优美细腻的文演和火爆泼辣的武演,道具有白扇子,红毛巾,彩带等,跟着伴奏起舞,表达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

2、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清同治年间,随湖北、河南移民传入境内,流行于宣、郎、广等县及毗邻的苏、浙一带。

皖南皮影戏是用处理过的透明牛皮雕刻成人物形象,演出时,由演员在幕后操作,通过灯光显影于幕上。皮影戏人物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雕工比较细致、流畅,着色浑厚沉着,丽而不艳,通体透剔,四肢灵活,使人赏心悦目。唱腔高亢、圆润,韵味独特,加之采用渔鼓筒伴奏,增加了唱腔的音乐魅力。

皖南皮影戏以它独特的个性自成流派,并表现出顽强的命力。传统剧目有《封神榜》、《岳飞传》、《东周列国》、《三国演义》等40余个。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宣城广大农村地区看皮影戏早已成为劳动人民的传统风俗,尤其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五谷丰收的喜庆日子,人们都得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那种热热闹闹的场面成为宣城地区一大民俗文化景观。

3、舞狮

舞狮,俗称“玩狮子”,境内流行较为普遍。常在春节、庆典活动时表演。

狮头用木雕漆塑或用桑皮纸糊制,绘彩描金,壮美威武,栩栩如生。狮身以动物皮披脊充作狮毛或以麻丝染彩披脊作狮毛,制成的雄狮威风凛凛。每张狮皮由二人操作,或单狮,或双狮。锣鼓声中,狮子摇头摆尾,蹦蹦跳跳,或窜桌凳,或滚绣球,气氛欢快热烈。结束时,狮子腾空而降,昂首摇尾,绕场欢呼。此时,围观者竞相燃鞭助兴。

3

传统工艺,文房四宝

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除此之外,各种雕工技艺也十分精美。酒酿技术堪称一绝。

1、宣笔制作工艺

笔为文房四宝之“先”,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中国民族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宣笔是从秦始皇时期产生的。

宣笔选料严格,制作精巧,具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得中,形成尖、圆、齐、健四德具全的独特风格。从魏晋到唐宋,一直被列为贡品。

一支高级宣笔,选毫尤为精严,主要是根据各种不同的用途来选择兔毛、羊毛、黄狼尾毛、石獾毛、山羊毛、香狸鬃等为毫,从选毫到制成笔,要经过选料、脱脂、水盒、修毛、装套、刻字等

六大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而精心加工制成。

宣笔具有尖、圆、齐、健 “四德” 之美,劲、润、长、短 “四长” 之特色,被历代誉为“千年宣笔、掌上明珠”而弛名中外。宣笔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宣纸制作工艺

宣纸的产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东汉兴元年(公元105年)是由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传统的造纸方法有选料、挫捣、洗漂、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

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

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

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3、皖南木雕

皖南木雕起源于版画。初期只是在版画的基础上逐步加深雕刻以增强层次感,到了明代初具规模。

皖南木雕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传统手工平凿拉丝法,属皖南木雕中的一种绝技,具有其独特的传统工艺,它是木雕作品成形后最关键的一道工序,也是皖南木雕区别于其它木雕的最为典型的特征。手工平凿拉丝法以笔代刀,技艺奇特,令人叫绝。皖南木雕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4、宣酒纪氏古法小窖酿造技艺

该酒酿技艺源于唐代纪叟老春酒。唐上元二年纪叟仙逝,李白哀作《哭宣城善酿纪叟》诗:“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宋末元初,纪氏传统酿造经验在传统黄酒的基础上发展为烧酒,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酿酒生产工艺。采用产自江南的优质籼米、糯米、小麦、高粱等为原料,酒体晶莹剔透,酒香醇和清冽。其技艺的核心为小曲培菌、大曲续糟、小窖发酵、香醅串蒸,是我国江南地区一项独特的酿造技艺,也是传统手工酿造的典型代表之一。

纪氏古法小窖酿造技艺受到著名白酒家沈怡方、高月明、高景炎、曾祖训等高度评价,誉之为:宣酒小窖酿造技艺巧夺天工,江南一绝。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4

风景名胜,引人入胜

宣城地处江南,雨水充沛,山川秀丽,生态环境优越,拥有众多著名景点。

桃花潭,位于泾县以西40公里处,南临黄山、西接九华山,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因唐代诗人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而名扬天下。

1、桃花潭

潭面水光潋艳,碧波涵空。潭岸怪石耸立,古树青藤纷披,春季绿韬如毡,桃花似火如霞,飞阁危楼隐约其中,犹如蓬莱仙境,又疑武陵人家。桃花潭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青砖黑瓦的古民居......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您留恋,移步皆成景、四时景宜人。

潭东岸,有东园古渡,系汪伦踏歌送别李白处,有明朝建踏歌岸阁,西岸有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下游东岸有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昌阁。阁重檐飞角,方圆八面,气宇轩昂,昔为文人兴会之所,游人登临极目之处。

踏歌岸阁位于泾县桃花潭东岸东国古渡的渡口,即汪伦送李白处。阁因李白《赠汪伦》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之句而得名。

2、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泾县桃花潭镇。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嘉庆四年(1799年)至民国27年(1938年)间先后三次重修。阁为三层八角砖木结构,高25米,底层直径10米。画檐飞角,似塔非塔,造型别致,气宇轩昂,颇为壮观。每层有题刻门额,底层谓“盛世文明”,二层曰“文光射斗”,三层曰:“共登云梯”。昔三匾均遗失。阁内尚有其它石刻多方。阁外植松竹花卉,苍松翠竹,花香袭人,并置有水,供人观赏。1985年5月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三层八面,由下而上,三层屋面逐渐加陡。阁体内装潢精致,下中上三层分悬“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云梯”三块匾额。阁下原有院墙环绕,院内植花卉松竹,并有水池。它的建成既是为纪念唐代诗人李白畅游桃花潭,也是勉励本族子孙努力读书、以倡文风。

在清朝早期,文昌阁每年都要举行一次文昌会,入会者皆是科第士子,赋诗咏诗、作画为文,文昌阁成为兴会讲学之所,促使了当地文化的昌盛。

清道光元年(1821)九月,翟氏后人翟漱芳书阴骘文,刻于文昌阁二楼屏风上,文昌阁又增加了劝士子积德行善的功能。众士子在讲学之余,称觞祝遐、讲论阴骘,以为省身克已之助。

截止到2014年12月一楼所悬挂的匾是由中国书协会员、泾县著名书法家张洪泸先生手术的“盛世文明”木匾。进入阁内沿底层屏风后的木楼梯登楼,二层屏风上刻有“阴骘文“,屏风上首悬挂有“文光射斗”四字木匾,四周墙上开拱形小门,外有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三层屏风上面悬挂“共登云梯”匾额,由拱门至回廊凭栏可瞰古镇全景。

5

手绘建筑,感悟分享

经历了对宣城文化以及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的系统调研后,宣城小分队不但开阔了眼界,也收获了很多知识,丰富了阅历。对古镇生活的体验,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下面是部分宣城小分队的古建速写展示,以及心得体会的分享。

1、手绘建筑

来源 /宣城旅游

编辑 / 万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