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口一千万,河南人为啥占一半?背后全是心酸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杭州的河南人怎么这么多 西安人口一千万,河南人为啥占一半?背后全是心酸史

西安人口一千万,河南人为啥占一半?背后全是心酸史

#西安人口一千万,河南人为啥占一半?背后全是心酸史|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蒋介石为何要见白修德呢?原本不是为了了解灾情,而是为了消除舆论。当时,国民党政府不允许报道灾情信息。

1943年2月3日,重庆版《大公报》曾刊登了一篇《看重庆,念中原》,社论中写道:

“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挤人丛,挨棍打,未必能够得到赈济委员会的登记证。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这惨绝人寰的描写,实在令人唏嘘不已不忍卒读。”

国民政府的处理方式是,勒令停刊三天。除了我党控制的《新华日报》,其他媒体根本发不出消息。在这种情况下,白修德整理了灾情信息,并发布到美国的《时代》周刊上。

宋美龄在美国看到后勃然的大怒,认为有损中国政府形象,强烈要求《时代》周刊的老板卢斯解雇白修德,被卢斯拒绝。消息登出后,美国方面对国民政府不顾民众死活的做法大为不满。

那么这次灾难,真的只是天灾吗?其实,惨剧的种子早在1938年就种下了,为了阻止日军的步伐,蒋介石选择以水代兵,扒开黄河大堤。这一惨无人道的行为,最终导致了“花园口决堤”(郑州市区北郊),造成河南、安徽、江苏三省近90万人死亡,390万人流亡、1250万人受灾。

更惨的是,黄河的决堤、改道因此变得更加频繁,河南的很多良田成了“黄泛区”的沙地。白修德也在报道中写道:“这次黄河改道影响了河南的生态,后来的大旱与蝗虫都与此有关。”

蒋介石的“花园口决堤”让中原变成了黄泛区,旱涝、蝗虫灾害不断,河南粮食的连年减产,乃至颗粒无收。那么,蒋介石政府做了什么呢?征兵、收粮。

河南档案局还保存着1942年的各县旱灾调查表,当年的收成没有超过往年两成的,有的勉强算作一成,但政府官员为了邀功,上报为四成。后来,河南省政府官员和国民政府粮食部商讨减少军粮配额时,并没有被重视,征收的军粮仍然是335万石。

当时,国民党汤恩伯指挥的第三十一集团军,几十万军队驻扎在河南,为了节约军需物资运输的损耗,其后勤补充主要是“就地取材”。他们还到处派赋税、抓壮丁,甚至在路上随便抓人,然后向家属索要赎金。因此,当时河南百姓流传的民谣说:“宁可日军来烧杀,不要国军来驻扎”。

老百姓之间还流传着一句话,叫“水旱蝗汤,河南四荒”,这个汤,便是汤恩伯。

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蒋介石也没法漠视河南的灾情了,他亲自下达手令,命河南省救灾委员会沿陇海线,在重要地点设立粥厂,救济西去逃荒的灾民。

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决定拨出两亿的救济款,但直到1944年3月,这笔救济款才到达河南,这时的河南已经人烟稀少了。两亿的救济款,也只有8000万到达河南,再经过官员层层盘剥,银行又收取17%的手续费,到灾民手中的钱也就够一顿饭。

当时的三条救济政策中,两条与陕西直接相关。一是陕、鄂、皖要允许河南灾民入境并给予安置,灾民可免费坐火车到陕西;二是在洛阳设办事处,专门办理赴陕灾民的运送事宜,向每个灾民发放5元伙食费。

据统计,由河南省政府在洛阳送到陕西的灾民就有31万8500人,灾民自行前往陕西的数以百万计。火车根本坐不下这么多人,大部分人是徒步迁徙,还有一些人沿着铁道扒火车,一不小心就丧命铁轨。

这样一条血泪铺就的移民路,怎能不令人心酸?好在陕西等地的老百姓接纳了逃荒的河南老乡,河南人也凭借自己的双手建设了陕西,融入了陕西。

在河南逃荒的大潮中,还有两位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一位是到了陕西西安的豫剧大师常香玉,一位是到了山西长治平顺县西沟村的全国劳模李顺达,他培养的接班人就是“终身人大代表”申纪兰。

常香玉到了陕西后,不仅认识了自己后来的丈夫陈宪章,还在他的支持下,在西安创办了“西安私立香玉剧校”,后改名为“香玉剧社”。1956年,“香玉剧社”迁回河南,成为河南豫剧一团。

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常香玉先是卖掉了家里的金银首饰及汽车,捐款4千万元(旧币),又带领剧社演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义演,演出170多场,观众达30多万人。她用义演的钱,为志愿军捐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

抗美援朝的总指挥彭德怀将军知道后,专门接见了她,紧紧握住她的手说:“常香玉,你真不简单!”1952年4月,全国文艺汇演期间,毛主席称赞道:“你这个香玉了不起嘛!我该向你学习。”

相比“大腕”常香玉,李顺达是扎扎实实地逃荒。李顺达,1915年出生在河南省安阳市林县(今为林州市),因为林县紧邻山西,15岁的他跟着母亲,一路逃到山西平顺县的西沟村。

李顺达没有被艰苦的生活压垮,不断追求进步。1938年,西沟村党支部在岩洞里秘密成立,李顺达当选为党支部书记。此后,李顺达带领西沟村人一边种地,一边组织民兵支援前线。

新中国成立后,西沟村成立生产合作社,李顺达为社长,申纪兰为副社长,在他们的带领下,西沟村率先提出男女同工同酬、“六定一奖”计酬法,极大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毛主席接见李顺达时说:“太行山那个地方石厚土薄,你做出了成绩,我敬你。”

李顺达先后担任中共平顺县委书记、晋东南地委副书记、书记,他还作为农民代表,在苏联做了典型发言。

纵观民国时期的河南逃荒史,我们不仅感慨国民党的惨无人性,以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河南作为中华民族融合最充分的地区之一,经历了太多战火与逃亡,更加懂得吃饱的意义,明白和平的可贵。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华夏子孙,让我们继续为了祖国建设而努力吧!(化春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