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学旧址追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杭州师范大学旧址 之江大学旧址追忆

之江大学旧址追忆

2024-06-29 08: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李乐鹏

提起之江大学,一般现在杭州人可能不一定都知道,但如果说起浙江大学三分部,可能不会有人不知道。随着2006年之江大学旧址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江大学—这所由美国基督教教会于20世纪初在中国创办的教会大学,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渐渐淡忘的记忆被重新唤起。

之江大学从1952年被撤消,至今已过去近60年。抚今追昔,今天我们追忆它,既有历史的沧桑,也有时代的演进。尤其是其留下的这座优美的校园和一批西方近现代建筑,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之江大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之江大学是19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机构、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开办的13所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也是在中国开办最早的5所教会大学之一。如果从她的前身—1845年在宁波创办的崇信义塾算起,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被解散,之江大学有着107年的办学历史。

作为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大学,它的兴办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既是西方列强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附属产物,也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佐证。

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了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鸦片战争,腐败没落的清朝政府不敌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连连溃败,闭关锁国的中国国门被轰开。从此,西方列强纷纷染指中国,瓜分势力范围,并强迫清政府签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被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西方列强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西方传教士获得在中国自由传教的权力,并大批涌入中国,以开办学校、医院为名,实现其传播宗教和文化入侵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下,一批以传教为目的的初、中等教会学校在中国相继创办,并于19世纪末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近代高等教育性质的教会大学。据记载,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机构先后在中国开办了16所教会大学,其中,由基督教开办的有13所,罗马天主教开办的有3所,之江大学就是在这股滚滚洪流中应运而生的一所基督教教会大学。

二、之江大学历史沿革

有着107年办学历史的之江大学,它的前身为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美国北长老会差会(差会系美国基督教国外传教机构)医学博士麦卡第(D.B.McCartee)牧师在浙江宁波创办的崇信义塾。这也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在中国最早开办的以传教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之一。这是一所专收中国男童的男子寄宿教会学校。规模很小,学生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最少的时候仅有18人,相当于小学程度。

1867年秋,崇信义塾从宁波迁到了杭州皮市巷(两年后移至大塔儿巷),学校也更名为杭州育英义塾(Presbyterian  Boys'School)。开始增设代数、几何、历史及生理等现代教育课程,已具有中等学校教育程度。但学校的主要目的还只是为教会学校、医院或教会机构等培养教牧人才。据记载,从1845年至1879年,其毕业生95%以上从事教牧行业或在教会学校、医院等就职。

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增强,急需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1906年,校董事会决定另觅新校址。勘定秦望山新校址后的三、四年中,学校陆续征购了头龙头、二龙头、三龙头部分山地660余亩。经过征地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建造,首批新校舍于宣统二年(1910年)冬基本建成。1911年2月,育英书院117名学生如期从城区大塔儿巷校址迁入新校址,学校也更名为之江学堂。1914年,南北长老会差会以及大学董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将之江学堂升格为大学,并正式定名为之江大学。此后,学校才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1920年11月,之江大学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获得立案,并获准授予毕业生学士学位。学校也开始由原来的以传教为目的办学宗旨逐步转为传教和现代科技教育并重。

1928年,由于立案之争未解决,之江大学停办一年。1929年春,之江同学会发起复校运动,并募集经费支持复校。1929年12月校董事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学校向中国政府申请立案登记的决定。1931年7月,才以之江文理学院名义立案的申请获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之江大学与中国高校一样,开始了一段抗日战争颠沛流离的艰苦岁月。

1937年11月中旬,日军进袭杭州,学校奉命被迫迁移,先迁至安徽屯溪。随即于1937年12月,日军占领杭州后,之江大学校舍成为日军宪兵司令部。同时,天文台等一些建筑被日军炸毁。

1938年2月,学校迁往上海公共租界办学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再次被迫转移,先后在福建的邵武、贵阳花溪和重庆等地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春复员到上海和杭州,并在两地同时办学(上海部分称沪校,杭州部分称本校)。期间,之江大学和东吴大学一批留沪教授合作,在上海开办了一所新大学--华东大学。

学校回迁后,规模开始扩大,1946年秋季注册学生达874人,1948年8月,民国政府教育部核准之江大学为拥有三个学院(即文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李培恩仍为校长。1949年春季,在校学生达1066人。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之江大学也面临新的历史命运。1950年8月,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将原文、商、工三个学院调整为文理、财经、工学院三个学院,共设15个学系。1951年夏,根据《教育部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教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指示》精神和随后拟定的处理方案,之江大学由政府接收并改为公立。

1952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这也标志着教会大学的命运在中国的终结。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调整设置方案,之江大学建筑工程系大部分并入同济大学;商学院(后改为财经学院),初改为浙江财经学院,一年后再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工学院的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除航空工程系并入中央航空学院外)两系并入浙江大学;建筑系一部分与南京大学工学院,以及金陵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等合并成立南京工学院(即今东南大学);文理学院部分学系并入复旦大学;文理学院部分学系及部分数理、化学系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院一部分,以及解放后创办的浙江师范专科学校、俄文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至此,之江大学结束了其106年的办学历史。

此后,之江大学旧址成为新成立的浙江师范学院校舍,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并入杭州大学后,旧址划归浙江省委党校,1961年最终划归浙江大学至今。现在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三、之江大学旧址概况

钱塘江北岸边有一条贯通东、西的之江路,由东往西在距六和塔下停车场约150米的山脚边,有一条岔路叫舜禹路,沿此路蜿蜒而上便可进之江大学旧址。旧址由三个山头组成,以二龙头为中心。靠南端基本为陡坡和悬崖。旧址设有东、西两个门,东门为正门,在二龙头;西门在三龙头。正门前有一个平地和小草坪,草坪中间竖立有一根旗杆,草坪前安放一块石刻校园平面示意图。进入校门后,有两条可供进入校园各处的路,右边一条为石阶路,拾级而上,抬头便可以看见校园标志性建筑—钟楼,这是位于校园最南端的一座建筑。钟楼南侧有一条通往山下直至钱塘江边的路,称为“S”路(此路现已封住)。台阶与一条紧沿二龙头山崖的基干路,经过东斋、15号楼,再过蓄水大坝,通往头龙头,一路上与各岔路相连,可通往校园各处。左边有一条斜坡路,上去是一块平地,正面为西斋,左边为曾宪梓楼(原为食堂),西斋与食堂间原为一网球场。路的右边有一条岔路通往钟楼及花园大草坪。校园的主体建筑多建在二龙头,其中包括:慎思堂、科学馆、图书馆、材料试验所、机械楼,都克堂、东斋、西斋、15号楼(1989年建),以及学生服务部等,还有沿二龙头山脊建造的上、下红房、白房、灰房等一批教授别墅,这些建筑都是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整个校园地势最高的建筑是被日军炸毁的天文台。地势最低的是建在二龙头西面山谷的由校董史量才先生捐建的体育教研室,以及健身房(1996年拆除后改建体操馆)、游泳池(1996年填毁)和运动场等。其余地块(主要为北山坡和各建筑间)均由森林等植被所覆盖。

在二龙头与头龙头之间有一个山涧,山涧中段筑有两级蓄水坝,供全校师生日常生活用水(现改用杭州市统一供应的自来水)。还有早年架设在两山头之间的一座天桥--情人桥,原为木质桥,划归浙大后,因年久失修破损拆除,重新建造并改为水泥桥,位置也向北移了一米左右。后来又在其北面约4、5米的位置建造了一座蓄水坝,可供行人和车辆通行,此桥也因此而弃用。通过蓄水坝(早年穿过情人桥)就是头龙头地块。该地块有100多亩,范围包括:东南角以建在头龙头东面峡谷上的污水处理厂为界,沿峡谷往北上山至茶园地,再沿茶园往西南到1979年建造的教师住宅楼,直至头龙头与二龙头山涧止。这里主要为家属区。早年建造有小桃园住宅楼(后于1930年拆除)、3幢中方教授别墅,附属小学宿舍等。解放前后又陆续建造了十间头、革命村、教师住宅楼、教师公寓、高知住宅、干部住宅楼等,还有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一些配套建筑设施。上面还种有一片茶园(约10亩),北面还建有一个水库—东北水库。

三龙头地块在整个校园的西面。南起舜禹路西端与之江路相连至西面山谷的体育场,从体育场沿三龙头山脚往北与二龙头相接,经过天文台北上直至海拔110米的位置。此地块早年为一片茶园和竹园。后来在舜禹路西段开设了一个西门(或称后门),一条由南向北的上坡路经过山腰连接二龙头与正校门贯通。从西门进入校园后,右边是一排学生公寓,包括:13、12、11、10、8号宿舍等,除8号楼是浙江师范学院时期建造外,其余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早年这里曾盖了一些教职员平房宿舍;左边是食堂、浴室、李作权学生活动中心,这些建筑也都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造。半山腰上的一座招待所是1950年前后建造。在其东北向有一座教授别墅--绿房(9号楼),建造于1920年左右。在二龙头与三龙头的结合处还有一幢7号楼,是浙江师范学院时期建造的。再往北基本都是山地,森林植被所覆盖。在三龙头的西面山脚下还修建了一个体育场。20世纪60年代,这座山上还修筑了一个山洞,据说是用于储藏放射性物料,后弃用。整个校园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是树木繁茂,经过上百年的经营管理,其优美的环境不仅在国内、甚至是国外也实属不多。据说,四十年代之江大学就曾被评为世界最优美校园的第二名(第一名为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大学)。据原之大英文系主任队克勋所著《之江大学》一书中记载:“买下校园后的四十年里,树木繁盛,覆盖了大部分不用来建筑的空地,为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包括狐狸、眼镜蛇、野兔和鹿(可能是麂)等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实际上,各国旅行者已把本校园列为全世界最美的风景之一”。

从校园高处向南俯瞰,宽阔的钱塘江波光粼粼;之江路来往车辆川流不息,钱塘江大桥飞架南北;钱江两岸高楼林立,一派都市风光。

四、之江大学旧址历史建筑及风格特征

之江大学时期共建有各类建筑40余幢,总建筑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其中有的已被毁或拆除,有的已改建,现列为历史文物保护的单体建筑有22幢。

之江大学现存22幢历史文物建筑一览表

 

现建筑名称

原建筑名称

建成年代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建筑高度

m

长度

m

宽度

m

1#楼

东斋

1911年

526

1579

14.887

46.390

13.165

2#楼

西斋

1911年

526

1579

14.887

46.390

13.165

下红房

帕斯顿楼

1911年

139.5

279

10.190

24.747

13.515

上红房

北太平洋楼

1911年

149.5

299

11.710

23.100

16.710

灰房

康沃斯楼

1911年

167

334

11.850

13.630

14.580

行政楼

慎思堂

1911年

515.5

2062

17.061

45.229

13.720

小礼堂

都克堂

1918年

360

439

12.504

31.140

13.630

6#楼

佩韦斋

1926年

240

720

14.160

20.700

10.360

9#楼

维勒邦格楼

1920年

243

486

8.220

20.720

16.789

白房

卡特楼

1920年

177.5

355

8.910

16.380

9.800

中教别墅1

中方教授别墅

1920年

103

206

8.295

15.180

7.930

中教别墅2

中方教授别墅

1920年

128

256

7.850

17.400

11.850

中教别墅3

中方教授别墅

1920年

138

276

7.850

12.080

12.550

图书馆

图书馆

1932年

596

1192

13.750

35.510

14.540

体育教研室

体育教研室

1933年

76.5

153

7.860

12.170

10.870

4#楼

科学馆

1932年

606

1818

15.590

40.185

14.600

5#楼

材料试验所

1935年

283

566

14.714

23.930

14.160

钟楼

经济学堂

1936年

526

822

20.000

46.810

11.240

学生服务部

学生服务部

1930年

36/36

36/36

4.920

7.100

5.160

后6#楼

后6#楼

1930年

146

146

8.480

24.460

7.170

附小宿舍

教工宿舍

1930年

216

432

7.840

18.700

11.790

3#楼

工程馆

1951年

441

1323

15.730

30.560

14.060

在各教会大学的建筑中,普遍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而之江大学是为数不多的几所没有采用这种样式的教会大学之一。之江大学早期建筑中,由于设计者们都是由美国建筑师在本土完成设计,深受单纯的美国建筑文化移植心态的影响,所以它的总体建筑风格主要体现美国本土建筑的特征,而没有考虑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入其主要建筑之中。然而,由于之江大学时期的主要建筑,建造年代跨越近半个世纪,其建筑风格也随设计时的建筑思潮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成熟而呈现多样化,这些建筑的色彩、规模也基本和谐统一。因此,不同的建筑风格使得每幢建筑都具有张力和可识别性,并形成相得益彰的局面。同时,作为教会学校,如主楼、东斋、西斋、图书馆等早期主体建筑还在楼体中间设计成前后凸出,呈现“十”字架平面图形,具有典型的基督教象征性特征。

之江大学最早建造的东斋、西斋、慎思堂、佩韦斋等主体建筑具有典型的乔亚治复兴式的建筑风格,最主要表现为对称式布局和古典主义细部,其主要特征包括:对称的立面、位于平面中央的主入口、门上气窗或扇形窗、大门两侧采光、带柱子的门廊上托檐部、飞檐托饰、平窗券带卷心石、四坡屋顶、隅石、石材束腰线等。而相比之下,佩韦斋更具美国乔亚治复兴式的特色,其采用双坡顶、齿饰线脚的飞檐托饰也更西方化;旧址早期建造的别墅式建筑,如上、下红房则采用的是意大利风格,其主要建筑特征表现为:缓坡顶或平屋顶、带支架和檐口的宽大屋檐、走廊上有带栏杆的阳台、高而窄的窗户、单侧凸窗、门窗采用罗马式券或弓形拱等。

1910年建造的灰房,虽是首批建造的5幢别墅建筑之一,但它与其他4幢别墅风格有所区别,它采用的是清水青砖墙,主立面为对称外廊,呈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1918年建造的都克堂为宗教性建筑,窗户上的尖券使其哥特复兴式的建筑风格十分明显。入口的弓形拱则表现为哥特复兴式下都铎复兴式的特征。

早期建造的白房与灰房和3幢中方教授别墅是大量运用中国青砖的西式别墅,但其西式建筑风格却极为明显,主要表现在:带柱子、上托檐部的人字形门廊;入口门上气窗;大门两侧采光;大面积玻窗扇;门窗上券的使用;屋顶采用机平瓦等。同时还具有中西杂糅建筑风格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主入口上的弓字券和窗洞上的平券同时使用。

绿房是一种在20世纪初流行于美国而来源于印度的住宅样式,具有工艺美术运动的平房风格,它的平面布局特点是将厨房、餐厅、

卧室和卫生间围绕在起居室四周,通过节省过道而节约空间。绿房的主要特征为:一层家阁楼;主要生活空间设于一层;缓坡顶和水平形式;平面中心为起居室;不用过道连接房间等,而其阁楼外墙采用美国别墅独具特色的壁板,是之江大学校舍建筑中的孤例。

中兴期(1925--1937年间)建造的图书馆、科学馆、等,又表现为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图书馆没有出现一般砖砌建筑常用的砖券技术,也没有运用任何柱式,而是使用钢筋混泥土作为窗过梁、齿饰线脚、主立面山花及立面其他装饰,屋顶不挑檐的处理方法也是之江大学坡屋顶建筑中的孤例;科学馆的很多细节接近于主楼,如色彩、外立面建筑材料、窗券形式、隅石、平面轮廓等,都带有主楼的建筑元素。但与主楼风格不同的是:它的主入口未设在主立面的中央,而是分作两个对称的入口分散于主立面,这两个入口运用了古典主义元素,两个入口同时为楼梯间,这种平面布局更节省空间。可见,此时建筑师已逐步摆脱了美国本土建筑风格在特征上的限制。另外,如体育教研室、附小宿舍等体量较小建筑与旧址多数建筑风格相类似,也是采用四坡屋面。

之江大学后期建筑主要有:材料试验所、经济学馆、工程馆等,由于主要由国人建筑师设计,所以基本没有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主要体现色彩统一和现代建筑风格。但在色彩和材质上力求达到与前期建筑保持一致,其中,材料所和工程馆在整体造型上与主楼等建筑相似,均采用长方形平面轮廓、四坡顶,立面简洁,使用平拱砖过梁或钢筋混泥土过梁,没有出现柱式等一些西方建筑元素。

之江大学旧址历史文物建筑群的单体建筑体量均较小,以三层为主,红砖清水外墙,红瓦顶为主基调。是西方近代建筑糅合东方建筑而成,带有20世纪20、30年代间兴起的欧洲近代建筑的风格,但还留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子。据说旧址建筑群曾荣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