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酒系列文章一:汾酒简介 1993年8月,原国营的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改制为集团公司。同年又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公司把生产主体部分拿出来,成立了山西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杏花村和汾酒啥关系 汾酒系列文章一:汾酒简介 1993年8月,原国营的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改制为集团公司。同年又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公司把生产主体部分拿出来,成立了山西杏... 

汾酒系列文章一:汾酒简介 1993年8月,原国营的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改制为集团公司。同年又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公司把生产主体部分拿出来,成立了山西杏... 

2024-07-06 15: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投资行者罗辑,(https://xueqiu.com/2145212320/275869096)

1993年8月,原国营的山西杏花村汾酒厂改制为集团公司。

同年又进行股份制改造,集团公司把生产主体部分拿出来,成立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成为山西首家上市公司。

2002年,集团公司改组,从「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改组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汾酒集团与山西国资委签署《2017 年度经营目标考核责任书》与《三年任期经营目标考核责任书》,并在2018年引入华润战略合作。

此后,公司全国化开始高速推进。

2016年公司省外收入增速仅为8.47%,2017年就达到了26.37%,而2018年到2021年公司省外营收增速更是达到了64%、48%、32%、50%。

自2019年后,公司省外营收开始超过省内。

股权结构(截止2022年报)

实际控制人:山西省国资委,间接控股。

分享个有意思的事,我在查公司历史资料的时候,在集团官网查到一块「发展历程」。

再往下看没绷住,

直接给我整到仰韶文化时期了........

我寻思中华5000年文明国际上还有争议呢,直接给我整个6000年。

怕不是再聊下去要和我说酒精中的氢分子,来自宇宙大爆炸后不到3分钟,是宇宙中最古老的粒子之一..........

就目前考古学来说,中国什么时候有的蒸馏酒是有争议的,汉代、唐代、金代、元代,说啥都都有,但可以明确一点,明朝肯定有蒸馏酒了。

所以就明朝以后的酒历史中,汾酒称第二,还真没人敢称第一。

纯比历史底蕴这块,茅子也得往后稍一稍。

在那时候,京城的达官显贵也喝汾酒,至于现在所说的北京本地「二锅头」,在当时还没这个叫法呢。

只分为山西汾酒和本地汾酒。

给达官显贵喝「进口」的;普通百姓喝「京产」的。

而后,为了适应北京的气候等条件,酿造工艺开始逐渐改进,包括使用砖窖“老五甑"工艺。

至于为啥叫「二锅头」,可以展开说说,没准大家酒桌上吹牛用得到呢

古代馏酒是在锅盖上放凉水,这样酒气接触凉水冷却就成高度酒了。

第一锅凉水出酒度数为70°以上,称为酒头,由于高沸点物质较多,不够纯净,一般弃之不用。

随着蒸馏,第一锅凉水温度逐渐上升,冷凝效果下降,于是换第二锅水。

第二锅凉水出酒度数在67°-45°之间,称为酒身,最适合饮用。

第三锅出酒度数40°-30°之间,称为酒尾

那时候大厂工人可以做到「看花摘酒」,通过馏出的酒花不同来判断酒的度数。

从而更精细的分组,比如65°、62°、60°、58°这样分,方便后续勾兑。

但山西人到北京通常只能雇佣当地到工人,没这能耐。

就想个笨方法,用第几锅酒来粗略的计算度数。

所以「二锅头」,实际上指的是「第二锅冷却水,所生产的头茬酒」,也就是二锅 头酒,代表酒的品质很好。

这是汾酒在京城的本土化。

接下来说说更刺激的,汾酒在贵州和四川的本土化。

根据1939年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出版的《贵州经济》和1947年贵州省建设厅厅长编著的《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两书中的资料。

贵州茅台镇原本没有酒,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山西、陕西的盐商把汾酒的酿造工艺传到了茅台镇,才有的「茅台酒」。

1959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泸州老窖大曲》中写到,

曾在陕西略阳(现西凤酒厂附近)任军职的泸州武举舒某,解甲归田后,将做窖之泥和技术人员带回,照略阳酿酒之法,在营头沟开窖酿酒,后该酿酒技法传至宜宾等地。

茅台镇和宜宾说的肯定就是那俩厂了。

所以,对汾酒来说,就一句话

”中国酿酒我是祖宗,不接受反驳“

聊完公司酒的历史,再来看看公司目前的产品结构。

中高价酒:青花汾酒系列、巴拿马汾酒系列、老白汾酒系列。

其他酒:普通汾酒系列、普通竹叶青系列、杏花村酒系列。

再着重说一下青花的成功。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所说

好的营销,一定得顺着大势,一家公司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

比如说洋河的梦之蓝,蹭上了「中国梦」的热度。

青花一样是蹭上了中国复兴、文化自信觉醒的热度。

因为文化自信的一大表现,就是发掘并认可自己的文化。

前面我们也聊了,汾酒的历史就是中国蒸馏酒的历史,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很明显是利好汾酒的。

具体操作就涉及营销部分了,咱来看一个其他行业有意思的案例。

演员张亮在微博宣传自己综艺《中餐厅》,下面有读者这样回复:

张亮回复:去吃杨国福啊.....

显然这位把这个张亮和麻辣烫的张亮弄混了,而后杨国福麻辣烫连发三条微博,感谢张亮的推荐,并表示要不要建立合作,可以签约代言人。

一听所这个事,网友把广告词都想出来了:

“我是张亮,麻辣烫我只吃杨国福”

“我是张亮,我为杨国福代言”

“和张亮一起吃杨国福麻辣烫”

“杨国福麻辣烫,张亮吃了都说好”

看起来很有意思哈,但其实这个创意烂透了。

因为太取巧吗?因为下三滥吗?

拜托,商业社会成王败寇,取的就是巧,下三有效就不滥。

成年人的社会,只有利益,没有价值观。

这个创意的问题在于,你一打出来,张亮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就好像茅台打广告”汾酒董事长喝了茅台都说好“。

发现问题了吧,如果真的足够自信,为啥要把对手挂在嘴边呢?

当把它挂在嘴边的时候,两者就已经分不出高下了。

未来的每一分广告费,都是打给自己和对手的,对手能把后槽牙都乐出来。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来看中国营销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王老吉、加多宝商标纠纷案。

2012年5月9号,加多宝集团被判把「王老吉」商标还给广药,不得再使用该商标。

可问题是,过去10年,公司已经投了300亿,包括工厂、广告,现在一纸判决直接要扼杀这一切,直接给他人做嫁衣。

加多宝肯定不干啊,所以得想办法反击。

它想出了一个广告词

全国销量领先的凉茶改名加多宝,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于是王老吉也开始反击,打出广告词

正宗凉茶王老吉,从未更名

并为此投入10亿。

看出问题了吗?

弄巧成拙,对吧?

广告就直接打:

怕上火,喝王老吉

就完事了呗,非要加后面一句,从未更名。

随便一个正常人看见这个广告词,不得查查到底咋了?

一查就查出来了。

哦,原来的「王老吉」改名「加多宝」了,现在的「王老吉」是新的。

多加了4个字,10个亿的广告费都打给对手了。

如果哪天茅台打广告后面也有4个字”从未更名“,大家肯定也会查一下到底咋回事嘛.......

体育竞技讲理、法院讲理,但营销不讲理。

或者说一切发生在心智上的东西都不讲理。

因为营销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

而对于汾酒,文化自信给了天时,自身的历史底蕴有了地利,至于人和,(只能)相信新管理层可以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科学画报:宇宙大爆炸后的第一个化学反应产物》 网页链接

【2】汾酒集团官网 网页链接

【3】《酒的中国地理》李寻 楚乔

$贵州茅台(SH600519)$ $山西汾酒(SH600809)$ $洋河股份(SZ002304)$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怎么熬过这轮熊市?# #债基发行依然火热,多只产品提前结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