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玉玲图片 夜思

夜思

2024-06-15 0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自:中国青年报

小年说:

李玉玲语音爆火,一众网友大规模复制,用一眼假的笑容和别扭的亲切感让气人的冲突变成一种幽默的调侃。

尽管李玉玲腔调意义模糊,但每个人在使用它时,或许都在具体的场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味。

推荐给你,静夜思。

“啊哈哈,你算是踢到棉花啦!”

来源:知著网 | ID:covricuc

1月25日到2月4日,10天间,“@李玉玲(霹雳娇娃版)”(后简称为“李玉玲”)粉丝数突破百万。她的魔性语调洗脑了一大批网友,并引发了模仿热潮。

其中,最引网友大肆模仿的当属三句话:“啊哈哈,被自己穷笑啦!”“啊哈哈,被自己蠢笑啦!”“啊哈哈,你算是踢到棉花啦!”

这样一些话,用做作的捂嘴与比心手势,配上“高品质”的假笑和夹子音的官方腔调,再加入宫格式的反复播放,就引起了不可小觑的复制秀。

有小朋友模仿这种说话方式,天真可爱;有情侣或闺蜜间交流模仿这种说话方式,搞怪温馨;有用这种说话方式应对过年相亲的,幽默戏谑;还有颜值类博主用这种说话方式丰富自己的出场形式。

除了用户生产内容的模仿之外,在评论区,网友们也排成长龙,不断复制相似的评论,被生动地称为“应声虫”。(“应声虫”这个概念从游戏《阴阳师》中出圈之后,被用来表示网络评论中群体性复制粘贴的文化景观。)

当“街头广告”腔调撞上阴阳怪气,爆火的李玉玲语音,究竟揪住了人们的哪根心弦?

一、自嘲:让阴阳怪气的矛头掉个头

有网友称,李玉玲的魔性腔调很像是“美团外卖自动为您接单啦!”这样一段看似热情昂扬实则充满工业风的调调,再配上自相矛盾的讽刺,让一句话变得十足的阴阳怪气。

阴阳怪气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被动攻击”的行为。这通常指不敢于公开表达敌意的个人,在过于依赖另一个人或团体的情况下,因为无法从关系上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而通过被动攻击来表达不满。

从这个角度来看,阴阳怪气的人在人际关系中通常处于被动或者弱势地位。他们通过阴阳的方式来找到一个看似温和且不起冲突的情绪发泄口。简单来说,就是让对方吃个哑巴亏。

既然阴阳怪气是如此的讨人厌,那为什么李玉玲的阴阳怪气的表达会受到网友这样热烈的欢迎?

网友们选择阴阳怪气,当然不是想要变成令人讨厌的人。从广大网友的模仿中来看,不少冲突用李玉玲的腔调演绎,反而增加了不少喜感。

面对斤斤计较的老板,一句“啊哈哈,除夕不放假,我就祝公司倒闭吧~”既说出了员工的诉求和不满,又凭借奇妙的语调获得了病毒般的传播力。面对爱嚼舌根的远方亲戚,一句“啊哈哈,大城市能不能攒下钱,一毛也不会给你花~”带给围观群众一种发疯爽文般的快感,将代际中的矛盾一针见血地指出并幽默地转化。

一众网友大规模复制李玉玲式的语调,用一眼假的笑容和别扭的亲切感让各种气人的冲突变成一种幽默的调侃。这里的“阴阳怪气”也就不再是一种个人的被动攻击,而成了一种集体性的主动的情绪宣泄。

从李玉玲腔调本身而言,如“啊哈哈,被自己穷笑啦!”直接就是在自嘲;而“啊哈哈,除夕不放假,我就祝公司倒闭吧~”之类,看似在指责他者,实际上也是委婉表达自身处境窘迫。

一群人坦然将原本被藏在暗处的那一面拿出来,放在台面上一起复制模仿它来宣泄情绪。“官方”腔调的调侃其实也就成了一种软化冲突的回避和自嘲。

二、祛光:机械化却有情绪地渴求混沌

由于在听觉上进行复制的成本较低,李玉玲式的腔调引起了跨越年龄、性别和职业圈层的复制和模仿。移花接木中,其他网友也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比如会利用自己本身的外貌或者视觉风格。

既能轻而易举地复制流行元素,又能衔接到自己本身已有的人设上来,这使得李玉玲的魔性腔调粉丝量飙升。并且在批量的复制中,情绪和情境也在随着应用主体的丰富而丰富。

在评论区的“应声虫”现象中,一群人接龙,不加修饰地复制粘贴上一个人的评论。这以更加抽象的形式表达着对情绪纯粹的追求。或许是跟随了李玉玲本身视频宫格样式倍增的重播形式,相关视频评论区才也出现了这种纯粹的复制粘贴行为。

不断的复制看起来机械化,但实际上却蕴含了不断涌动的情绪。在看上去毫无感情的复制和重复之中,叙事上的意义和理念都无关紧要了,只有不断重复魔性腔调这件事本身明示着混沌。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详细论述了“光晕”(Aura)这个概念。他认为现代的机械复制技术消除了艺术品的光晕,即其本真而不可复制的特性。

机械化的复制也许从个体上不能清晰地展现人们的真实情绪;但从整体上看,网友自发的对李玉玲腔调的复制行为与评论区的“应声虫”现象,则完全要破除任何刺眼的光晕,从混沌中表达真挚的情绪与诉求。

有人希望能够表达对自己处境的不满,通过自嘲找到情绪的平衡;有人想要表达诉求,通过“见见”的语音维护可能被破坏的幽默感;有人仅仅想要成为冲浪达人,希望能在玩梗中获取真挚的快乐。

网友们对李玉玲式阴阳怪气腔调的批量模仿在破除光晕,而一片混沌之中的情绪宣泄,也有期待。玩梗调侃的同时,严肃的话语被暂时破除,创造了供大众消遣的一角。

三、空隙:用大众化听觉温润疲惫的心

对李玉玲魔性腔调的模仿热潮,侧面反映出大家在消解严肃这件事上的热忱。模板化的表达,异口同声的模仿,也让短视频“短平快”且易于传播的特质显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模仿没有太多严肃的“意义”,所以也少有人对之进行道德价值上的考量。孩子模仿,大人也不会太当回事,就是一种可爱的玩笑;男人模仿,也不会被人指责太“娘”,因为这本就是一种阴阳怪气的宣泄。

在网络环境中,李玉玲式语调此起彼伏,难免显得嘈杂。当“我在XX很想你”的网络路牌被追捧又被调侃,当各种版本的科目三不断涌现又慢慢落幕,人们在追求模板化的内容创作时,似乎总有同质化、机械化的顾虑。

李玉玲式的魔性腔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腔调有三个要素:一是生活中似乎随处可以听到的、带有官方架子、又装作亲切的播音腔,二是阴阳怪气的话语内容,三是“一眼假”的友好手势动作,如比心。

生活中的元素本就是司空见惯的,但组合起来,也可能成了一种有趣的模式。在被众多网友复制模仿之后,李玉玲腔调这样爆火的模式也就被定型。不过它传达的情绪却不会被定型。

不同的角色主体对此进行模仿时自然就有不同的情绪。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坐标不同,即使是复制同样的行为,也固然会有不同的意味。

尽管李玉玲腔调里本就模糊的意义,在人们大量的复制模仿后变得更加混沌;但每个人在使用它时,在自己具体的场景中仍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意味。模板化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框定了人们宣泄的方式,但并非没有为情绪的流露、观点的表达留下空隙。

洗脑的听觉刺激或许有些嘈杂,但如果不甘只做听者,也一起参与其中,可能也会感到有趣和宽慰。

比起刺眼的光晕,我们疲惫的心灵也许更想要情绪的温润和真正的沟通。

让“啊哈哈”开头的“警句”启发一场真诚的交谈,也不失为一种更好的方式。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