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口号非“平分土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志成起义 浅析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口号非“平分土地”

浅析李自成起义军“均田”口号非“平分土地”

2024-06-02 16: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于当地豪绅的陷害,李自成欠下了不小的债务,在忍无可忍之下杀死了举人,并且去甘肃地区当了兵,准备投身沙场赚取军饷,但是一切又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当时的朝廷已经是衰败不堪,当兵的生活同样不好过。

李自成本是兵站的传信人,而当时军官的贪污现象几乎已经渗透到所有的军事部门,李自成也是深受其害,不但被克扣军饷,甚至会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当然祸不单行,到崇祯皇帝上台之后,李自成就闯了大祸。

2.最终起义

由于军用驿站的改革,期间很多环节都被简化,李自成每日的任务逐渐增多,后来因为一场意外,他弄丢了一个重要的公文,被下放回家不说,还被问罪,此时的李自成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几经辗转的李自成已经完全看清了大明朝的现状,决定和自己的侄儿发动兵变,推翻这昏庸大大明王朝,还给平民百姓一个公道,崇祯二年,起义的大旗正式举了起来。

李自成家乡在陕北,在起义开始之后直接转战汉中地区,开始发动多方面的进攻。随着李自成的起义,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响应,张献忠等先后都放弃了摇摇欲坠的大明朝廷。

当时正值灾年,李自成每攻下一个城池都会大肆开仓济民,解决当地灾情,起义军队越发壮大。1641年的时候,李自成军队拿下洛阳,并且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携胜利之威连克承天,潼关等地。

1644年,李自成拿下陕西省全境之后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正式开始了对大明的讨伐。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队到达了居庸关,当时的明朝守将选择不战而降,一处关口就这样被李自成兵不血刃的拿下。

此后在双方谈判破裂之后,李自成大军直指都城,面对起义军势不可挡的形势,明朝多数将领选择投降,崇祯皇帝选择自缢殉国,大明朝灭亡。

二、政策与实施

1.李自成的各项政策

李自成在灭亡明朝之后,一方面要稳定自己内部的政治,另一方面要想办法抵御女真族的入侵,所以很快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也算是兑现当初给广大农民群众的诺言。

第一点就是减轻赋税负担,按当初李自成自己的说法,应该免除赋税负担。不过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当时新建立的政权需要稳固和运转,所以必须征收赋税,李自成只能采用轻赋税的方式来尽可能接近许诺。

比如将农民需纳的粮食成倍减少,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李自成可以允许三年到五年之内不用纳粮。虽然这项政策在客观上没有做到人们歌中所唱的那样“闯王来时不纳粮”,但是已经受到广大农民的赞同。

李自成之所以提出这项政策,是因为他清楚明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大量的征收导致天灾之年农民们难以自保,最终群起而攻之导致朝廷灭亡。所以说李自成在建立政权之后一直坚持着这样的粮食征收政策,一直不曾改变。

第二点政策是救济贫穷百姓,明朝末年之随意百姓民不聊生,除了自然灾害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人为,那就是朝廷中众多的贪官污吏,和地方上那些强取豪夺,无耻搜刮的官僚。李自成幼年就是在这里吃了亏,所以决心整治。

李自成灭亡明朝之后,将从明朝官员手中没收的财物全都用来救济地方上受灾的人民,正所谓“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其实这一点在李自成政权建立之前就已经落实了。

比如在李自成攻下洛阳之后,曾经获得了当地乡绅的百万石粮食,留够部队的粮饷所需之后,李自成下令将剩下的所有全都分配给当地的人民,这一点在大顺政权被建立之后还一直在坚持实施,也是李自成获得支持的根本。

尤其是在大顺建立之后,李自成对这项政策做出了优化,原因是他看到了其他地方还在遭受天灾的影响,令人对近年的灾荒做了统计,并且根据受灾严重情况进行粮食的分拨发放,缓解灾情。

第三点是李自成军队的纪律非常严明,虽然是农民军队,依旧有着严格的规定。首先以贼为反面教材,强调军队必须对百姓秋毫无犯,但凡有私自掠夺百姓财物者,直接斩首示众。

要知道,明末的军队几乎没有纪律可言,为了所谓的战功换取奖赏,那些所谓的将领完全不择手段。有人甚至直接枉杀平民,拿去请功,这是李自成所不愿看到的,他才会对起义军队有如此的规定,提高了战斗力不说,还笼络了民心。

第四点,也是李自成超出农民局限性的一点,就是他允许商业手工业等非农产业的存在,并且主张相互之间平买平卖,消除了自古以来农业主流思想之中对其他产业的歧视,让明朝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土地政策与均田口号

李自成在当年起义的时候,也是提到了“均田”的土地政策,并且在政权建立之后得以实施,根据记载,这种说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是不准“占民业”,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不能非法占有农民的土地。

关于这项规定,李自成曾经举了当时乡绅抢占农地的例子,称他们是“占民业而树伪官” ,明确规定这种行为是不允许的,并且在后来惩处此类乡绅之后将土地交还给农民耕种。

第二点就是强调军用土地的合法性,当时只是大明朝灭亡,此外还有许多反叛势力存在,比如镇守山海关地区还未曾明确表态的吴三桂,以及身处关外一直伺机入侵的后金,所以李自成在土地政策上预留了军用的土地。

也就是说,他规定一些土地必须用作军队的屯粮和训练,以防不时之需,这一点自然是得到农民们赞成的,毕竟军队是包拯安稳的实力基础。

此后就是关于“均田”的说法,这项政策提出之时就会有人将其理解为平均分配土地,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当时受灾严重,即使平均非配土地之后大多数农民也不具备耕种的条件,所以会造成土地浪费。

所以“均田”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根据你下辖田地的多少来决定每年赋税的高低。此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每次捐助军费或筹备乡勇的时候,会根据土地多少来决定捐助数量,如此就做到了相对的“平均”。

总结

所以说从古至今总计提出的三四次均田政策,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平均,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各有高低,所谓的“均田”其实是在其他方面的尽可能平等来实现相对的公平,李自成的“均田”就是如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