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高中生物426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总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机械制图易错知识点 高考生物总复习:高中生物426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生物总复习:高中生物426个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07-11 0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点击下载《高中生物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生物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总结

    1.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2.生物工程包含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上游技术)和发酵工程、酶工程(下游技术)    3.生命的共性包含共同的物质基础(元素和化合物)、氨基酸种类、核苷酸种类、DNA 和 RNA 的结构方式、遗传密码、基因结构(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等。    4.元素含量占细胞鲜重最多是 O,依次是 O、C、H、N、P、S,最基本元素是 C。    5.无机盐的作用:如缺铁导致红细胞运输氧气能力下降,体现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作用;缺铁导致人贫血,体现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作用。其次构成复杂化合物的作用。    6.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是淀粉、脂肪、蛋白质,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主要是糖原和脂肪。区分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储备能源、根本能源。    7.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原因(4 个),DNA 结构多样性原因(3 个),DNA 结构稳定性原因(3 个)    8.细胞大小在微米水平,电镜下可看到直径小于 0.2 微米的细微结构。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    9.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 C、H、O、N,S 是其特征元素;    核酸的基本元素是 C、H、O、N、P,P 是其特征元素;    血红蛋白的元素是 C、H、O、N、Fe,    叶绿素的元素是 C、H、O、N、Mg,    吲哚乙酸的元素是 C、H、O、N;    不含矿质元素的是糖类和脂肪。    10.原核细胞的特点有①无核膜、核仁②无染色体③仅有核糖体④细胞壁成分是肽聚糖⑤遗传不遵循三大规律⑥仅有的可遗传变异是基因突变⑦无生物膜系统⑧基因结构编码区连续    1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分裂,进行无氧呼吸。可作为提取细胞膜的好材料。    12.内质网是生物膜系统的中心,外与细胞膜相连,内与外层核膜相连,还与线粒体外膜相连。对蛋白质进行折叠、组装、加糖基等加工,再形成具膜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和分泌。    13.分泌蛋白有抗体、干扰素(糖蛋白)、消化酶原、胰岛素、生长激素。经过的膜性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    14.三种细胞分裂中核基因都要先复制再平分,而质基因都是随机、不均等分配。只有真核生物才分成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两种方式。    15.细胞的生命历程是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分裂次数越多的细胞表明其寿命越长。细胞衰老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6.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在转录水平由基因两侧非编码区调控的。    17.细胞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的潜能。根据动物细胞全能性大小,可分为全能性细胞(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如原肠胚细胞),专能性(如造血干细胞);根据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大小排列是: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18.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酸碱度等。使酶变性的因素是强酸、强碱、高温。恒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不受外界温度影响。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 60 度左右。    19.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酶、DNA 连接酶(作用与磷酸二酯键);细胞工程的工具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获得原生质体时需配制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保证等渗,保护原生质体),胰蛋白酶(动物细胞工程)。    20.ATP 是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内含量少,与 ADP 相互转化。需耗能的生理活动有主动运输、外排和分泌、暗反应、肌肉收缩、神经传导和生物电、大分子有机物合成等;不需耗能的有渗透作用、蒸腾作用;形成 ATP的生理活动是呼吸作用和光反应。    21.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方法是 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一年内轮作)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合理密植、间作)    3: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即光合作用速度)    22.渗透作用是溶剂分子(如水、丙酮、酒精)通过半透膜的扩散。浓度应换算成摩尔浓度,不是百分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责任编辑:admin)

查看更多关于高考生物,总复习,高中生物,易错,易混,知识点,归纳,总结的文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