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如丨无独必有对:朱熹《大学》《中庸》阐释的文本结构与经义生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朱熹循序渐进思想有哪些 白如丨无独必有对:朱熹《大学》《中庸》阐释的文本结构与经义生成

白如丨无独必有对:朱熹《大学》《中庸》阐释的文本结构与经义生成

2024-07-08 04: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无独必有对:朱熹《大学》《中庸》阐释的文本结构与经义生成

文丨白如

摘 要

文本结构的理据重构是经学典籍义理生成的重要方式,典籍的结构化程度与义理思想的致密程度具有正相关的联系。朱熹的《大学》《中庸》(简称《学》《庸》)阐释充分发挥章句体“离章辨句”的功能,通过文本结构的多维调试,完成理学化重塑。朱熹的哲学思想与注经实践内外贯通,“无独必有对”既是其理学思想层面的认识论,也是指导其经典阐释的方法论。尤其在《学》《庸》阐释中呈现出鲜明的对称化追求:对于经文中的对称表达,多通过“添加一致性概念”“嵌入成对式概念”的方式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分析;对于单句、句群、章节之中的非对称结构,则通过“二元切分”“并蒂架构”“对称排布”等方式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组构。在“无独必有对”理念的作用下,《学》《庸》阐释建构起围绕关键理学概念展开的义理体系,文本结构的系统性和精密化程度大大提升。其中就单句、句群文本脉络展开的结构化阐说,使得章句体具有了文章学的特征,义理阐释也更为邃密通贯。

朱熹采用章句体作为《大学》《中庸》(简称《学》《庸》)的注释体式,意在充分运用章句“离章辨句”的阐释功能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组织,服务于理学思想的阐发。除了“经”“传”二分、次第调整、重分章节这些较为显性的结构调整之外,朱熹对于《学》《庸》文本结构还有一些更为细密而精微的阐释理念,无论在表层形式还是在内在关系中,均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对称化追求,使得其《学》《庸》阐释呈现更为突出的“几何学般精美均衡的形态”。

学界对于朱熹理学思想的对称性特征已有诸多关注,钱穆感叹:“朱子之学,重在内外本末精粗两面俱尽。”又言:“一体两分,两体合一,此正朱子思想大体系所在,亦是其最著精神处。”陈荣捷称朱熹理学为“两轮哲学”,其他学者亦对此有“一而二,二而一”思维或“有对”思维等不同表述。哲学思想的研究是从典籍材料中提炼、概括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属于“是什么”层面的问题。而阐释学的关注要点则是思想家的思想观念“怎么样”落实的内在路径:认识论层面的思想如何渗透在具体的经典阐释之中,如何与经典文本字句段落的自身结构相适应,又体现怎样的规律性特征与个性化特质?本文关注朱熹《学》《庸》阐释的“无独必有对”理念,正是希望打通哲学思想与经典阐释,通过阐释方法论层面“潜理论”的提取和归纳,来挖掘朱熹在“就经为注”的有限空间内,生发经义、重构义理的内在机制。

朱熹

一、经义生成的方式之一:文本结构的理据重构

经义生成本质上是经典文本在不同文化语境影响下重新理解、重新分析的结果,可视为一种文本意义的“理据重构”。多数古代学者致力于透过经典文本推求圣贤之原意,带有一定的排他性与唯一性。朱熹的经典阐释要更为圆通包容,其言:“大抵圣贤之言,多是略发个萌芽,更在后人推究,演而伸,触而长,然亦须得圣贤本意。”经义在其初生阶段,只是存于未发将萌之态,还需后人推究申发、理解阐释,这也就给经典阐释的不同侧重、不同方向留有合法性的解释空间。张江选取“衍生”一词作为中国阐释传统的关键词,认为其“更能确当表达文本阐释在合理性约束下的扩张与流溢”,与朱熹之说相合。

(一)经义生成的两种机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