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宗朱棣为什么升级称为明太祖?因为在嘉靖眼中谁都是他的工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朱棣的谥号谁封的 明太宗朱棣为什么升级称为明太祖?因为在嘉靖眼中谁都是他的工具

明太宗朱棣为什么升级称为明太祖?因为在嘉靖眼中谁都是他的工具

2024-06-29 07: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永乐二十二年,南下北征的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驾崩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继位的明仁宗将朱棣葬于长陵,上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并加明堂配享之礼,将朱棣神位移入太庙,尊其庙号“太宗”。

不过史籍提到朱棣的时候往往不称其为明太宗,而是明成祖。那么朱棣是什么时候,又是因为什么被改了庙号呢?

在解释这些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庙号制度及其意义,这样能更加方便地去理解朱棣庙号变化的原因和它所暗含的意义。

庙号起源于商朝,是君王在太庙祭祀先王时使用,它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君王的功绩做个评价和总结,也就是打标签。其实到了现在这种现象也很普遍,例如介绍名人的时候常说“勇士XXX”、“科学家XXX”……

因为有臣子议论君王的嫌疑,商朝灭亡后庙号也被周朝所废弃,直到汉代才重新使用。

庙号的选字的基本原则是开国立业和重新获取天下的君王称“祖”,除此之外的称“宗”。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功绩对“祖”和“宗”加上修饰定语。例如开创皇朝基业的为“太”、“高”;重获天下的为“世”、“圣”、“成”;仁爱孝悌的叫“仁”、“孝”、“睿”;守成之君称为“哲”、“兴”、“成”、“显”是等等。

汉朝时庙号的使用还比较规范,没什么重大功绩的皇帝是没有庙号的。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东汉仅三位皇帝有庙号,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说明:东西汉除上述几位皇帝外还有不少皇帝曾经也有过庙号,但是因为功绩不够后来分别被汉光武帝和汉献帝给革除了。

从三国开始,庙号进入了泛滥并且混乱的时期 -- “降及曹氏,祖名多滥”。不但是个皇帝就有庙号,而且无视功绩纷纷称“祖”(到十六国时期,各国虽然国家小、存续短,但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隋唐之后,庙号制度又重回规范,并且对各选字的解释更加的细化(例如“世”偏向于传承转移,支系入继大统的意思),但是皇帝人人有这个习惯也被保留下来了。而且这个阶段由于皇帝谥号字数膨胀和后嗣皇帝普遍不顾事实为先帝上美谥,简短的庙号就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除此之外太庙的席位数也发生了变化,简单来说就是扩编。由原本礼制规定的七席,增加到九席。

说明:七庙是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现存的明清两朝太庙

当皇朝入庙接受祭祀的皇帝达到九位之后,怎么办呢?那就得实行“进一出一”的原则,将一位皇帝神位移出太庙正殿,保持正殿席位数不变。原则上是将与当世皇帝血缘关系最远的移出,这就是“迁祧”制度。

明世宗(年号嘉靖)以外藩登基,由于自身在朝廷权力基础的薄弱,登基后与朝堂文官爆发了以礼仪为手段的权力斗争 -- “大礼仪”。

嘉靖十七年,早已在“大礼仪”中大获全胜的世宗,出于孝道以及让自己这一系从旁系变为大宗。他决定干一件大事,为自己的生父追封完整的皇帝谥号、庙号并加明堂配享之礼。

世宗为自己的生父献王上谥号“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不过在迁入太庙时,却遇到了一个问题 – 太庙席位满了。

此时太庙中的九位皇帝分别是:明德祖(朱元璋高祖父朱百六)、明太祖、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宪宗、明孝宗和明武宗。

说明:在嘉靖朝之前太庙就已经满了。明宪宗、明孝宗和明武宗分别从太庙迁出了明懿祖(朱元璋曾祖父朱四九)、明熙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明仁祖(朱元璋父亲朱世珍)的神位。

原本按照“迁祧”制度迁出明德祖即可。但是太祖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以祖制的形式,给予了自己高祖在太庙永享祭祀的特权,所以不能动。而排第二位的太祖是开国之君,原则上也是不能动的。

太庙内部陈设

那么移除第三位的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呢?实际上九位皇帝中世宗最不想移出的就是太宗的神位。因为太宗和他自己一样,是以旁系的身份继统不继嗣,并将自己这一脉小宗升格为朱家大宗的(替代了朱标那一系)。

说明:继统不继嗣是大礼仪斗争的焦点。继统是指继承皇位传承的法统登基为皇帝;继嗣是指家族中各系的内部族权传承,正常是父传子、子传孙,如果无后则过继一个儿子(一般是从近亲中选)传承下去。

留太宗在太庙不但可以旁证自己藩王继位的合法性、正统性,也有利于将自己献王这一系提升为朱氏大宗。出于这个目的并且为了解释为什么跳过太宗移走明仁宗的神位,世宗决定提升明太宗的地位,将他升级为祖。

虽然开国立业和重新获取天下的皇帝才能称“祖”,但是事实上朱棣是符合称“祖”要求的,因为他确实是重新获取了天下。只不过他的“重新获取”不是像光武帝那样从乱臣贼子手中夺回皇位,而是自己做乱臣贼子抢了天下。

朱棣本人以及他的子孙为了回避这尴尬的往事,刻意地在庙号上回避此事,试图遮掩这段往事并让它消散于历史中。

一些人认为留朱棣在太庙,是因为“永乐盛世”太辉煌,世人无比敬仰朱棣,世宗不敢犯众怒把他移出太庙。

这种观点太荒谬了。首先明朝人就不怎么称颂永乐盛世(现今史学界也有很多人不认为永乐朝是盛世),明朝人颂扬的是“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其次朱棣(包括朱元璋)在文臣们眼里别说远远不如仁宗、宣宗、孝宗,只怕是要被归入暴君的行列了。把朱棣移出太庙,文臣们为什么要反对?

那么世宗为什么丝毫不忌讳并且主动揭开这道疤痕呢?难道真的是世宗为了让自己父亲入太庙就昏了头么?

首先,明朝自建文开始的残酷皇族斗争,以及历任皇帝对外藩的限制和打压。明朝的藩王们对于隔代的皇帝根本就没有感情,所以藩王登基的世宗,自然也就不会在乎什么先帝颜面或者为先帝讳了。

世宗修武宗实录时,是一点情面也不给武宗留的。对武宗尚且如此,跟他关系远了去的朱棣,他怎么会放在心上?

其次,他需要太宗朱棣的“坏名声”,因为这个坏名声可以反证自己登基以及成为大宗更为合理。这并不是胡乱的揣测,我们从世宗给朱棣庙号选的字就可以看出来。

“成”字做庙号就是表明了朱棣是重新获取天下 -- “成者,得天下也”。而重新获取天下只有三种情况,一是皇族谋国篡位(非皇族就叫改朝换代了),二是从乱臣贼子手中重新夺回天下,三是在先皇的基础上极大的扩充了皇朝的基业(这种多用“世”字)。

说明:历史上庙号用“成”的另一个名人是清朝的多尔衮,他死后被顺治追封为皇帝。

那么朱棣是哪种?建文是被太祖钦定并诏告天下的皇位继承人,也有传位遗诏,谁也没法说建文是“乱臣贼子”啊。有人可能要说,人家朱棣不是谋反是“清君侧”,是建文自己想不开自杀,怪谁。国不可一日无君,朱棣是勉为其难当的皇帝。

如果您硬要这么认为,我也不会反驳。只是提醒一句,有机会穿越回明朝永乐年间,千万别提建文帝有儿子或兄弟,不然搞不好就招来杀身之祸。

如果世宗想替朱棣遮掩,庙号选字完全可以选“世”,这个字在庙号中本身就包含旁系入继大统的意思(世宗自己的庙号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也可以褒赞朱棣开疆扩土的功绩(他收复了安南),既回避了篡位也表达了事实。

除了庙号,世宗把朱棣的谥号也给改了,将谥号中的 “体天”改为了“启天”。“启”是初始、开创的意思,明朝诸皇帝有类似意思的只有他和朱元璋(开天)。其余的都是“敬天、法天、承天、知天、守天”等。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世宗并不是为了让自己父亲入太庙而考虑不周,选庙号时出了纰漏,间接承认了朱棣篡位的事实。世宗的本意就是要表达朱棣的皇位是“篡”来的。

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都能成为大宗得享太庙,自己这个按照《皇明祖训》登基的皇帝,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并名堂配享,你们还有什么理由说三道四?自己这一系又凭什么不能成为大宗?

虽然道理是这样,但是这毕竟是在否定自己的先祖,而且也是对自己的先祖不敬。世宗就不怕文臣利用这一点来攻击他么?这就是世宗处事手段老练、毒辣的地方。他准确地把握住了朝堂文官们的命门 –虚伪。

文臣如果拿这个来攻击他,必然回避不了一个问题,朱棣是不是乱臣贼子?如果不是,那要不要斥责“乱臣贼子”建文?如果是,那怎么解释他们对这个朱棣这个“乱臣”视而不见?

这种极有可能掉脑袋的事情,这些文臣们又不是当年的实际参与者,他们谁又会为了他们口称的“仁义廉耻”而提着脑袋站出来呢?所以这些文臣们只会装作不知,继续口称仁义廉耻。

而嘉靖也意识到这种闷棍可以更有效的打压了文官们的心气和“傲骨”,更有利于自己控制和操纵他们。这才是嘉靖利用这个事情主动揭伤疤的原因,不然他完全可以不改朱棣庙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