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朱开山回山东修房子 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当年山东人“闯关东”,为啥不去富裕的南方,而去严寒穷苦的东北

2024-07-02 2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清中原黄河冲,山东大漢越禁封;東北地沃人稀少,背鲁离乡闯关東。”

近代史上由于战乱和发展不平衡等各方面因素曾发生过五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徙事件,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其中闯关东和走西口是最为人们熟知的。

闯关东是历史上从数量到规模最高的社会人口迁移事件,发生于清末和民国时期。“关东“即如今的东北地区,在明代以后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因此称“关东”。

广义上的“闯关东”是指有史以来关内地区人民跨过山海关出外谋生的都算在内。而狭义上是指清朝末期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关内百姓去关东逃难谋生的浪潮。通常我们所说的是后者。

电视剧《闯关东》有这样一句台词:“闯关东咱靠的就是这个闯劲,你现在这个闯劲没了,到哪都好不了。”中华民族自祖辈以来便是一个以农耕为生的民族,既是农耕民族,自然以田地为主要生计。

百姓们世代守着祖宗留下的一亩三分地,养成了厚道本分、脚踏实地的性格,要离开故土去开拓新的世界,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

山海关作为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的最后一道关卡,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清朝入关后颁布了“禁关令”,对关东长期实行封禁政策。实行严格的地区划定制度。

因而在几百年里,中原内地人群不得擅闯边境,进入关东“龙兴之地”垦殖。顺治时期,在关东地区更是实行“柳条边政策”,将满族和汉族划分开来。当时在民间还流传着“边里人”和“边外人”的说法。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黑龙江以北地区被俄国占领,边境土地岌岌可危,清政府在这一年解除了边关禁令,允许关内人去往开垦生活。

到19世纪末,中原地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山东、河北两省的人地矛盾突出,社会矛盾尖锐。

而与此同时华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强烈的自然灾害,连年大旱造成饥荒,使得百姓民不聊生,随后便出现了大批灾民流往关东的现象。这就是“闯关东”。据记载这次迁徙的主力军是山东人。

许多人对此存有疑虑,既然横竖逃不过离乡,为什么当时人们选择了气候严寒又荒凉的东北呢?江南地区作为古来的“鱼米之乡”,从各方面来看,似乎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

灾民们被迫逃难,本来就有故乡人口饱和,已经难以承载这一方人生存的原因。东北地区常年受封禁政策,人迹罕至,广阔的地区人烟稀少,完全可以接收这些离家漂泊的百姓。

迁徙的人口大多是民间穷苦人民,世代以种地为生。那么只要有地,他们就有施展拳脚。只要能吃苦,肯干活,在荒地上辛勤培育,他们自然能种下一亩亩田地,收成就能养家糊口,所求也就达成了。

此外,南北地域自古以来就有相当大的差异,所谓“南涝北旱”,生动地说明了南北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北方整体来说差异相对较小,而南方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再者,山东离东北也并不比自山东南下那样过分遥远。因而当时人们选择往关东地区,相对来说只需要开荒,原有的农耕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仍然可以派上用场。

而江浙那片土地,除了自然地理环境方面需要花时间去适应,本身也已经有世世代代的南方百姓生活着。若如此多的人口突然涌入,一时间又会造成地少人多的情况。

东北地区当时虽然人迹罕至,未经开发,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是值得人们去努力发掘利用的。

沃野千里,三江两岸广阔无垠的平原和茂密无界的森林,东北拥有着丰富的林木和土壤资源。平原上黑土广布,土壤肥沃,适宜开垦的荒地达到1亿亩,有着巨大的潜力。

除此之外,东北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在影视剧《闯关东》中,主人公朱开山在到达东北后凭着勤恳的吃苦耐劳的农耕精神置办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家业,解决了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

仅凭已有的家产其实也可以吃喝不愁,年有余。但他真正的发家致富,是因为后来怀着一腔孤勇和过人的胆识魄力冒险到了漠河老金沟去淘金。

在老金沟摸爬滚打了几年的朱开山最终获得了一小把碎金子,仅仅是凭这些金沫子,从此以后他有了发家的资产,做起了生意,老朱家也成为一方有名的家族。

这可能也是后来人们大量涌入关东地区的原因,“闯关东”现象延续了百年之久,也与此相关。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北人文差异也是人口迁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人们在相似的生活环境下,一片土地上的人群所见所闻大致相同,在语言沟通上的区别并不显著。

人毕竟是社会的人,需要融入所生活的圈子。如果北方人下至南方,首先面临的便是沟通上的障碍,其次便是穿衣饮食和习俗上的不同。生活琐事事无巨细,需要克服的困难不说重重,也不止二三。

前面说了人是要立足社会的,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亲友熟人,对于逃难的灾民也是如此。家中或者原来故乡有认识的人有在关东的定居和谋生的,自然是投奔亲友,在乱世中也可有个亲信。

如此,一批一批的山东人相继往关东地区走,也就有了眉目和奔头。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多数人走的路总是相对稳妥一些。而如果南下,陌生的地区和人群,难于打理。

若不是生活所迫,当时的百姓定不愿远走他乡,抛家舍业,重新开始。但也不得不佩服他们敢于闯荡、勇于拼搏的精神和魄力。

如今我们的祖国安定,百姓生活安稳,生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天美好的生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