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地化的起源与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本地化与翻译导论的关系 第二节 本地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本地化的起源与发展

2024-07-16 17: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节 本地化的起源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积极推动,在产品设计技术日新月异,国际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国际巨头加强了拓展产品国际化市场的力度,由此促生了本地化行业的起源和快速发展。而今,本地化已成为信息技术的新兴行业之一,不仅发展迅猛,已经遍布全球,而且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

一、本地化的起源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致力于提供全球多语言服务的多语言服务商在市场上出现,例如,INK (Lionbridge的前身)和IDOC(Bowne Global Solutions的前身),它们专注于提供科技文献和软件的管理和翻译。由于当时的软件规模较小,需要翻译的内容亦少,因此,这些多语言服务商的业务以科技文献的翻译为主,软件翻译只占较少比例。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软件国际化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本地化的市场需求日渐增大,软件本地化的实现技术逐渐成熟。为了降低软件本地化的语言翻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成本,国际大型软件开发商更愿意将软件本地化外包给专业软件本地化服务商,以便集中内部资源处理核心业务,由此催生了专业软件本地化服务商和本地化咨询服务商。

软件本地化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专业语言服务商从语言翻译服务到软件本地化服务的转型。1990年,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在瑞士成立,成为本地化和国际化行业的首要协会组织之一。这标志着软件本地化行业的初步形成。LISA的目标是促进本地化和国际化行业的发展,提供机制和服务,使公司间能够交换和共享与本地化、国际化相关的流程、工具、技术和商务模型等方面的信息。

二、本地化的发展现状

软件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软件本地化行业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因特网技术和软件设计技术的突飞猛进,软件本地化行业以平均每年增长30%的速度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软件本地化行业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国际软件本地化服务商不断发展,例如,Lionbridge、ALPNET和Berlitz GlobalNET等都是软件本地化行业的先驱。

在软件本地化的行业发展进程中,爱尔兰的发展备受全球瞩目,成为欧洲乃至全球本地化行业发展的“领头羊”。这主要得益于爱尔兰政府的政策鼓励和完善的教育培训体制。爱尔兰成立了本地化研究中心(LRC)和软件本地化兴趣小组(SLIG),建立了便于软件开发商、本地化服务商和大学等各方进行交流的有效渠道,吸引了Microsoft、Oracle、Lotus、Sun Microsystems、Siebel等大型软件开发商在爱尔兰成立本地化业务机构,作为进军欧洲市场的桥头堡。

世界其他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软件本地化行业的发展。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非营利组织——澳大利亚软件工程协会(SEA),致力于促进亚洲语言软件本地化行业的发展;比利时的SAIL Port /Flanders语言谷吸引了30多家语言技术公司;印度则在软件本地化的国际市场上获得了许多软件外包份额。

软件本地化在全球的发展,促进了两级语言市场的划分。根据当地语言市场的规模,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级语言和二级语言两大本地化市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FIGS)和日语成为一级本地化市场,简体中文、繁体中文、韩文和东欧语言等成为二级语言本地化市场。近几年来,简体中文升级较快,将会成为一级语言市场。软件开发商在软件本地化实施过程中,总是优先面向一级语言市场进行本地化。

随着国际软件开发商进行软件本地化外包的程度不断加大,软件本地化人才的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一方面,本地化服务商加强了新员工的内部培训;另一方面,一些大学开设了与软件本地化有关的课程。例如,爱尔兰的利默瑞克大学(University of Limerick)开设了研究生本地化课程,涵盖语言工程、本地化流程、计算机编程、通信技术和本地化质量控制等内容;美国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也开设了本地化语言、翻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课程。近年来,国内的北京大学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双语编辑于排版、国际化与本地化工程技术、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等研究生课程。

三、本地化供应商格局

本本地化行业的不断发展促使本地化供应商的业务逐渐细分,主要有以下类型:提供软件本地化工程、语言和辅助服务的本地化服务商,为国际化软件开发商和软件本地化服务商提供咨询的咨询顾问服务商,负责为本地化行业人员提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研究本地化相关问题的学院和培训机构,为国际化软件开发商和软件本地化服务商提供语言技术、流程管理和生产工具的工具提供商等等。

1.供应商概况

现今业界成名的本地化服务提供商,最初要么是大型软件公司内部负责产品本地化的业务部门,要么是以科技翻译为主要业务的公司。这些翻译公司往往规模有限,能提供服务的语言也相对单一,因此常常被称做“单语言供应商”(SLV)。相对而言,这些公司对于文档翻译比较有经验,也有一定的桌面排版能力,但工程和项目管理能力则比较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其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内部技能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也和客户往往并不将工程业务外包有关。不过,确实也有一些小型的专业化的工程服务提供商存在,它们专注于一些特定的市场,比如多媒体工程或者东亚语言市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顺应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出现了“多语言供应商”(MLV),这类供应商能够提供多种语言的本地化服务、较为复杂的项目管理和工程服务,以及桌面排版等印前服务。

大约从1997年开始,本地化行业出现了第一轮合并浪潮,一些MLV和SLV通过合并的方式形成了全球性的服务提供商,提供广泛而复杂的语言服务、语言和流程技术,以及项目管理服务。最主要的是,这类公司可以为那些全球性的大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而这正迎合了这些客户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要需求之一。

与此同时,仍然不断有一些新兴的小型公司进入这一市场。这些公司专注于本地化服务(而非单纯如其先驱们那样只是将本地化当成翻译的变种),在流程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都有其过人之处,并且尤其注重在一些行业领域上建立自己的专长。这样,本地化行业的“全球化”和“专业化”趋势日渐形成,由此构成了本地化服务提供商的两个主要分野。

除了服务提供商外,工具提供商也在这一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工作量的不断加大,时间表的日益紧缩,以及流程管理的复杂度不断增加,本地化行业对于技术的依赖性自然也相应地增强。技术包括两类,一类是语言技术,如机器翻译、翻译记忆、术语管理等;另一类是与语言无关的软件工具,如工作流、文件和文档管理系统,以及项目管理工具等。

据统计,70%的客户和50%的服务提供商现在仍将一些系统开发工作放在内部来做,而非采用工具提供商的产品,这可能主要还是由于工具提供商还没有深化到能够满足复杂的本地化流程的需求所致。毕竟,通用的工作流和文档管理系统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深化,本地化工具提供商正在不断地赢得相应的市场份额,从而促进这一行业专业分工的不断深化。

2.本地化供应商格局

就本地化服务提供商而言,全球本地化市场上一度出现过三巨头(国际业界曾戏称为“Big Three”)的格局,并与以Trados为代表的传统本地化工具提供商形成鲜明的分野。2005年,随着三巨头中的莱博智完成对保捷环球的并购,以及思迪完成对Trados的收购,传统的三巨头格局就此消弭,大型本地化服务提供商同时具备了传统工具提供商的能力,可以无需借助任何外力即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如莱博智的Logoport和思迪的Trados/SDLX,基本上宣告了传统工具提供商历史使命的终结。与此同时,以Translation Workspace为代表的新一代全球化管理系统,凭借基于Web的先进技术和集中管理语言资产的商业策略,逐渐赢得了众多具有大型本地化需求的客户青睐,并拥有了自己在业内的一席之地。

本地化供应商的当前格局,基本上可以通过几个大的供应商的发展

莱博智(LionBridge)

莱博智的前身是INK,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本地化发展的初期。 1980年,Van Jaap der Meer和Simon Andriessen在阿姆斯特丹共同创建了一家翻译公司INK。1982年,命运之神开始眷顾这家小公司,他们获得了IBM DisplayWrite System的文档翻译合同,这使得INK迅速进化为一家“现代化”的翻译公司,并率先尝试建立了翻译网络,以应付大批量、多语言的翻译项目。也是在这一时期,INK对翻译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尝试,其产品INK TextTools虽然最终未能成功商业化,但在其基础上诞生了现今著名的翻译记忆工具Trados。

1994年,美国印刷巨头RR Donnelley收购了INK,作为其扩展软件加工业务的补充。RR Donnelley通过这种方式介入翻译业务,并获得了成功,Donnelley Language Services(DLS)也逐渐声名鹊起。1997年,Rory Cowan购买了Donnelley的本地化业务(包括DLS),并将其正式更名为Lionbridge(莱博智,Lion巧妙取自L10n)。

莱博智成立之后,采取积极的姿态不断拓展其服务范围,并成为IT行业中本地化与测试服务的主要外包供应商。但直到1999年1月3日收购VeriTest之前,其所能提供的测试服务尚有一定局限,主要着眼于对本地化软件版本进行功能测试。VeriTest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为软硬件公司提供包括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认证测试、性能测试、评测等服务在内的全系列测试服务的专业公司,当时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莱博智在收购VeriTest之后,仍将其作为旗下的一个独立品牌进行运营。这也同时使得莱博智具备了全方位的全球化服务能力,可以为IT公司的全球产品发行提供从软件本地化、功能和质量测试到徽标认证在内的一揽子技术解决方案。同年,莱博智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代号LIOX)。

在优化了服务范围之后,莱博智通过进一步的收购策略来巩固自己在本地化行业的领先地位。2000年,莱博智收购了竞争对手INT'L.COM(IC)。这次收购极大地扩充了莱博智在多语种市场(尤其是欧洲市场)上的服务能力。

而莱博智并未就此止步,在经过数年精心的准备和积蓄之后,2005年,莱博智成功完成了对当时业界第一大服务商保捷环球(BGS)的并购,从而打造出迄今为止最为庞大的本地化业界“航母”。合并后的莱博智员工人数超过4,300人,在全球26个国家设有解决方案中心,2009年的收入更是达到3.89亿美元。

今天的莱博智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本地化服务提供商,除了既有的翻译与全球化服务外,莱博智还大力丰富及完善其离岸外包服务,并在印度、中国和东欧建立了生产中心,为客户提供从本地化、全球化到内容开发及应用程序的开发与维护等全方位的服务。

思迪(SDL)

思迪于1992年成立,在很长的时间里,思迪都把自己定位于一家翻译服务及翻译软件供应商,并在翻译软件研发方面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时间,以保持自己的市场领先地位。最终,思迪得以在2000年1月发布其产品SDLWebFlow,并于2000年2月发布了SDLX的3.0版。这些产品可以有效地帮助客户维护自己的多语言站点,并能确保其内容与主站点保持同步。而SDLWebFlow更是将维护多语言站点的一系列工作及流程自动化,从而能够帮助客户迅速将其既有的资源优势转到因特网市场中来。

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市场的不断增长,思迪意识到了客户对于全球化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因此,在1999年12月成功于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后(代号为SDL),即着手用募得的资金来迅速发展自己。2000年,思迪以27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ITP(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Limited)公司。ITP作为一家提供全球化服务与技术的公司,其基于Web的资源管理系统和工作流系统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这些技术对于思迪改进及完善其主流产品SDLWebFlow起到了补充与支持。

为进一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2001年,思迪进一步收购了Sykes Enterprises的本地化业务。此次收购的资产包括Sykes的多语言内容管理系统的知识产权,以及其他本地化业务如测试、Web翻译、工程与项目管理等。通过收购获得的技术用于进一步改进思迪已有的产品解决方案如SDLWebFlow等。

2002年,通过对ALPNET的收购,思迪跻身业界三巨头行列。ALPNET极大地拓展了思迪的业务领域,使得思迪迅速进入到汽车等垂直市场;此外,思迪也从此次收购中进一步获得了一些技术补充。

思迪一直以来的策略,就是持续地进行技术开发,以获得增长空间并有效地整合市场,2005年,几乎是在莱博智并购保捷环球的同时,思迪亦宣布了对Trados的收购,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全球内容价值链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对Trados的收购增强并扩大了SDL对于全球信息管理解决方案的持续关注。利用扩展的技术资产组合、扩大的最佳实践和方法论,SDL能够为追求加快进军国际市场、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以及在产品和信息生命周期中赢得效益的公司定制和交付解决方案。无论是创作、本地化还是交付出版, SDL已经具备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能力、技术和实践,用于解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四、本地化行业面临的挑战

本地化行业已经成长了若干年,但总的来说,它仍旧是一个新兴行业。和大多数新兴行业一样,本地化行业的许多规范也仍在制定之中,同时也不断有新的力量进入这一行业。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扩展,本地化行业自身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对于那些试图介入这一领域的公司来说,认识并理解这一行业所有可能面临的挑战,还是相当必要的。

1.技术挑战与组织挑战

过去几年来,本地化语言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对于本地化行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语言标准。而与此同时,本地化工具的发展却未尽人意,尤其在复杂度、通用性以及健全性方面都远未能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速,本地化项目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客户要求以数天的时间完成过去需要数周的工作,或数周的时间提交以往需要数月来完成的项目。因此,由于工具和技术的局限而导致项目无法快速提交的问题也就愈发突出起来,而且看起来这种情形在可展望的未来似乎很难迅速得到改善。

要从根本上缓解这一问题,就必须致力于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其一是整合现有技术;其二是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所谓整合,是指工具提供商应努力设法提供一套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能够涵盖整个的文档创建与本地化流程。要达到此目的,这样的解决方案必然要综合多项语言技术,包括翻译记忆以及机器翻译等。而在目前,各项技术完全是以“孤岛”的形式存在的,用户若要解决某个问题,必须自行寻找相应的工具。因此,为完成某个本地化项目,往往必须辅以来自不同工具提供商的多种工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自行开发相应的小工具来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整合的含义还在于如何设法解决弥漫在公司内部的文化障碍、组织结构障碍等。众所周知,本地化对于客户所在的公司来说,往往呈现为一条相当复杂的链条。它可能贯穿于公司的许多部门,如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这一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也许原本并不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但因为本地化业务问题而必须跨越原有的部门障碍与文化障碍来携手工作,因此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除了整合现有技术,本地化行业还有大量的技术开发工作需要做,尤其是必须做大量的实用研究,以及一些看似无用的边际研究,以增强现有技术的稳定性,并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在这一方面,由大量小公司所构成的本地化行业并不具备很强的优势,尤其是,许多工具提供商本身的规模仍然有限,难以组织有效的力量集中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因此在技术的进步方面,有很多时候反倒是由客户的需求推动着。

本地化行业如果要获得长足的良性发展,就必须要在上述两个方面寻求质的突破,毫无例外,新进者也必然会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

2.招聘与培训问题

如同所有其他IT分支一样,本地化行业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这个行业的发展完全是现代经济全球化催生的产物,而其他配套的社会体系,尤其是教育与培训,却并没有因此而做好相应的准备,因此很多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高素质(称职)员工短缺的困扰。

在另一方面,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并未能接受相关技能的培训,这使得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无所适从。因此,现行的教育体系应该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相关的课程,尤其是一些针对翻译人员和软件工程从业人员的培训课程。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必须有现行教育体系中的相关人员的参与和实施才有可能得到落实。换言之,一方面,大学或学院的翻译系或专业可以聘任本地化业界的专家讲授这一领域的有关课程;另一方面,各种在职教育或职业培训也可以安排本地化领域的内容;最后,政府也应当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其中既包括政策上的扶持,也包括资金上的扶持,尤其在一些基础技能培训以及边际研究方面。

除了教育与培训之外,企业也应尽可能地招募高素质的本地化人才,并通过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留住这些人才。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工作。一方面,本地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被看成“低人一等”的工作,本地化工程师总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如“正规”或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工作有价值,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另一方面,与本地化相关的翻译工作,在过去很长时间以来是由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人员来担任的,很多人往往缺乏必要的本地化技能的培训。由此可见,企业要想从中挖掘出符合自己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确实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

3.标准化

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面临标准化问题。就本地化行业来说,大量文件格式的出现,大量新技术和工具的涌现,将标准化问题推到了本地化行业的前沿。

绝大多数介入本地化业务的公司都发现,几乎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满足它们的综合需求,它们因此不得不寻求将各种工具整合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的方法,以期通过这种“补缀”的方式保证本地化业务的“顺利”进行。

到目前为止,本地化行业中的一些相关团体的确也做出了一些不懈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比如TMX就允许最终用户即使使用的是不同的翻译记忆系统,也仍然能够彼此交换及共享翻译记忆数据。此外,Unicode虽然不是本地化行业特有的标准,但它却成了本地化工具和标准的基础。

只有在标准化得到实施之后,用户才可能有自由挑选的余地,他们可以选择最好的工具,而不用担心会“绑定”在某家工具之上,因为所有的工具都遵循同样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这就使得信息可以在不同工具之间自由地共享;另一方面,工具开发商也得以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核心功能的开发,而无需在自己的产品中“复制”一些无益的功能。

就本地化行业来说,实现真正的标准化还有大量的工作,但是,考虑到全面标准化之后可能带来的益处,那些期望在这一行业有所作为的公司,就应该切实认清这一挑战,并做好积极的准备。

4.专注于创造价值

长期以来,本地化在人们眼中都只是一项单纯的服务,而众多的本地化服务提供商也理所当然地放弃了他们在工作中所倾注的知识产权,因而愈来愈将本地化业务演变成一项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工作。当然,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逐渐改变这一点,毕竟,本地化产品所带来的收入已经愈来愈显著地反映到了各公司的财务报表上。

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越来越多的小公司走向全球,由此带动本地化服务提供商的服务范围的拓展,同时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复杂度也大大增加,从过去的单纯的本地化服务,到如今的全面的全球化咨询,本地化行业正在致力于价值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服务提供。

很显然,未来这一行业将涌现出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发展出一些新的业务关系,比如客户与服务提供商之间可能更多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本地化服务提供商不再是单纯地获得服务费用,而有可能从该本地市场的收入中获得一定的回馈,或者保留对其全部或部分工作进行重复使用的知识产权。一开始,客户可能会对这种模式感到不安,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激励本地化服务提供商以及整个行业都是极具益处的。

5.网络化生存

因特网革命如疾风骤雨一般颠覆了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也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企业经营的模式,本地化行业亦是如此。如今,网络内容往往需要采用“网络”速度加以翻译,然后保证所有语言的同步发行,这就大大缩短了常规的周转时间。在网络时代,用以衡量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所谓的“黏度”,即你的站点是否能够吸引新老用户,并确保他们能够驻留于此。因此,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在网站上提供各种深度信息、提示、技巧、诀窍、帮助与支持,以确保用户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东西。而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设计与维护方面的更大努力。站点越大,这种努力的成本也就越高——成千上万的小文件需要迅速发布,并加以良好管理,以备重复利用的不时之需。整个网站上的内容,从原创开始,到加以本地化并最终发布,整个流程必须紧密地衔接在一起,以确保其全球化品牌和本地化市场活动之间有一个良好的平衡。

很显然,将产品、服务和信息以本地语言提供给各个本地用户,无疑将加大网站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压力。毕竟,随着内容深度的增加,相应也要求服务提供商能力的增强,这将导致那些以普适性为经营方向的服务提供商在这一领域的出局;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将促使本地化行业专业分工的进一步加剧,很难指望某一家服务提供商能够涵盖所有的领域,并能以所有语言提供该领域的高质量服务。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