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的源头:宋玉《九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秋思之祖的之称的作品是什么 悲秋的源头:宋玉《九辩》

悲秋的源头:宋玉《九辩》

2024-03-07 03: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悲秋,是中国文人具有的共同心理结构,一种 共同的生命体验,也是一种抒写习惯。若追溯悲秋传统,其开先河者就是战因后期楚国的大辞赋家宋王,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说:“秋气可悲,想古闷如也;自玉为指破, 遂开千古怨端。”(转引自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分草木摇落而变衰。 慷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流谬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分收潦而水清。 惜愤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悦愤悵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分而私自怜! 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靡癰而南游兮,鹃鸡啁哳而悲鸣。独中旦而不寐兮,哀蟋婷之宵征。时甚善而过中分,蹇淹留而无成。

宋玉是屈原之后最重要的楚辞作家,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16篇,但这些具体篇目已经无法考证,现存作品中,以《九辫》《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最为著名,《九辩》是宋玉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唯一一篇可 确定为是宋玉真作的作品。 这篇作品为何叫《九辩》呢?“九辩”又是什么意思呢?关于“九辩”的名称,屈原在《离骚》中曾说:“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天问》云:“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山海经》也有记载:“开上三嫔于天, 得《九辩》与《九歌》以下。”可见,《儿辩》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乐调。王大之《楚辞通释●解题》就说:“九者,乐章之数。”“辩”就是指“遍”,是乐曲的一个段落,“ 九辩”即是由多组音调合成的乐山。 宋玉《儿辩》最早见于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全篇共二百五十五句,一千五百多字,足楚辞中仅次于《离骚》的长篇抒情诗。

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说:“全楚幽王时,(玉)年愈六十,因秋感触,追忆往事,作《九辩》以寄意。”游国恩先生认为他以秋意烘托失意文人的无奈,倾诉文人不遇的伤感与哀愁。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说:“《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说《九辩》本来是古代歌辞,宋玉用了这个名字,创作了新的内容,虽然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上不如《离骚》,而凄怨感情的表达,实在是独一无的。我们通读《九辩》,知道它是篇类似于屈原 《离骚》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以“悲秋”“感遇”“思君”为主要内容。

《九辩》一共九个自然段,第一段,触物伤怀,通过对萧瑟凄凉的秋天景物的渲染,抒写自己抓寂惆帐的情怀。

第二段,通过叙写被楚土晚远的不幸遭過,表达自己忠君无路、报国无门的忧愤感情。

第三段,进一步渲染悲秋之意,慨叹自已生不逢时与美人迟暮之感。

第四段,写自己之所以没能得到楚王重用,是因为奸佞小人阴塞言路,从中作梗。

第五段,联系楚国的现实和自己被疏远的遭遇,慨叹君臣過合之难。

第六段,叙写自已遭到群小的种和打击和迫害,虽身处困境,但仍决心坚守节操,不与小人同流合污。

第七段,慨叹光阴流逝,老之将至,而事业无成。

第八段,怒斥群小谗言敞君,诋毁贤才,徇私误国。

第九段,以沉痛的心情劝谏楚工,只要重用贤才,就一定能富国强兵。同时也表达了白己虽然向往遗世神游,但忠贞不改的志向。 在文章中,萧瑟凄凉的深伙景物与作者的愁苦哀怨的感情互相映衬,秋景因哀怨愁苦而倍显萧条,哀怨愁苦因秋景而倍显低沉,秋景与秋情相互触发,相互映衬。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辞赋中写了哪些秋景:

一、凄凉萧瑟之秋景。秋天来了,万物调零,作者以极度忧伤的凄凉情感描幕了秋天中万物衰败的样子。文章一开头总写秋天之气给大地万物带来的萧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多么令人悲凉啊,这秋天的气息!草木随风凋零衰落,满眼萧瑟。在文中又反复描写生命萎顿的秋景。 写秋大里树的变化:“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睾而交横;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菱黄;前棉橙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树叶枯萎而失去颜色啊,村枝杂乱纵横交错;树叶逐渐失去生命力,枝条仿佛要枯黄;树枝叶落光秃秃,多么令人悲哀呵! 写秋人单动物的变化:“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鹃鸡啁哳而悲鸣。独申H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燕子闹翩向南飞行了,蝉儿已经寂漠无声不再欢唱;大雁成群结队向南飞行,鷗鸡细细悲伤地鸣叫着。 这些都是宋笔下的秋天之景,分布在《儿辩》不同的段落里。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秋天之景,是平常的景色,也是典型的景色:秋水,秋风,秋月,白山,秋树(树叶、树枝),秋雁,秋蝉,比虫,浮云,白露,秋夜,宋玉细致地描幕了秋季将至阳气衰减给物候带来的变化,秋气袭人,草木凋零,生命枯萎,万物萧瑟,秋雁南飞,秋虫凄鸣,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秋季的苍凉,万物的衰败,而季节带来的悲伤就显得自然而然了。 一切的写景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心中忧伤凄凉的人事情感在秋景中发酵得更是无以复加,作者抒发了哪些情感呢?

二、凄凉怨抑的秋情 (一)人生失意的痛苦与独行无友的孤单落寞。“僭凄增歌兮,薄寒之中人。怆悦壙狼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分,贫1: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白怜。”“去乡离家兮徠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秋天微寒袭人,凄凉越发加倍呵!失意忧伤啊,离开故上去往他乡。多么坎坷不平啊,贫穷的读书人失去职位,内心起伏不平啊!没有朋友相安慰,多么寂寞啊!内心恫怅不已,只能自怨自怜!米玉当时因为受到别人谗毁而失去官职,又因为家境贫困,不得不飘泊到远方去谋生。诗人独自远行,就像飘浮在水上的浮萍,非常孤苦寂寞。在孤寂的秋夜里,诗人长夜难眠,哀叹时光的流逝,感慨自己一事无成,在寂寞中无奈,在孤独中伤痛。 (二)人生苦短的恐惧哀叹。“岁忽忽而遒尽分,恐余寿之弗将。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任攘。澹容与而独倚兮,蟋摔鸣此西堂。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时间过得真快啊,一年又将要结束了。哀悼我有生之年生不逢时啊,碰到这动荡不安的年月。孤单寂寞孤独自守啊,蟋蟀在西堂哀哀鸣叫。心内动荡,情感复杂啊,所忧愁的事情是太多太多了!秋天来了,一年将尽,诗人想到白己年命将尽,心内充满恐惧与哀伤,字里行间弥漫着伤老惧死的感伤氛用,表现出浓郁的生命忧息意识。 (三)被谗疏远的怨抑与对国家社稷的担忧。这种情感是宋玉《九辩》中所有秋景与秋情的核心,作者的悲哀与伤痛均是缘十此。

关于宋玉的生平,正史的记载都不太详细,只在《史记》《汉书》中有一些零星的记载,而在野史杂记如《韩请外传》《新序》、晋代习凿齿《襄阳耆|传》等书里有些记截。宋玉的时代晚于屈原,生卒年代已不可考,大概在屈原沉江之后,在楚国灭亡后去业。他出身比较寒微,在楚顷襄王时曾经做过小官,但楚王不重视他,后来因别人进谗言而被免职。失去官职后,他长期在外漂流,生活比较贫苦孤凄。这时的楚国已经非常没落,政治与军事一蹶不振,只能任人宰割。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都,楚顷襄王迁都陈城,公元前253年,在秦军的进攻下,楚考列王又迁都巨阳,公元前241年,楚考列王再次迁都寿春。公元前223年,秦国灭了楚国。在宋玉生活的年代,楚国一直处在动荡不安当中,人民生活在国家随时都会火亡的恐惧当中。对民族灭亡的恐惧和国运没落的悲哀,对社会命运和自身命运的迷范,正是宋玉《九辩》中孤独情感产生的社会土壤。《九辩》所抒发的孤独失意,正是在楚国国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产生的。

宋玉的这篇《九辨》把秋天萧巷的景色、凋零的秋物、惨淡的秋色、悲凉的秋声与诗人的悲剧命运融合在一起,诗人的抑郁哀怨、感伤忧愤在秋景秋声中动人心魄,撼人心神,整篇文章情与最融,构成了一个和界的艺术整体。《九辩》也因此开了土人悲秋之风,赢得了历代失意文人的认可与共鸣,并由此形成了怎秋文学的传统。“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宋玉后,关于悲秋主题的文学创作就从未断绝。千百年来,文人不遇的悲惨代代演绎,抒情文学的史册也永载秋日悲伤的主题。宋玉因此被称为“千古悲秋之祖”。明人胡应麟称《九辩》为“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糜不自此出者”。(《诗薮》

读书 思想 来自 豆瓣App

© 本文版权归 清衍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