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剑桥:一座大学,一个小镇,一段历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有一个什么小镇 三位一体的剑桥:一座大学,一个小镇,一段历史

三位一体的剑桥:一座大学,一个小镇,一段历史

2024-02-13 0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过这则故事后来被认定是传说。而“牛顿苹果树”虽然历经风雨,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伊丽莎白女王还颁发了保护令,特意关照这棵生长了350多年的老树。

1661年,18岁的牛顿开始在剑桥学习,这位世界近代科学的巨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已经勾画出了微积分的雏形。

1727年牛顿去世后,英国为他举行了国葬。经国王特许,牛顿被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获此荣宠的第一位科学家。

虽然三一学院彪炳史册,但剑桥的标志性建筑却是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无论是康河(River Cam)一侧,还是“学院路”(实际的名称是Kings Parade,我感觉却很像北京海淀马甸附近高校林立的学院路)一侧,国王学院的风采都是那样难以抗拒。

这里曾经是经济学理论的中心。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在这里学习、任教,他主导的凯恩斯学派提倡政府主导、影响经济,而与此同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哈耶克为首的“奥地利经济学派”(Austrian School of Economics),则坚持自由经济的方向,反对国家对经济、社会的各种形式的干预。

两大著名经济学府、两大著名经济学派,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和“对峙”。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运行体制中的诸多弊病,思想界、理论界对自由经济口诛笔伐,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经济学说。

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美国罗斯福新政,挽救了崩溃中的美国经济,使奥地利学派的自由主义论调被打压。

尽管如此,哈耶克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于1944年在英国出版了著名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对集权经济体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发表了措辞尖锐的批判。

二战后,和平时期的经济发展中,政府的干预越来越成为正常经济运行的绊脚石,凯恩斯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奥地利学派的自由主义观点再一次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

不过,当年的唇枪舌剑、风云际会,似乎一点儿也没有影响剑桥静谧、安逸的气氛。

这里更像英国传统的乡村小镇,一片居民、学生、游客聚集的村社。

剑桥的“街道”(street)不过是路人、机动车、自行车并行的小径,柏油铺就而已。

砖石材质的便是“路”(Road),还有类似国内胡同、窄巷的lane。

Bridge Street上的意大利餐厅、中餐厅、酒吧、康河码头,人头攒动,地地道道的旅游点、休闲场所,而桥的两侧不远便是剑桥的那些享誉世界的学院,如此相映成趣,如此兼容并蓄。

出租司机咒骂剑桥比伦敦贵,与伦敦一样堵,很多人只能住在周边的“村儿”里,去超市也要开车跑一段路才能找到。

不过,谁又在乎这些呢?一个800年历史的古老大学,存了几个世纪的老本儿,利息也够再吃几百年的。

如今,这个只有十万人的城市,依靠教育产业的推动,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强势升级,特别是生物制药等“暴利”行业。

剑桥的GDP增长达到了7%,不但远远超过英国平均GDP增速(大约1.5%),甚至高于中国!

不过中国人最熟知的,并不是以上这些,而是康桥。

沿着康河,能看到表面破旧、却誉满中国的康桥。可惜除了中国人和摇橹的船工(兼导游),没人知道这个不起眼的桥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多重要,也没人知道有个民国时期的才子徐志摩在此留下的情诗美文。

那个崇拜财富、权力,也仰慕才情、风韵的年代,海归是万众瞩目的明星、翘楚,不像今天,不过是个能说几句外语、有异域经历的另类打工仔。

康桥虽然乏善可陈,但剑桥的温婉、恬静,确实符合徐志摩的情趣,他的情思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段略显哀伤的缠绵往事。

推荐文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