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大厅接待时间 走出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

走出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

2023-03-25 0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 | 本刊记者 刘庭梅

供图 CFP

2022年,“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移动端提供网上立案1071.8万次;平均每个工作日有5.4万件纠纷在线调解;全国法院12368热线接听群众来电1465.3万件……2023年2月15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法院一站式建设优秀改革创新成果。一串串亮眼的数据,交出全国法院一站式建设的优秀成绩单。

为全面总结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示各地法院改革创新实践,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6月组织开展评选活动,历时7个多月,最终评选出“十大最受欢迎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十大最具品质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十大最具创新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和“十大最具特色一站式建设改革创新成果”。

40个改革创新成果涵盖高级、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覆盖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在线调解、立案服务、大厅建设、智慧诉服、热线服务、智辅审判、一网统管等一站式建设重点领域,集中体现了人民法院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人民群众、服务社会治理、服务审判执行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纵深推进诉源治理

“四年时间,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全方位提升,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司法为民之路,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的‘中国优势’更加明显。”据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钱晓晨介绍,2019年年初,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这一“民心工程”正式启动,在四级法院共同努力下,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精耕细作、压茬推进。2020年建立“一个中心、十大系统”主体框架,2021年完成“基本建成一站式”目标,2022年全面建成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

近年来,诉至人民法院的社会矛盾纠纷以年均10%以上增幅持续增长,但通过源头减量、诉前调解,人民法院收案量在2020年出现持续增长15年后的首次下降,2022年再次实现同比下降。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的民事行政纠纷占法院纠纷总量比例从2019年的90%下降到2022年的64%。

“进入人民法院的纠纷三分之一通过诉前调解方式得到实质高效解决,充分体现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推进一站式建设,促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显著成效。”钱晓晨说。

为全面推进涉农纠纷多元化解,有效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创新发展,吉林省梨树县人民法院在辖区内开设了15个“百姓说事点”。法官每月深入乡镇现场办公,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调解民事纠纷。没有需要处理的纠纷时,说事点的法官会就地开展普法,进村屯、下地头,春天讲土地承包合同,秋天讲粮食买卖,帮助农民预防可能碰到的法律问题。

为积极推进婚姻家庭纠纷诉源治理工作,山西省平定县人民法院主动把家事审判融入多元解纷工作机制。针对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当事人矛盾较为突出,处理不慎易激化矛盾,导致“民转刑”案件发生的情况,平定法院创新建立了婚姻家庭矛盾纠纷“五色”分级预警处置机制,将每一起婚姻家庭纠纷,按照争议情况和风险程度,由低到高动态评估为“绿、蓝、黄、橙、红”五个等级,针对性采取就地化解、诉前调解、联动管控等预警和处置措施,实现婚姻家庭纠纷的精准化、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预防处置。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以创建“无讼村屯”建设为载体,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特色解纷新模式。通过创新推行“线下宣讲+5G线上直播”同步的“大榕树法治讲堂”、打造“一村一法官”、组建中越“双语”特邀调解团队等方式,有效加强诉前解纷,减少案件增量,维护边疆安宁民族团结、保障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善“法院+社会”解纷体系

2022年7月18日至20日,贵州省纳雍县人民法院委托纳雍县工商联调解中心,对35件涉房产纠纷进行诉前调解。其中,8件调解成功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2件撤回,18件达成意向性协议。

据了解,这35起纠纷涉及4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此前因受疫情防控、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4家企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生产经营困难。为切实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助力优化当地营商环境,纳雍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依托该院近两年探索实施的“商人治商”模式,及时委托县工商联调解中心进行诉前调解。

为促进辖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纳雍法院整合民革纳雍工委、县工商联、司法局等有关部门的调解资源,于2020年8月正式推行委托调解。“商人治商”的调解组织——纳雍县工商业联合会调解中心应运而生。

该调解中心主要从事工商联会员与会员之间、会员与其他非公经济组织之间各类商事纠纷调解,批量化解了民营经济领域纠纷,从源头减少了诉讼增量,有效推动了行业解纷专业化发展。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12家中央行政机关、全国性行业协会建立“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最大限度集约各单位分散在省、市、县、乡各个层级调解资源,做到“一平台调解、全流程在线、菜单式服务、一体化解纷”,开创中国特色在线多元纠纷解决新模式。2022年,“总对总”合作单位参与调解纠纷114.35万件,同比增长422.6%;调解成功率达78.9%,比2021年高出15%。

各地法院加快推动本地区多元解纷实践,持续增加联调共治力量,丰富多元解纷“菜单库”。金融、家事、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知识产权等重点领域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成效明显,市场化解纷试点稳步推进,一批特色品牌调解室在诉讼服务中心生根开花,“法院+社会”多元解纷虹吸效应持续增强,人民法院在线调解优势得到充分释放。截至2022年年底,对接人民法院的调解组织、调解员达9.6万家、37.2万名,在线调解纠纷量累计3832万件。诉前调解成功量持续增长,2022年,诉前调解成功895万件,同比增长46.6%,平均每个工作日有5.4万件纠纷在线调解,每分钟就有75件成功化解在诉前,每2.2个调解案件中就有1件通过远程视频方式开展。“指尖上的调解”新模式惠及更多境内外当事人,让中国特色在线多元解纷这张“金名片”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打造“家门口”解纷服务新模式

“非常感谢为我们辛苦操劳的法官,拖欠四年的工资终于拿到了,我太高兴了!”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和乐村村民赵永茂激动地说。

2018年,某公司在喜洲镇承包土地用于水稻种植,并在当地聘请村民务工。在水稻收割完成后,村民们多次向该公司讨要工资,却始终未果。2022年3月底,170名农民工向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人民法庭提起诉讼。

经过耐心疏导和沟通,喜洲法庭“金花调解室”的调解员们在7个工作日内便高效完成了案件的调解工作,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最终,被拖欠的88万余元农民工工资得以成功追回。

喜洲法庭坐落于苍山、洱海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基层人民法庭。结合当地地域特点与风俗习惯,喜洲法庭探索成立“金花调解室”,选聘熟悉法律政策、通晓白族语言、知晓民风民俗的“金花”作为调解员,通过柔性疏导、理性引导,借助“金花”温柔、亲和、知性的形象,帮助辖区群众调处婚姻家庭、赡养、抚养、相邻等纠纷,及时化解矛盾。“金花调解室”成立以来,共参与调处婚姻、相邻等纠纷案件1400余件。“遇事找金花,有纠纷想到金花”在当地群众、坊间广泛流传。

青海省玛多县人民法院结合该县扎陵湖、鄂陵湖的人文魅力,成立“姊妹湖”调解室,借助人民调解平台、移动微法院等平台,为牧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诉前调解、判后答疑、调解回访等各项服务。“姊妹湖”调解室成立以来,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130余件,为该院近五年收案总量的三分之一,超过该院年均收案总量。

西藏自治区波密县人民法院汲取和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挂牌成立了以特邀调解员名字命名的“扎西曲加调解室”,邀请调解经验丰富、群众基础深厚、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人民调解员,对民事案件进行诉前调解,打造了“诉前调解+司法确认”“诉前调解+当场履行”机制,拓宽诉前化解、多元解纷渠道,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波密样本”。

各级人民法院以调解平台为支撑,以人民法庭为“前哨堡垒”,广泛建设乡村调解室、社区微法庭等基层解纷站点,全面开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人民法庭与越来越多的基层治理单位实现在线对接,将法治力量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链条、各环节,全流程在线开展风险预警、矛盾排查、民意沟通、就地化解、视频调解、立案审判等工作,形成网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新“枫”景。

2022年,9677家人民法庭入驻调解平台,在线对接派出所、司法所、街道办、村委会等基层治理单位75511家,就地预防化解纠纷33.21万件,是2021年的32.57倍。“家门口”解纷服务新模式有力促进了基层善治,让法治“红利”惠及更多城乡群众。

智慧诉服助力“数字正义”

“‘e邮通’上线之后,我们有精准定位,可以把门牌号都拍下来,避免了很多麻烦。”湖北省咸宁市邮政工作人员代志方说。

近年来,“法院+邮政”集约送达模式在全国法院兴起,极大地缓解了法院“送达难”问题,但“邮件送达慢”“封装错误多”“现场妥投低”等问题凸显,成为邮政集约送达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对此,咸宁中院高度重视,会同邮政公司攻坚克难,创新构建“八步法+三审制+e邮通+KPI联动”质量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送达质效。2022年上半年,邮政集约送达各类法律文书22499件,邮件次日送达率100%,封装错误率0%,现场妥投率100%。

为巩固提升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安徽省滁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独立自主设计并主导研发诉讼费用全流程网上监管平台“001”系统,实现“0距离、0手续、1键办”。该系统运行以来,已办理诉讼费3.9万笔,退费金额1.5亿元。

在“智慧审判苏州模式”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自我革新传统诉讼服务流程,自主研发全域诉讼服务系统,自觉践行为民诉讼服务宗旨,有效实现了诉讼服务在苏州全域“通存通兑”和统一监管,形成了苏州法院诉讼服务“一盘棋”的现代化新格局。

钱晓晨介绍,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以信息化、智能化为引擎,深度凝聚“数智”合力,推动诉讼服务“一网通办”工程从“有”向“好”转变,以数字化为支撑的全国法院一体化诉讼服务格局逐步建成,一站式建设向更高水平的“数字正义”迈进。

2022年,“人民法院在线服务”移动端提供网上立案1071.8万次,同比增长30.6%,平均每分钟就有61件案件实现“掌上立”。43.38万名律师应用律师服务平台办理诉讼事务,基本覆盖全国诉讼律师。

二审网上立案试点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山东、浙江、河北第一批试点地区法院二审网上立案平均周期29天,较试点前全国法院平均周期缩短三分之二以上,最快可以实现当天立案。

2022年,人民法院电子送达9264万件次,同比增长123%。网上保全标的额达26553亿元,是2021年的2.1倍。四级法院应用委托鉴定系统开展工作,比线下鉴定周期缩短31%,大大节约了当事人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智慧诉讼服务建设带来的“红利”。

此外,各级人民法院全面推进一窗集成、一站通办、一号响应、一次办好工作,加强集成式诉讼服务建设,努力实现当事人“进一个门,到一个窗,办全部事”。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实现全面升级,做到诉求直通,件件响应,以声音传递公平正义。2022年,全国法院12368热线接听群众来电1465.3万件,是2021年的2.8倍,群众满意度超过92%,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为人民法院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有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覆盖城乡、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现代诉讼服务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钱晓晨表示,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用好用活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优秀改革创新成果,大力提升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综合效能,让全体人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3年第04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14期

编辑/孙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