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之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早有关肿瘤的记载 “五毒之首”

“五毒之首”

#“五毒之首”|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蜈蚣为较常用中药。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别名天龙、百脚、百足虫、天虫、吴公。为蜈蚣科节足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体,野生及养殖,为夜行性肉食动物,喜栖居于石隙下及朽木间或潮湿阴暗地带。

春、夏季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端,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主产于湖北、湖南、浙江、此外江苏、河南、安徽、陕西、四川等地亦产。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及孕妇禁用。

蜈蚣为较常用中药。属平肝息风药下属分类的息风止痉药。始载《神农本草经》。为蜈蚣科节足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全体,野生及养殖,春、夏季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端,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及孕妇禁用

蜈蚣的药用历史知识记载

二月二龙抬头,蜈蚣蝎子都露头。蜈蚣在周代编著的《尔雅》里,就有“蒺藜”、“鲫蛆”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关于蜈蚣的记载。在《庄子》里又有“螂蛆”、“甘带”的记载。蜈蚣名称最早出现在北魏的《广雅》里,该书指出:“螂蛆吴公也”。其属于虫类,便以“虫”字为偏旁。

《名医别录》中有“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可知它是由于蜈蚣产于大吴川谷而得名。《埤雅广要》载有“今俗谓之百足”,又名百足虫、千足虫。现在处方上常有“百足”之别名。拉丁文centipede的意思就是一百个足,而这恰与中药方剂中的“百足”相同。

《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中国药典,共包括365味动植物中药。蜈蚣便是其中之一。可见蜈蚣药用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南梁时代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整理和增广,并把药用蜈蚣的产地和性状作了记载:“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今医药名著中均把蜈蚣列为解毒、镇痛、克癌、治痛的重要药物。

从汉代张仲景到明清时代,在配对与组合用药方面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神农本经》早已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历代医家在《神农本经》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践,多有发挥,其专著有《雷公药对》《徐之才雷公药对》《新广药对》《施今墨药对》。

在临床应用以及文献中,全蝎、蜈蚣药对在中医外科疾病中广泛应用,对于风、毒、痰、瘀蕴结于肌肤络脉引起的顽固性中医外科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全蝎、蜈蚣对药,全蝎,首载于《蜀本草》,味辛性平,有毒,主入肝经,具有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性善走窜,既能平肝熄风,又可搜风通络。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性走窜,通达内外,搜风定搐力强,与全蝎均为熄风要药。

蜈蚣、全蝎二药,均善走窜搜剔,能入络搜除深在之风毒,合用则祛风通络、熄风止痉功效增强,二药又因其毒性,有以毒攻毒、散结解毒之功。临床上诸多医家伍用二药,治疗各种疾病,如以其搜风通络,止痹痛之功来治疗痹症,用其祛风逐邪,平喘止咳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以熄风止痉之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中医外科学方面,李海松教授善用此二药攻毒散结之功,治疗男性前阴疾病,著名皮科专家徐宜厚、王玉玺、刘复兴等均擅用虫类药治疗银屑病、神经性皮炎等皮肤顽症。

蜈蚣在周代编著的《尔雅》里,就有“蒺藜”、“鲫蛆”的记载,这是最早的关于蜈蚣的记载。今医药名著中均把蜈蚣列为解毒、镇痛、克癌、治痛的重要药物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虫类药具有免疫调节、抗凝、抗炎、抑制杀灭微生物、镇静、镇痛以及抗肿瘤等作用。全蝎含蝎毒,类似一种蛇毒神经毒的蛋白质,对动物皮肤痛或者内脏痛均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同时其又能抗凝、抗真菌、抗肿瘤。

蜈蚣含类蜂毒样及类组胺样物质,具有抗血栓、抗炎、抗肿瘤和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对于全蝎、蜈蚣止顽痒止痛的功用,可能与现代药理学中其镇痛、镇静作用来降低皮肤神经末梢的敏感性有关,其散结、通络的功用可能与其抗血栓、抗凝等药理作用有关,仍需临床上进一步探索研究。

蜈蚣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出现溶血反应时尿呈酱油色,过敏者全身起过敏性皮疹。此药应严格掌握用量,中药处方一般蜈蚣都是以条为单位,个人观点觉得不是很妥当。

药有等级之别,一条蜈蚣其重量差异也较大,大小相差可以数倍。所以蜈蚣以条为计量单位入药是不科学的。建议医生开处方时蜈蚣以克为计量单位,中药柜台可提前去掉一部分蜈蚣竹片,剪成小段后用于配方,医院内可以将蜈蚣研末定量。此法可以避免虫类药物出现过量问题。

民间传有用蜈蚣泡药酒的传统,认为对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肿痛,用蜈蚣酒擦之,能快速消肿、止痛。确实,蜈蚣具有通络止痛的功效,用酒泡过之后可以增强通络止痛的功效。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泡的,因为蜈蚣在作为药用的时候要经过严格的炮制规范,自己弄容易出现中毒或者过敏反应。用蜈蚣时候一定要将蜈蚣除去头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再用。

蜈蚣的药用历史故事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啖诸蛇、虫、鱼毒。”李时珍云:“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陈士铎《洞天奥旨》中的蜈蚣散,专治蛇咬,方即蜈蚣三条,雄黄五钱,白芷一两,樟脑三钱,各为极细末,香油调敷,随干随搽,有奇效;内服方,蜈蚣一条,全蝎二条,共研末,酒服而愈。清代黄宫绣说:“蜈蚣本属毒物,性善,啖蛇,故治蛇中毒者,无越是物。”

通过蜈蚣的药用历史故事,可见蜈蚣在解毒方面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

蛇医专家季德胜为试验蛇毒,让小花蛇在自己小臂上咬了一口,皮肤陡然变黑,内服蛇药无效,人渐昏迷,医者无策。季本人用5条活蜈蚣吞下去,仍无好转,生命危急,只得去电向其师兄求救。其师兄电云:“仍口吃蜈蚣,数量加倍。”依法服后黑色渐退,神志清醒。15条活蜈蚣救了季德胜的命。

再者还有一位姓褚的农民,早晨被蝮蛇咬伤右手背,半小时漫肿肘弯,疼痛异常。诊时肿至腋部。朱良春教授用炙蜈蚣粉,6小时1次,每服3克,并用粗针穿刺数处引流排毒。当时痛减神安,次日肿痛显消。遂改1日3次,每次2克,连服3日而愈。可见,蜈蚣在解毒方面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

参考资料:

(1)、《神农本草经》;

(2)、《尔雅》;

(3)、《庄子》;

(4)、《广雅》;

(5)、《名医别录》;

(6)、《埤雅广要》;

(7)、《蜀本草》;

(8)、《雷公药对》;

(9)、《徐之才雷公药对》;

(10)、《洞天奥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