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报道方式,推进融合传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最富吸引力的新闻标题怎么写 创新报道方式,推进融合传播

创新报道方式,推进融合传播

2023-12-31 1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地市党报要结合自身实际,做深新闻内容,增强报道感染力;做精报道标题,提高报道吸引力;加强媒体联动,提升宣传影响力,创新报道方式及手段,策划好主题报道,讲好“中国故事”,巩固传统媒体阵地,扩大影响力。

    关键词:脱贫攻坚   报道方式   新闻标题   融媒体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媒体人的殷切期盼,也是新闻舆论战线的光荣职责与使命。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切实增强“四力”,提高讲故事的能力,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把故事讲鲜活、讲生动,进而贴近受众、感染受众。融媒体时代,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新媒体、自媒体的不断涌现,传统媒体特别是地市级党报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创新报道方式及手段,策划好主题报道,讲好新闻故事,巩固传统媒体阵地,扩大影响力。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攻坚宣传是各级媒体主题报道的年度重头大戏。地市级党报应当在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中主动作为、做好答卷,让新闻报道出新、出彩,不断增强感染力,做到接地气、聚人气、鼓士气。过去的一年,芜湖日报结合自身实际,在讲好中国基层脱贫故事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做深新闻内容,增强报道感染力

    面对脱贫攻坚主题报道这一全国媒体共同的命题,地市级党报要脱颖而出,做出特色、做出亮点尤为重要。应发挥最基层、最接近群众的特性,在新闻报道中创新报道方式,践行“四力”要求、做到“三贴近”,写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

    创新叙事视角

    第三人称叙事是新闻报道中最传统也最为常见的一种叙事方式。由于第三人称叙述者常将自己置身新闻文本之外,有高度的行文自由,因而最为新闻采编人员所接受。然而,当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稿件充斥同一报纸、同一版面,久而久之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为此,芜湖日报在脱贫攻坚宣传报道中,尝试对叙事视角进行创新,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开设《脱贫者说》《我的扶贫故事》两个专栏,以第一人称向受众讲述脱贫攻坚故事,增进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提升内容的感染力。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者说》专栏选取了30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脱贫户。通过脱贫者口述、记者整理,以第一人称讲述脱贫户的脱贫故事和心路历程。这些脱贫者中或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或突遭家庭变故致贫,最终在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支持和广大扶贫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自力更生,通过双手脱贫致富。脱贫者的现身说法,有益于引导贫困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引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的良好风尚。

    脱贫攻坚战中,广大扶贫干部和工作人员是主力军,长期奋斗在脱贫工作的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扶贫故事值得挖掘。2020年,芜湖传媒中心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扶贫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开展了“扶贫口述”征稿和宣传活动,征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扶贫帮困的真实经历。征稿对象主要包括各级领导、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干部等,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及奔波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等,这一活动引发热烈反响。在众多来稿中,芜湖日报遴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开辟《我的扶贫故事》专栏,予以刊发。这些作品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对多年来扶贫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解决困难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等故事娓娓道来,增添了内容的真实感、亲切感,真实记录了党的扶贫政策在芜湖的生动实践,反映了广大党员干部参与扶贫的奋斗历程,大力宣传了全市扶贫成就、扶贫人物典型事迹和扶贫故事,得到了读者好评。

    抓好典型报道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脱贫攻坚中,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创新基层工作载体,凝心聚力谋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完成“村出列、户脱贫”等工作目标。宣传好他们的先进事迹,有助于发挥正面导向作用,传递正能量。为此,芜湖日报利用版面长期开展的《榜样》栏目,做好脱贫攻坚过程中优秀扶贫干部及扶贫先进集体的报道,产生了积极效果。

    除了好的扶贫政策、扶贫干部的倾心付出,一批新型农业主体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在带动贫困户成功脱贫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芜湖日报开设《脱贫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栏目,聚焦每个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重点报道一批批致富带头人用双手、智慧带动乡邻脱贫致富的故事。

    做精报道标题,提高报道吸引力

    标题是一篇新闻稿件的精髓所在,直接关系到新闻作品的优劣,特别是信息海量的今天,拟写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尤为重要。如果说创新报道方式是做深内容,用最好的、优质的新闻资源来留住受众,那么做精新闻作品标题则是吸引住受众。有一个好标题的新闻作品未必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但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有一个不错的标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眼球。脱贫攻坚新闻报道中,注重精做新闻标题,捕获受众眼球,提升阅读兴趣,实现深度阅读。

    突出思想内涵,让标题灵动传神

    脱贫攻坚报道中,各类扶贫产业项目既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载体,也是制作新闻标题的资源富矿。例如《小花生“种出”大幸福》一文讲述的是某镇举办的一场“种植花生”志愿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代耕代管,贫困户认领种植的方式助力贫困户增收致富。如果按传统思路制作新闻标题,无非是“某镇‘种植花生’志愿活动举行”“花生种植助力脱贫致富”等,虽然概括了新闻事实,但中规中矩,缺乏新意,难以勾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小花生‘种出’大幸福”的表述手法相对灵动精巧,不但点出了花生产业是该地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而且通过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生动点出了大幸福来自每一个小项目的成长、每一个个体的辛勤与努力。此外,“种”字既符合传统“种花生”的常规表述,也暗喻随着“小花生”的种下,同时也种下了未来“大幸福”的种子,让人读过充满希望。

    注重修辞手法,让标题生动活泼

    新闻标题注重活用各类修辞手法,能提升新闻可读性,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的是以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例如《开拓荒山种蓝莓 村民有了“摇钱树”》一文标题中,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蓝莓比喻成“摇钱树”,形象地表现了蓝莓产业之于当地农民的重要。比拟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读者的想象力,使标题形象化,更富感情色彩。例如《莲藕为媒 共谱“脱贫曲”》一文标题将莲藕比作“媒人”,带领村民共谱“脱贫曲”,是一种拟人。化用就是在借用、套用前人已有的诗句、格言、成语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为我所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其中既有别人的韵味,也有自己的再加工。例如《扶贫队长的“三个都不能少”》化用的就是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片名,讲述的是一位扶贫队长兼顾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农业生产三方面,一个都不落下的扶贫事迹,冠以这样的标题,可谓贴切,让人过目不忘。

    运用直接引语,让标题打动人

    直接引用采访对象的话做新闻标题往往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加亲切感。芜湖日报在脱贫攻坚报道中,尝试运用直接引语作新闻标题。第一人称的出现,极大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例如《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只要精神不垮,贫穷并不可怕!》等,让贫困户现身说法,起到了鼓舞斗志、引领广大贫困者共同脱贫的作用。《生活过好了,理应想着更多有困难的人》《村民给了我信任和支持,我也要回报他们》等标题则生动彰显了一些贫困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实现脱贫后的个人觉悟与高尚风格。

    精做标题,编辑应把握好度,注意杜绝“标题党”这种新闻失范现象。“标题党”哗众取宠,将快速抓住受众眼球错当成了首要原则,不但存在文题严重不符、断章取义、故意歪曲事实等现象,而且经常一味猎奇,甚至打暴力、情色“擦边球”,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背离。“标题党”不仅会使得党报有迎合低级趣味之嫌,更重要的是会降低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损害党报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撰写新闻标题时,新闻工作者应在构建新闻内在要素及巧妙构思方面下功夫,注重知识积累,不断提高个人文学修养及业务水平,以求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标题。

    加强媒体联动,拓展报道影响力

    某种意义上而言,无论创新报道方式做深内容,还是精做新闻标题吸引受众,都是传统媒体思维,带来的改变都是物理层面的;而融媒体时代,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多媒体联动,往往能最大限度挖掘新闻资源,达到更好传播效果。

    脱贫攻坚主题报道策划推出之初,我们就注重引入全媒体思维,以芜湖日报为牵头单位加强与传媒中心其他部室、其他媒体的合作联动,共同将脱贫攻坚报道做深做透,不断提升主题报道的影响力。

    以部门联动为机制,实现整体版面协调统一

    一次成功的主题报道,不仅表现在一个局部、某一版面的出新出彩,更应当体现在一张报纸的整体格调上。脱贫攻坚宣传报道中,芜湖日报以整张报纸的协调统一为着眼点,既强调报纸的整体统一,又兼顾特色,各有侧重。

    除新闻部门做好脱贫攻坚相关动作外,专副刊部立足自身特点,适时推出各类扶贫内容专版,聚焦一线,将镜头对准广大扶贫工作者,顺应读图时代需求,尝试采用杂志版式思路,大胆运用大图片题图、叠底,使用多幅图片配以少量文字,构筑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评论部门结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步伐,围绕上级统一部署,适时推出有关脱贫攻坚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并利用《中江时评》《江声》等两个言论品牌栏目不定期推出相关评论,及时发声,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良好氛围;广告部门抓好脱贫攻坚的各个重要节点,适时推出脱贫攻坚方面的公益广告。多部门有效联合,共同实现了脱贫攻坚内容在整张报纸的协调呈现、相得益彰。

    以全媒体工作室为载体,实现新闻产品多维呈现

    芜湖传媒中心成立以来,将内容生产作为核心业务环节,强化产品思维,跨部门、跨媒体组建了10余个特色工作室,成为融媒体产品创作生产的“加工厂”。脱贫攻坚主题报道中,以芜湖日报的“一点工作室”为载体,注重在采访报道中生产多媒体产品,并在“今日芜湖”客户端呈现,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利用,拓展了受众覆盖面,扩大了影响力。例如,在采访某地莲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新闻时,记者在前期采访中注意打破传统媒体采访形式,不但采集了文字素材、照片,而且拍摄了视频素材。在后期加工中,推出了文字通讯《莲藕为媒 共谱“脱贫曲”》,并参照电视新闻模式制作了同题视频新闻。无论是视频新闻还是图文新闻,都坚持移动优先原则,在纸媒刊发前于客户端率先发布,保证了新闻的鲜活度。

    (作者韩万春系芜湖传媒中心总编辑,戴卿系芜湖日报编辑部副总编辑)

    责任编辑:喻  瑾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