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人家(节选之二)曾家先祖湘乡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曾奕辉年龄 沙市人家(节选之二)曾家先祖湘乡来

沙市人家(节选之二)曾家先祖湘乡来

2024-06-29 22: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先祖曾奕辉像

岸边的房屋忽地多了起来,渐渐看到了在远方高处有一朦胧的塔影,弟弟曾奕斌走过来高兴地对哥哥说:“看,前面的大堤上有座宝塔!”哥哥转过头望了望奕斌说:“是啊,看见宝塔了,沙市就到了!”

船离宝塔越驶越近,塔身的轮廓也越来越分明,气势雄伟,直指苍穹。沿堤两边,房屋商铺鳞次栉比;堤下江面上,帆船桅杆林立相连。有几座码头正上下客货,一派繁忙景象。

“到沙市码头了——!”随着这声吆喝,曾奕辉两兄弟乘坐的客船缓缓地落下桅帆,停靠在了沙市码头。

一道用青条石铺成的宽阔台阶,一级级,由江边一直伸到大堤之上。

▲进入沙市的长江大堤上的青石板阶梯

曾奕辉迈出步子,踏上了这条通往大堤的石条阶梯。这位山东迁移湖南的曾氏后裔,从此进入沙市,进入了这座千年古镇的滚滚长河......

曾奕辉、曾奕斌兄弟到沙市后,他俩的第一件事,一定是去走走去看看这座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再品品再尝尝这座码头城镇的各种小吃,那是包容五湖四海的精品荟萃!

第一个要看的,自然是矗立长江大堤之上迎接他们的那座巍峨古塔。

俩兄弟站在古塔脚下,翘首仰望,光影熠熠的塔顶,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仿佛把人带进缥缈的幻景。

整座宝塔古朴庄重、气势雄伟。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佛像特别多,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塔身内外墙壁上还嵌有方形佛像砖,花草砖,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砖,图文并茂、形色各异。有碑文字记载宝塔顶端的葫芦形铜鎏金塔刹,其内藏有毛太妃手抄《金刚经》全文。碑文说 ,万寿宝塔乃分封于荆州的明藩王第7代辽王朱宪火节遵嫡母毛太妃之命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故名万寿塔。

兄弟俩自然是要登塔的,他俩沿着螺旋石梯,一级一级向上攀登。来到顶层,从瞭望口往前探出身子,俯瞰展现在他们面前的万里长江烟波浩瀚,远处的荆州古城楼廓连宇;而沙市,逶迤在河流间的街市小巷,一派水乡城镇风光,尽收眼底。

▲清末民初时期的万寿宝塔

曾奕辉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望着这一方依江而生、因水而兴的巷陌小城,和小城里镶嵌的竹篱小桥、粉墙黛瓦,他一遍遍问自己可曾来过,何至如此眼熟?他感觉这里是他生命里的故乡,尽管万千世界曾经不动声色地演绎,它们却一直在这儿等着他,所以无论他怎样行走,都走不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仿佛有种回归心灵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能还来自小城另一处名叫江渎宫的地方,这也是曾奕斌惦记要去拜谒的一座古建祠庙。相传楚国诗人屈原曾在这一带居住过,并写下《天问》,后来这儿成为端午节祭祀屈原和长江水神的地方。

屈原的故土楚国,就是现在的湖南湖北。屈原不愿做亡国之人苟活于世,他自沉的汨罗江就在曾奕辉家乡洞庭湖的附近。那个远古的楚国朝堂上,没有一个人像屈原这般爱自己的家国爱得如此深沉。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如此爱戴屈原的原因。

屈原最后的这么一个选择特别有性格,这或许也就是楚国人的特性,楚人的骨子里是彪悍与“不服周”!那时楚国的先君于周王室是有功之臣,却直到周成王时才得以子爵之位封国50里,可谓寒酸之极。然而楚人绝不满足于偏安一隅,他们历经“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开疆拓土,最终楚国位列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还有楚霸王的兵临城下问鼎中原。楚国人是精明能干的,楚国的文化博大精深。

▲江渎宫原状俯视图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几千年过去了,作为楚人后裔的湖北人湖南人,性格中或多或少,还能看出当初的许多痕迹。“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民间口头禅,是对楚人后裔性格特征最简明的概括。你看这江渎宫的古建筑,每座楼宇都讲究高度,每个屋檐都是朝上翘着的,这是楚人”天人合一“的建筑观与精神境界的展现。

这天的出游,最令曾奕辉励志的是在小城东端大堤上,面临文星楼的那一刻。

文星楼始建于明代,是供奉文曲星的地方,也是科举时代文人聚会之地,沙市人常为儿孙们的功名来此祈愿。文星楼门上有石刻对联一副:”云霄占斗极,都会控江津。“据说,此联为清初某文人的手笔,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只是有些风雨剥蚀了。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因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任命为高官的是文曲星下凡。在那科举的年代,文曲星在读书人心中被奉为能改变自已命运的神,因此供奉文曲星的楼阁历来都修得十分壮观。

▲清末民初时期的文星楼

此刻,曾奕辉希望能在这儿多待会,在这儿,他感到一种踏实与稳妥。他想在这儿的每一处多看看多歇歇,奎文阁的奉奎星处,制作极古的四面佛,以及那巍然的金榜题名坊。无数文化名流曾经无数次云集于此,说不定,就倏地走出几个饱学之士,于那样的时光,像电影似地回放。

“ 以后,我吃苦耐劳、努力创业,一定要让我的儿子孙子们多读书,我也要来这儿为他们祈福,祈福他们崇文尚武,卓越有为!”此刻,曾奕辉感觉到体内有一股热流,那是楚地的山川河流在他身体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涌动......

十月金秋,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一带都在忙着采收棉花,再过些日子等忙过秋收这一阵,周边的农户们得闲时,就又要开始忙起纺纱织布了。

这个时候,各地的客商们就开始在这儿大量收购本地的棉花、土布、色布、荆缎,而江苏、浙江一带的绸缎也源源不断地流进沙市,流进这个地域虽小但却比较富饶的江汉平原中心城镇。

曾奕辉在湖南长沙时的老家原本做点日杂小生意,几次看见有挑担卖大布的,那布匹不错,布质色泽可以算上品。父亲曾源崙跟这几位挑担的行商交流过几次,他们说是从湖北沙市那边运过来的,叫“荆庄大布”。还说沙市周边一带广泛种植棉花,当地的布匹手工业发达,农户们农闲时几乎家家织布,加上当地的水运交通便利,荆州沙市一带的荆庄大布远销各地。

曾源崙知道沙市是一个年头悠久的码头城镇,各地的物资都在那儿集散。此刻曾源崙似乎看到了一个契机,那是一种天时地利。于是他决定让俩儿子前往沙市一趟。

▲晚清时期荆沙百姓服饰

荆沙一带生产土布的地方很多,成品质量也有优次之别,织布农户每至农闲织出布来,自己肩担手提来到荆沙城区贩卖。荆州城南门外是土布集中的地方,农民所织土布大多在这里卖,称“大布场”。沙市的大布场在崇文街,临近江堤的那条巷子。

曾奕辉决定先从挑担的行商做起,这是一个艰难辛苦的起步。

每年春节过后,土布开始少量上市,以后逐渐增多,市场织布的多少跟农时密切相关,影响很大。在大布市场从农户那儿进来的布是白色的,叫坯布,得再拿到染房去染色,这之前得自己进行整理,按质量判定哪一种布适宜染什么颜色,做什么用途,也叫着“看布”。染色后的布,称色布。

于是,俩兄弟开始学着进布,学着看布,学着将整理归类后的白布,拿到染坊加工,染成青、蓝、红、酱等色布,或印成花布。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叫卖,或按时把成捆的布送到客户指定的某个布店,再偏远也随叫随到,百拿不厌,百跑不烦。这样,兄弟俩的生意越做越好,几年后已是拥有几百匹布的固定资产了。

▲专办荆庄大布的民国沙市裕顺昌号广告纸

这年,哥哥曾奕辉决定在长江的大堤长街一带安下家来,这儿方便货物的进出与交流。

堤上的房屋建筑比较特殊,均是依堤坡而建,铺面在堤上,后院多延申到堤下的街市;而靠江的南面多是吊脚楼式样的房屋。堤街上所住居民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沙市人,也有来沙市谋生的外乡人,成帮成伙组成了一个小市民的群体,他们与老沙市人和谐相处,各安生理。这堤街上每天从早到晚都是人头攒动,市声喧嚣。

▲长江大堤上的长街

之后,曾奕辉把父母亲和妻儿从湖南接来沙市,再后来,在沙市王板桥一带购置了一片粮田作为家族坟地。那时候,先辈们崇尚“家是临时的港湾,坟头才是永远的故乡。”还有风水的说法:坟墓福地选择好了,可以造福子孙后代。许多年后,曾奕辉的孙儿曾延春,在九十埠买了一门店铺,继续做布匹生意,只是他从单一的“荆庄大布”扩大到销售丝绸、毛呢子等。再往后,曾延春在沙市大赛巷的北段,买下了一套两层楼三进三院的宅子。

▲明清时期的湖北民宅

从此,沙市大赛巷66号,这幢荆楚传统风格的大宅院,曾氏后裔便在这儿世代居住,繁衍传承。

作者简介

安然,本名曾祥安。荆州沙市第六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荆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阅读时代》《泰山文化》《青年博览》《湖北日报》《人文荆州》《荆州文学》《沙市文学》等报刊,出版过散文集《不止一个秋季》。

安然作品集

岁月循径深 老屋枕烟岑——沙市曾家老屋散记(上)

岁月循径深 老屋枕烟岑——沙市曾家老屋散记(下)

沙市人家之千年商埠

荆州记忆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