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旅游导游深度讲解解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曲阜孔庙旅游讲解 曲阜孔庙旅游导游深度讲解解说

曲阜孔庙旅游导游深度讲解解说

2024-06-29 04: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曲阜孔庙旅游导游深度讲解解说-大中门

天高地远山河阔,阿熊陪您游山河,大家好,我是阿熊。接着我们讲述大中门。

现在的孔庙是由历代帝王不断扩建的,因此越靠北年代越久远,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大中门始建于宋代。

如果您穿越到宋代游览孔庙,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宋代孔庙的大门。当时称“中和门”。明代扩建时改称“大中门”。东西还有两座角楼,建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年,仿照官廷皇城角楼之制而建用以守护孔庙的安全。

“大中”一词源于《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是中华文化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概念,很容易让人将其理解为“折中”、“和事老”、“和稀泥”。其实不然,孔子把“没有道德原则,当好好先生”之人,称之为“乡愿”。这是孔子最痛恨的一种人。孔子就曾经说过“乡愿,德之贼也”。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两个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先看一下几位大佬的解释,然后再说一下阿熊自己的体悟。

朱熹认为‘中庸’的意思大概就是使‘道心’无时无刻主宰自身。

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说,不偏于一边叫作中,永远不变的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永远不变的道理。也就是《三字经》里写的:“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曾仕强说:“什么是中庸,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易中天的解释: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

但是阿熊对这些大佬的解释是表示怀疑的,因为《中庸》中孔子讲过:“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也就是说“中庸”的难度,要比让天下恢复公平,辞去高官厚禄,空手与持刀的强人搏杀,比这些还要难。《论语》中也讲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自己也感叹自己做的不到位“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他称赞颜回,“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而且孔子描述一旦做到了“中庸”,“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窥见,中庸是很高的一种境界,是很难做到并坚持的。应该要比以上几位大佬说的要高出很多。那中庸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阿熊认同这种观点,“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是内心生出的种种情感。所以,“中”应该理解为一种波澜不惊的平静状态,中就是不受外界影响的,是独立的。这也是儒家重要的内在修养功夫。《大学》中有一段话:“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人一旦被“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所影响,就会影响其判断和选择的独立性。

《论语》开篇就是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其实就是在说要坚持自己判断的真正独立,如果人们不理解要不要怕,不要生气,勇于坚持。犹如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

道德经中也讲“宠物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心经》中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样才能达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比如阿熊现在做解说,每天工作很繁忙,还要抽空搜集资料,写稿然后录制成音频,辛辛苦苦熬夜做出来的作品,结果几乎没有人看,没有点赞分享,难免就会心情沮丧,想要放弃。这种状态就偏离了孔子所谓的“中”。诚然,人受到鼓励和赞誉,然后干劲满满,去持续做一件事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可或者赞扬,只是从本心和天性出发,觉得自己应该有这样一份责任,去分享,去帮助一些同样喜欢旅游的朋友,不去计较播放量、阅读量,那就会轻松很多。这种就是“中庸”的状态。是更高的一层境界。很向往这种境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当仁不让,内心坚定的朝着自己的内心,率性而为。

当然,阿熊是俗人一个,远远达不到孔子说的中庸这种境界,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多多转发,您的鼓励是我更新的很大动力。希望你我有朝一日,历尽俗世铅华,终能返璞归真,都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大熊逍遥游,获取文字稿等更多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