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行国学】重订三字经(民国)章炳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暨拼音 【儒行国学】重订三字经(民国)章炳麟

【儒行国学】重订三字经(民国)章炳麟

#【儒行国学】重订三字经(民国)章炳麟|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

此五岳,山之名。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二十二。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医卜相,皆方技,

星堪舆,小道泥。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宫商角,及徴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叶。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五伦者,始夫妇,

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是,辨王霸,说仁义。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大学》者,学之程,自修齐,至治平。

此二篇 ,在礼记,今单行,本元晦。

《四书》通,《孝经》熟,如六经,始可读。

六经者,统儒术,文周作,孔子述。易诗书,礼春秋,

乐经亡,余可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有国风,有雅颂,

号四诗,当讽诵。周礼者,著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王迹息,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为先。注疏备,十三经,

惟大戴,疏未成。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古九流,多亡佚,

取五种,修文质。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

并顼喾,左世上。尧舜兴,禅尊位,号唐虞,为二帝。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共和,始纪年,

历宣幽,遂东迁。周道衰,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赵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夷裔。元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

九十年,返沙碛。太祖兴,称大明,纪洪武,都京陵。

迨成祖,迁宛平。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流寇起,

自成入,神器毁。清太祖,兴辽东,金之后,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凡正史,廿四部,

益以清,成廿五。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此四史,最精致。先四史,兼证经,

考通鉴,约而精。历代事,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汉贾董,及许郑,

皆经师,能述圣。宋周程,张朱陆,明王氏,皆道学。

屈原赋,本风人。逮邹枚,暨卿云。韩与柳,并文雄。

李若杜,为诗宗。凡学者,宜兼通,翼圣教,振民风。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明允,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习儒业。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穎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明,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习业,壮致身,

上匡国,下利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重订《三字经》读书笔记之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注:性——品质,道德。

译:人刚生下来,其天性都是善良的。且人初生时候的性情,天赋等都差不多,是后来由于环境及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性格才形成了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注:苟——如果,假使。迁——变化,变异。

译:如果对幼儿不进行良好的教育,则天赋的善良品质就会随环境发生变化,教育一个人按照人的本性发展的方法,贵在使他专心致志,始终努力上进。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注:处——居处。杼(音住)——古指织布机上的梭子。

译:古时孟轲(音克)的母亲,为了儿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次选择邻居,最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孟子逃学,孟母就用割断织布机上的线并折断机梭,教育他读书不可半途而废。

荀季和,有义方。教八子,名俱扬。

注:荀季和——东汉时人,德才超人,被称为神君。

译:荀季和,所教八个儿子,均成才成名,当时被人们称为“八龙”。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注:惰——懒惰,此处含有“过错”之意。

译:养子女而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老师对学生管教不严,是懒惰的表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子——做子女的。不学——不肯学习读书。宜——应该,适当。幼——幼年。

译:少年儿童不努力学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是很不应该的。如果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不读书不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所作为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注:义——指忠孝礼义之道。

译:玉如果不去雕琢,就不可能成为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济世救国的知识和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注:方——正值,正当。礼——关于天理的礼节。仪——约定俗成的法则。

译:为人子弟,在其年少时,就应亲近老师和长者,结交良友和仁者,讲习礼节道德之事宜。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注:香——黄香。执——遵守,保持。

译:东汉人黄香,在他九岁时丧母,他对父亲非常孝顺,夏日为父扇凉,驱蚊,寒冬为父暖被窝。孝敬父母,这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注:弟——同“悌”,指弟弟顺从兄长。

译:东汉末汉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四岁时,一次有人送他家一筐梨,孔融待兄弟们都拿了之后才去拿了一个最小,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对兄长尊敬,在年少时就应当懂得这个道理。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注:孝悌——旧称孝顺父母为“孝”,尊重兄长为“悌”。

译: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其次是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知晓数理之道,通解古今圣贤之识。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注:而——连词,及,与。

译:数字从一开始,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注:三才——古人将天、地、人认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东西,并称“三才”。三光——古人认为宇宙间有三种主要的光源即日光、月光、星光。

译:宇宙间有“三才”:天才、地才和人才。还有“三光”:日光、月光和星光。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注: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原意是指鱼网上的总绳,引申为伦理之刚领和法则。亲——亲近。顺——是天下夫妇圆满幸福的称谓。

译:人世间存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有了“三纲”,就会有君圣臣良,父慈子孝,夫妇和顺的安定局面。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无穷。

注:曰——谈到。

译:春夏秋冬是一年之中的四个季节,四季循环更替,年复一年,运转无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注:应——对应。乎——与。中——南北西东四个方向的聚合点称为中央。

译:南北东西,这是四个方位,四方与中央是相对应而确定的。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注: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说的五行。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就是人世间的生态平衡。五行相生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本——根本。数——人伦天理。

译:水火木金土,这是人世间的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是世上万事万物的本源,是由人伦天理来确定的。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注:十干——表次顺,即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支——表时辰,即地支:子(夜11-1点),丑(夜1-3点)寅(夜3-5点)、卯(夜5-7点)、辰(早7-9点)、巳(9-11点)、午(中午11-1点)、未(下午1-3点)、申(3-5点)、酉(5-7点)、戌(晚上7-9点)、亥(晚上9-11点)。天干与地支组成60次序表,其中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已属火,庚辛属金,壬癸属水。十二生肖与地支相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候、酉鸡、戌狗、亥猪。

译: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二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曰黄道,曰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积。

注:黄道——现代科学认为地球一年绕太阳一圈,但古人却认为太阳绕地球而行,所谓黄道就是古人想像中的太阳绕地球的轨道。躔(音禅)——轨道。权——平。

译:宇宙间存有“黄道”,那是太阳运行的轨道。地球上有赤道,它把地球从中平分为二。赤道之下,长年温暖。

我中华,在东北,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注:燠(音域)——暖,热。

译:我中国,处在东半球的东北部,气候寒暖均匀,四季更替。地势上西北高,东南低,且东南濒临辽阔的海洋。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

注:纪——原指丝的总绪,引申为源头。渎——指水道。

译:我国有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这四条江河是我国的主要水系。黄河把淮河的入海口阻塞了,淮河成为“乱河”、“暴河”,济水已经干涸,不存在了。

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译: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中岳(河南)嵩山,北岳(河北)恒山,南岳(湖南)衡山,是我国的“五岳”,它们是我国的名山。

古九州,今改制,称行省,二十二。

注: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冀、豫、雍、扬、兖(音掩)、徐、梁、青、荆九州。一般九州泛指全国。行省——行政区划,元朝时实行行省制,即后世的省,民国初年共有二十二个省。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注:士——指士大夫。农——农民。工——工匠。商——商人。

译: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医卜相,皆方技,星堪舆,小道泥。

注:医——指医药者。卜(音补)——古代算卦用龟壳叫“卜”,用蓍(音师)草叫“噬”(音势),根据龟壳的裂纹和蓍草的排列来预测凶吉叫“占”。相——观察人的面貌、手纹断定凶吉祸福的活动。方技——旧时把医、卜、相之类的技术总称为方技。星——即“占星术”,以观察星辰运行来预言人事祸福,堪舆(音刊余)——即看“地脉”、“风水”术。小道泥——古代儒家称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技艺为小道末技。

译:那些搞医药、卜卦、星占、相面的人,都是一些具有小道末技的无足轻重之人。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译:地上长的,有草有木,这是植物,遍及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注:走——跑,现代的“走”古代称“行”。

译: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注:稻——是禾本科植物,连皮叫稻,去皮叫米。梁——高梁,有青、黄、白三种。菽——豆类的总称。黍(音蜀)——黍米,有红、白、黄、黑四种,能酿酒。稷(音即)——小米的一种,又叫黄米、糜子。谷子——谷物的总称谓。

译: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是“六谷”,可供人们食用。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注:马牛羊——为上珍品。马能负重承远,牛能运货耕田,羊能供备祭器。鸡犬豕——鸡能司晨报晓,犬能守夜防患,豕通称为猪,能宴飨待宾。畜——指人类驯养的禽兽。饲——喂养。

译: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人所饲养的。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注:喜——高兴。哀——忧伤。爱——心里喜欢,倾慕。恶——讨厌,憎恶。欲——内心的贪恋。

译: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憎恶和贪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七种感情的总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注:仁——仁爱。义——是按人伦事理应当做的事,道义。智——同“知”,指有才能而明道理。信——指诚实而有信誉。常——天道之常规。紊——纷乱之意。五常——封建社会中最提倡的五种道德要求,与“三纲”组成“三纲五常”。

译:仁、义、礼、智、信,是人世间法定的五条准则,这五条准则人人要遵守,不容许疏忽,更不容许紊乱。

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注:青——青草为绿,青天为蓝,青布为黑。

译:青、红、黄、黑、白这种颜色,是眼睛能够识别的。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译:酸、苦、甜、辣、咸,这五种味道,是口所能尝到的,其实是舌头上的味蕾尝到的。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注:膻(音山)——羊肉的气味。焦——物体失去水分后的样子。腥——鱼的气味。朽——腐烂的气味。臭——与香相对。

译:羊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这五种气味,是鼻子能够闻到的。

宫商角,及徴羽,此五音,耳所取。

译:宫、商、角、徴(音只)、羽,是我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上的五个音,相当于现行简谱的1、2、3、4、5,这五种音,是耳朵能够分辩的。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注:匏(音刨)——是一种植物,果实大而扁,类似葫芦,称为匏瓜,古代常用匏瓜做乐器。土——瓦器,土为埙(音勋或宣),有六孔。革——皮革,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木器,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常用于祭孔大典中)。石——玉石之类,可以做磬。金——指金属,做编钟、铜锣、铜鼓。丝——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指琴、瑟、琵琶。竹——用竹管穿孔而制成,指箫(直吹)、管(笛子,横吹)。

译:匏瓜、瓦器、皮革、木器、玉石、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以上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叶。

注:叶——协、协调。

译:平、上、去、入,是汉语中的四个声调,是用来协调词语的。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九族者,序宗亲,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

注:九族——指同姓亲族,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世。

译: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孙子生曾孙,曾孙生玄孙,共九代人。这“九族”代表着人的长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五伦者,始夫妇,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当顺叙,勿违负。

注:伦——血脉的顺序,指尊卑老幼的秩序。五伦——即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间五种重要的伦理道德关系。

译:五伦包括: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伦理道德关系,是不可违背的。

有伯叔,有舅甥,婿妇翁,三党名。

注:三党——旧指父党、母党、妻党。即父族、母族、妻族。

译:伯父、叔父为父族,舅舅、外甥为母族,女婿、岳父为妻族。

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

注:五服——古代按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而用丧服的五个等级。斩衰(音崔)——丧服以粗麻布制成,不缝下边,“不缉”。齐衰——缉过缝齐的丧服。大功——服期九个月,以熟麻布为丧服。小功——服期五个月。缌麻——以细麻布制成,服丧三个月。

译: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注:训——训诫,教导,教诲。蒙——如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孩子。讲——讲解,讲授。究——考究。训诂——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合称文章中应停顿断句的地方。

译:凡是教育后人读书,必须教授义理,考究实事,既要详细解释字词段义,又要说明应在哪里停顿断句以明句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注:六艺——指我国古代的六项教育内容。礼——五礼,学习礼节仪规。乐——六乐,音乐。射——五射,射箭。御——五御,驾御车马。书——六书,书法。数——九数,算数。

译:礼仪、音乐、射箭、驾御车马、书法、算数,这是古代六项教育内容,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

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注:书学——唐宋培养书法人才的学校,学习篆、隶、草三体,明《说文》、《字说》、《尔雅》等。说文——指《说文解字》一书,为东汉人许慎所著。

译: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既能识字,又可懂得文字的来龙去肪,字形变化。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注:古文——商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周朝的大篆,秦朝风行小篆及隶书,汉承秦制,以隶书为主。草书、行书、楷书(真书)已有萌芽。

译:中国古代书法历经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真书、)行书、草书,由繁到简,由难写到易写。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译:若想广泛学习,恐怕其内容庞杂,不易掌握,这里只简略说明,只要知道其大概内容和根源就行了。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注:初——开始,开头。小学——指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其讲述洒扫、应对、进退的规矩,和“六艺”,知其事亲,敬长之理。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译:致力于读书学习的人,必定有起始。首先学习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然后再熟读“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注:《论语》——书名,论是议论,语是答语。此书是孔子传道之书,是孔子在鲁国与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的书。《论语》共有二十篇内容,为孔子的弟子所作,记载着2500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译:《论语》这部圣贤之书,共有二十篇,都是孔子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一生的精辟论说。

《孟子》者,七篇是,辨王霸,说仁义。

注:《孟子》——书名。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遵母之教,从学子思,遂成大儒。虽游于齐、梁列国君主,不能大行其主张,退居邹国,与门徒讲说仁义道德,作《孟子》七篇。王霸——指所谓施行仁政的王道,不行仁政的霸道。

译:《孟子》共有七篇,内容是分辨施行仁政的王道,不行仁政的霸道,同时讲述儒家的仁义道德,讲述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注:《中庸》——书名。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学于曾子,作《中庸》一书,授于孟子。共三十三篇。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远不变的道理。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初学者领会较难。

译: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中庸的核心之意是处世论理要:至公至平、至真至正、无大过、无不及。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会终身受用不尽。

《大学》者,学之程,自修齐,至治平。 

注:《大学》——书名,是北宋程頣所编辑,是曾子评述孔子之言,分为十章,三纲领,八条目。曾子受业于孔子,设教西河,又设教武城。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三纲领——在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孔子的弟子曾参,著述《大学》。文章论述怎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的道理和方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